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大行書」,三種人生,三種境界

2020-12-12 大道知行知行堂

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寒食帖》,被後人譽為「天下三大行書」。行書追求書寫時的即興,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其實「天下三大行書」呈現給我們還是三種境界,三種人生,雖說都是即興之作,卻傳達出了最真實的自己。

天下第三行書:蘇軾的「達」境界

蘇 軾

蘇軾的文章寫得一等一的好,20歲就聲震朝野,連皇帝看了都說他是稀世奇才,但他卻不懂得收斂自己,後因為烏臺詩案進了監獄。黃州之貶,使這個天真的蘇軾,變成了老練的東坡。

「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正是蘇軾在人生最落寞的時候寫的。45歲這一年,蘇軾仕途不順,被貶黃州,生活上拮据無靠,團練副使僅是個八品小官,俸祿微薄,生活窘迫,不足以養家。

《寒食帖》局部

《寒食帖》是他謫居第三年的一個寒食節,剛好遇到雨天,連月不停的雨季,海棠先是盛開,又在血風腥雨中凋敗,如脂如雪的海棠,最終卻飛落泥沼。窗外的烏鴉吊著值錢飛過,仿佛迷失很久的靈魂,已找不到歸宿。冰冷的爐灶,潮溼的蘆葦,鬱結的愁緒,似窮途末路。蘇軾心中頓生悲涼,於是,提筆寫了這首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字字悽涼,《寒食帖》寫的可謂爐火純青,情感波瀾起伏,特別是「哭塗窮」這三個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現在讀者而前,產生令人心驚膽戰的視覺衝擊力。

在這裡他寫到了傷久雨、傷貧困到傷貶謫之悲,但蘇軾並不是一個脆弱之人,被貶黃州時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透露出東坡在面對如此悽涼環境下,坦然面對人世風雨的鎮定。他的心胸像一片大海,對風雨變化雖敏感,但總體上仍搖之不濁,處驚不變,失意淡然,任天而動,坦然行世。

林語堂先曾評論蘇軾:「總之,我們所得的印象是,他(指蘇軾)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蘇軾的確是一個樂天曠達之人,一生一生雖屢遭政治迫害,成年顛沛流離,輾轉奔波,足跡踏遍了天南海北,一直過著逆旅過客的生活,但他卻能努力地尋求自我解脫,達到常人難以達到的豁達超逸境界。

回觀《寒食帖》,不懂蘇東坡字的人會覺得這種字很容易寫,可是黃庭堅就說這種字簡直美得不得了,因為它是率性而為,自然而不做作,如果東坡居士沒有經歷如此磨難,就不會創造出情感飽滿的作品。所以它是最難的,難的不是技巧,而是難在心境上不再賣弄。

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的「情」境界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50歲時,悼念其堂兄顏杲卿的第三個兒子顏季明所寫的一篇祭文。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巨大悲痛心境裡寫的。唐代安祿山叛亂,敵軍勸降,顏真卿的哥哥顏杲卿不從,敵軍便當著顏杲卿的面把他的兒子顏季明的頭砍下來。他眼睜睜地看著兒子在自己面前斷頭,顏杲卿依然堅守著忠誠,破口大罵,誓死不降。敵軍沒辦法,只能把顏杲卿的舌頭割下來,這就是後代文天祥正氣歌裡所說到的「為顏常山舌」典故的由來。

一年以後,顏真卿反攻,收復常山,人們才在廢墟之中找到了他侄子的頭顱。面對著他的頭顱,在悲慟氣憤的情緒中寫下了這篇「撫念摧切,震悼心顏」的《祭侄文稿》。

為什麼這篇歪歪扭扭塗塗改改的文字,竟然被歷代文人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祭侄文稿》中每個字都融入了書家最真實自然的情感。行氣隨感情起伏不斷調整,筆下沒有顧及到工拙,隨處有圓點塗改,讓人強烈地感受到耿直的顏真卿感情的起伏變化。

