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匠精神:我們不相信物美價廉

2020-12-17 創業家

作者:李工真,武漢大學教授

來源:讀者(ID:duzheweixin)

原文刊於《國資報告》第5期

導語

說起德國製造,你也許不知道他們曾經背負的那個屈辱,你只知道西門子、奔馳、寶馬、拜耳、漢高、阿迪達斯等品牌都是德國的,還成了享譽全球的高品質產品的代名詞。那麼,德國精神是如何得以弘揚的呢?

德意志民族是很晚才開始搞工業化的,英、法完成工業革命時,德國還是個農業國。

但是如今,在這個只有 8000萬人口的國家,竟有 2300 多個世界名牌。是什麼原因造就了享譽世界的「德國製造」?

1

『德國製造』曾經是帶有侮辱性的符號

德國人進入工業化後也經過「山寨階段」:向英、法學習,偷人家的技術,仿造人家的產品。 為此,英國議會還特別在1887年8月23日通過對《商標法》的修改,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貨必須註明「德國製造」。 「Made in Germany」在當時實際上是一個帶有侮辱性色彩的符號。 德國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初,大學的科學研究是與生產領域完全脫節的。儘管那時「世界科學中心」在德國,但是美國人很聰明,他們在德國拿到學位回國後,不是一味地跑到大專院校裡做研究工作,而是進入到市場裡去辦企業。

19世紀9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跑到美國一看,發現美國工業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這才明確提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針,並開始大力促進應用科學的發 展。

由於德國有基礎科學上的雄厚根基,很快就建立起科學理論與工業實踐之間的聯繫,從而 在半個世紀時間裡將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隊伍、工程師隊伍和技術工人的隊伍結合在一起,領導了「內燃機和電氣化革命」 ,使德國工業經濟獲得了跳躍式的發展。

此後,德國的機械、化工、電器、光學,直到廚房用具、體育用品都成為世界上質量最過硬的產品, 「德國製造」成為了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 德國最有名的公司,幾乎都是從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它們直到今天都維持著世界性的聲譽。

2

珍視「身後名」 不貪「眼前利」

德意志不是個「喜新厭舊」的民族,德國人喜歡有經歷的東西,有歷史記憶的東西,有文化記憶的東西。 我認識一位德國教授,他家裡現在還有上個世紀60年代生產的木頭箱子一樣大的電子管收音機,由於質量好,照樣在用。我問他,「你還用這麼老的東西?」他說, 「是呵,我一看到它,就想起我幼年時發生在這收音機旁的故事, 對我來說,這可是比什麼都要珍貴的啊!」

德國人生產的原子筆摔在地上10多次,撿起來依然可以用。德國建造的居民住房120年也不會倒,就是被戰火摧毀了,德國人也一定要按原樣將其重建起來。

有一張關於德國建築物的照片,名叫 「不變的德國」 ,展現的是二戰以後德國人修的房子,完全是中世紀式晚期巴洛克時代和洛可可時代的風格。為什麼?

二戰結束後,德國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成了一片廢墟,那些古老的房子基本上都被戰火摧毀,德國人非常心疼,因為德國人就是喜歡自己的文化。 怎麼辦?

德國人死活也要把當年的照片找出來, 把當年的設計圖找出來,一定要按原樣一座座地重修起來。 今天你跑到德國去看,大多數城市都沒有什麼現代建築,幾乎全是巴洛克、洛可可時代的風格。

德國有座王家歌劇院在二戰中被美國飛機全部炸毀,德國人心疼得不得了,那座歌劇院是過去建了200年才建好的,結果毀於一旦。怎麼辦? 二戰後德國人就把這片廢墟圈起來,搞了一批科學家、文化學家、考古學家、建築師、技術工人,大約上百號人, 花了35年時間,把這堆破磚爛瓦又重新裝回去了 ,你現在再看這座王家歌劇院,怎麼也看不出來是炸彈炸爛了以後又重新裝回來的,這座建築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人說,「這個行動本身就屬於世界文化遺產」。 正是由於德國熱愛、尊重自己的文化到了如此地步,所以才叫「不變的德國」。

