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結合國家人才發展的需要,面對亟待解決的職業教育問題,對德國雙元制教育的各個領域進行了分析,不僅可以使你更接近真正的德國雙元制教育,而且也能清晰地發現我國職業教育所急需改進的方向。
人才是產業的核心,作為世界公認的製造業強國,德國技能人才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德國製造的質量。雙元制教育具有「校企聯合辦學」的獨特特點,為「德國製造」提供了大量優秀人才。
縱觀德國歷史,德國之所以能躋身世界強國之列,以德國雙元制為代表的職業教育是重要武器之一。在德國開始工業化的初期,進程落後於英國和法國。依靠著職業教育的發展,擁有了大量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德國才進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
二戰後,德國經歷了從廢墟到崛起的艱難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職業教育為德國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它是戰後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德國前總理科爾曾這樣評價雙元制教育。
2007年環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幾乎全世界都出現失業率急劇攀升的問題,但據2010年危機結束後的統計數據顯示,德國的青年失業率僅為9.7%,這次危機看似對德國青年的就業並沒有產生重大影響,而在其他發達國家,這一平均數字卻高達16.7%。包括中國在內的想要著手改革本國職業教育的國家,都開始關注德國雙元制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在金融危機中所帶來的良好就業表現。
此外,德國職業教育承擔著其他國家職業教育可能所無法承擔的任務。在某些領域,許多國家的學生必須接受過高等教育才能成才,如多媒體設計、信息技術、機電工程、化學試劑、牙科技術、眼科技術等。而在德國,職業教育就可以完成,可見德國雙元制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近兩年,川普一直在積極研究和引進德國雙元制教育,以推進「美國製造」戰略。同樣我國近十年來,也有國內大批專家赴德國學習和向國內介紹德國雙元制教育。
那麼,為什麼德國的職業教育如此成功?
在德國的教育體系中,為了建立一種與社會經濟相協調的職業教育模式,從小學就開始分流。
德國孩子6歲上小學,4年級後開始分流。也就是說,10歲的孩子將面臨未來人生道路的選擇。
一些學生選擇普通中學,目的是進入大學進行學術研究。學制是8年。他們畢業後可以直接申請進入大學。
另一部分學生選擇實踐性較強的綜合中學或實科中學。學制為5至6年,課程具有較強的職業定位。畢業後,這些學生開始申請雙元制教育和專業,確定了專業的學生可以進入企業實訓,開始接受雙元制教育。
從全國小學生的分流數量上來看,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德國孩子選擇去普通中學就學,儘管近年來,這一數字有隨著德國大學招生人數的增加而增長的趨勢,但總體上進入職業教育體系仍是大多數學生的第一選擇。
換句話說,小學畢業後,許多德國學生就進入了職業教育體系。
從小學就開始分流這一做法,不僅使德國的教育資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也使德國職業教育有了更堅實的生源基礎。將職業教育推進到義務教育是德國教育體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與世界各國的職業教育體系相比,這種教育體系無疑具有巨大的優勢。
德國勞動力市場不看學歷看能力
德國的勞動力市場具有明顯的以技能水平為導向的特徵。在中國,人才的招聘和流動主要是基於學歷,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其收入水平。但在德國,勞動力的招聘和流動以及收入水平主要取決於人才的職業資格等級。例如,如果同一行業的人具有相同的職業資格等級,無論是什麼學歷,那麼他們在全德國的收入幾乎是相同的。
德國勞動力市場的這一特徵,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獨特的條件,它使職業教育與勞動力市場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德國,職業教育的標準是「職業即專業」,學生學習的專業與實際職業密切相關,先確定職業再進行教育,這是雙元制教育的基礎。
在德國勞動力市場上,職業教育最大的優勢在於畢業生的高就業率和高收入。作為學生時,他們每月能收入1000多歐元。成為技術人員後,收入不會低於大學畢業生。
基於企業需求的職業教育
德國企業有培養人才的傳統,這不僅是責任,也是權力。企業培養人才的巨大動力是自身發展的需要。德國企業以優質的產品贏得市場,為了長期保持產品質量水平,企業非常重視人才的持續供應。對於企業來說,是否持續擁有高素質的員工,決定了其核心競爭力和企業生命力。
關於雙元制學生的投入經費上,2012年,德國對3000多家企業進行了大規模調查,得出的結論是,每個學生每年平均需要投入成本為17900歐元(約合14萬人民幣),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給學生的補貼。
企業對培養一個雙元制學生的高投入的熱情源自哪裡?
原因在於,德國雖然有統一的職業教育標準,但企業有足夠的空間根據自身需求和產品特點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訓,這意味著企業可以通過職業教育獲得適合自己企業的員工。在權衡付出和回報後,絕大部分的企業都願意投資於雙元制教育。
對任何國家而言,想要提高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想方設法提高其國內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程度,是一條必由之路。德國企業自發、積極和深入的在德國雙元制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保證了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
培養職業身份認同感,有助於培養人才的工匠精神
「他能烤出最好的麵包,他能釀造出最好的啤酒,他能製造出最好的汽車。」這句話不僅表達了德國工匠的高超能力,也表達了外國人對德國工匠精神的印象。
那麼,德國人為什麼會具有工匠精神呢?
反映在德國人對自己的職業身份的認同感上。
這種對職業身份的認同感源於德國的歷史。在中世紀,德國的職業精神被視為一種修煉,一個人對宗教的信仰程度是由職業精神來檢驗的。啟蒙運動後,宗教的影響不如以前,在要慢慢失去這種優秀品質的時候,德國偉大哲學家康德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德國人對職業精神的追求。康德認為,自律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基礎,不受宗教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就算沒有宗教,職業道德也應該根植於人心。
此外,在小學,德國人就開始在為他們的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們接觸和了解各種職業。十幾歲進入職業教育後,大多數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喜歡的工作。進入企業後,會有企業教師幫助他們制定職業規劃,加深職業認同感,從而提高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意識。
職業身份認同感是德國職業教育被認為成功的原因之一。教育學家布蘭克茨在1983年提到,沒有教導學生產生對職業身份的認同,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是難以想像的。他同時提到:『』對其職業身份的高度認同的德國人,能由此產生熱愛、奉獻和專注的職業道德是德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