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少數派」周良:大多數人看不上的銀行股,恰恰是很好的投資機會

2020-12-10 金融界

來源:證券時報網

最近,A股市場進入動蕩期,不少投資者都產生疑問,是該繼續擁抱熱門板塊,還是挖掘冷門品種?今日,證券時報特邀少數派投資創始人周良做客時報會客廳,與投資者暢談當下市場投資策略。

訪談精彩回顧

主持人:您的私募基金公司為什麼叫少數派?

周良:少數派是我們的一個投資理念。投資股票市場,是一個多人博弈的環境,股票價格的波動反映了大多數人對該股票未來的市場預期。如果你的預期和市場上的主流預期是基本一致的,那麼投資結果和市場上大多數人的投資結果也是差不多的,但大部分人其實是很難在市場上賺到錢的。那麼怎麼能獲得超額收益?就是發現大多數人觀點中存在的誤區、偏差或錯誤。

主持人:少數派公司的投資風格是怎樣的?

周良:市場盈利的方法有多種,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分析,股票反映了大多數投資者的預期,但主流觀點也往往出現偏差。我們要關注的是收益風險比,潛在收益與潛在風險之間的差額才是能積累下來的收益。大多數人容易忽視潛在風險,難以積累收益。越是多數人容易忽視的問題,越值得關注。

主持人:舉例來說,您怎麼看最近比較熱門的新能源車板塊的收益風險比?

周良:一般來講,投資者容易看到的是收益,容易忽視的是潛在的風險。A股之前已經經歷過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和創業板泡沫破滅,未來有可能再經歷新能源汽車泡沫破滅。

主持人:有不少人都信奉超額收益來自熱門板塊,比如白酒等這些形成了一致性預期的板塊,您對於這些板塊是怎麼看的?

周良:如果一個板塊已經形成了一致性預期,那麼這個預期其實是已經反映在當前的股價中了。那麼再以當前的股價去買,未必是合算的,除非這家公司的實際情況比大家的一致預期更好。白酒板塊能夠長期不斷獲得超額收益,是因為白酒企業的實際情況不斷超過大家的一致預期。

主持人:這種預期是不是比較難判斷?您會因此從來不關注熱門板塊嗎?

周良:熱門板塊我們會去研究,但投資會很謹慎。大部分人容易被熱門板塊吸引注意力,但去買熱門板塊是好的盈利模式嗎?人類大腦往往是近期效應,特別容易關注近期發生的事情,大部分人買的股票往往是近期漲幅最大、大家關注度最高的。但其實熱門板塊往往收益風險比不高。我們做過回測,每個月都去買市場上換手率最高的股票,這樣的策略在過去10年的測試中會虧掉90%。申銀萬國編過一個熱門股指數,每周去買市場上換手率最高的股票,2000-2017年17年的時間,指數跌掉了99%,所以說熱門股的潛在風險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價值投資也有不同的發展發向,有人總結格雷厄姆的流派講究的價值極度低估,即安全邊際,巴菲特早期也是這樣,但是巴菲特現在的風格更傾向於陪伴優秀的公司一起成長,講究的是能力圈和護城河。您覺得是這樣嗎?您的風格更偏向哪種?

周良:格雷厄姆的風格主要是找尋內在價值大幅高於目前市場價格的股票,他所處的時代是美國大蕭條前後,那個時代是相對比較容易找到這樣的股票的。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股票的估值不斷提升,越來越難找到這樣的股票。巴菲特在1969年關閉了合夥企業,他說找不到這樣的股票了,後面巴菲特和芒格合作,風格開始有變化,即陪伴優秀的公司一起成長,這其實一定程度上是時代的變遷決定的。其實兩種風格都是可行的。少數派公司的投資風格吸取了很多價值投資的基本理念,還有一些創新,引入了行為金融學的視角和理論。

主持人:少數派公司的風格一直是或者滿倉或者空倉,據了解,最近幾年中只有2015年二季度是空倉的,當時空倉是基於什麼考慮?

周良:我們一般是不做選時操作的,絕大部分時間是滿倉的。我們認為短時的波動是沒有好的辦法判斷的,但是市場牛熊轉折點是可以大致判斷的,當然指數的高點低點這也是很難判斷的,我們主要是關注收益風險比。當潛在收益不大、潛在風險很大就要減倉,過去七年時間裡我們只發現一次減倉機會就是2015年二季度,主要有三個信號:一是市場估值水平過高,創業板平均市值最高超過130倍;二是市場情緒的一邊倒;三是流通股日換手率顯著提高,上海超過3%,深圳超過5%,這一現象上次出現是2007年10月份。這都在提示市場過分樂觀, 雖然表象上看大家還在賺錢,但是收益風險比很低了。要想長期積累收益,就要主動放棄收益風險比低的投資機會。

主持人:現在的市場是什麼情況?

