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乾貨 | 英漢本質性差異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2021-03-01 外語學術科研網

匯聚專家學者智慧,匯集多期研修精華,小編從外研社近年來舉辦的研修班中萃取實用乾貨,推出高校外語教師發展系列研修班研修乾貨專欄,按主題整理,分期次推送,傳遞教學理念、啟發教學靈感,聚焦學術前沿、分享科研經驗,為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和教研提升提供助力。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是思維的外殼,是思維的外化。英漢民族演化於不同的時空,繁衍於不同的自然環境,生息於不同的社會文化,對時空的認知必然受到各自社會文化的濡染,外化於語言就是兩者那不盡相同的表述形式。因此,無論是語言研究還是語言教學,要想撇開思維進行,幾乎是寸步難行。

從英漢民族的不同思維角度充分認識英漢語的本質差別,把握兩者之間的規律性差異,可以幫助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語言,避免母語負遷移,提高學習興趣,更好地習得語言。這對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和英語教師而言,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本期研修乾貨特別整理了2015—2019年「英漢對比理論與實踐」研修班的授課精華,著重關注英漢語的本質性差異及其對英語教學所產生的啟示,幫助高校外語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英語教學成效。

英漢語在許多方面存在共性,但又具有多方面的個性。學者們在考察英漢結構差異時發現,英漢的個性差異主要表現在形合與意合、聚集與離散、靜態與動態等方面。然而,這些差異的實質是英漢民族的時空思維差異。

北京外國語大學王文斌教授在該主題研修班上提出,英漢語的本質性差異為:英語具有時間性特質,表現為勾連性、延續性;而漢語具有空間性特質,表現為塊狀性、離散性。(這裡的時間性和空間性特質為相對概念,是一種主導性傾向,並不具有排他性。)

英語隸屬印歐語系。在印歐語系裡,認為世界諸事物的本源在於行為、動作或變化。英語中幾乎每個句子在原則上都需要有動詞,其在語言中是用來表達事物的行為、動作或變化的,而事物的行為、動作或變化傳達出的則是時間信息。因此,英語在其語言表徵層面無疑具有時間性特質。

如:

Tom takes a walk after supper every day.(一般現在時)

Tom has taken a walk along the road.(現在完成時態)

……

而漢民族有著「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的傳統思想,普遍認為一切運動始於事物。因此,人們往往關注的是事物,而事物存於空間內,具有空間性。漢語中除以體現空間的名物作正常表述外,還常用名物來表達具有時間性的行為、動作或變化。因此,漢語在其語言表徵層面具有空間性特質。

如:

    她四十歲。

a. 她四十歲。

b. 她四十歲。

c. 她滿四十歲

在漢語中,「她四十歲。」可以被視為一個表述完整的句子,交流雙方不會有任何的不解或誤解。若像a、b、c中那樣補全,則顯綴餘,也稍顯彆扭。由此可見,漢語句子是不以動詞為中心的,動詞本身無需傳達時間信息。

呂叔湘先生曾談到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應用比較方法的必要性:「我相信,對於中國學生最有用的幫助是讓他認識英語和漢語的差別,在每一個具體問題——詞形、詞義、語法範疇、句子結構上,能儘可能用漢語的情況來跟英語作比較,讓他通過這種比較得到更深刻的領會。」下面,我們將以詞彙和句子結構為例,看看英漢語是如何在這兩個層面分別體現時間性特質和空間性特質的。

英語是表音文字,單詞的構造是線性序列,表現為具有一維的時間性特質;而漢語是象形文字,也是表意文字,其構造是立體構形,表現為具有三維的空間性特質。

如: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

該英語單詞共有45個字母,意為「矽肺病」,全稱為「超顯微鏡能看到的矽粉塵、火山灰塵進入肺部所引發的病」。從單詞構成的角度看,該詞由以下八個語素組成:pneumono- + ultra- + micro- + scop(e) + -ic + silico- + volcanoconi- + -osis,表示「肺+超+微+鏡+形容詞性後綴+矽+火山灰塵+病」,它們呈線性排列,表現為具有一維的時間性特質。

 

又如:燚

該漢字由四個漢字「火」相疊而成,借用空間成立體架構,意為「火貌(形容火劇烈燃燒的樣子)」,表現為具有三維的空間性特質。

我們再來看看句子層面是如何體現這種本質性差異的。

如:In Africa I met a boy, 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 and said, when I spoke to him, that he was hungry,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

a. 在非洲,我當時碰到了一個小孩,他那時哭得傷心極了,我問了他,他說他餓了,已兩天沒吃飯了。

b. 在非洲,我碰到一個小孩,他哭得很傷心。我問他為什麼哭,他說肚子餓,已兩天沒吃東西了。

該英語長句中,I met a boy是主句,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 and said是定語從句,when I spoke to him是時間狀語從句,that he was hungry是said的賓語從句,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是原因狀語從句。經此分析,貌似複雜的長句實際上是由五個彼此關聯的小句組成,形成一個清晰的延續性鏈狀句,表現了一維的時間性特質。

a中的漢語譯文無論是在結構上還是在語意上都較為忠實地還原了英文原句,但對以漢語為母語的讀者來說,儘管也能理解句意,但其表述十分彆扭,這並非漢語的「地道」表達方式。而b中的譯文雖表述簡練,省略了英文原句中的時間表達和若干主語,但以漢語為母語的讀者一看即懂,會認為該句表達順暢且舒服。由此可見,漢語的句子結構和關係疏鬆,呈離散性,表現了三維的空間性特質。

