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工匠精神!德國雙元制教育為何如此成功?

2020-12-11 聿德康養

本文結合國家人才發展的需要,面對亟待解決的職業教育問題,對德國雙元制教育的各個領域進行了分析,不僅可以使你更接近真正的德國雙元制教育,而且也能清晰地發現我國職業教育所急需改進的方向。

人才是產業的核心,作為世界公認的製造業強國,德國技能人才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德國製造的質量。雙元制教育具有「校企聯合辦學」的獨特特點,為「德國製造」提供了大量優秀人才。

縱觀德國歷史,德國之所以能躋身世界強國之列,以德國雙元制為代表的職業教育是重要武器之一。在德國開始工業化的初期,進程落後於英國和法國。依靠著職業教育的發展,擁有了大量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德國才進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

二戰後,德國經歷了從廢墟到崛起的艱難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職業教育為德國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它是戰後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德國前總理科爾曾這樣評價雙元制教育。

2007年環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幾乎全世界都出現失業率急劇攀升的問題,但據2010年危機結束後的統計數據顯示,德國的青年失業率僅為9.7%,這次危機看似對德國青年的就業並沒有產生重大影響,而在其他發達國家,這一平均數字卻高達16.7%。包括中國在內的想要著手改革本國職業教育的國家,都開始關注德國雙元制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在金融危機中所帶來的良好就業表現。

此外,德國職業教育承擔著其他國家職業教育可能所無法承擔的任務。在某些領域,許多國家的學生必須接受過高等教育才能成才,如多媒體設計、信息技術、機電工程、化學試劑、牙科技術、眼科技術等。而在德國,職業教育就可以完成,可見德國雙元制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近兩年,川普一直在積極研究和引進德國雙元制教育,以推進「美國製造」戰略。同樣我國近十年來,也有國內大批專家赴德國學習和向國內介紹德國雙元制教育。

那麼,為什麼德國的職業教育如此成功?

在德國的教育體系中,為了建立一種與社會經濟相協調的職業教育模式,從小學就開始分流。

德國孩子6歲上小學,4年級後開始分流。也就是說,10歲的孩子將面臨未來人生道路的選擇。

一些學生選擇普通中學,目的是進入大學進行學術研究。學制是8年。他們畢業後可以直接申請進入大學。

另一部分學生選擇實踐性較強的綜合中學或實科中學。學制為5至6年,課程具有較強的職業定位。畢業後,這些學生開始申請雙元制教育和專業,確定了專業的學生可以進入企業實訓,開始接受雙元制教育。

從全國小學生的分流數量上來看,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德國孩子選擇去普通中學就學,儘管近年來,這一數字有隨著德國大學招生人數的增加而增長的趨勢,但總體上進入職業教育體系仍是大多數學生的第一選擇。

換句話說,小學畢業後,許多德國學生就進入了職業教育體系。

從小學就開始分流這一做法,不僅使德國的教育資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也使德國職業教育有了更堅實的生源基礎。將職業教育推進到義務教育是德國教育體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與世界各國的職業教育體系相比,這種教育體系無疑具有巨大的優勢。

德國勞動力市場不看學歷看能力

德國的勞動力市場具有明顯的以技能水平為導向的特徵。在中國,人才的招聘和流動主要是基於學歷,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其收入水平。但在德國,勞動力的招聘和流動以及收入水平主要取決於人才的職業資格等級。例如,如果同一行業的人具有相同的職業資格等級,無論是什麼學歷,那麼他們在全德國的收入幾乎是相同的。

德國勞動力市場的這一特徵,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獨特的條件,它使職業教育與勞動力市場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德國,職業教育的標準是「職業即專業」,學生學習的專業與實際職業密切相關,先確定職業再進行教育,這是雙元制教育的基礎。

在德國勞動力市場上,職業教育最大的優勢在於畢業生的高就業率和高收入。作為學生時,他們每月能收入1000多歐元。成為技術人員後,收入不會低於大學畢業生。

基於企業需求的職業教育

德國企業有培養人才的傳統,這不僅是責任,也是權力。企業培養人才的巨大動力是自身發展的需要。德國企業以優質的產品贏得市場,為了長期保持產品質量水平,企業非常重視人才的持續供應。對於企業來說,是否持續擁有高素質的員工,決定了其核心競爭力和企業生命力。

關於雙元制學生的投入經費上,2012年,德國對3000多家企業進行了大規模調查,得出的結論是,每個學生每年平均需要投入成本為17900歐元(約合14萬人民幣),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給學生的補貼。

企業對培養一個雙元制學生的高投入的熱情源自哪裡?

原因在於,德國雖然有統一的職業教育標準,但企業有足夠的空間根據自身需求和產品特點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訓,這意味著企業可以通過職業教育獲得適合自己企業的員工。在權衡付出和回報後,絕大部分的企業都願意投資於雙元制教育。

對任何國家而言,想要提高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想方設法提高其國內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程度,是一條必由之路。德國企業自發、積極和深入的在德國雙元制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保證了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

培養職業身份認同感,有助於培養人才的工匠精神

「他能烤出最好的麵包,他能釀造出最好的啤酒,他能製造出最好的汽車。」這句話不僅表達了德國工匠的高超能力,也表達了外國人對德國工匠精神的印象。

那麼,德國人為什麼會具有工匠精神呢?

