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
為什麼長壽企業扎堆這些國家,是一種偶然嗎?它們長壽的秘訣是什麼呢?答案就是: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德國人的那種嚴謹是一種精確,縝密,程序化,而日本人的嚴謹更傾向於細緻,周全,極致化。
「德國製造」,「德國工藝」本身就是意味著一種品質的保障,一種「精緻」的代名詞,很多產品願意打著「德國工藝」的招牌就是因為「德國製造」確實深入人心,值得消費者信賴。而日本人同樣具有這樣的特質,他們的工匠被稱為「職人」。這是對一位工匠一生忠於事業、不斷鑽研,以求技藝精進的一種肯定與讚賞。
正如中國的俗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工匠精神」是在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這塊土壤上孕育的。德國人的理性嚴謹,日本人的「恥感文化」為「工匠精神」注入了各具特色的內涵。
德國製造——理性嚴謹文化下的六大「工匠精神」
德國製造業被稱為「眾廠之廠」,是世界工廠的製造者。目前,在機械製造業的31個部門中,德國有17個佔據全球領先地位,處於前3位的部門共有27個。此等表現,並非偶然,而有其深刻的文化原因。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德國製造水平登峰造極,在於他們融入血液中的專注與嚴謹,這種力量無法摧毀,也難以學習。
德國人「理性嚴謹」的民族性格是其精神文化的焦點和結晶。「理性嚴謹」是黑格爾、康德的哲學;「理性嚴謹」是卡拉揚的手;「理性嚴謹」是德國足球;「理性嚴謹」更是「德國製造」的核心文化。其在製造業的具體表現,則可歸納為六大行業文化。
1.專注精神
1853年由DanielStraub先生在德國小鎮蓋斯林根創建的小型金屬製品加工廠,WMF(即符騰堡金屬製品廠),100多年來專注於廚房用具,今天則成長為一個大企業。它是全球廚房用品頂級奢侈品牌,並成為不鏽鋼廚房及餐桌餐具用品的代名詞。其產品包括餐具、鍋具、刀具、廚房器具、餐桌用品、咖啡機等,品種超過1.5萬多種。WMF一直是世界上大多數五星級酒店、高檔餐廳的指定首選,並於近年來進入我國中心城市高檔商場,是廚房中的「奔馳寶馬」。
在德國,「專注」是其「理性嚴謹」民族性格的行為方式。德國製造業者,「小事大作,小企大業」,不求規模大,但求實力強。他們幾十年、幾百年專注於一項產品領域,力圖做到最強,並成就大業。此所謂「大業」特指「大事業」,在業內有地位、受尊敬。「大」並不是目的,而是「強」的自然結果。這恰恰印證了老子的哲學:「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2.標準主義
德國人是一個離開標準寸步難行的民族。生活中的標準比比皆是,如:烹飪佐料添加量、垃圾分類規範、什麼時間段居民不可出噪音、列車幾點幾分停在站臺的哪條線。這種標準化性格也必然被帶入其製造業。從A4紙尺寸到樓梯的階梯間距,我們今天時常接觸的標準很多都來自德國。全球三分之二的國際機械製造標準來自「德國標準化學會標準」——DIN。可以說,德國是世界工業標準化的發源地。DIN標準涵蓋了機械、化工、汽車、服務業等所有產業門類,超過3萬項,是「德國製造」的基礎。
在德國製造的過程中,「標準」就是法律。尊重標準、遵守標準,就像戴安全帶和遵守紅綠燈一樣自然。其次是「標準為先」,亦即在具體的生產製造之前,先立標準。奔馳公司通過實施「標準為先」的質量文化,實現「零缺陷」目標。其有效途徑就是儘可能詳細地完善每個環節和部件的標準。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文化的第一載體。德語就是世界語言中標準最多的,如名詞「性數格」、動詞變位等嚴格規定。中國人學習德語的困難,與學習「德國製造」的困難如出一轍。德國人因無法面對和處理「不確定性」的性格,必然演變出其對於「標準化」的依賴。而中國人,對於「不確定性」的駕馭能力,似乎降低了標準化的必要性。
3.精確主義
對於標準的依賴、追求和堅守,必然導致對於精確的追求。而對於精確的追求,必然反過來提高標準的精度。德國人不精確的話不說,不精確的事情不做。作家劉震雲親自經歷了德國式的精確:「我問他們,萊茵河有多深,這讓德國人很犯難——春夏秋冬四季,河水深度都不一樣,他們不知道如何回答才最精確。」拉揚的手,曾經以德式精確,指揮柏林愛樂樂團重新演奏德國古典樂曲。他要求每個音符必須精確無誤,容不得半點含糊。
德國人的精確主義,必然會帶入其製造業。據《歐洲時報》報導,德國製衣業委託一家研究所重新測量和統計有關德國人身材的數據,目的是為了獲得更準確的製衣尺寸。精確主義直接給德國製造帶來了精密的特性。
