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修建遇困難,專家從秦朝建築中獲得靈感,用這一招解決

2020-12-22 歷史店

建築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一種藝術,它不會因為年代久遠喪失價值,還能給我們如今的建築設計們帶來靈感。比如,在修建國家大劇院的時候,專家們就從秦始皇陵中學到一招,並順利的解決了一個難題,究竟是什麼難題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在1958年前夕,為了迎接國慶十周年的到來,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專家們制定了一份計劃,準備修建一些標誌性的現代建築,而國家大劇院就是其中之一。

國家大劇院從1958年立項,到2001年正式開工建設,再到2007年首次運營,前後耗時將近半個世紀之久。現在的國家大劇院,不僅是亞洲最大的劇院綜合體,而且還是中國文化藝術的一種標誌,但誰都想不到的是,國家大劇院在修建時,竟遇到了一個棘手的難題,還差點影響了工程的進度……

根據設計藍圖的規劃,國家大劇院總建築面積約12萬㎡,其中主體建築面積約11萬㎡。在開挖地基時,其深度也達到了26-32米,相當於10層樓高,因此就帶來一個大麻煩——地下水。為了不影響施工進度,專家們就想盡一切辦法,一邊排水一邊施工,幾十臺大型抽水機日夜不停的轟轟作響。但沒過多久,專家們又意識到了一個潛在風險,因為開挖的地基如同一個巨大的漏鬥,使土壤中的地下水都向「漏鬥」中匯集,另外再加上日夜不停地排水,所以就導致周邊土壤中的地下水流失,進而造成建築物地基下沉影響人們的居住安全。

為了儘快解決這一風險,專家們便開會討論,絞盡腦汁地思考新的建設方案,如果不能解決地下水問題,國家大劇院的建設或許就只能停留在設計藍圖上。皇天不負有心人,一位建築專家查資料的時候,偶然翻到了秦始皇陵的地宮勘察報告,並由此產生了一個靈感……據勘察報告顯示,秦始皇陵的修建也遇到了棘手的地下水問題,當時的工匠為了防止地宮被地下水浸沒,就設計了一圈了宮牆做「防水大壩」。從考古專家們勘察的數據可知,秦始皇皇陵宮牆東西的長度在168米左右,南北的長度在141米左右,全部是用細土一層一層夯實的,就連刀劍都插不進去。

另外在宮牆底部,還有厚17米的清高泥夯土堵牆,即利於防水,有效的保護了秦始皇地宮不受水浸。專家們就學起了古人,給大劇院也修一堵「防水大壩」。經過專家們的討論和研究,通過了「防水大壩」的施工方案。首先,在大劇院地基的外圍,施工人員用挖掘機,經過幾天的忙碌挖出來一圈深40多米的水渠;然後,用混凝土將水渠嚴嚴實實的澆鑄上,使整個大劇院的地基被圍在其中;最後,再將地基內的地下水抽乾,這樣就不會再有地下水滲透進來。

就按照這樣的方式,專家們利用混凝土防水牆,不僅解決了排水問題,還防止了地下水滲透導致周邊建築地基下沉現象的發生,讓國家劇院的施工得以順利進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在我們今天也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一方面說明了中國建築的科學和藝術的價值,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新科學,新技術和新材料的應用下,我們也能在古人成就的基礎上,取得更大的進步和發展。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相關焦點

