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英漢語之間的差異

2021-03-02 甲申同文翻譯

一、英語重短語;漢語輕短語 

英語的句法單位(unit)的主體是:短語或詞組。與其說英句由單詞組成,不如說以形形色色的短語或詞組(如名詞短語、形容詞短語、介詞短語、分詞短語、不定式短語、動詞短語、獨立結構等)為基本構件。其中,名詞短語與動詞短語又為句子最主要的構成單位。其句法功能不一而足,諸如主語、謂語、賓語、表語、定語或狀語等。與之恰成對照的是,漢語更偏重以(單音節或多音節的)字或詞為其基本的句法成分。試比較: ① But with the world steel industry deep in the doldrums, who needed iron carriers? (介詞詞組)  I have never met a person so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s my husband.(形容詞詞組) ③ This is by far the most interesting book I have ever read. (副詞詞組)  The author's new book on phonetics recently published is more than worth reading.(名詞詞組)  You must stand up for (= support) your friend.(動詞詞組)  To be kind to the enemy is to be cruel to the people.(不定式短語)  Mary is considering changing her job.( 動名詞短語) 從語法範疇分析,英語動詞的時體顯得極為豐富,理論上說,英語有十六個時態。所謂「時態」,是漢語的弱項。英語可以通過固定的語法手段將動作的進行過程與狀況作更準確、更精細的描繪。有時這種描繪還能融入作者或說話人的一種感情色彩。現以進行時為例:  He is always thinking of how he could do more for the people.(表示讚揚)  My wife is always changing her clothes.(表示厭煩)  I'm now living in a very pleasant flat.(表示滿意)  You have always been making that mistake.(表示不滿) 除此之外,英語中許多微妙精細的語氣、感覺、寓意等也是藉助其豐富的時體自然傳遞的。諸如: They were building a dam last winter. (指在建造中) They built a dam last winter. (指建造好了) I heard a knock at the door. I am hearing (= attending) lectures at the college. (詞義改變) I am forgetting (= beginning to forget) how to speak French. (表示「開始」、「這會兒」) 正因為英漢有別,有時候,英語略施「時體」靈巧小技,漢語則只得「動用」詞彙手段。如: It has often been noted that those who live, or have lived, in the shadow of death bring a mellow sweetness to everything they do. 這是美國盲人作家Helen Keller的一句名言。句中的who live, or have lived用得輕鬆自然。此句相應的漢語表達是: 人們已經注意到大凡受到死亡威脅的人或是死裡逃生的人對於他們所幹的任何事總是興趣盎然。 「I must confess that I did not expect a speech about oysters. I thought that Hiroshima still felt the impact of the atomic cataclysm.」 I thought與I think均頻頻出現於日常會話中,但是前者的寓意是:我曾以為(現在並不是這樣)……,而後者則多指說話時所持的觀點或態度。英語未添一詞,只是將think變為thought,漢語則需另增詞彙。上句的相應漢語表達為: 不瞞您說,我並沒有想到會在這裡聽到講牡蠣。我曾以為廣島仍籠罩在那場原子災難的陰影之中。 英語是一種更為形式化的語言,它注重形式,善變形式,我們從以下兩方面簡析: 現代漢語與英語相似,可採用「合成法」(composition)來擴充詞彙,漢語的字、詞與字、詞之間拼聯的組合力極強。有人曾以「生」為例,它可構成「生存、生命、生鐵、人生……」等150餘個詞,然而,與英語的詞綴所含的強大孳生力相比,它又相形遜色。查《英漢技術詞典》,由semi-構成的新詞達230個,auto-構成的新詞260個,micro-構成的新詞則在300以上。有人戲言,英語可以通過詞綴隨時隨地造出新詞。此言並不為過。如: More recently he introduced himself into the debate on welfare reform by insisting that unwed motherhood, not joblessness, was the problem. 不識句中的unwed無妨,我們可以運用英語的構詞知識作如此「逆思」:wedding (n.結婚)→ wed (v.結婚) → wed (p.p.結婚的) → unwed (p.p.未婚的) → unwed mother (未婚的母親) → unwed motherhood (未婚母親的身份)。 上句含義據此可推出:就在最近,由于堅持認為未婚母親而不是失業才是問題癥結之所在,他使自己捲入了關於福利改革的爭論中。 代詞作為一種形態標記在英語中淋漓盡致地發揮了作用,使行文趨於簡潔並活力洋溢。相比之下,漢語則「墨守」名詞,「慎用」代詞。如: Newton invented a paper lantern illuminated by a candle which he carried with him to light his way to school on dark winter mornings. 句中which的先行詞是candle?還是lantern?我們得琢磨一番,且在漢語表達中不能用「它」字。如: Health is above wealth, for this can not give so much happiness as that. 句中的this和that用得何等輕巧明白。漢譯時則不能作張冠李戴的「還原」,否則意思將不明了。上句只能如此翻譯:健康比財富更重要,因為財富不能像健康那樣帶來那麼多的幸福。

