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首現漢字!我國主導3000份水稻基因組重測序成果發表

2020-12-13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4月25日,國際頂級期刊《Nature》雜誌長文報導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牽頭,聯合國際水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華大基因、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等16家單位共同完成的「3000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研究」,並首次使用了漢字。

  該研究針對水稻起源、分類和馴化規律進行了深入探討,揭示了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和群體基因組變異結構,剖析了水稻核心種質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多樣性。這一重大成果將推動水稻規模化基因發掘和水稻複雜性狀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水平,加快優質、廣適、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培育。(文章解讀詳見本號今日第二條)

  該研究是國內外水稻研究專家大協作的重大成果,體現了中國農業科學在水稻基因組研究方面居於世界領先位置,並擴大了我國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國際領先優勢。在擴大開放的大背景下,重大數據共享和重大項目合作,為我國乃至全球農業研究水平帶來更大的飛躍。

  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863」項目、「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和深圳孔雀團隊等項目的資助。該項目是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世界範圍內的一次大規模、高水平的科研合作,項目產生的所有數據和測序材料已經通過多個途徑對外公開分享。

  研究背景

  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預計到2050年,全球的稻米產量必需增加1倍以滿足未來人口增加的需求。而且,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下,如何培育高產、優質、多抗的水稻新品種一直是育種家面臨的巨大挑戰。

  過去20多年,全球科學家已經克隆了多個水稻基因,然而,如何將這些功能基因組的研究成果轉化為育種家所能利用的分子設計育種信息,則必須對水稻種質資源的基因組信息進行充分了解。

  「300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利用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和高性能的計算機平臺對水稻種質資源進行大規模的基因組重測序和大數據分析,解析水稻種群基因組多樣性的本質,對於高效挖掘水稻有利基因、實現基於全基因組信息的水稻分子設計育種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是關係國家乃至全球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

  國內外「大聯合」、「大協作」、「大共享」

  2011年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水稻研究所和華大基因共同啟動「全球3000份水稻核心種質資源重測序計劃」(3,000 rice geomes project),拉開了水稻核心種質資源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分析的序幕。

  2014年5月,3000份水稻基因組測序數據於「世界飢餓日」公開發布於NCBI、DDBJ、《GigaScience》、阿里雲等資料庫,與全球共享。同時,基於測序結果建立了若干重要資料庫和資源:SNP和表型資料庫(Rice SNP-Seek Database);3K 泛基因組資料庫(RPAN: Rice Pan-genome Browser);另外,泛基因組和結構變異原始數據將發布在《Nature》旗下的《Scientific Data》雜誌上。同時,該項目從國際水稻研究所引進了2400份水稻核心種質,極大豐富了我國的水稻遺傳多樣性。

  目前3000份水稻種質已經發放給中國科學院、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40家科研單位、高校和育種單位,發放超過4萬份次,用於大規模發掘影響水稻高產、抗病蟲、抗逆、優質新基因和育種應用,全面開始推進水稻全基因組分子育種。

  從傳統「經驗育種」向現代「精準育種」躍升

  水稻種群的基因有著豐富的多樣性和複雜的作用機制,是水稻育種改良的遺傳基礎。長期以來,全球科學家一直致力於闡明水稻基因組所有基因的功能及其等位基因多樣性與重要農藝性狀的關聯,並將研究成果運用到水稻遺傳改良中。以基因技術為核心的分子設計育種,讓水稻育種周期更短、更有針對性,代表了水稻育種的發展方向。3000份水稻(來自全球89個國家和地區)代表了全球78萬份水稻種質約95%多樣性的核心種質。

  該研究共檢測到32M的高質量SNPs和Indels,對亞洲栽培稻群體的結構和分化進行了更為細緻和準確的描述和劃分,由傳統的5個群體增加到9個,分別是東亞(中國)的秈稻、南亞的秈稻、東南亞的秈稻和現代秈稻品種等4個秈稻群體,東南亞的溫帶粳稻、熱帶粳稻、亞熱帶粳稻等3個粳稻群體、以及來自印度和孟加拉的Aus和香稻;首次揭示了亞洲栽培稻品種間存在的大量微細(>100bp)結構變異(SVs,包括易位、缺失、倒位和重複);構建了亞洲栽培稻的泛基因組,包括12770個(62.1%)核心(core)基因家族和9050個(37.9%)分散式(distributed)基因家族。發現了1.2萬個全長新基因和數千個不完整的新基因。核心基因比較古老,大多數的新基因表現更年輕和長度偏短。