開頭幾行,字的大小變化不大,節奏緩慢,字勢沉著。這是痛定思痛、悲憤鬱結的沉吟。

《祭侄文稿》篇首

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第二行被圈掉的部分。為什麼將「從父」兩個字塗掉,改成「第十三叔」?要知道,我們往往脫口而出的話,才是我們的真話,後面塗改的部分,是我們想要更莊重的修飾。你可以看到顏真卿脫口而出的話是「從父」。

可見,他非常疼愛他的這個侄子,雖然在古代,「從父」就是「叔叔」的意思,但是從字面上,從父的感覺比叔叔要親近得多。在顏真卿眼裡,這個侄子就像自己的兒子,他在後面也講到,在他們下一輩中,最有才華人品最好的就是顏季明,他特別心疼這個侄子。

《祭侄文稿》第8-13

從第八行開始,隨著感情的激發,字的輕重大小錯綜而出,字行也開始傾斜,並有大面積塗改,顏真卿憤怒之情開始湧動。

《祭侄文稿》第14-1

到第十四行的「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時,對奸臣的義憤,對亂賊的仇恨,對親人的哀傷,百感交集,一齊迸發於胸間。這說明了顏真卿寫此稿時的唯一原則就是一任感情的傾瀉,而不復較其書體是真,是行,是草,因而達到了合情即合理的藝術境界,充滿了對安祿山叛軍的刻骨仇恨和對賢侄、親人們的無限思念及深切哀悼。

後文轉到對侄兒的撫念與哀悼,由行入草,並有多處改寫,顏真卿仿佛進入情感的旋渦之中,筆勢連綿,有如老淚滂沱,不能自已。尤其是祭文最後的「嗚呼哀哉,尚饗」,顏真卿的悲憤痛心之情達到了極點,情感終於掙脫了法度的束縛,筆下幾乎「書不成字」了,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我們不一定能理解顏真卿在那個時代的感情,但親情這種東西,穿越千年卻從未改變過,如果你也曾體會過類似的痛楚,假如能穿越千年,就能讀懂顏真卿。情到濃處方為真。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醉」境界

王羲之

文人與酒,魚水難分,古來如此,而那些藝術家的形象,在酒後卻更加真實,他們的人格,也在酣醉中愈發高大。郭沫若曾言:當李白醉了的時候,是他最清醒的時候;而李白清醒的時候,則是他糊塗的時候。

其實,何止李太白?

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書寫心境則與《寒食帖》、《祭侄文稿》相反,則是在醉境下完成的。

《蘭亭序》是「書聖」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他出生於魏晉名門琅琊王氏,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指的就是東晉的兩大貴族王導和謝安。

33歲時,王羲之在一次文人雅集中寫出了《蘭亭序》。當時是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來到紹興蘭亭,這一天按照習俗人們都到水邊嬉遊,感受春意,有洗去穢氣的寓意。

等洗乾淨了,還可以坐在小溪邊玩個遊戲。把酒杯放到水裡,讓它自由漂流,停在誰面前,誰就得喝酒,美其名曰曲水流觴(音商),觴就是酒杯的意思。文人雅士玩得更高級些,酒杯停在誰面前,誰就得作詩,憋不出來就得喝酒。

隨著酒杯一次又一次的從上面往下漂,被罰酒的人越來越多,詩作也是越來越多,當有三十幾篇詩作出現的時候,有人提議要把這些詩作匯集起來,準備出一篇詩集。

出詩集當然就要寫一篇序文,誰來寫?大家想來想去就說王內史還是您老來吧。王羲之見推辭不掉,就借著酒興,帶著幾分醉意一揮而就,草擬了一篇序文,就是《蘭亭序》。

當時王羲之寫完之後,又重寫幾篇,都達不到這種境界,於是他感嘆說,當時一定有神仙在幫助我,否則我是寫不出來的啊!從這方面來看,《蘭亭序》的誕生是偶然的。

《蘭亭序》 局部

從小,我們就常常被教育「字如其人」,於是我們就臨摹各種字帖,學著寫各類名家的字,希望能夠寫出端正的字體。其實,藝術難的不是技巧,而是心境上的不再賣弄。很多時候,如果我們不能了解寫字人的心境,那麼臨摹出來的字再像也只是技巧上的提升。