相比之下,中國語言中的高頻詞彙則是:「差不多」,在表現出中國人駕馭「不確定性」功力的同時,則也顯示了一種負面的不求精確的模糊性和隨意性。
4.完美主義
德語有一諺語:「犯錯誤,都要犯得十全十美。」德國人做什麼都要徹底到位,不論是否有人監督,也不論是職業工作還是做家務,做不完美、有瑕疵就深感不安。
追求完美(Gruendlichkeit)的工作行為表現是「一絲不苟、做事徹底」,也就是「認真」。這已經是德國人深入骨髓的性格特徵。哲學家費希特在「至德意志民族」演講中強調了這個民族性格——「我們必須嚴肅認真地對待一切事物,切切不可容忍半點輕率和漫不經心的態度。」
1984年底,海爾總裁楊綿綿負責到德國引進冰箱生產線。她曾回憶了德國工人認真的工作表現:「我在利勃海爾看到德國一個普通的做果菜盒的操作工人,注塑出來一個果菜盒,他就欣賞一下。他的動作應該稱為檢查,但我從他的眼光裡看到的是一種欣賞,對自己勞動成果的欣賞。欣賞之後,他就在這個機器周圍一通忙活,讓下一個幹得更好。這種精神感動了我。我一下子看到,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認真負責的人。這個工人讓我感動了很久,給了我靈魂上的震撼。我想我們也應該這麼做,要想改善自己,先從認真做事開始。」後來,海爾就開始了以「砸冰箱」為序幕的海爾製造文化再造,並由此引進德國製造業文化。
必須指出的是,德式認真,比起日式認真,其背後蘊含著深刻的美學情懷。「這片土地,飽受歐洲古典音樂浸潤滋養。」在以古典音樂為主要藝術形式的審美薰陶中,德國不僅像霍爾德林所言「詩一般地棲息」;還「美學地生活和工作」。
5.秩序(程序)主義
德國人嚴守秩序。有一諺語:「秩序是生命的一半。」德國人特別依賴和習慣於遵守秩序,離開了秩序就會感到焦慮和寸步難行。
這個秩序感首先體現在時間管理上。德國人不分男女老幼,人手一冊《日程日曆》(Terminkalender),每天各時段的活動,乃至聖誕節做什麼,一切日程提前計劃,而不是臨時即興決定。德國社會以及企業都是在時間坐標軸上理性地運轉著。德國人認為,與時間形成嚴密關係的人,才能理性地駕馭人生和工作,並有所成就。康德那鐘錶般的生活和工作節奏就是典型。
秩序主義在具體工作中則主要表現為流程主義。例如:在某企業德國設備安裝現場,六名技師先是對著圖紙和流程圖開會研究,然後開始工作。看不到閒散窩工者,也看不到忙亂無措者。一切按照程序悄然推進。總之,德國人無論是擦玻璃、做飯,還是加工零件、安裝設備,「不論幹什麼都離不開雷打不動的兩個前提:一個是程序,另一個是工具。什麼程序必用什麼工具,什麼工具必配什麼程序,不得有絲毫變通。」秩序主義加上德國人的潔癖,在德國企業就無需推行5S(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因為一切都在自覺之中。
6.厚實精神
以上「專注主義」、「標準主義」、「精確主義」、「完美主義」、「秩序主義」,是德國製造業文化的「工具理性」層面。而「德國製造」的堅固耐用,還有其深刻的「價值理性」基礎。這就是曾一度被譽為普魯士精神,並繼而成為全德意志人精神的「責任感、刻苦、服從、可靠和誠實。」其中的「責任感、可靠和誠實」,可以用中文的「厚道實在」表達,簡稱「厚實精神」。這使得「德國製造」在設計和材料使用上,實實在在地考慮用戶利益,注重內在質量,勝過外觀和華而不實的功能。德國汽車的安全係數和耐用性,明顯超過一些競爭對手。
「責任感、可靠和誠實」使得德國無假貨,並且貨真價實。「責任感」使得德國嚴肅地承擔戰爭責任,而得到國際社會接納,並於目前成為聯合國非常任理事國。德國人對工作負責、對客戶負責、對產品負責,並以人的可靠和誠實,保證了產品的可靠和真實。總之,「德國製造」的厚實外觀與表現,來自於其製造者的厚實精神。
「恥辱感」文化下的日本工匠精神
最近,一封任正非籤發的總裁辦電子郵件流傳出來。其中任正非轉載了本人所寫的《日本工匠精神:一生專注做一事》的文章,他如何看待工匠精神與專註上,給了一個明確的態度。以下為電子郵件內容。
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複的工作者,但其實,「工匠」意味深遠,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與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相連。為何日本工匠能把這樣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1.恥辱感——質量不好就是恥辱
