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的時候,快遞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什麼東西,都可以通過附近的快遞點去寄送,甚至現在有很多都可以上門取件,與此同時,問題也就逐漸開始顯露出來,如果你寄送的不是重要的東西還好,但如果是一家公司非常重要的文件,其所含信息非常重要,那寄快遞還安全麼?
五月以來就遇到各種發展阻礙的華為就遭遇了這樣的事情,就在本月中旬,公司從日本寄向中國的兩個包裹在途中卻被轉運到聯邦快遞在美國的總部,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從越南寄往香港和新加坡的包裹在途中也被聯邦快遞倉庫質押,後來還被告知其包裹將被運往美國。
華為也表示,這四個包裹都是文件,但是和技術沒有關係,但是現在被突然「改道」或者「被扣押」,理由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華為將會重審和聯邦快遞的合作關係,之前在聲明中也只是說這是一起小概率獨立事件,但是並沒有道歉。
但是就在28日傍晚,公司通過官微發聲,並針對這件事情向華為道歉,但仍表示只是被失誤轉運,對於正處於風口上的華為來說,公司的失誤應該不僅僅只是失誤所致,就在29日,我們國家的外交部發言人陸慷還表示稱公司必須要對華為以及我們國內的公眾做一個合理的解釋,作為一個大公司,這樣的事情實在不應該發生,但為什麼會多次發生在華為身上?
其實小編覺得,聯邦的做法除非能夠做出合理服眾的解釋,否則這種行為已經明顯違反了相關服務的合約,損害了華為的利益,這對於我們國內來說其實這樣的做法是非常不適用的,作為一家快遞公司,必須要對自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負責,否則只會破壞用戶對公司的信心。
聯邦快遞的宗旨就是:使命必達。但最近卻在華為身上出現多次同樣的錯誤,不禁讓我們在思考,必達的究竟是誰的使命?作為一家全球最大的快遞公司之一,業務範圍已經遍布全球超過220個國家和地區,其創始人弗雷德?史密斯在1970年的時候,就從越南戰場回到美國,當時他購買了一家長期處於虧損的飛機維修公司,並且將其改造成收購和銷售舊飛機的交流中心,之後又創辦了「隔夜快遞」公司,就是現在的「聯邦快遞」。
2015年的時候,隨著對商業運輸的需求量都在猛增,加上美國這個金融大資本的支持,公司全年的營業額已經高達475億元左右,已經成為了美國物流行業的巨頭之一,並且早在1984年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中國,甚至要早於英特爾和微軟。
公司在進入我們國家的時候,首先將地址選在了上海,當時在上海的辦事處只有三個人,主要就是通過代理商利用商務航班為中國市場提供服務,其實選擇在上海的主要原因就是,當時的上海交通非常不便利,沒有地鐵公交或者是航空公司,但是作為我們國家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這裡的開放性要遠遠高於其他城市, 因為受到我們國家政策的約束,快遞公司不能夠獨自運營,所以只能找代理商來開展業務。
一直到1995年的時候,聯邦收購了當時唯一一家可以直飛中國的航空公司,所以開通了上海到美國的航線,主要就是向中國運送進口貨物,成為了第一家由美國直飛中國的國際快遞物流公司。
這就拉開了其在我們國內市場的布局,到1998年的時候,三年時間就已經將服務覆蓋了我們國家111個城市,1999年,公司又選擇將天津大田作為在中國的獨家代理,員工的人數已經擴大到250人,大田憑藉自己在國內市場上的銷售渠道和車輛,為其在中國業務的拓展起到關鍵作用,並且雙方的利潤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
2006年,因為我們國家整個快遞行業都對外資市場全面開放,所以公司又以4億美元將天津大田收購,成為一家獨資企業,截止到上一年年底,公司在國內已經擁有了10000名員工,覆蓋了400多個城市。
不過這次聯邦在華為身上犯下的錯誤,可能會對國內的市場形成很大的影響,以後還能不能長遠的在國內發展下去尚不明確,作為一家以使命必達為宗旨的快遞企業,能犯這種低級的錯誤,確實需要好好解釋一下,不然一句失誤就想了事,真的很難服眾,大家對此怎麼看?歡迎在下方積極的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