1.【乾貨】漢英翻譯技巧之隱喻的翻譯

2.【乾貨】英漢翻譯技巧之句子重心的翻譯

3.【乾貨】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獲獎理由及經典語錄

4.【乾貨】100個中國成語俗語的英文翻譯,果斷收藏!

5.【乾貨】做口譯卻不知道這些國際組織縮寫?!

相關焦點

  • 【乾貨】英漢語之間的十大差異(二)
    【乾貨】英漢語之間的差異2.【乾貨】漢英翻譯技巧之隱喻的翻譯3.【乾貨】英漢翻譯技巧之句子重心的翻譯4.【乾貨】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獲獎理由及經典語錄5.【乾貨】100個中國成語俗語的英文翻譯,果斷收藏!
  • 【乾貨】英漢語之間的差異(三)
    從「語序」看,雖然在各自的語法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且通常都採用「主謂賓」(SVO)的線性排列順序,然而,英漢在修飾語(定語和狀語)的位置處理上存在著一個顯而易見的差異。英語的修飾語既可置於被修飾成分之前,又可置於其後,但此修飾語若為短語或分句,則往往置於被修飾成分之後。值得注意的是,漢語的修飾語無論是詞、短語或是句子,其位置一般處於被修飾成分之前。
  • 英漢語差異與科技論文摘要的翻譯策略
    從達晉編譯所接觸的科技論文摘要翻譯來看,英漢語在句法層面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英語句子主語明顯,每句均有主語,而漢語整個摘要往往為一個無主句;二是英語有時態變化,而漢語沒有;三是英語有語態變化,而漢語沒有;四是英語有明顯的連接和承接手段,而漢語沒有。
  • 研修乾貨 | 英漢本質性差異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匯聚專家學者智慧,匯集多期研修精華,小編從外研社近年來舉辦的研修班中萃取實用乾貨,推出高校外語教師發展系列研修班研修乾貨專欄,按主題整理,分期次推送,傳遞教學理念、啟發教學靈感,聚焦學術前沿、分享科研經驗,為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和教研提升提供助力。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是思維的外殼,是思維的外化。
  • 【譯知識】英漢語之間的十大差異(一)
    想要避免這樣的情況,除了要多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之外,還要了解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這樣才能脫離語言外殼,更接近目的語的表達習慣,讓對方覺得你是在「說人話」。 英語重形合(hypotaxis),漢語重意合(parataxis) 美國翻譯理論家Eugene A.
  • 譯知識|英漢語之間的十大差異(上)
    想要避免這樣的情況,除了要多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之外,還要了解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這樣才能脫離語言外殼,更接近目的語的表達習慣,讓對方覺得你是在「說人話」。英語重形合(hypotaxis),漢語重意合(parataxis) 美國翻譯理論家Eugene A.Nida功不可沒,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書中,他說明了英漢這一差異: 就漢語和英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對比。
  • 英漢語之間的十大差異,你都了解嗎?
    想要避免這樣的情況,除了要多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之外,還要了解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這樣才能脫離語言外殼,更接近目的語的表達習慣,讓對方覺得你是在「說人話」。英語重形合(hypotaxis),漢語重意合(parataxis) 美國翻譯理論家Eugene A.
  • 譯知識 | 英漢語之間的十大差異(三)
    從「語序」看,雖然在各自的語法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且通常都採用「主謂賓」(SVO)的線性排列順序,然而,英漢在修飾語(定語和狀語)的位置處理上存在著一個顯而易見的差異。英語的修飾語既可置於被修飾成分之前,又可置於其後,但此修飾語若為短語或分句,則往往置於被修飾成分之後。值得注意的是,漢語的修飾語無論是詞、短語或是句子,其位置一般處於被修飾成分之前。
  • 英漢語之間的十大差異(二)
  • 譯知識 | 英漢語之間的十大差異(四)