王羲之的「醉」,顏真卿的「情」,蘇軾的「達」,三種心境,三種人生。三大行書雖說都是即興之作,卻最真實的傳達出了真實的自己。

一件作品,只有能真實傳達出自己心境的時候,我們才能最大程度地感覺到它的美,做人亦如此。做真實的自己,不要為了取悅別人或試圖成為某個人。做最原始的自己,比做任何人的複製品都來得好。

◎本文轉載自「伍佰藝書畫網」,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中國三大行書,三種人生,三種境界
    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寒食帖》,被後人譽為「天下三大行書」。行書追求書寫時的即興,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寒食帖》局部蘇軾的文章寫得一等一的好,20歲就聲震朝野,連皇帝看了都說他是稀世奇才!
  • 三大行書,三大境界!您選那種?
    點上方藍字可免費訂閱關注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寒食帖》,被後人譽為「天下三大行書」。
  • 行書貫氣三種境界,最後一種魅力無窮
    這是一條無形而又有形的心理意識上的線,書家讓所有的字的用筆和結構都在這條線上進行「變奏」,使整幅作品形成平湖騰細浪般的境界。 為了增加行書的動勢,更能有效實現筆墨達情,在行書創作中,更多的作品使用的是曲線貫氣法。書家在營造行氣時,有意打破單個字的端正平穩的排列模式,使字在體勢上左欹右側,這樣單字的中軸線就不是垂直的,而是傾斜的。一行之中的單個字的中軸線的連線自然成了一條擺動的曲線,通過它將字與字聯繫起來,這種貫氣能使作品的行氣流暢,又起伏多變。
  • 尼採:人生的三種境界,第一種太累,第三種可望不可求
    尼採:人生的三種境界,第一種太累,第三種可望不可求尼採,一個瘋子的話竟然能讓我想這麼多,看來我還不如一個瘋子。尼採說:人生有三種境界:駱駝、獅子和嬰兒。第一境界是駱駝,忍辱負重,被動地聽命於別人或命運的安排;第二境界是獅子,把被動變成主動,由「你應該」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動爭取,主動負起人生的責任;第三境界是嬰兒,這是一種 「我是」的狀態,活在當下,享受現在的一切。這段話讓我抓狂,不知道你怎麼想。我只能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讓你參考。我不願做一隻忍辱負重,被動地聽命於別人或命運的安排的駱駝。
  • 行書的三種形式:行楷,行書,行草
    就是行書和楷書的綜合體,沒有楷書那麼工整,也沒有行書那麼潦草,它介於兩者之間。為什麼要提出行楷這個概念?因為楷書容易,行書難,大部分的書法家以行書和草書為最高的追求,很少有對隸書楷書篆書傾注一腔心血的。
  • 三種人生境界分別對應手衝咖啡的哪一過程?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有云: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心理諮詢師的三種境界——第三種
    第三種境界:存在就是一種療愈第三種心理諮詢師,他已經沒有了角色的概念,整個人都和諧統一了,因而他並不會特意地裝扮自己
  • 三首宋詞,寫照人生三個階段,三種境界
    這是一個漸漸成長的過程,是一種從無知到有知的境界。筆者少年時代是真的多愁善感,大概和自己的生活環境和性格特質有關係。那時一旦心情鬱結就吟誦「少年不識愁滋味……」一誦到歇拍(闕尾)「天涼好個秋」心情就豁然開朗。這首詞筆者從少年時代一直喜歡到中年時代,因為詞中的意境太符合我們的人生境界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人生得三種境界,分別是他證、自證、無證,你屬以哪種?
    人生有三種境界,分別是他證、自證、無證。  處於「他證」階段的人,凡事都以他人的看法為準,做什麼事情都追求別人的認同。如若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同便高興無比,反之則抑鬱寡歡。處於這個境界的人,有時會為了別人的一個看法而委屈自己原本的意願去屈就別人,結果卻常因各人的看法不盡相同而不知所措。  處於「自證」階段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以能夠證明自己為出發點。這種境界中的人不再將別人的看法看得過於重要,而傾注於自己跟外界的交流如何。
  • 拓展培訓師的三種境界