岡野信雄,日本神戶的小工匠,30多年來只做一件事:舊書修復。在別人看來,這件事實在枯燥無味,而岡野信雄樂此不疲,最後做出了奇蹟:任何汙損嚴重、破爛不堪的舊書,只要經過他的手即光復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類似岡野信雄這樣的工匠燦若繁星,竹藝、金屬網編、藍染、鐵器等,許多行業都存在一批對自己的工作有著近乎神經質般追求的匠人。他們對自己的出品幾近苛刻,對自己的手藝充滿驕傲甚至自負,對自己的工作從無厭倦並永遠追求盡善盡美。如果任憑質量不好的產品流通到市面上,這些日本工匠(多稱「職人」)會將之看成是一種恥辱,與收穫多少金錢無關。
製造出「永不鬆動的螺母」的日本公司哈德洛克(HardLock)工業株式會社。其創始人若林克彥1962年與弟弟三人組建了富士精密製作所,若林克彥足足花了兩年時間推廣,才讓他的螺母得了市場的認可,隨著銷售額不斷攀升,若林克彥對自己的螺母也越來越有信心,並隨之打出了「永遠不會鬆動的螺母」廣告。廣告效果很好,公司的業績正在以喜人的飛速增長,當大家還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時,他們便逐漸收到了一些客戶投訴,抱怨他們的螺母會產生鬆動。原來裝配在挖掘機和打樁機上的U螺母因為震動太大而出現了鬆動的現象。
這些反饋深深刺激了若林克彥,他認為既然都對公眾說了永遠不鬆動,那就應該永遠不鬆動,否則就是一種恥辱。到底該怎樣才能做出永遠不會鬆動的螺母呢?若林克彥苦思冥想,多方嘗試,並為此離開了和他意見不同的弟弟而創辦了哈德洛克工業株式會社。
1973年底,有天下午他路過自家附近的住吉大社(大阪市住吉區)時,抬頭看到入口處高大的牌坊,突然在腦中想到了在螺母中增加榫頭的辦法。經過近二十年的不斷改進和完善,哈德洛克的真正做出了「永不鬆動的螺母」。在其公司網頁上有非常自負的一筆註腳:本公司常年積累的獨特的技術和訣竅,對不同的尺寸和材質有不同的對應偏芯量,這是哈德洛克螺母無法被模仿的關鍵所在。也就是明確告訴模仿者,小小的螺母很不起眼,而且物理結構很容易解剖,但即使把圖紙給你,它的加工技術和各種參數配合也並不是一般工人能實現的,只有真正的專家級的工匠才能做到。
如今,哈德洛克螺母不僅在日本,甚至已經在全世界得到廣泛應用,迄今為止,哈德洛克螺母已被澳大利亞、英國、波蘭、中國、韓國的鐵路所採用。
2.「做一個事就做到最好」:術到極致即是道
在獲得奧斯卡獎的日本影片《入殮師》裡,一個大提琴師下崗失業到葬儀館當一名葬儀師,通過他出神入化的化妝技藝,一具具遺體被打扮裝飾得就像活著睡著了一樣。他也因此受到了人們的好評。這名葬儀師的成功感言是:當你做某件事的時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種難割難捨的情結,不要拒絕它,要把它看成是一個有生命、有靈氣的生命體,要用心跟它進行交流。
樹研工業1998年生產出世界第一的十萬分之一克的齒輪,為了完成這種齒輪的量產,他們消耗了整整6年時間;2002年樹研工業又批量生產出重量為百萬分之一克的超小齒輪,這種世界上最小最輕的有5個小齒、直徑0.147毫米、寬0.08毫米的齒輪被暱稱為「粉末齒輪」。
這種粉末齒輪到目前為止,在任何行業都完全沒有使用的機會,真正「英雄無用武之地」,但樹研工業為什麼要投入2億日元去開發這種沒有實際用途的產品呢?
葬儀師和樹研工業其實都體現了日本人追求完美的極致精神——既然研究一個領域,就要做到極致,精益求精、精雕細琢。
3.「盡本份」——把產品做精確是是應該的、必須的
日本職場人用得最多的一個詞是「本份」,把手頭正在做的事做透是應份的,必須的。
梅原勝彥從1970年到現在始終在做一個小玩意——彈簧夾頭,是自動車床中夾住切削對象使其一邊旋轉一邊切削的部件。梅原勝彥的公司叫「A-one精密」,位於東京西郊,2003年在大阪證券交易所上市,上市時連老闆在內僅有13個人,但公司每天平均有500件訂貨,擁有著1.3萬家國外客戶,它的超硬彈簧夾頭在日本市場上的佔有率高達60%。A-one精密一直保持著不低於35%的毛利潤,平均毛利潤41.5%。
「豪華的總經理辦公室根本不會帶來多大的利潤,呆坐在豪華辦公室裡的人沒有資格當老總。」梅原勝彥的信條是:不做當不了第一的東西。有一次,一批人來到A-one精密公司參觀學習,有位大企業的幹部問:「你們是在哪裡做成品檢驗的呢?」回答是:「我們根本沒時間做這些。」對方執拗地追問道:「不可能,你們肯定是在哪裡做了的,希望能讓我看看。」最後發現,很多日本公司真的沒有成品檢驗的流程。
中企君薦讀
----------------------------------
原標題:《工匠精神:德國和日本製造業的成功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