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果挑戰孟德爾遺傳規律!首次找到水稻「自私基因」

2020-12-27 中國青年報

    今天,農業領域迎來一項重大科技進展:繼老鼠、線蟲之後,又一物種的「自私基因」被找到——水稻!

    找到它的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領銜的科研團隊,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在植物領域找到「自私基因」,將挑戰孟德爾遺傳規律,有望解決水稻雜種不育難題。

    6月8日,該研究成果由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Science)在線發表。成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南京農業大學共同合作完成,研究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的支持。

    孟德爾定律是以遺傳學家格裡哥•孟德爾的名字來命名的著名定律,被認為是催生遺傳學誕生的基礎。

    該定律認為,後代繼承雙親每個基因兩個拷貝其中一個的概率是相等的,換言之,來自父母的基因,是均勻分配給孩子的,「孩子的某些特徵應該一半像父親,一半像母親」。

    然而多年來,科學家們不斷發現表明,這一定律在哺乳動物中正在被打破,即「大部分後代,只是更像某一方(父親或母親)」,這種現象叫「自私現象」,而引發這種現象的就是「自私基因」。這種基因使得親本即父親或母親自身的遺傳信息,能更多、更快地複製,並能更多地傳遞給子代。

    去年,《科學》雜誌(Science)報導了小鼠和線蟲「自私基因」的非孟德爾遺傳現象,這些研究表明在動物中「自私基因」驅動了基因組的進化,並影響了物種自身的穩定性。但直到這次成果面世,植物領域尚未有相關研究的任何報導。

    萬建民團隊此次研究始於雜交稻。研究表明,相比目前的雜交稻,水稻秈粳亞種間雜交稻能進一步提高單產15%-30%,但後者存在「半不育」的問題,嚴重製約了秈粳雜交稻產量的提高。研究團隊便以亞洲栽培稻粳稻品種和南方野生稻為研究材料,試著找出「控制水稻雜種不育」的因素。

    歷時十多年之久,萬建民團隊終於找到自私基因系統:水稻雜種不育受「自私基因」位點qHMS7的控制,並發現其包含三個緊密連鎖的基因ORF1、ORF2和ORF3。

    研究表明,粳稻品種同時攜帶毒性的ORF2和解毒的ORF3,而南方野生稻只含有無毒性的ORF2,在其雜種F1中,攜帶南方野生稻基因型的花粉因缺乏ORF3保護而死亡,攜帶粳稻品種基因型的花粉因有ORF3保護而存活,最終導致後代中沒有純合的南方野生稻基因型個體存在——群體分離不符合經典的孟德爾遺傳模式。

    萬建民團隊介紹,該研究闡明了「自私基因」在維持植物基因組的穩定性和促進新物種的形成中的分子機制,探討了毒性-解毒分子機制在水稻雜種不育上的普遍性,為揭示水稻秈粳亞種間雜種雌配子選擇性致死的本質提供了理論借鑑,為秈粳亞種間雜交稻品種的培育提供基礎。

