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
自我介紹,是面試的常見問題,也經常是面試的第一個問題。有時,企業會「關心」地問,「你怎麼會來應聘我們公司的?你覺得應聘我們公司這個職位的優勢在哪裡」,「你了解這個職位嗎」等等,這些問題均要求求職者根據崗位介紹自己競聘的優劣勢,所以其實也屬於「自我介紹」。由於它往往會決定面試的走向,自我介紹沒有所謂的「標準模板」或「最佳答案」,但要圍繞崗位,闡述思路清晰,語言流暢,條理分明。
自我介紹說容易很容易,因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說難也難,因為不是什麼都適合在面試場合說,「恰如其分」的尺度較難把握。根據多年面試經驗,總結了四點要素供讀者參考。
一、 要詳略得當,不要報流水帳
很多求職者自我介紹都是按照時間從遠到近的順序闡述,就如小李同學。對自己而言,這樣闡述是最舒服的,因為按照時間順序回憶過去經歷,最不容易遺漏。但這樣的闡述往往難以突出重點。面試中自我介紹一般1——3分鐘,大約200——600字,你指望面試官聽一遍後能記住多少?更重要的是,你如何才能確定其中的關鍵信息被對方記住了?其實,大多數信息在簡歷中已經說明,重複一遍的意義何在呢?因此,與其報流水帳,不如將自己的競聘優勢歸納一下,選擇企業最感興趣的內容重點闡述,其他則一筆帶過。比如小李若應聘薪資較高的大中型企業,可以將自我介紹的重點放在組織、溝通或協調經驗上;如應聘薪資較低的小微企業,則可將自我介紹的重點放在獲得證書上。
二、 要圍繞崗位,不要「什麼都會」
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不同企業甚至同一企業的兩個崗位要求往往也會有所側重。所以無論是簡歷還是面試,都要針對崗位要求闡述競聘優勢,「萬金油」的自我介紹為了能適合多個崗位,往往過於「全面」,有許多與應聘崗位無關的冗餘信息:「你的專業是機械自動化,怎麼會想到應聘行政助理呢?還有我們是民營企業,看你考出了英語口譯證書,對於未來的職業,你有什麼規劃嗎?」——看,說得多未必是「好事」。單位非但不會認為你「優秀」,還可能覺得你缺乏清晰的職業規劃,甚至對能否穩定產生懷疑。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求職者,尤其是學生朋友會抱怨:「我怎麼知道(所說的競聘優勢)有多少幫助呢?萬一單位需要呢?」——其實,這種不可知論正是許多應聘者求職失敗的重要原因!試問若是連招聘需求都無法把握,面試時又怎知道該如何打動面試官?
三、 要正面積極,不要自曝缺陷
廣義而言,絕大多數面試的第一個問題均可以看做「自我介紹」類問題。因為無論單位問什麼,應聘者都可以通過語言技巧轉換成介紹自己(競聘優勢)。自我介紹時要揚長避短。這個道理雖然誰都懂,但實際操作時,「實話實說」依然屢見不鮮。這裡面有兩點原因,一是準備不夠充分,自己都沒想明白競聘優勢,(被問到後)只好老實交代;二是說實話能讓人心情放鬆,語言也更自然流暢。面試時實話實說沒問題,問題在於缺少篩選什麼都說。「你為什麼應聘這份工作」,「因為我想轉換一下心情」——聽上去就挺自我,一言不合拔腿走人,單位能有安全感嗎?
四、 要準備充分,不要倉促上陣
提到面試準備,常聽到類似抱怨:「怎麼準備啊?我又不知道人家會問什麼」。聽著似乎挺有道理的。但果真如此嗎?非也!首先企業提問一般會圍繞崗位要求,其實還是有跡可循的。其次應聘思路理清了,也便於面試時見招拆招,以不變應萬變。比如偶爾我們會遇到開「無軌電車」的面試官,他們要麼是缺乏經驗,要麼是老奸巨猾,無論哪種,你都最好根據崗位要求把話題拉回來,進而介紹自己:
「昨天的足球看了嗎」?
「昨天是我最愛的巴薩對曼聯,我超級想看來著,但考慮到今天要面試,要保證睡眠。結果瀏覽了貴公司的網頁後早早就睡了。」
「哦,看來你是有備而來啊。」
「是啊,知己知彼,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公司負責嘛。我發現貴公司近兩年經營策略……,未來可能需要……方面的人才,而我……,另外,應聘這份工作,我還有……優勢」
看,短短幾番對話,就掌握了面試的主動。
除了競聘思路,面試前還有一些準備工作也較為重要。一是就面試常見問題模擬面試,可以增加語言熟練度,同時增強自信心;二是根據應聘職業準備適當的裝飾;三是查清楚交通線路(友情提示:地鐵和步行是最容易掌控時間的);四是手機裡記錄好單位聯繫人和聯繫方式,發生意外時可及時告知;五是最好準備一小包溼巾紙,尤其是夏天。
如果面試不幸遲到了,千萬記得要提前通知對方。在進面試室前還是要整理一下容妝,因為既然已經遲到,也不差這數分鐘時間,不如穩定心情好好發揮還能增加幾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