食物裡的日本史:和果子與日本的風味人間

2020-12-23 澎湃新聞

食物裡的日本史:和果子與日本的風味人間

[日]青木直己 著 王俊英 譯

2019-04-26 18:10

和果子與果子屋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和果子的重要性超乎人們的想像。家庭中日常吃的茶點、職場中的茶歇,或者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一生中所經歷的諸如成人禮、婚禮、葬禮等重要儀式上,常常會出現和果子的身影,比如葬禮上的饅頭。對於茶道來說,和果子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還有偶人節上的阿古屋貝狀點心和菱餅、端午節的粽子和柏餅等,在例行的年中節日活動中,和果子都被賦予重要的功能。過去還舉辦過以和果子為主角的「嘉定」儀式,諸如此類。直到現在,和果子與各種各樣的儀式和禮儀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製作和果子的果子屋數量可觀。只要走在大街上,你就會發現各種各樣正在營業的果子屋。這些果子屋賣的和果子品種不同,經營規模也大小不一。有些地方街上的果子屋甚至是鱗次櫛比。我們先來看看果子屋的數量。

東京過去叫作江戶。進入17世紀,東京不僅在日本,在世界範圍內也是一個擁有最多人口的城市。在江戶(東京)曾經有過多少家果子屋,詳細的變遷情形雖然不太清楚,但在江戶時代後期,文政七年(1824)出版的《江戶購物指南》中記錄的市內有名的商家有2622家,其中與飲食有關的有610家,果子屋則列舉了120家。在從事食品經營的商家中,果子屋的數量是最多的。另外,據明治十九年(1886)對東京府區內小食品店的統計,當時東京市內果子屋有4921家,是排名第二的米店(1954 家)的兩倍多。1 在這些果子屋裡,從將軍家、大名的御用果子屋到街邊簡陋的葦棚、店鋪各式各樣。此外還有打扮新奇、沿街叫賣糖果的小販和移動售貨車,果子屋的營業形態豐富多彩。

在與和果子有著密切關係的京都,18 世紀後半期由製作高級果子的眾多果子屋結成了幕府公認的組織「上果子屋仲間」,其成員有248家。算上其他的果子屋在內,幕末時期的果子屋已超過500家。果子屋的數量如此之多,表明果子屋從歷史上來看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果子屋的存在是因為有當地居民的支持,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何為和果子

本書的目的是以歷史的視角從各個角度對和果子進行考察,介紹和果子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所以,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所謂的和果子是一種什麼樣的食物。

平時我們不經意間使用的「和果子」一詞,並不是一個多麼古老的詞。日本經由明治維新結束了江戶時代的「鎖國體制」,加深了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由此歐美的新技術和文化也傳到了日本,人們形成了用「和」與「洋」來區別日本固有之物和外來之物的習慣,諸如「和服」—「洋服」(西服)、「和食」(日餐)—「洋食」(西餐)等。果子也一樣,形成了「和果子」和「洋果子」的說法。不過,最初除「和果子」之外,還有「日本果子」「本邦果子」等多種稱呼。「和果子」一詞固定下來是很久以後的事了,出現在國語辭典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江戶時代之前,僅稱作「果子」。

果子的種類每個時代都不一樣,口味也不止一種,有甜味的,也有鹹味的。但是在原材料的選用上,原則上都要使用大米、小麥、小豆等植物性食材。

百味果子,寓意恭祝好運

從人們飲食生活的需求來看,果子終究只是一種嗜好品,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是必不可少的。但正因為是嗜好品,果子才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情趣。和果子的存在是以日本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為基礎的。和果子的設計、名稱都巧妙地融入了《源氏物語》《古今集》等古典文學的要素以及四季的流轉變化。對此,本書後面將會作詳細闡述。

誇張一點說,日本文化就凝聚在這小小的和果子裡。

關於和果子的由來,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考察。筆者擬從下面五個階段展開論述:①水果、樹木的果實,②餅、糰子,③唐果子,④點心,⑤南蠻果子。和果子正是經歷過這五個階段的發展演變後,於17世紀後半期在京都華麗登場。

關於①,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和果子最古老的原型。過去如果單說果子,指的就是水果或樹木的果實。如今意指水果的「水果子」一詞便是來源於此。順便提一下,《日本書紀》裡記載,田道間守(《古事記》裡稱其為「多遲摩毛理」)奉垂仁天皇的敕命,歷經十年歲月從常世國帶回了非時香果(橘)。田道間守是兵庫縣豐岡市(過去的但馬國,田道間守一族的出生地)中嶋神社的祭神,作為制果師傅的祖先神,一直受到全國果子業界的尊崇。另外,最早進行橘苗栽培種植的和歌山縣海南市下津町的橘本神社也在祭祀田道間守。②所說的餅、糰子是以大米、小麥或稗子、粟等穀物為材料,經過手工加工製成的,可以說是作為加工食品的和果子的原型。這種傳統傳承到現在,餅和糰子成為和果子的基本類型。