在目前的英語教學中,學生所犯的錯誤主要集中在句子結構和語篇層面,這也是英語教學的難點所在。而通過對英漢兩種語言的對比,充分認識英漢語的本質性差異,可以幫助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預防或減少母語負遷移的現象,以這種「找茬」的方式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教師亦可從英漢本質性差異入手,開展對比分析式教學,幫助學習者深化英語具有時間性特質而漢語具有空間性特質的概念,更好地習得和應用英語。

本期乾貨內容整理自2015—2019年「英漢對比理論與實踐」研修班。

點擊「閱讀原文」,登錄「全國高校外語教

研修網」查看更多研修詳情。

相關焦點

  • 從英漢語言差異解讀考研英語翻譯
    在教學和培訓過程中,許多考生反映:考研數英語難,而英語又數翻譯難。那麼,有沒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解決這一難題,幫助考生做好考研翻譯呢?其實,就基本的句型結構(簡單句)或句子主幹(主語、謂語和賓語)而言,英語和漢語基本上是相同的,可以相互直譯或順譯,這是兩者可以互譯的基礎。
  • 十大動機理論及其對教學設計的啟示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與學生交流,如發放微型問卷、投射試驗、心理測試或直接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需求。對學生所提出的正當需求,我們都儘量給予的滿足,則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進行的教學設計將會有很好的教學效果。三、誘因論及其教學啟示誘因是指人們試圖得到或避免的目標與情景刺激。
  • 考研英語翻譯必備知識:英漢語言的主要差異
    第三節  英漢語言的主要差異正如第一節所述,就基本的句型結構(簡單句)或句子主幹(主語、謂語和賓語)而言,英語和漢語基本上是相同的,可以相互直譯或順譯,這是兩者可以互譯的基礎。所以,除了掌握一些必要的翻譯技巧之外,要做好英譯漢的翻譯工作或順利通過考試,還必須要通過大量的親身實踐,通過對英漢兩種語言的比較研究,掌握兩者之間的主要差異及其處理方法,進一步加強自身對英語的理解能力和對漢語的駕馭能力,從而提高翻譯的綜合能力。對於考研翻譯來說,接觸過的考生都知道,它的五句話基本上都是複雜的長句,不但句子較長,而且句式複雜。
  • 淺析英漢思維差異對英語學術論文寫作的影響
    由於思維模式的不同,國內學者在使用英語進行論文寫作時,往往會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語思維的影響。英漢思維存在巨大差異,主要表現為邏輯性與直覺性、客體性與主體性、直線式與螺旋式。這些差異對國內學者的英語學術論文寫作產生了很大影響,寫作時往往在詞語和句子層面出現大量失誤。
  • 英漢語重音的音系差異
    英漢語重音的音系差異 2017年05月28日 16:31 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 作者:許希明 沈家煊 字號 內容摘要:提要:英語屬於重音語言系統,漢語屬於聲調語言系統。
  • 考研英語輔導:釐清英漢差異 翻譯遊刃有餘
    跨考教育英語教研室李少麗老師認為,這不僅考查學生對英語語法與長難句的理解與掌握,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是否能夠處理英漢差異,進行英漢思維的轉換。英譯漢翻譯過程包括兩個步驟:理解原文和漢語表達。翻譯第一步主要是對英語原文的準確理解,在於準確把握每個單詞的含義、每一層英語語法修飾關係;第二步要把理解準確的英語翻譯成通順、符合表達習慣的漢語。
  • 語用失誤對中小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語用失誤一般由表達請求言語行為、用詞相同但內涵意義不同、 跨文化差異、語用語言失誤以及中介語引起。語用失誤對中小學英語教學的啟示在於加強語用知識的傳授,注重詞彙的文化內涵學習,加強英美文化知識的教學,改進英語測試理念,為學生創設不同情境。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習慣用自己的說話和思維方式來理解對方的話語含義,可能導致對交際中的話語含義做出錯誤推斷,從而導致交際失敗。
  • 聚焦核心素養 思想精彩碰撞 這場英語省級教師工作坊研修乾貨滿滿
    英語核心素養的立體化呈現,學員與專家精彩的思想碰撞與交流,工作坊溫暖且乾貨滿滿的活動……11月22-23日,來自湖南省14個市縣的40名小學英語骨幹教師、長沙高新區英語骨幹教師,相會在第一師範高新二小,舉行「國培計劃」省級教師工作坊·小學英語2019年第二次線下集中研修活動。
  • 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
    一、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朱光潛先生在《談翻譯》一文中說:「外國文學最難了解和翻譯的第一是聯想的意義……」,「它帶有特殊的情感氛圍,甚深廣而微妙,在字典中無從找出,對文學卻極要緊。如果我們不熟悉一國的人情風俗和文化歷史背景,對於文字的這種意義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譯時這種字義最不易應付。」
  • 【乾貨】英漢語之間的十大差異(二)