周良:2016年以後,市場的結構的強弱變化很明顯,如果從價值股和成長股的風格切換角度看,2016年下半年到2019年上半年,都是價值股風格偏強,2019年下半年開始到現在,成長股的風格偏強,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更為明顯,這和疫情帶來的經濟下滑也有一定關係。當前階段來看,市場對大藍籌的情緒有所恢復,但還沒有到很樂觀的程度,所以大藍籌的潛在風險仍然不大。成長股的市場情緒有點偏高,7月份時已經接近2015年二季度的市場情緒,目前有所回落,但仍然是偏樂觀的。

主持人:現在的分歧和機會在哪裡?

周良:銀行股的估值目前比較便宜,淨資產收益率較高。大多數投資者擔心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銀行業不良率高,二是今年要讓利1.5萬億,三是國內企業經營有潛在風險。但其實,市場上對銀行股的主流觀點存在一定誤區。我國銀行業不良率認定非常嚴格,甚至有些過分嚴格。銀行的利差並未有較大收縮,因為貸款規模增加,銀行的總體利差收入不降反增。從實際情況看,國內企業上半年延期還款的比例並不高,而且銀行業已經加大計提撥備。三季度開始,銀行淨利潤增速出現了近年來的拐點,明年淨利潤應該會逐級上升,這是很好的跡象。大多數人看不上的銀行股,恰恰是很好的投資機會。

主持人:中金公司12月4日發布研報,稱銀行處於未來5個季度業績V型反轉的起點,另外宏觀經濟復甦明確,流動性也有改善。預計未來3-5個季度上漲空間為50%-60%,銀行漲50%-60%,那指數不得四五千點去了,您看了這份研報嗎?有這麼樂觀嗎?流動性能支持嗎?

周良:有些觀點是認同的,因為銀行利潤的變化和不良資產的周期是相關的。銀行的ROE(淨資產收益率)從2012年開始是逐年下滑的,主要是計提不良撥備引致的,但是不良資產的周期已經慢慢過去了,今年半年報是一個明顯的拐點,這個時間點不良資產已經被充分地多計提,使得後面銀行的淨利潤會增加,今年下半年會是銀行淨利潤增速的拐點,從這一點看會吸引資金流入銀行股,但銀行股能漲多少事前難以判斷,銀行股漲50%-60%的情況在2017年出現過,同期滬深300指數上漲20%左右,體現了結構性行情。

主持人:很多人不喜歡投資銀行股主要是認為銀行股波動率低,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周良:銀行股波動率確實比較低,很多人認為要買波動率大的股票,但其實這是誤區,不是買高風險高收益的股票才能賺錢,而是買收益風險比高的股票才能賺錢。美國市場的一個統計數據顯示,過去100年,低波動率的股票整體表現比高波動率股票整體要好。

主持人:您目前比較看好的五大板塊主要包括:銀行、保險、地產、白酒和製造業,能否具體談一下?

周良:地產股一直分歧比較大,許多人認為房地產受政策調控影響很大,且中國住宅需求高峰期已經過了,但其實房地產公司利潤還是在增加,房地產龍頭公司股票價格也還在增長。住宅需求在於城市化率的提升。目前我國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只有約60%,戶籍人口城市化率更低。從城市化方面考慮,未來還會有較大的住宅需求,加之改善型住房需求助推,每年還是有約15億平方米的增長空間。在近年來嚴格的調控政策下,房地產行業向龍頭聚集,地產股收益風險比仍較可觀。

保險股,目前龍頭股市場給的估值也不太高,但保險股不僅僅是價值股,也是成長股,因為中國的保險滲透率目前還比較低,保險行業還是成長性行業,每年保費收入都是在增加的,兼具價值和成長屬性。所以保險龍頭股的收益風險比是不錯的。保險公司做估值的難度很高, 保險公司的收入即保費是每年都有的,會持續很多年,支出卻是未來年份發生的,所以要進行現金流折現,要進行投資收益率、折現率的假設,專業性比較強,一般投資者比較難估值,我們可以參考一些保險公司披露的內含價值,和股票價格做對比。

主持人:您的投資理念一直是在相對安全的領域裡面尋找投資機會,但會不會上漲空間比較有限?