  3010份水稻基因組測序的完成僅僅是一個開端,隨著分析的深入和更多數據的產生,包含水稻全部優良基因多樣性的資料庫必將更加龐大與精細,人們可以從中找到與任何性狀相關的關鍵基因並應用到育種實踐中。這將為開展水稻全基因組分子設計育種提供足夠的基因來源和育種親本精確選擇的遺傳信息,為培育高產、優質、多抗水稻新品種奠定基礎。

  亞洲栽培水稻起源的新觀點和命名恢復

  在我國,亞洲栽培水稻中「秈」、「粳」(geng)兩大亞種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已被人們所認知,但秈、粳稻的起源和命名在國際上一直存有爭議。

  日本學者加藤茂範於1928年將「秈」、「粳」稱為indica(Oryza sativa L. subsp. indica Kato)和japonica(Oryza sativa L. subsp. japonica Kato),並一直沿用至今。從拉丁文標註可以看出,兩個亞種用「印度」和「日本」來命名,帶有很深的殖民主義烙印,也錯誤地反映了秈、粳的親緣關係、地理分布和起源。

  我國老一輩著名水稻專家丁穎先生把秈稻定名為秈亞種,粳稻定名為粳亞種(O. sativa L. subsp.keng Ting)。在維基百科中也標註了粳(geng)稻(學名Oryza sativa subsp. keng)。

《Nature》首現漢字,為粳稻正名

  本研究通過對大量重要進化相關基因的單倍型和泛基因組分析發現,秈稻攜帶的很多基因不存在於粳稻中,粳稻的很多基因也不存在於秈稻中。此外,不同地理來源的水稻農家品種群體都帶有特異的基因家族。根據這些結果首次提出了秈、粳亞種的獨立多起源假說,並恢復使用秈(Oryza sativa subsp. xian)、粳(Oryza sativa subsp. geng)亞種的正確命名,使中國源遠流長的稻作文化得到正確認識和傳承。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王文生副研究員,國際水稻研究所Ramil Mauleon博士,上海交通大學已畢業博士胡智強,國際水稻研究所Dmytro Chebotarov博士,華大基因太帥帥高級信息分析工程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吳志超博士生,安徽農業大學黎珉博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鄭天清副研究員,國際水稻研究所Roven Rommel Fuentes博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張帆副研究員,國際水稻研究所Locedie Mansueto博士和亞利桑那大學Dario Copetti博士為該篇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黎志康研究員,國際水稻研究所Kenneth L. McNally和Nickolai Alexandrov高級科學家,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學院韋朝春教授,華大基因張耕耘博士,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阮珏研究員,亞利桑那大學Rod A. Wing教授為該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圖為文章部分主要作者合照)