    英語重形態;漢語輕形態 英語是一種更為形式化的語言,它注重形式,善變形式,我們從以下兩方面簡析: 1、構詞現代漢語與英語相似,可採用「合成法」(composition)來擴充詞彙,漢語的字、詞與字、詞之間拼聯的組合力極強
  • 譯知識 | 英漢語之間的十大差異(二)
  • 英漢語法體標記的內在共性與啟示
    英漢語語法體標記, 如例 (1) — (2) (暫不考慮「著、過」等) 1:  (1) a. 小強吃了兩個蘋果  b. John has eaten two apples  (2) a. 小強在吃蘋果  b. John is eating an apple.
  • 「第三屆(功能)語言學融合、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暨第17屆英漢語篇...
    線上會議現場 圖片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提供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通訊員沈維 楊璐 記者吳楠)近日,第三屆(功能)語言學融合、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暨第17屆英漢語篇分析研討會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國家語言能力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許國璋語言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王文斌,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英漢語篇分析專業委員會會長黃國文分别致開幕辭。閉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楊炳鈞主持,黃國文致閉幕辭。
  • 英漢語對比研究的基本方法與創新
    母語口語的水平一般來說不同的兒童之間沒有很大的差異;而「母文」的水平高低,不同的人之間可以相差非常大。因此「母文」的學習也是一個終身的過程。與母語學習不同的是,外語的學習,不論是口語,還是書面語,都必定是一個有意識、有意願的行為,不大可能產生像母語口語那樣不學而能的情況,只有長期浸潤在外語環境中的幼兒也許有可能例外。由於是有意識的過程,因此不同的動力和方法會產生很不相同的結果。
  • 英漢語聲調的音系差異
    英漢語重音的音系差異[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6(5):643-656.[9]  ROACH P. 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a practical cours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 學術論壇 | 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教育語言學專業委員會 第十二屆年會
    為此,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教育語言學專業委員會將攜手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聚焦「教育語言學視域下語言教學理論與實踐的跨界對話」這個主題,於2021年5月14日-16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召開第十二屆年會。大會將特邀國內外知名專家做主旨報告和學術對話,邀請核心期刊主編參加專題論壇,舉辦專題工作坊,同時廣邀學界同仁撥冗蒞臨、共襄盛會。
  • 【乾貨分享】個別差異與教育
    考點1:認知風格的差異認知風格也稱認知方式,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所偏愛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
  • Android應用與iOS應用之間的設計差異對比
    為了創建最佳的原生APP,就需要你牢記iOS和Android平臺之間的差異。這些平臺差異不僅在視覺層面有所不同,在結構和流程上也有區別。牢記這些差異,才能給原生應用以最佳的用戶體驗。導航模式的差異在界面之間切換是移動應用中的常見操作。考慮ios和Android原生應用控制項規範的差異,對於導航模式的設計很關鍵。
  • 英漢語習語及成語的文化含義上的差異比較
    結合上述例子,可歸結出中西方人在價值觀念上的差異常表現為個人本位與人倫本位取向上的差異。中國人崇尚「人倫本位」,「人倫本位可以說是群體本位,或換一種更現代的說法,就是集體主義,以他人為參照,領導、家屬、同學、同事、親戚、朋友、鄰居等組成一種群體『磁場』,似乎做什麼事總離不開這一磁場的影響。」而英美文化的主線均是個人本位,或曰個體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