周良:我們著眼的還是收益風險比,收益是可見的,風險是不可見的,所以就會被低估,但是我們尤其要關注。我們在做投資決策的時候,是要選擇潛在收益遠遠大於潛在風險的方向,最終才能長期積累下來。我們買的往往不是大家都說好的股票,而是有意見分歧的,我們通過自己的研究發現,大家的意見分歧是有些誤區或者過度悲觀的,這往往才是收益風險比高的。

主持人:市場是由資金推動,如果有時候大多數資金就是一直都意識不到這個誤區的存在怎麼辦?碰到過這種時候嗎?

周良:決定股票漲跌的因素很多,不僅僅是基本面,還有供求關係,籌碼供應和資金需求之間的供需也是需要關注和研究的,還包括交易對手行為,我們往往比較關注大多數人低配的方向。還有很多其他因素,但即使是研究清楚了這些因素,也不知道股票明天是不是會漲,很多時候是需要等待的。股票市場是非常考驗心態的,經常會出現別人在賺錢而你不賺錢的情況, 當面對這種心理壓力時,能不能堅持住自己的方向是很重要的。這種堅持一方面需要研究做得非常紮實,一方面需要克服從眾的心理。

主持人:現在比較熱門的消費、科技、醫藥板塊,您有研究嗎?其中的風險您覺得主要在哪裡?

周良:2016年以後我們沒有投資,主要是聚焦大藍籌,早期是投過的。我們認為,超額收益來自於多數人的誤區,我們現在認為大多數人對大藍籌是存在誤區的。我們也一直有研究消費、科技、醫藥股,但目前沒有找到大家對這些板塊的誤區,如果未來誤區發生變化,我們也是會進行投資的。

主持人:現在有很多人在說未來的市場一定是分化的,有人說貴有貴的道理,便宜肯定是有便宜的問題。強者恆強,對於這種觀點您怎麼看?

周良:要具體股票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很多以前好的股票會慢慢衰落,也有很多以前不受待見的股票會重新綻放光芒,不能形成習慣性思維。

投資者提問

問:白酒是不是收益風險比已經很低了?

周良:白酒我們會投,這個似乎和我們只做少數派的風格不太符合。事實上,我們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大家都說貴州茅臺好,真正去買這個股票的人有多少?大家一般都認為貴州茅臺是被基金超配的,但統計數據顯示,市場上2000多隻主動型偏股型基金實際配置茅臺的比例和茅臺自由流通市值佔全市場的權重是差不多的,都是3%左右,所以其實是標配比例,沒有被超配。事實上,外資是超配茅臺的,北上資金的配置比例在7%左右,超配了一倍左右,而且北上資金每個季度還在增加配置,北上資金是偏好每個行業的龍頭品種的。茅臺就是白酒中的龍頭,和其他白酒相比,安全空間、提價空間要大很多,但它的估值其實並沒有比其他的白酒股高很多,所以還在不斷吸引外資。外資目前還是低配中國市場的,所以外資喜歡的品種仍然有估值提升的空間。

問:投資者應該如何選購基金?

周良:公募和私募都有很出色的基金經理。大多數人選擇基金往往是選近期表現特別好的,但其實我們想買的是未來會表現好的。今年表現好其實並不能證明未來長期表現好,短期表現具有隨機性和偶然性。而什麼是有證明力的?如果一個基金經理在過去的一輪完整的牛熊周期中都有良好表現取得超額收益,那麼證明力才是比較強的。所以投資者選擇基金的兩個原則,第一個是買入前選擇完整牛熊周期中能產生超額收益的基金經理,第二個是買入以後堅定持有,財富的積累需要時間。

問:追短期熱點確實不容易賺錢,但戒不掉,如何能改變這種心態?