相關焦點

  • 《Nature》首現漢字!中國科學家主導3000份水稻基因組重測序成果發表
    國內外「大聯合」、「大協作」、「大共享」2011年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水稻研究所和華大基因共同啟動「全球3000份水稻核心種質資源重測序計劃」(3,000 rice geomes project),拉開了水稻核心種質資源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分析的序幕。
  • 「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揭示水稻遺傳信息「密碼」
    新華社北京4月26日電(記者 董峻)中國農業科學院26日發布消息稱,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日前結出碩果。通過剖析水稻核心種質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多樣性,這一研究的重大成果將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水平,加快優質、廣適、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培育。
  • 青島農大張忠華教授參與科研成果在《Nature Genetics》發表
    青島農大張忠華教授參與科研成果在《Nature Genetics》發表 11月2日,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以研究論文形式在線發表了甜瓜馴化和重要農藝性狀形成機制的研究成果。
  • 亞洲棉科研成果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
    圖1 科研成果發表在Nature Genetics上亞洲棉在中國棉花的栽培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亞洲棉(Gossypium arboreum)和草棉(Gossypium herbaceum)的祖先是現代栽培異源四倍體棉花A亞基因組的供體。
  • 中外科學家Nature發布基因組測序重大成果
    這一鮭魚基因組圖譜達到了與人類基因組一樣的質量。為了能夠利用現代基因技術來進一步發展鮭魚養殖,充分了解鮭魚的全基因組至關重要。當前具有一些最佳性狀的鮭魚不一定能夠最好地適應環境改變、新型飼料及應對新疾病。以IPN病毒為例,這一疾病打擊了很多的鮭魚養殖場。導致了高達90%的受汙染鮭魚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 龍井茶樹染色體級別基因組組裝成功
    近日,由我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主導並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群體測序增強對茶樹進化的認識」(「Population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鑑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1、基因組學領域論文分析在SCIE資料庫共獲得954篇基因組學研究相關的文獻。
  • 6篇16S rRNA基因測序+代謝組學聯合項目文章助力您快速發文
    :GUT主要運用歐易/鹿明生物技術:LC-MS非靶向代謝組(由鹿明生物提供技術支持)、16S rRNA基因測序、轉錄組最近在《Gut》和其它雜誌上發表的12篇文章表明,腸道微生物群影響生育能力。dosed mice」的文章,文章運用LC-MS非靶向代謝組、16S rRNA基因測序、轉錄組等多種檢測手段發現了腸道微生物群與挽救精子形成和精子質量聯繫起來的機制。
  • 原發性免疫缺陷人群的全基因組測序
    原發性免疫缺陷人群的全基因組測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7 13:08:38 英國劍橋大學Paul A. Lyons和James E. D. Thaventhiran研究團隊合作取得新進展。
  • 李寧院士團隊關於鴨基因組的論文在Nature Genetics發表(圖文)
    genome and transcriptome provide insight into an avian influenza virus reservoir species (鴨基因組和轉錄組圖譜揭開禽流感天然宿主免疫機制)6月9日在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學》)雜誌在線發表。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是我國乃至全球迄今最早的與現生被子植物有直接系統演化聯繫的被子植物化石。 大熊貓基因組測序 2010年1月21日刊的《Nature》封面刊登了中國研究人員對北京奧運吉祥物大熊貓「晶晶」的基因組的測序。這項研究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發起,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參與。
  • 科學家利用全基因組測序發現多種罕見疾病
    科學家利用全基因組測序發現多種罕見疾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8 14:48:03 英國劍橋大學Willem H. Ouwehand、F.
  • 《杜仲全基因組精細圖》繪製完成重大成果新聞發布會
    這是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的一項具有智慧財產權的重大科研成果,也是我國杜仲事業發展中一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 下面我們請烏雲塔娜教授——我國著名杜仲專家、《杜仲全基因組測序》項目負責人、中國林科院經濟林研究開發中心博士生導師,介紹《杜仲全基因組精細圖》繪製完成這一重要研究成果。
  •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⑧ | 黃瓜番茄白菜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
    現遴選出了10項重大標誌性成果【】,為大家逐一介紹。NO.08「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黃瓜番茄白菜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利用國際領先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第二代測序技術開展蔬菜基因組研究的國家,中國農科院、北京農林科學院、中科院遺傳所和華中農大等優勢團隊合作,先後繪製完成了黃瓜、番茄、西瓜、大白菜、甘藍等蔬菜作物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和變異圖譜,在國際上處於領跑地位
  • 原位測序技術實現人類基因組三維定位和加速超解析度成像
    原位測序技術實現人類基因組三維定位和加速超解析度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8 15:55:54 2020年7月27日上線的《自然—方法學》雜誌發表了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哈佛醫學院的C.
  • 科學家完成世界首個梨基因組測序
    其研究成果「The genome of pear(梨的基因組) (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於今年2月在國際基因組研究的權威刊物《基因組研究》(Genome Research)上正式發表。
  • Nature:破解迄今最複雜基因組之一:土豆基因組
    2011年7月10日,由中國華大基因研究所為首的26家中外科研機構聯合在國際著名雜誌《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塊莖作物馬鈴薯的基因組測序及分析」(Genome sequence and analysis of
  • 我國科學家啟動「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
    科技日報記者 劉志偉 通訊員 熊奇12月30日,全球首個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Protist 10,000 Genomes Project,然而,已公開發表了基因組數據的原生生物僅400餘種。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殷站介紹,我國原生生物學研究始於上世紀20年代,中科院水生所作為我國原生生物學(原生動物學和藻類學)發源地,在王家楫院士、饒欽止先生、倪達書先生、黎尚豪院士和沈韞芬院士等一代代科學家帶領下,一直引領著我國原生生物學相關研究領域發展。
  • 基因測序:一個比肩新能源的新故事
    艾德生物(300685,股吧)(SZ:300685)在2018年11月獲國家藥監局批准的人類10基因突變聯合檢測試劑盒(商品名:維惠健),是我國首個跨癌種的NGS檢測產品,能用於定性檢測非小細胞肺癌(NSCLC)、結直腸癌(CRC)患者EGFR/ALK /ROS1/RET/KRAS/NRAS/PIK3CA/BRAF/HER2/MET基因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