和果子就是在這兩種原初形態的基礎上,再加上從其他國家傳來的新式點心,經過融合變化後才臻至完美的。最早從海外傳來的果子是唐果子。中國作為東亞地區的中心,長期以來一直佔據著文明的制高點,對周邊諸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日本於7 世紀從唐朝引進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政治體制「律令制」,與此同時,唐果子也與唐朝文化和眾多物品一起傳到了日本。在接下來被稱為中世的鎌倉(1192~1333)、室町時代(1336~1573),依然有點心從中國傳入日本,成為現在羊羹、饅頭的原型。

繼中國之後,日本在戰國時代又開始了與歐洲諸國的貿易往來,並開始製作大量使用砂糖的蛋糕、金平糖、圓鬆餅及有平糖。日本文化在外國文化的影響之下不斷發展變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果子也一樣,從奈良、平安時代起步,經過鎌倉、室町時代的發展,最後在江戶時代的鎖國體制中演變為日本獨特的嗜好品,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文化以及歐洲文化的影響可謂意義深遠。在歷史中探尋和果子的身影,也意味著我們要透過和果子縱觀日本的歷史。本書不僅將和果子放在飲食文化中考察,同時也將其與禮儀、民俗、茶道等傳統藝術聯繫起來進行考察。

本文摘錄自《3000歲的和果子:日本的風味人間》, [日]青木直己 著,王俊英 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4月。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現標題和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和果子,美食,日本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日本美食大揭秘 最好吃的和果子在這裡!
    (原標題:日本最好吃的和果子在哪裡?)
  • 專訪日本福泉堂第三代傳人,大師手中捏出的和果子,充滿詩情畫意
    有人說和果子是「方寸之間的四季」,不同時節、節令,店家會搭配不同的和果子,看似簡單的小果子裡,卻是一番來來往往的人間煙火。△土江徹和果子作品今天我和大家介紹一位和果子大師,來自日本福泉堂的第三代傳人——土江徹。
  • 《街角洋果子店》:這部日本電影,用甜品治癒你最深處的不快樂
    小編此前已經推薦過《風味人間》、《水果傳》等紀錄片,今天將給大家推薦一部以甜點為主人公的日本電影《街角洋果子店》。說到美食電影,日本算是這一領域的佼佼者。你也許知道品味歲月人生的《深夜食堂》,嘗盡春夏秋冬的《小森林》,燃燒勇氣與希望的《南極料理人》,但你可能不知道一部甜香四溢的《街角洋果子店》。
  • 《風味人間2》的文案,看餓了!
    在這一季的《風味人間》中 ,通過八個主題,八類食材,八種故事,解析了八樣人生,且每一集的主題充滿了江湖氣息:「甜蜜縹緲錄」「螃蟹橫行記」、「醬料四海談」「雜碎逆襲史」「顆粒蒼穹傳」「雞肉風情說」「根莖春秋志」「香腸萬象集」。
  • 日本推出依據天氣3D列印的和果子
    【新華社微特稿】和果子是一種日式甜點,內含餡料。日本首都一家企業別出心裁,依據天氣狀況、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和果子,把天氣數據轉化為吃得到的美食。日本「天空新聞24小時」網站9日報導,「網絡和果子」由食品創新企業「開放飲食」製作,在東京六本木之丘的「月亮」餐吧銷售。製作靈感源於日本依據氣候和時令製作食物的傳統。「廚師」主要依據某一天氣溫、風速和氣壓等氣象數據編程計算法則,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專屬於當天的和果子。
  • 這道日本匠人精緻的和果子,簡約精緻,暢銷全球,好看到捨不得吃
    在這個時代顏值即正義不是毫無道理山口富藏在《京菓子的世界》裡說:「季節是和果子的生命」方寸間四之美和菓子方寸間蘊四季之美一個小巧而精緻的和菓子,蘊含了一個世界有著自己專屬的獨特名字來源於短歌、俳句、歷史傳說等配合和果子本身的意境在形狀和顏色上給人以視覺上的季節冷暖在名字中體現日本的傳統文學和自然風物之美
  • 可可愛愛的日本和果子,造型如此逼真,就問你怎麼捨得吃!
    大部分西點可以是獨立存在的,但和果子,它的設計和造型是與環境、器皿搭配一體的,除了味道,也講究造型和意境。日本傳統和果子的精美程度,令人讚不絕口!匠人們希望會按照四季的更換來製作不同類型的和果子。所以,品嘗和果子總是能讓人想起某個季節的回憶。
  • 日式和果子——日本美食匠心之作
    日本美食的精髓在於細膩入微的精緻,以及日本匠心的手作魅力。不是只有壽司、刺身、拉麵才值得讓世界為之稱道。作為點心界的顏值擔當,日式糕點和果子可謂是將日本飲食的精髓表現到了極致。今天讓我們一起欣賞這些可以入口的藝術品——和果子。日本的和果子作為日本飲食文化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與日本料理一樣,從原料、製作到外觀、包裝都十分講究,人們往往是在吃之前就已經被其精緻外觀所吸引。