由於德國的經濟發展不靠房地產市場,所以一位德國建築師很難拿到一個建築項目,好不容易中了標,就一定會精心設計,一定要把它搞成一個藝術精品,一定要讓它流芳百世。 因此,在德國,你永遠也看不到有兩座建築物會是一樣的。 因此人們說, 德國建築師重視的不是「眼前利」,而是「身後名」。

3

一個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位外國記者問彼得馮西門子:「為什麼一個8000萬人口的德國,竟然會有2300多個世界名牌呢?」 這位西門子公司的總裁是這樣回答他的:「這靠的是我們德國人的工作態度,是對每個生產技術細節的重視, 我們德國的企業員工承擔著要生產一流產品的義務,要提供良好售後服務的義務。」 當時那位記者反問他:「企業的最終目標不就是利潤的最大化嗎?管它什麼義務呢?」

西門子總裁回答道,「不,那是英美的經濟學,我們德國人有自己的經濟學。 我們德國人的經濟學就追求兩點: 一、生產過程的和諧與安全;二、高科技產品的實用 性。這才是企業生產的靈魂,而不是什麼利潤的最大化。企業運作不僅僅是為了經濟利益,事實上,遵守企業道德、精益求精製造產品,更是我們德國企業與生俱來 的天職和義務!」

說到「天職」上去了,「天職」是什麼意思?就是 「上帝要你幹的事」。 在德國,沒有哪家企業是一夜暴富,迅速成為全球焦點的。他們往往是專注於某個領域、某項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極少有「差公司」,絕沒有「假公司」。 它們 大多是擁有百年以上經歷、高度注重產品質量和價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稱之為「隱形冠軍」。

德國有家葡萄酒作坊,快400年了。二戰中很偶然留下來的,很幸運沒被美國飛機炸到。德國的馬牌輪胎公司是1871年成立的,現在我國幾乎每個地級市都有 它的分店。德國的阿迪達斯公司是1920年創辦的,至今也有94年以上的歷史了。你可以看到,德國這類企業都是有年頭的。 德國的產品不打價格戰,不與同行競爭, 一是由於有行業保護,二是由於價格並非決定一切,打價格戰可能會讓整個行業都陷入惡性循環。

德國企業是要追求利潤, 但是只要能保證基本利潤,有錢可賺,德國人並不是那麼貪得無厭、無休止地追求利潤的,而是要考慮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因此,德國人寧願「在保證基 本利潤的同時, 讓部分利潤轉化成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務」。

我曾在柏林與一家菲仕樂鍋具店的經理聊過天,我說:「你們德國人造的鍋可以用上100年,因此每賣出一口,實際上也就丟失了一位顧客,以後人家不用找你 了。你看人家日本人造的鍋,用20年就到頭了,顧客每20年就得再找他一次。仔細想一想,你們划得來嗎? 你們為什麼要把東西搞得那麼結實呢?把它的使用期搞短一點,你們不是可以賺更多的錢嗎?」 這位經理這樣回答我:「哪裡的話, 所有買了我們鍋的人都不用再買第二次,這就會有口皆碑, 就會招來更多的人來買我們的鍋,我們現在忙都忙不過來呢!我們這家廚具廠,是二戰後從過去的兵工廠轉產過來的,前後也不過幾十年時間,就賣出1億多口鍋了,你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少人口嗎?快80億了,還有70多億人口的大市場在等著我們呢!」

你看,德國人的想法不一樣,他們營銷戰略的路數也與眾不同,一筆生意,在你身上一輩子就做一次,讓你說他的東西好,這就會感染到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再去做他的顧客,然後再感染第三個人,人家幹的是這個事。

4

探求本質,考慮長遠

今天德國只有三座城市,即柏林、漢堡、法蘭克福,被定為「國際化城市」,以後打起仗來也宣布為「不設防城市」,其他城市都是中小城市。 絕大多數的德國人都生活在5萬人、10萬人、15萬人、20萬人的城市裡,連50萬人口的城市,德國人都覺得太大了。 德國城市的風光幾乎都有這個特點: 城市天際線最高的地方一定是教堂的尖頂,任何建築物都不能超過它。

(圖片來源於:pixabay)