周良:這是人之常情,但我們投資股市不是為了一時爽,而是要長期積累收益,要認識到這一點,建議多看一些做價值投資的大師的書,以及一些行為金融學的書。

相關焦點

  • 少數派周良:超額收益來自於多數人的誤區
    周良少數派投資創始人少數派投資的董事長周良先生從事證券投資超過20年,歷任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研究員,申銀萬國資產管理總部研究部經理、投資經理,國際基金評級機構理柏(Lipper)中國區研究主管,浙商證券資產管理總部副總經理。
  • 銀行股機會來了?民生銀行高管斥資增持自家H股,機構:行業估值有望...
    具體而言,民生銀行董事長高迎欣購入30萬股民生銀行H股,行長鄭萬春購入25萬股,監事會主席張俊潼、5位副行長陳瓊、石傑、李彬、林雲山、胡慶華,以及財務總監兼董事會秘書白丹、工會主席萬青元、監事會副主席郭棟、首席審計官張月波、行長助理歐陽勇合計11人,均分別購入20萬股民生銀行H股。
  • 少數派投資|對於「預測」的理解,大多數人都是錯的
    少數派投資|對於「預測」的理解,大多數人都是錯的
  • 知行合一 做投資的「少數派」
    書名:《長線思維:做投資的少數派》作者:顏亮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本報記者周文天為什麼我們每天都接收著相同的財經信息,都身處同一個市場,但有的人能賺到收益,有的人卻不能?最好的投資方向,就是投資那些與時代同步的企業,做成長趨勢的陪伴者。如何成為「少數派」要對自身的投資行為設限,要劃定自己的選擇邊界——選擇少數企業,做投資的少數派。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能夠戰勝市場,但市場是由大多數人決定的,所以只有少數派才能成為贏家。
  • 正在人們充滿激情的時候銀行股卻回調了,未來銀行股還有機會嗎?
    正在人們非常興奮,非常開心的時候,就在我們充滿激情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銀行股卻回調了。這是怎麼了?銀行股到底還有沒有機呢?不要灰心,不要失望,你要對銀行股有信心,銀行股不會就此倒下的,銀行指數還將延續震蕩上升的態勢運行。很多人都被短期波動所迷惑了,以致看不到長遠的走向。
  • 少數派報告
    少數派報告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利用具有感知未來的超能力人——「先知」,能偵查出人的犯罪企圖。在罪犯實施犯罪前,就已經被犯罪預防組織的警察逮捕並獲刑。 約翰就是犯罪預防組織的一個主管。在一次通過「先知」成功阻止了一起因外遇引起的雙人命案之後,約翰隱約感到了這一套完美的預防犯罪系統中隱含的秘密——少數派報告。
  • 專訪|國內經濟深度復甦,銀行股收益幅度有多大?
    進入12月,銀行股憑藉其周期性和低估值兩大特點,以及疊加國內經濟深度復甦的背景,銀行股開始趨勢性走強,並逐漸走進機構和個人投資者的視角中。銀行股此輪趨勢性走強,是估值修復還是受益於經濟復甦帶來的基本面反轉?國內經濟深度復甦,銀行股收益幅度大概會是多少?近日同花順專家團專訪了天弘基金銀行ETF(515293)基金經理——陳瑤女士。
  • 銀行股大漲後回落,申萬馬鯤鵬回應市場兩大擔憂:大多數銀行股估值...
    所以,我認為明年在恢復的過程當中,有基本面、有戰略、前景更加清晰、財務數據表現更好的銀行估值會率先恢復。明年銀行股估值提升的空間和位置應該會高於今年,高於疫情前的水平。我更傾向於從板塊內部自下而上選擇真正有投資價值的公司。
  • 都說錢存銀行不如買銀行股,他花50萬買銀行股打新賺錢了嗎?
    他發現銀行股波動小,較安全,於是16年將50萬全買了銀行股。16年時很多股民都割肉了,小安50萬市值也不小,每次打新都是頂格申購,中籤概率較高。小安說他16年中過幾次新股,每次新股上市少說也有2-3個漲停板,一開板就賣,而且他的銀行股那年也漲了,一起賺了十幾萬。
  • 少數派與大多數:Blued的19年
    三個來自不同省份的年輕人相聚秦皇島,在幾乎所有人的「反對」下,開始為一群「少數派」忙碌起來。淡藍與同志社群同行的這19年,儼然也是中國同志群體自我認同的19年,是社會主流對同志群體逐漸認知的19年。這19年不僅僅是一段關於一群人的生命史,更是一段關於少數派與主流社會互動、對話的正名故事。
  • 三季度銀行股倉位下降 機構看好板塊估值修復機會