  • 郭曄旻評《拉麵:食物裡的日本史》︱透析一種虛幻的「傳統」
    《拉麵:食物裡的日本史》,[英]顧若鵬著,夏小倩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416頁,68.00元來自日本的救援物資寫上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八個漢字一下子就拉近了中國與日本的距離。在這時候讀到《拉麵:食物裡的日本史》(以下簡稱「本書」)確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 從一枚和果子裡觀四季
    而在日本,你卻可能會找到另一個答案——和果子。夏目漱石曾在《草枕》中藉故事裡的畫家之口,表達自己對和果子的喜愛:「我在一切小吃裡最愛吃羊羹。它的質地光滑細膩,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出半透明的光澤,怎麼看都是件玲瓏可愛的藝術品。在西洋點心中沒有一件能給人以如此快感的。」
  • 看《風味人間2》吃螃蟹,美國人粗獷,日本人細緻,中國人太會吃
    最近《風味人間2》再度刷屏,在第二集裡,專門介紹了各種螃蟹。螃蟹一直被譽為是水中至鮮,深受大家的喜歡。但是不同國家的人,因為飲食文化的差異,對螃蟹的吃法卻大相逕庭。這一點體現的非常鮮明,下面就給大家說一說。
  • 「海豹和果子」顛覆你對日本和果子的印象
    最近日劇《我們有點不對勁》因為劇情狗血、劇組顏值過高而人氣飆升,劇集以日本老鋪和果子店為背景,每一集除了看狗血的故事之外,就是看讓甜食黨興奮的各種和果子了!
  • 關於日本的和果子
    在某個方面日本是真夠分裂的。傳統式日料和外來飲食搭配既涇渭分明、卻又水乳交融,甜點也是一個絕好的事例。和菓子(傳統式日本甜品)VS洋果子(西式甜品),一和一洋,連姓名都要勢不兩立。▲洋果子店和菓子細緻到另人不忍心下口、但吃的只是種儀式感,配料翻來翻去老三樣:糯米、豆沙、砂糖,並且甜到無可救藥,連巴黎老店的法式馬卡龍也要甘拜下風。
  • 天氣澄和,風物閒美,日本的和果子總是期待和你一期一會
    和果子,最具日本特色的甜點,被稱為「日本飲食文化之花」。清新可愛的外表下,卻呈現出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精彩。飽含著日本人對自然的熱愛和生活的感悟。和果子在日本古代指樹上結的果實和水果。和果子的歷史大概和日本的歷史一樣長。
  • 從唐果子到和果子,這個武漢姑娘將日本精緻茶點帶到武漢
    在古代,糖是奢侈品,是權力的象徵,是地位的榮耀,將其帶往日本的是鑑真大和尚。鑑真率眾弟子一行,歷時十二年,五次失敗,航海三次,幾經絕境,在第六次時搭乘日本遣唐使歸國之船,幾經周折,抵達日本。《唐大和尚東徵傳》記載,鑑真帶往日本的物品目錄寫道,「石蜜、蔗糖等五百餘斤,蜂蜜十斛及甘蔗八十束。」石蜜也就是冰砂糖,傳入日本後,代替了和果子原來的靈魂甘葛煎。
  • 《風味人間2》導演分享心得
    > 責任編輯:黃鈺涵   中新網北京5月19日電 近日,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第四期播出。
  • 日本和果子——一種讓你不忍心下口的精緻點心
    今天開始前,和大家說一說和果子。和果子是一種日式糕點,主要以糖、糯米、小豆等作為主要原料,主要分為生果子和乾果子兩大類,其外觀極具美觀性和多樣性。 在日本,和果子基本上是依附在茶道中副產品,也就是佐茶的茶食。
  • 《風味人間》第2季 記錄,「追趕食物自己的時間表」
    農夫在芭蕉葉構成的「農田」裡耕種,迎著日出朝陽;漁夫在三文魚紋理拼搭出的「海浪」中捕魚,餘暉下波光粼粼。朝夕之味,美好恬淡,人間與風味時時碰撞……日前,由騰訊視頻出品,稻來傳媒、企鵝影視聯合製作的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宣布定檔,將於4月26日起登陸騰訊視頻和浙江衛視。
  • 特色的日本料理,獨特的自然風味
    特色的日本料理,獨特的自然風味。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年代,我們都有品嘗過各地的美味,當然也不乏也品嘗過各國的美味,每個國家的口味以及多氣候條件的不一樣,所保持著不一樣,每個國家所擁有著自己獨特的食品菜單。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我距離我國堪比鄰國的日本日本對於美食的理念和我國並不一樣,日本注重於保證美食的新鮮度,他們認為美食擁有自己獨特的味道。
  • 超人氣的日本點心,讓你的口水停不下來
    和果子(和式點心),本來就是應該和茶配合在一起品嘗,不喝茶配在一起的自然風味全無。日本大部分地區的和果子沿襲京都一帶的製作工藝,在京都站的地下土產點走一走,你不會忘記一排排精緻的和果子組合起來帶給你的第一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