    記者&微信編輯:邱晨輝。

    圖片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找到水稻「自私基因」 中國科研成果挑戰孟德爾遺傳規律
    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6月8日,農業領域迎來一項重大科技進展:繼老鼠、線蟲之後,又一物種的「自私基因」被找到——水稻!找到它的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領銜的科研團隊,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在植物領域找到「自私基因」,這將挑戰孟德爾遺傳規律,有望解決水稻雜種不育難題。
  • 人類首次!中國科學家找到水稻的「自私基因」
    中青在線北京6月8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今天,農業領域迎來一項重大科技進展:繼老鼠、線蟲之後,又一物種的「自私基因」被找到——水稻!找到它的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領銜的科研團隊,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在植物領域找到「自私基因」,將挑戰孟德爾遺傳規律,有望解決水稻雜種不育難題。6月8日,該研究成果由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Science)在線發表。成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南京農業大學共同合作完成,研究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的支持。
  • 中國科學家率先發現水稻自私基因
    科技日報訊 (記者瞿劍)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率先發現了水稻自私基因,並由此破解水稻雜種不育的機理。這是科學史上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發現,證實了植物界同樣存在不符合孟德爾遺傳規律的非經典遺傳現象。
  • 水稻「自私基因」挑戰經典定律
    北京時間6月8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布了「水稻自私基因導致非孟德爾遺傳」研究成果。該成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南京農業大學共同合作完成,研究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的大力支持。據悉,自私基因系統控制水稻雜種不育,並影響稻種基因組的分化。
  • 孟德爾是豌豆實驗,發現了遺傳規律、分離規律及自由組合規律
    保存至今的孟德爾遺物之中,就有好幾本達爾文的著作,上面還留著孟德爾的手批,足見他對達爾文及其著作的關注。起初,孟德爾豌豆實驗並不是有意為探索遺傳規律而進行的。他的初衷是希望獲得優良品種,只是在試驗的過程中,逐步把重點轉向了探索遺傳規律。
  • 孟德爾成功地發現了遺傳規律也存在「巧合」的因素:7對等位基因分別位於7對同源染色體上嗎(孟德爾發現遺傳規律的背景資料)
    孟德爾發現遺傳規律的背景資料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美國及歐洲各國的植物育種學家為了提高作物產量
  • 基因之父孟德爾的故事
    又經過3年的準備,孟德爾開始了他長達8年的豌豆種植遺傳性的試驗(1856-1863),得到了著名的孟德爾遺傳學三大定律:孟德爾遺傳分離規律,孟德爾基因自由組合規律和孟德爾顯性遺傳規律。後來孟德爾顯性遺傳規律被發展成基因連鎖及互換規律。這三大規律就成了遺傳學三大定律。
  • 孟德爾和袁隆平的百年接力
    從孟德爾到袁隆平,我們看到的是科學理論支撐技術創新、共同形成「第一生產力」的生動例證 提起歷史上的生物學家,人們往往首先想到達爾文。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論證了物種的演化,但並沒有解決如何遺傳和變異的問題,真正回答這一問題的是奧地利學者孟德爾。
  • 我國主導3000份水稻基因組重測序成果發表
    該研究針對水稻起源、分類和馴化規律進行了深入探討,揭示了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和群體基因組變異結構,剖析了水稻核心種質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多樣性。這一重大成果將推動水稻規模化基因發掘和水稻複雜性狀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水平,加快優質、廣適、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培育。(文章解讀詳見本號今日第二條)  該研究是國內外水稻研究專家大協作的重大成果,體現了中國農業科學在水稻基因組研究方面居於世界領先位置,並擴大了我國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國際領先優勢。
  • 「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揭示水稻遺傳信息「密碼」
    新華社北京4月26日電(記者 董峻)中國農業科學院26日發布消息稱,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日前結出碩果。通過剖析水稻核心種質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多樣性,這一研究的重大成果將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水平,加快優質、廣適、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培育。
  • 雜交水稻的「送子觀音」
    近日,餘曉文和南京農業大學趙志剛教授突破性地揭示了其中是「自私基因」在作祟,這一發現挑戰了被認作經典的孟德爾遺傳定律。而早在20多年前,餘曉文所在的萬建民院士團隊就開始致力於破解「秈粳交」雜交優勢有效利用的難題。
  • 「孟德爾的分離定律」的教學設計——還原孟德爾基因分離規律的數學研究歷程
    為了配合教材進一步再現孟德爾的研究歷程,筆者在教學中改變課本的內容順序,並運用數學思想,著力再現了孟德爾的基因分離規律的發現過程。本節的教學重點是1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和對實驗現象的解釋,以及以孟德爾的雜交實驗為素材進行科學方法和數學思想的教育。教學難點為對實驗現象的解釋。
  • 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講解
    人們研究某種具有普遍規律的生命現象過程中,長期和反覆作為研究材料的物種稱為模式生物。現在已知在豌豆體細胞中有7對同源染色體,孟德爾研究的7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因子分布在4對同源染色體上,其中子葉顏色和花的顏色兩對基因位於第一對同源染色體上,植株高矮、豆莢形狀、花的位置三對基因位於第四對同源染色體上,豆莢顏色的等位基因位於第五對同源染色體上,種子形狀的等位基因位於第七對同源染色體上。
  • 「活潑潑」驗證孟德爾定律
    1孟德爾定律再認知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實質是染色體的行為規律在基因層面的反映,如何用基因體現出染色體的這一行為規律呢?有兩種方式可以體現,一是基因自身可直接呈現不同的可觀察到的信息,如A基因與a基因具有可見的不同寫法,或者A與a可直接顯示出不同顏色,諸如此類;二是A基因與a基因具有間接的可觀察到的功能,如A基因與a基因控制不同性狀。
  • 關於孟德爾遺傳定律的本質理解和應用
    2 孟德爾遺傳定律本質認識事物規律的本質必須從事物的現象著手,通過科學的方法,揭示事物現象後面的本質。理解孟德爾遺傳定律的本質,需要從認識他的著名雜交實驗入手,再分析遺傳定律的含義,進而剖析遺傳定律所包含的關鍵要素。
  • 杜立林實驗室在裂殖酵母中發現違反孟德爾定律的自私基因
    該論文通過研究裂殖酵母的種內生殖隔離現象,發現一個之前功能未知的基因家族的成員是違反孟德爾定律的自私基因。孟德爾的分離定律指出二倍體中位於基因組同一位置的一對等位基因會以 1:1 的比例進入單倍體的配子中。有些自私基因違反這一定律,通過殺死不含該基因的配子來扭曲分離比例,從而在雜合二倍體形成的配子中以超過 50% 的頻率出現。
  • 中國科學家主導3000份水稻基因組重測序成果發表
    ,並首次使用了漢字。同時,該項目從國際水稻研究所引進了2400份水稻核心種質,極大豐富了我國的水稻遺傳多樣性。目前3000份水稻種質已經發放給中國科學院、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40家科研單位、高校和育種單位,發放超過4萬份次,用於大規模發掘影響水稻高產、抗病蟲、抗逆、優質新基因和育種應用,全面開始推進水稻全基因組分子育種。
  •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
    兩次高峰碰巧相隔100年   五、孟德爾之前的遺傳   孟德爾之前,   人們對遺傳的認識還很粗淺,基本認同:「混合遺傳」,黑+白=灰。
  • 這個基因改寫了孟德爾分離定律及達爾文自然法則
    我們很難抵制人格化的自私基因,尤其是當它們表現出藐視自然選擇的時候,自私基因將我們變成劣勢者,它就是R2d2基因。該研究結果於2月15日發表於《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雜誌上,是科學們首次使用實驗室小鼠和自然小鼠來揭示「自私」基因可在機體中固定,同時不利於生殖健康。
  • 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由來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林看天下事,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由來。孟德爾遺傳定律從眼睛的顏色到某些疾病的發病率,我們的所有性狀和特徵都遺傳自我們的父母。奧地利修士格雷戈爾·孟德爾第一個發現了控制這些性狀遺傳的定律。他的研究工作填補了達爾文進化論中缺失的部分,並改變了生物學的面貌格雷戈爾·孟德爾的新實驗,將他修道的耐心推到了極限。孟德爾是布爾諾(位於現在的捷克共和國)奧古斯丁教會的聖託馬斯修道院的修土,他花了七年時間研究豌豆,這一潛心研究讓他作出了生物科學中最重要的一項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