反映在德國人對自己的職業身份的認同感上。

這種對職業身份的認同感源於德國的歷史。在中世紀,德國的職業精神被視為一種修煉,一個人對宗教的信仰程度是由職業精神來檢驗的。啟蒙運動後,宗教的影響不如以前,在要慢慢失去這種優秀品質的時候,德國偉大哲學家康德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德國人對職業精神的追求。康德認為,自律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基礎,不受宗教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就算沒有宗教,職業道德也應該根植於人心。

此外,在小學,德國人就開始在為他們的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們接觸和了解各種職業。十幾歲進入職業教育後,大多數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喜歡的工作。進入企業後,會有企業教師幫助他們制定職業規劃,加深職業認同感,從而提高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意識。

職業身份認同感是德國職業教育被認為成功的原因之一。教育學家布蘭克茨在1983年提到,沒有教導學生產生對職業身份的認同,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是難以想像的。他同時提到:『』對其職業身份的高度認同的德國人,能由此產生熱愛、奉獻和專注的職業道德是德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相關焦點

  • 德國「雙元制」的成功之道
    「『雙元制』技工培訓模式,是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吳江認為,德國的職業教育非常注重實際操作能力。企業和院校在其中既發揮不同作用又承擔不同責任,學生也扮演不同角色。    在德國「雙元制」模式中,受訓者通常具有「雙重身份」。
  • 德國:「工匠精神」培養融入教學全過程
    在製造業強國紛紛推出更高更新更強的製造業戰略時,中國製造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轉型升級壓力,要成為製造業強國,「工匠精神」是催化劑。如何培養「工匠精神」?職業教育應該發揮決定性作用。不久前,筆者隨技工院校骨幹校長赴德培訓團考察德國職業教育,通過聆聽專家授課、觀摩課堂、參觀企業和培訓學校,不僅深入地了解了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而且深刻體會到什麼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感受到德國人高度的文明自覺和高標準的工作自覺。
  • 德國雙元制教育專家胡翰林:職業教育的挑戰在於深化校企合作
    南京2017年10月27日電 /美通社/ --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雖體現在工作和生產中,卻起步於職業教育。為社會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職業教育,作為實現「一帶一路」和「中國製造2025」重要的支撐力量,必然在培育「工匠精神」中繼續承擔重任。
  • 來論|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為何那麼發達?
    今晚將播出的第五集《雙元制》,全面剖析了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各個方面,既帶領觀眾走近真實的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也在對比中凸顯了我國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人是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技能人才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了產品品質。在製造業強國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為「德國製造」高品質發展輸送了大量優秀的產業工人。
  • 德國雙元制教育本土化的「太倉樣板」
    德國「雙元制」是國際公認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是二戰後德國迅速崛起的「秘密武器」。太倉職業教育依託「德企之鄉」豐厚的德資土壤,長期堅持「引進德國職教模式,培養中國能工巧匠」的辦學理念,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助推了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徵、地方特色的雙元制教育本土化「太倉樣板」。
  • 解密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
    歷史淵源德國雙元制職教培訓的成功首先源於德國中世紀就開始的學徒文化。這種側重實踐的教育形式非常受歡迎,以至於很多年輕人都選擇了半職業的大學課程。"你在其他任何(教育)理念中都找不到這種組合",27歲的貝格(Marius Berger)說。
  • 對標德國職業教育,中山首屆中德「雙元制」學生畢業
    9月4日上午,中山市首屆中德(實驗)班結業暨頒證儀式在中德合作職業技能人才培訓基地舉行,239名學員結業並獲得了沉甸甸的兩份證書:由中山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開發的專項職業能力認證證書,以及德國海外商會聯盟(AHK)的國際化職業資格證書。
  • 淺談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
    學校教育機構有:職業學校、職業補習學校、專科高中、職業高中、高級專科學校、職業專科學校以及各種形式的培職一體化的學校。非學校教育機構一般指企業、行業、社會團體、專業團體及社區職業教育。德國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具有一定的特色,它是以能力培養為基準,以操作技能為核心的教學方法。德國職業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雙元制」,它被人們稱為德國職業教育的秘密武器。
