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主導3000份水稻基因組重測序成果發表
該研究針對水稻起源、分類和馴化規律進行了深入探討,揭示了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和群體基因組變異結構,剖析了水稻核心種質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多樣性。 「300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利用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和高性能的計算機平臺對水稻種質資源進行大規模的基因組重測序和大數據分析,解析水稻種群基因組多樣性的本質,對於高效挖掘水稻有利基因、實現基於全基因組信息的水稻分子設計育種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是關係國家乃至全球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
-
中國科學家主導3000份水稻基因組重測序成果發表
國內外「大聯合」、「大協作」、「大共享」2011年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水稻研究所和華大基因共同啟動「全球3000份水稻核心種質資源重測序計劃」(3,000 rice geomes project),拉開了水稻核心種質資源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分析的序幕。
-
中國成果挑戰孟德爾遺傳規律!首次找到水稻「自私基因」
今天,農業領域迎來一項重大科技進展:繼老鼠、線蟲之後,又一物種的「自私基因」被找到——水稻! 找到它的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領銜的科研團隊,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在植物領域找到「自私基因」,將挑戰孟德爾遺傳規律,有望解決水稻雜種不育難題。
-
水稻「自私基因」挑戰經典定律
北京時間6月8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布了「水稻自私基因導致非孟德爾遺傳」研究成果。該成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南京農業大學共同合作完成,研究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的大力支持。據悉,自私基因系統控制水稻雜種不育,並影響稻種基因組的分化。
-
人類首次找到水稻「自私基因」 中國科研成果挑戰孟德爾遺傳規律
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6月8日,農業領域迎來一項重大科技進展:繼老鼠、線蟲之後,又一物種的「自私基因」被找到——水稻!找到它的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領銜的科研團隊,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在植物領域找到「自私基因」,這將挑戰孟德爾遺傳規律,有望解決水稻雜種不育難題。
-
揭示水稻秈粳亞種鎘積累差異的分子遺傳機制
食物是人類攝入鎘的主要來源,而稻米是以水稻為主食的人群的主要攝入源。水稻不同品種間存在鎘積累差異,但總體上,秈稻品種比粳稻品種積累更高的鎘,這也是南方秈稻種植區稻米鎘容易超標的一個重要因素。之前的研究發現,定位液泡膜的鎘轉運蛋白基因OsHMA3在個別水稻品種存在編碼區序列變異,導致功能缺失,籽粒積累更高的鎘。
-
中國科學家找到水稻的「自私基因」
中青在線北京6月8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今天,農業領域迎來一項重大科技進展:繼老鼠、線蟲之後,又一物種的「自私基因」被找到——水稻!找到它的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領銜的科研團隊,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在植物領域找到「自私基因」,將挑戰孟德爾遺傳規律,有望解決水稻雜種不育難題。6月8日,該研究成果由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Science)在線發表。成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南京農業大學共同合作完成,研究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的支持。
-
華中農業大學在水稻分子育種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12月9日,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水稻分子育種研究團隊在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了解析稻米中油脂合成遺傳基礎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克隆了多個影響油脂合成的重要基因,揭示了稻米中油脂合成的新途徑。
-
中國科學家成功鑑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中新網北京1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儲成才研究團隊通過對過去100年間收集於全球不同地理區域52個國家及地區的110份早期水稻農家種在不同氮肥條件下進行全面的農藝性狀鑑定,發現水稻分櫱(分枝)氮響應能力與氮肥利用效率變異間存在高度關聯。
-
Nat Commnuni 復旦大學揭示水稻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水稻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與基因表達的分子機制。染色質是真核生物承載遺傳和表觀遺傳信息的載體,核小體是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由145-147bp的DNA雙鏈以左手螺旋環繞核心組蛋白八聚體構成。真核生物DNA複製、轉錄與修復一直伴隨著核小體的組裝/去組裝過程,該過程需要依賴組蛋白分子伴侶的幫助。
-
中國科學家率先發現水稻自私基因
科技日報訊 (記者瞿劍)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率先發現了水稻自私基因,並由此破解水稻雜種不育的機理。這是科學史上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發現,證實了植物界同樣存在不符合孟德爾遺傳規律的非經典遺傳現象。
-
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而產量高...
2021年1月6號,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課題組題為「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水稻的氮利用效率的遺傳基礎與當地土壤的適應性相關,揭示了氮素調控水稻分櫱發育過程的分子基礎。
-
我國科學家水稻綠色發展研究取得新突破
我國科學家水稻綠色發展研究取得新突破 原標題: 近日,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團隊鑑定了一個氮高效基因,對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促進水稻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成果今天(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因為這個基因突變 水稻學會「午睡」並耐旱
科技日報訊 (記者瞿劍)記者9月16日從中國農科院獲悉,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功能基因組學創新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研究發現水稻基因PSL1突變直接導致其葉片在低溼度和高光環境下發生超敏捲曲,從而提高耐旱性。
-
揭示水稻主要光合電子傳遞蛋白OsFdI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在The Plant Journal在線發表了題為Primary Leaf-type FerredoxinI Participates in Photosynthetic Electron Transport and Carbon Assimilation in Rice的研究論文。
-
雜交水稻的「送子觀音」
近日,餘曉文和南京農業大學趙志剛教授突破性地揭示了其中是「自私基因」在作祟,這一發現挑戰了被認作經典的孟德爾遺傳定律。而早在20多年前,餘曉文所在的萬建民院士團隊就開始致力於破解「秈粳交」雜交優勢有效利用的難題。
-
水稻胚乳發育調控分子機制獲揭示
研究水稻胚乳對提高稻米產量和品質改良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克隆了水稻胚乳發育新基因FLO10,從細胞和遺傳層面闡明FLO10基因調控水稻胚乳發育的分子機制,為稻米品質的分子改良奠定了基因和材料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新植物科學家》上。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2、基因組學研究態勢分析農作物基因組學研究的空前發展正推動著農業的第二次「綠色革命」。全基因組的剖析,可以提供每個農業生物物種或品種全基因組的遺傳信息。尤其是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的基因組成情況分析,以及對調控複雜性狀的分子網絡的解析,皆得益於高效與廉價測序技術的發展。
-
南農/華農合作團隊揭示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12月29日,南京農業大學李姍教授研究組和華南農業大學王少奎教授研究組合作在The Plant Cell發表了題為Natural Allelic Variation in a Modulator of Auxin Homeostasis Improves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
研究揭示微絲調節水稻形態發育機制
研究揭示微絲調節水稻形態發育機制 2015-11-04 中國科學報 李晨 【字體: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組學創新團隊發現,微絲結合蛋白Villi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