我曾與一位德國教授談論過這個問題:為什麼德國人能做到守時? 他講道: 「城市小,就容易守時。 為了守時,也必須得把城市設計得小一點。你要想在『汽車大眾化時代』做到城市不堵車,需要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任何樓房不要超過五層,在德國,你要想建造六層以上的高樓,必須經過議會投票通過才行。第二個條件是任何城市必須有一半的空間是馬路。 只要你同時做到了這兩條, 城市就不會堵車。」

今天德國人一般只在柏林、漢堡、法蘭克福建高樓,那也是世界級的大高樓,但有一個條件,這種高樓從任何方向倒下來時,不能壓到另一棟樓。所以越高的樓房, 周邊留有的空地就越大。這就叫「探求事物的本質,確定長期的戰略」。 德國人建房子時,是一定要考慮到當它倒下來時會發生什麼事情的。

5

德國不相信物美價廉

「德國製造」的優勢並不在價格上,連德國人自己都承認「德國貨就是物美價不廉」。 你跟日本人可以談價格,但你跟德國人談價格,一刀都砍不下來。 德國人甚至不承認有「物美價廉」這回事。

「德國製造」的優勢在於它的質量,它解決問題的專有技術,它優秀的售後服務。 德國企業發展的一般產品都是具有世界領先水平、高難度,別國一時無法製造出來 的產品。

德國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都是沒有競爭對手的獨家產品。德國人生產的工業製造品,大到挖地鐵的掘進機,小到文秘工作中的訂書機,從質量上講都是世界第一。 德國所有供3歲以下兒童食用的產品 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添加劑,必須是天然的;所有奶粉被列為藥品監管;所有母嬰產品只允許在藥店出售,不允許在超市出售;所 有巧克力都被規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為原料加工生產;所有保健護膚品牌都必須要有自己的實驗室和植物種植園,以保證取材於天然有機品質。 德國人生產的非工業用途的化學產品 ,例如清潔劑、洗手液、洗潔精,除了有清潔殺菌的功效以外,絕大多數採用了生物降解技術,也就是靠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化學 成份,來將化學對人體的傷害減少到最小程度。德國人生產的濾水壺,既能過濾無機有害物,也能過濾有機有害物,並富含鎂元素。 經過德國濾水壺過濾後的水,是微微帶甜味的。 德國鍋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溫性質,既能節能環保,導熱效果又極佳,以至人們說, 「使用這種德國鍋具,一根蠟燭就能弄一頓美味佳餚。」 德國人生產的一口鍋,可以用上100年,因此很多德國人用的都是奶奶傳下來的鍋。 對德國人來說,任何一樣廚具,一輩子只需要買一次,不需要買第二次,因為你一輩子也用不壞它。

德國人生產的煨湯用的鍋,完全是鋼鐵鑄造的,沉重得連男人都有點端不動,那鍋蓋內側有奇特的花紋,我問一位德國的銷售商:「搞這些花紋幹嘛?」他說:「它蓋上去後,水蒸氣就能上下自然循環,不易燒乾,這是一種技術。」 德國的鍋具,蓋上去個個嚴絲合縫,說三分鐘開鍋就三分鐘開鍋, 能為你省下不少煤氣費。 我也曾問過一位德國的企業家,為什麼德國的產品動不動就「能用100年」呢? 他這樣回答道:「這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個原因是,我們德國沒有資源,幾乎所有重要的工業原材料都是靠國外進口來的,所以必須物盡其用,儘量延長使用期,這才是對原材料最大的節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德國人認為,產品質量的好壞,主要體現在是否『經久耐用』上。」