  • 德國雙元制教育制度
    圖3 寶馬公司的雙元制學員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中的培訓課程設置是與時俱進的。在進行課程設置之前,校企雙方會深入社會進行調研,最終依據《職業培訓條例》共同制定課程內容。 圖4 德國的教育系統雙元制(duales studium)大學是指將在高等院校(Hochschule)的大學學習與在企業的職業培訓或實踐融合在一起的一種學習模式,
  • 德國雙元制教育如何培養出優秀的應用型人才?
    德國雙元制教育的成功首先源於德國中世紀就開始的學徒文化。這種側重實踐的教育形式非常受歡迎,以至於很多年輕人都選擇了半職業的課程。 那麼究竟什麼是雙元制跟著微谷華德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德國雙元制教育—補貼留學、高薪工作、低門檻移居一站式解決方案
    目前我國老年人的主要情況為文化水平低且多為獨居,自理能力及精神生活也處於相對較差的水平,並且養老途徑主要是依靠子女照料,而不是社會保障體系。另一個嚴峻的問題是,我國有將近4000多萬人老人患有殘疾半殘疾或精神病史,而一線養老護理人員只有幾十萬人,專業人才的缺口十分巨大。
  •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發展仍處於上升趨勢
    摘要據德國教育試點網站報導 德國聯邦教育部職業教育研究所公布的數據顯示,儘管2019年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增長率較往年有所緩和,但依舊保持上升趨勢。據德國教育試點網站報導 德國聯邦教育部職業教育研究所公布的數據顯示,儘管2019年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增長率較往年有所緩和,但依舊保持上升趨勢。截至2019年11月,德國各高校共註冊1662門雙元制課程,覆蓋了10萬多名學生。
  • 【土田國際教育】德國雙元制,帶薪學習,高薪就業.
    其中,德國雙元制教育舉世矚目並始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便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德國雙元制教育的三大優勢一、就業保障德國雙元制教育畢業後即可直接進入德國企業就業,在普通海外留學競爭日益殘酷的環境下,就讀雙元制職業學校的畢業生通常能夠在實習德企繼續留任,提前解決工作問題,在德社保繳滿60個月更有機會申請德國永久居留權。
  • 《尋訪行家》德國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什麼,是怎麼來的
    而這本書裡的德國行家們,持的是不同於日本人的現代化工匠精神。這種精神,不是簡單的技術標準、工作規則。我覺得,凡是能稱為精神的東西,背後是一定有文化成分的。德國和日本的工匠有類似的職業操守,但精神來源不同,就是因為內在文化不同。不過,我得一點兒點兒給你說,一下子扎到文化那邊去,離書裡的故事有點兒遠。
  • 德國工匠精神:用8000萬人,打造830家百年企業,2300個世界名牌
    而工匠們則是那個不斷提升自己的手藝,對作品精雕細琢,並享受產品在自己手中升華的那個人,這種精神,便是「工匠精神」。 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中國人引以為豪的「工匠精神」,越來越少出現在我們的身邊,每當大家說起「工匠精神」時,總會先想到德國、日本、瑞士等等,特別是人口僅8000餘萬,卻打造出2300多個世界名牌的德國,它的工匠精神,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那麼到底是什麼,造就了享譽世界的「德國工匠精神」?
  •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分布介紹
    德國教育體系由德中護理協會簡單介紹一下。德國首先有一個普通教育,6歲上學,10歲左右開始分流到不同的中學去。德國各個州決定學制,各個州有自己的立法權。德國職業教育包括雙元制教育,還有不是雙元制的,有點像我們的職業高中,也有全日制學校體制的職業教育。
  • 「工匠精神」如何造就德國這個「隱形冠軍」大國
    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經濟區域像德國一樣擁有如此眾多優秀的世界隱形冠軍中小企業,他們生產的產品是這個地球眾多行業客戶不可缺的。 冠軍為什麼會「隱形」? 酒香不怕巷子深,這俗語是我們中國對好產品的讚譽和自信。可是隱形冠軍卻明明白白違背了這一點。
  • 德國職業教育,使浪子變成建築師,還造就了千萬富翁
    然後他進入了一所距慕尼黑70公裡的職業學院(相當於中國的大專),通過一年的艱苦學習,成功地拿到了畢業證書。從此他有資格在德國高等院校學習了,並被應用技術大學建築設計專業錄取。四年後,約瑟夫取得碩士學位,註冊成為了建築設計工程師。儘管他的學習的道路充滿曲折,但最終使他的夢想成真。德國的職業教育面向所有人,只要願意學習,這條道路就會向他們敞開。
  • TUV萊茵發布雙元制職業教育白皮書,助推中國職業教育發展
    TUV萊茵學院大中華區副總裁林小霞女士與德國雙元制職教專家胡翰林先生(Carlo Humberg)在現場共同揭曉了白皮書的主要內容,並闡述在工業4.0背景下中國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機遇與發展。在第一章節中,TUV萊茵對中國職業教育面臨的嚴峻性進行了說明,提出了職業教育技術水平和產業發展不匹配、新型人才短缺、職業教育教師資源接續不足等問題。第二章和第三章就工業4.0時代下職業教育出現的新機遇進行了剖析,重點闡述了德國雙元制教育制度的優勢和本土化發展方向,並對校企合作模式,學院合作共建等方面做了闡述。
  • 工匠精神:德國和日本製造業的成功秘訣
    答案就是: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德國人的那種嚴謹是一種精確,縝密,程序化,而日本人的嚴謹更傾向於細緻,周全,極致化。「德國製造」,「德國工藝」本身就是意味著一種品質的保障,一種「精緻」的代名詞,很多產品願意打著「德國工藝」的招牌就是因為「德國製造」確實深入人心,值得消費者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