    英語靜態特徵的表現是多維的,簡言之,主要有句法方式或詞彙方式兩種。相對而言,漢語的動詞由於缺乏英語動詞那樣的形態變化,若要表達動作意義,往往別無他法,只能啟用動詞本身。註:英語用同根名詞(confirm -- confirmation),漢語不得不用動詞。其實,除上述同源詞外,英語還有眾多的詞可用來表示動作意義。名詞如:glance, glimpse, look, mention, close等;形容詞如:able, afraid, angry, anxious, aware, capable, good等等。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這些詞都宜譯作相應的動詞。
  • 【乾貨】英漢語之間的差異(三)
    以上所列第一點(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以及第三點(英語:靜態語言;漢語:動態語言)等,加之英語各種的替代詞與關係詞的廣泛運用,導致英語較多出現「多枝共幹」式長句、複合句。英語重後飾(back modifier);漢語重前飾(preceding modifier) 英語與漢語就句子的邏輯重心而言,英語慣於前置,「先聲」奪人;漢語多後移,「後發」制人。從「語序」看,雖然在各自的語法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且通常都採用「主謂賓」(SVO)的線性排列順序,然而,英漢在修飾語(定語和狀語)的位置處理上存在著一個顯而易見的差異。
  • 平江縣南江學區:聯片教學研修,夯實教育基礎
    紅網嶽陽5月28日訊(通訊員 何瑤光)5月27日上午,南江學區的36位老師來到上塔市鎮中心學校小學部,參加南江學區2020年小學六年級畢業會考英語科聯片研修活動。此次活動,從該校王菊華老師的六年級英語複習公開課開始。王菊華老師採用動畫課件展示實物,讓學生識記單詞。
  • 釐清英漢差異,翻譯遊刃有餘
    跨考教育英語教研室李少麗老師認為,這不僅考查學生對英語語法與長難句的理解與掌握,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是否能夠處理英漢差異,進行英漢思維的轉換。英譯漢翻譯過程包括兩個步驟:理解原文和漢語表達。翻譯第一步主要是對英語原文的準確理解,在於準確把握每個單詞的含義、每一層英語語法修飾關係;第二步要把理解準確的英語翻譯成通順、符合表達習慣的漢語。
  • 研修小課堂 | 英語溝通能力乾貨5問,快速get教學活動小妙招!
    英語溝通能力的培養在新時代國際化人才培養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7月29日,「英語溝通能力的教學與評價:以國才考試為例」研修班上,北京外國語大學韓寶成教授、楊莉芳副教授、陳崛斌老師與200餘位老師如期相約。研修乾貨滿滿,國才君精選5個問題,圍繞英語溝通能力的培養與評價答疑解惑,現在就一睹為快吧。英語溝通能力包含英語能力和綜合素養。
  • 基於精準教學的英語課堂實證研修活動
    9月25日,秋高氣爽,桂花飄香,鄞州區英語教研員楊信龍老師蒞臨我校對基於精準教學的英語課堂實證研修活動進行指導。本次研修活動首先由我校錢易老師在706班執教了7年級《Unit3 SectionA 1a-2c Is this your pencil?》一課。錢老師在這堂聽說課上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精準地設計了豐富的教學活動,課堂層層推進。
  • 流行語:英漢文化差異綜述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流行語:英漢文化差異綜述 2005-10-13 15:26 來源:滬江英語 作者:
  • 醫學論文摘要翻譯應注意英漢思維方式的差異
    由於英漢思維方式存在差異,有時甚至大相逕庭,因此,在醫學論文摘要翻譯時,應注意邏輯思維上的差異。藍譯編譯結合實踐經驗認為,醫學論文摘要漢譯英時,要用英語的思維方式轉達內涵,切記不可按照漢語思維方式字字對譯。字字對譯不但不符合英語習慣,而且有時還令人困惑不解,外國同行也勢必難以理解,因此,翻譯時決不可生搬硬套,這樣才會避免出現漢語式英語。
  • 文本解讀的內涵及其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然而,在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設計與實施中,文本解讀的深度和廣度並未引起一線教師的足夠重視。囿於高中英語教師文本解讀相關知識和策略的欠缺,加之教師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策略運用水平的差異,教師解讀文本和設計教學活動缺少層次性的問題普遍存在。
  • 張榮幹:有效教學的虛幻與追求對中小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鍾啟泉認為,「教育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的核心是教師的專業發展,『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集中地體現了這個邏輯。」亦即,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我們把對有效教學的追求與教師的專業發展建立了聯繫,因而對有效教學的追求已成為更新教學理念,促進教師發展的一種努力。這說明對有效教學的追求其意義不僅僅在於追求的結果(如教學目標的達成),也在於追求的過程。
  • 【乾貨】英漢語之間的差異
    一、英語重短語;漢語輕短語 英語的句法單位(unit)的主體是:短語或詞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