本文來自食品580,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們不建議學日本工匠精神,而是學德國?
    我認為,如果想把企業做大做強,不建議你學習日本匠人精神,而要學德國。為什麼?一切事情背後,都有其商業本質。1/ 日本匠人核心是經驗,靠傳承什麼是日本工匠精神?舉個例子。你就是在邊上天天看,也不一定學得會。日本匠人的核心是經驗,靠傳承。所以,我才會建議你,如果想把企業做大做強,別學日本的匠人精神。 2/ 德國匠人核心是精確,靠工業化這種憑手藝,憑感覺,憑經驗的日本工匠精神,我們不學,那我們學什麼?我建議你可以學習德國的工匠精神。
  • 德國:「工匠精神」培養融入教學全過程
    ■聚焦工匠精神中國是製造業大國,但此時的我們還不是製造業強國。做大做強中國製造業,說到底就是提升中國製造的技術含量和質量水平,「工匠精神」需要貫穿始終。在製造業強國紛紛推出更高更新更強的製造業戰略時,中國製造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轉型升級壓力,要成為製造業強國,「工匠精神」是催化劑。如何培養「工匠精神」?職業教育應該發揮決定性作用。
  • 《尋訪行家》德國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什麼,是怎麼來的
    而這本書裡的德國行家們,持的是不同於日本人的現代化工匠精神。這種精神,不是簡單的技術標準、工作規則。我覺得,凡是能稱為精神的東西,背後是一定有文化成分的。德國和日本的工匠有類似的職業操守,但精神來源不同,就是因為內在文化不同。不過,我得一點兒點兒給你說,一下子扎到文化那邊去,離書裡的故事有點兒遠。
  • 工匠精神:德國和日本製造業的成功秘訣
    答案就是: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德國人的那種嚴謹是一種精確,縝密,程序化,而日本人的嚴謹更傾向於細緻,周全,極致化。「德國製造」,「德國工藝」本身就是意味著一種品質的保障,一種「精緻」的代名詞,很多產品願意打著「德國工藝」的招牌就是因為「德國製造」確實深入人心,值得消費者信賴。
  • 工匠精神不只是嚴謹細緻
    摘要: ■如果沒有附著在勤奮能幹之上的科技創新因素,德國和日本的工匠精神或許早就成了「空中花園」。 我想,如果沒有附著在勤奮能幹之上的科技創新因素,德國和日本的工匠精神或許早就成了「空中花園」。
  • 市場上沒有什麼「物美價廉」
    那些打著「物美價廉」旗號的商家說他們採用的是低成本策略,然而,我認為,所謂低成本策略,絕大多數不過是「偷工減料」、不追求極致的「皇帝新裝」。客觀來說,低成本主要還是低價原料、低人工成本,至於新型材料及創新工藝流程,我們過去沒有足夠的能力研發。如今人工成本越來越高,「物美價廉」是否還有生存的空間?
  • 技術工人為啥不吃香,「工匠精神」掩蓋了制度缺失?
    作為製造業大國,世界工廠,我們需要大國工匠。然而,在過去的十多年裡,在就業市場,技術工人群體下降了1.4%,技術工人群體比例不升反降,甚至有媒體報導,有七萬研究生在送外賣,我們工匠精神去哪了?今年,我們有八九百萬大學畢業生,按理說,我們有這麼的工廠,這麼多的製造業,這些大學畢業生很容易消化吧,事實並非如此。
  • (勞動節·工匠精神)做好「現代工匠」——國外「勞模」的精神追求
    新華社北京4月30日電特稿:做好「現代工匠」——國外「勞模」的精神追求  新華社記者  做好現代工匠是國外「勞模」精神的重要內涵,也是工業4.0時代國際勞動者們的重要追求目標。  「演奏者對這個樂器是機器製造還是手工製作並不關心,他們關心的是樂器產生的聲音和演奏舒適度,」他認為,「打造音樂家想要的聲音和演奏舒適度,就是我們在技術和手工之間要尋找的平衡點。」
  • 德國工匠精神:用8000萬人,打造830家百年企業,2300個世界名牌
    而工匠們則是那個不斷提升自己的手藝,對作品精雕細琢,並享受產品在自己手中升華的那個人,這種精神,便是「工匠精神」。 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中國人引以為豪的「工匠精神」,越來越少出現在我們的身邊,每當大家說起「工匠精神」時,總會先想到德國、日本、瑞士等等,特別是人口僅8000餘萬,卻打造出2300多個世界名牌的德國,它的工匠精神,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那麼到底是什麼,造就了享譽世界的「德國工匠精神」?
  • 造就工匠精神!德國雙元制教育為何如此成功?
    雙元制教育具有「校企聯合辦學」的獨特特點,為「德國製造」提供了大量優秀人才。縱觀德國歷史,德國之所以能躋身世界強國之列,以德國雙元制為代表的職業教育是重要武器之一。在德國開始工業化的初期,進程落後於英國和法國。依靠著職業教育的發展,擁有了大量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德國才進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