    拓展培訓師的三種境界隨著拓展訓練的發展,拓展公司也越來越多,隨之而來,拓展培訓師也是慢慢見長,今日小編就帶大家細看圈的培訓師三種境界:1)拓展培訓師一定有不同的級別您在培訓中的地位,雖有結論,但不該由您說出來,一旦如此,您就無情的剝奪了學員感悟的權利,是對學員不負責任的表現、、、、本文轉自明陽天下拓展官網,轉載請註明出處。
  • ​顏真卿:人生的三個階段,和書法的三種境界!
    顏真卿:人生的三個階段,和書法的三種境界!我們常說「字如其人」,意思是還沒有看到這個人,但是先看到了他的字,通過他的字便能初步對這個人有一個印象。所以,這樣來說,字其實對於人生有很大的影響。那麼,書法的練習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顏真卿的書法人生中,有著怎樣的階段和經歷呢?從顏真卿留下的書法作品來看,書法大家們結合對他的人生經歷的研究,大致把他的書法分為了三個階段,也是三個不同的境界。那麼,是如何劃分的?又是怎樣的三個階段呢?首先,是第一個階段,也就是他50歲以前的人生階段,是他書法藝術的第一層境界。
  • 水的三種狀態,代表著三種人生境界!你是哪一種?
    老子說:「上善若水」,是說水能以柔克剛;孔子說「智者如水」,是指做人要懂得隨機應變;佛說「心靜如水」是指心境平和可以達到智慧的境界。可見水在聖人心中的地位。最高境界的善像水那樣。水滋潤萬物而不求回報。它處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
  • 愛一個人有三種境界,最後一種境界最高,別不信
    愛一個人有三種境界,分別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第一種境界: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個境界的愛,就如同初戀一樣,簡單而又純粹,善良而又美好。
  • 古時三大行書有哪些?別只知道蘭亭序,蘇軾的寒食帖也是一絕
    就好比今天筆者說的古時三大行書,如果沒有一點文化基礎的人,基本上連整幅書法著作的全文都讀不下來。當然啦,其實筆者也對於行書沒有多大了解,但畢竟是我國的歷史,說到三大行書,至少要知道是哪三大,你說是不是呢?
  • 易經|人生的三種境界:簡單成大美,應時而進退,不變是初心
    這三個含義是貫穿整本《易經》的總綱,也是三種人生境界。 1.簡易:簡單成大美 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的根本是簡單的,就是陰陽。六十四卦的符號都是由陰爻和陽爻組成。 陰陽就是道,道也是簡單的,所謂「大道至簡」。
  • 人生的三種境界,能達到第二種就很牛了!但先要學會制定目標!
    02人生的三種狀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說過,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會經歷這三種境界:第一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陪伴孩子寫作業的『三種境界』
    讀書三境界,是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提出的讀書理論。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張潮:讀書有三個階段,三種境界
    他在隨筆小品集《幽夢影》中寫到了很多讀書之趣,提出了讀書的三個階段和三種境界。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對年輕人來講,讀書是成長的方式,是認知世界的方便法門,也是自我提升的快速途徑。北宋歐陽修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 閱讀的三種境界
    閱讀是一種成長,閱讀有三種境界,即工具閱讀、興趣閱讀與習慣閱讀。
  • 「三大行書」是按照書法水平排列,還是時間順序排列?
    「天下三大行書」這個榜單,因為有《蘭亭集序》被稱「天下第一」之後,才開始有這個榜單。還要再強調一遍,因為有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號稱天下第一行書,才會有接下來的天下第二、天下第三行書。天下第一是促成這個排行榜的關鍵,天下第二和天下第三更多的是按照時間排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