    對於銀行股倉位下降,中信證券首席銀行分析師肖斐斐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市場風格變化,公募基金增配中小板和創業板等熱點板塊;二是LPR改革提速,引發市場對銀行息差趨勢的擔憂。在資本市場方面,銀行板塊近日表現不佳,自10月25日起出現「三連陰」,截至10月30日午盤,銀行板塊下跌0.23%。
  • 少數派投資致持有人的一封信:別人恐懼的時候我也會恐懼
    巴菲特的名言,做股票的人都知道。市場低迷的時候,往往一個小利空就可以引起大跌,對利多卻沒有反應。以為到了底部已經有強支撐了,實際卻可以反覆創出新低。以為買的價格已經很低了,也會被長期套牢,甚至虧損幅度巨大。在這種時候,誰能真正從心裡做到「別人恐懼的時候要貪婪」?人的情緒反應就是不完全受大腦控制的,這是生物的本能。
  • 基金經理的觀點來了:持股多數派 持幣少數派
    基金經理的觀點來了:持股多數派,持幣少數派 摘要 【持股過節還是持幣過節?  楊德龍解釋,一般來說,春季攻勢的持續性是比較強的,特別是現在有比較大的利好,一個是中美籤署協議文本,另一個是銀保監會發文,要求銀行和
  • 招商銀行港股罕見暴跌!三大殺跌主因顯現 銀行股:我還有機會嗎?
    招商銀行港股罕見暴跌,這一品種更是狂瀉72%!三大殺跌主因顯現,銀行股:我還有機會嗎?臨近國慶,市場裡的怪事還真不少,昨天有,今天也有!都是一些濃眉大眼的傢伙搞事情。昨天滙豐控股狂漲10%,今天招商銀行港股卻突然暴跌,收盤跌幅超過6%,瑞信創設的招商銀行窩輪收盤跌幅更高達72%。
  • 聚焦八大細分領域 中小盤個股浮現結構性機會——專訪新時代證券...
    聚焦八大細分領域 中小盤個股浮現結構性機會——專訪新時代證券研究所所長孫金鉅 2019年02月18日 09:31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作者:林偉萍 併購重組政策的持續放鬆,將帶動投資者對於中小盤股風險偏好的邊際提升
  • ...有色股漲停!鋼鐵股漲停!滬指站上3400點!春節前還有哪些投資機會?
    04春節前這兩個多月,還有哪些可能的投資機會?雪球用戶@朱貳哥梳理出幾條主線,不妨做個參考:機會一:春節檔影視股的行情炒作。龍頭是萬達電影無疑,其他可關注中國電影,北京文化和光線傳媒。機會二:新能源汽車及其相關產業鏈的投資機會,新能源汽車吹泡泡階段我不參與,我關注的是滯脹的產業鏈機會,充電樁的萬馬股份和特銳德,電機的臥龍電驅等。機會三:周期股的行情。這裡面有很多細分領域。其一最強的港口航運無疑,尤其是航運股,在漲價預期的推動下走出了大趨勢。
  • 豐嶺金斌:在肥沃的土地上種莊稼,看好銀行股
    金斌說市場上從來不乏賺錢的機會,只要不賠大錢,長期總有人脫穎而出。金斌看好的銀行股和保險股這兩天大漲。對於後市,他認為市場仍是結構性機會為主,金融、消費以及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工業企業是豐嶺關注的主要方向。
  • 中字頭、銀行股集體爆發,機構抱團瓦解了嗎?一季度該如何投資?
    本周最大的幾件事情,好像也都是市場中的常態,比如中字頭股集體爆發,滬深300權重股回調,銀行股補漲,後面兩天半導體反彈。這些行為,表面上看起來是無規律的行為,實際上早就有跡可循,要不上半個月菜頭天天在文章裡面說建議關注三傻,不是因為菜頭有什麼先見之明,而是這樣的事情,菜頭看了20年,循環往復上演了幾十上百遍,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樣,有時候屁股一翹,就知道是拉稀拉幹。
  • 泡泡瑪特「無用的快樂」,被低估的精神需求(少數派投資)
    來源:少數派投資12月11日,「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在港股上市,市值一度突破1100億港元。這是一家充滿爭議的公司,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到底是誰在買它們的產品?憑什麼支撐起這麼高的市值?泡泡瑪特賣的是下圖這樣的潮流玩具,有不同的人物和系列。
  • 降低收益預期,把握大白馬和科技股的結構性機會——專訪伊洛投資...
    在這兩大領域都有研究和投資的伊洛投資董事長許傳華,在接受《紅周刊》記者專訪時指出,目前疫情對A股的衝擊是不容忽視的,投資者不要期待大的投資機會。他認為,對於像中國平安等一季度業績出現下滑的大白馬來說,疫情的影響是一次性的,而且創造了長期布局的機會。對於科技股,他則認為,5G和半導體行業的相關標的經過概念炒作和市場爆炒之後,正在價值回歸,其中也存在結構性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