  • 工匠精神到底是什麼?
    人們對於「工匠精神」這個詞本身,有著如同夢幻田園般的想像。尤其是對傳統工匠那種雕琢精神,總會不自覺地為它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似乎可望而不可即。隨著工業化大機器生產時代的到來,有更多人在嘆息它的逝去。當前對於「工匠精神」已經有大量的論述。先來看一般的理解,認為「工匠精神」是工匠對自己生產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的精神理念。
  • 術業有專攻值德國工匠精神之Hipp,Bevolababy,Nuk,Aptamil
    提及德國的品牌,優質的產品,過硬的質量,以及執著的工匠精神。提及德國的工匠精神,總會不約而通地想到:專業、精研和專注。
  • 國家需要工匠精神,學習工匠持之以恆,認真嚴謹的態度
    這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即使是普通家庭也可以由以往貴族式的生活,但是在這些過程當中我們又失去了什麼。失去的是工匠精神,成批的工業製品從流水線上走下來,沒有人的參與,一件物品就像失去了靈魂。相比十年前的家具,當初是實心木,現如今是各種複合板,雖有輕便,但不夠耐用,經流水線下來的產品,經過廠商一次又一次的壓縮成本。
  • 「工匠精神」作文素材彙編
    提到優質製造,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瑞士、德國、日本等國家的製造業,以及這些國家裡控制誤差不超毫秒的鐘表匠,僅擰各種螺絲就要學習幾個月的工人,和那些捏壽司都要捏成極致藝術品的手藝人。而經這些工匠之手製造出來的產品,也無一例外地打上了隱形的高品質標籤。 那麼,中國呢?「作為一個製造業大國,我們難道就沒有這種工匠精神,還是說社會的浮躁,讓我們忽視了這種精神的存在?」嶽群說。
  • 【研究】楊生文:大國工匠精神是什麼?
    其實,工匠精神在每個國家有不同的說法,德國人稱為「勞動精神」,美國人稱為「職業精神」,日本人稱為「匠人精神」,韓國人稱為「達人精神」。  經過對德國、日本等工匠精神盛行國家的比較研究,以及對我國古今工匠精神的收集整理,大國工匠精神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執著專注、作風嚴謹、精益求精、敬業守信、推陳出新。
  • 以工匠精神匯聚新徵程的強勁動能
    11月24日,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總書記深刻闡述了「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和重要意義。他指出,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邁向新徵程,揚帆再出發,亟待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勞動者揮灑汗水、奉獻智慧。
  • 「工匠精神」如何造就德國這個「隱形冠軍」大國
    它們往往不為眾人所知。很多隱形冠軍企業大都不做終端產品,處於產業鏈中間環節,生產產品配件或為大企業做配套服務,所以他們的產出不能被消費者看到。 即便產品是面對終端消費者,也是針對精準細分的消費群體,對於非目標客戶群則是「隱形」狀態。
  • 【知性語文】|2017高考作文熱點專題之一: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一詞,最早出自於聶聖哲,他培養出來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來自於這種精神。相信隨著國家產業戰略和教育戰略的調整,人們的求學觀念、就業觀念以及單位的用人觀念都會隨之轉變,「工匠精神」將成為普遍追求,除了「匠士」,還會有更多的「士」脫穎而出。
  • 德國SAUTER首德鋼琴 | 德國工匠的匠心之魂
    匠心精神,是德國製造工業永恆不變的追求。它的核心價值,是傳承,堅定,完美和永恆。只有擁有如此精神的德國工匠,才能製作出世界上最完美的工業品和藝術品。鋼琴製造,作為工業製作和藝術創造的完美結合體,則只有擁有最深刻匠心精神的德國工匠才能夠完美呈現。
  • 2017考研英語作文範文:工匠精神
    審題及提綱   圖畫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奮力打磨寶劍的工人,這把劍上寫著「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而磨刀石上則寫著「工匠精神」,加之圖畫的標題,我們可清晰得知圖畫所要揭示的寓意,即:中國企業需發揚「工匠精神」,這樣才能變「中國製造」為「中國質造」,使中國產品更加具有競爭力。行文時可考慮圍繞「工匠精神」這一主題詞展開論述,同時應注意聯繫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