  • 中國著名大劇院有多美?每處都是標誌建築,還獲得最佳建築魯班獎
    中國著名大劇院有多美?每處都是標誌建築,還獲得最佳建築魯班獎中國有著超強的建設能力,絕大部分的建築都可以讓我們眼前一亮。當然這些建築有橋梁,有高層建築,這些都是你熟悉的。今天要和大家說的中國大劇院其實也是中國的一些標誌性建築,他們坐落於不同的城市,各有特色有世界最佳建築魯班獎,每處都是標誌建築。珠海大劇院因為外形很像貝殼,而且又是我國唯一一個修建在海島上的歌劇院,雖然投資了10.8億元,但是物超所值還獲得了日月貝的稱呼。
  • 國家大劇院修建出入口 地下水廊與地鐵連
    記者在人民大會堂西側的國家大劇院施工現場看到,數百名工人正在忙碌著進行國家大劇院北廣場出入口的修建。記者從施工單位了解到,國家大劇院的環湖水道在春節前剛剛完工,目前在進行地下北廣場的結構施工。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春節施工就是修建出入口,預計工程在5月份完工。」完工後,市民將通過該出入口,穿過地下水廊,直接抵達國家大劇院內部。
  • 國家大劇院設計方案是否修改 中外專家各執一詞
    有專家對國家大劇院進行了全新的設計,比如國家大劇院方案評委會主席吳良鏞先生提出,在現在的平面內建築四個小劇院,中間有走廊連接。也就是說,根本否定了安德魯原有的方案。舞臺藝術專家李暢先生認為,蓋一個國家大劇院不容易,一定要蓋個一流的,弄個二三流的就沒意思了。
  • 專訪國家大劇院總設計師:大劇院是人民的建築
    資料圖片:國家大劇院在人工湖水面上留下倒影。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圖片來源:新華社)本報訊 (記者金煜)昨日,國家大劇院的最後一個廳———豪華的音樂廳揭開了面紗。在響徹大廳的管風琴中,國家大劇院的總設計師保羅·安德魯帶來了他的小說體日誌書《國家大劇院》,在這場被命名為「時間·空間·水」的活動中,他對針對他作品的爭議進行了回應,並談及了自己的設計理念。「水母」這個綽號很失敗昨天的活動在管風琴聲中拉開,這個位於正中的巨大管風琴也是音樂廳最引人注目的風景。保羅在演講中說,雖然歌劇廳、戲劇廳都是他的「孩子」,但他最喜歡的還是音樂廳。
  • 國家大劇院及其風水(組圖)
    究竟如何看待國家大劇院的設計?感覺歸感覺,而事實要以事實來說話。  首先,國家大劇院是一稿兩投設計。一九九三年,安得魯在日本大阪參加了水族館的設計競賽,他做了一個方案:中間是一個半圓玻璃球,周圍是一圈水。北京國家大劇院方案的構思,基本是這個方案的翻版。兩個完全不同性質和功能的建築物,居然做成外形雷同的建築物是絕對形式主義,也愚弄了中國的專家與人民。
  • ·新聞背景·國家大劇院建築方案的參賽歷程
    1998年7月,保羅·安德魯向中國國家大劇院業主委員會提交首輪設計方案,以「城市中的劇院、劇院中的城市」為創作主題。建築主立面如一個巨大的面向整個城市的舞臺,頂部金色穹頂休息廳可俯瞰市區。被選入參加第二輪競賽後,他進行了調整,使建築色彩明快起來,將內部組成一個個各具特色的「街區」,使劇場氣氛變得活躍。
  • 國家大劇院建築聲學設計分析
    國家大劇院建築聲學設計分析國家大劇院位於北京市心臟地帶,西長安街沿線,與人民大會堂和天安門廣場相鄰,佔地面積11.89一般而言,建築聲學設計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音質設計和噪聲控制兩大部分。下面我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一、室內音質設計·確定音質設計指標及其優選值。根據廳堂的使用功能選擇混響時間、明晰度、強度指數、側向能量因子、雙耳互相關係數等音質評價指標,並確定各指標的優選值,是音質設計的重要任務。
  • 新聞背景:萬眾矚目 國家大劇院方案誕生記
    這就是萬眾矚目的中國國家大劇院的設計方案,今天,記者從國家大劇院業主委員會獲悉,中國國家大劇院日前正式開工了。  從國家大劇院設計方案舉行國際競賽至今,已走過近4年時光。其間,一輪輪競爭,一次次修改,並有不同意見針鋒相對。  保羅·安德魯,法國著名建築師,國家大劇院方案設計人,日前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採訪。
  • 國家大劇院導遊指南
    免費講解服務為了方便您了解國家大劇院,我們為您提供中文免費 定時講解及收費的中英文講解服務,講解內容包括大劇院 建築和一個藝術展覽。大劇院藝術館國家大劇院院內面積最大的展館,位於歌劇院屋頂平臺南側。現正展出「精彩在這裡綻放——國家大劇院藝術成果展」,介紹和回顧國家大劇院經營歷程,通過詳實的數據、圖片和實物向您展現國家大劇院的成長印跡。
  • 國家大劇院的設計師去世了,那顆「種子」如今成了北京的符號
    >在中國,安德魯最為著名的建築就是2007年落成於北京的國家大劇院。作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標性建築,國家大劇院造型獨特,中西兼具,傳統精神與現代設計同在。說起大劇院的設計靈感來源,竟是一顆種子。在一次飛赴北京的國際航班上,安德魯無意間拿起自己從非洲帶回的猴麵包樹的種子,獨自在手中把玩起來。
  • 國家大劇院設計方案文本_2020年國家大劇院設計方案文本資料下載...
    設計公司:BIG   由BIG設計的領結狀阿爾巴尼亞國家大劇院是一棟具有多功能性的文化建築,它將與日益高漲的文化演藝活動一起服務於當代城市。從1958年曾經立項到現在整整49年間,我們的建設者們做了哪些籌備工作,藝術家們提出了哪些真知灼見,參與施工的企業和工人克服了哪些困難,上馬過程中經歷了哪些爭議,期間又經歷了怎樣的政治環境變革?本刊為你獨家揭開國家大劇院幕後的故事。2007年12月22號晚,國家大劇院開幕慶典音樂會在大劇院音樂廳內如期舉行,這標誌著國家大劇院開始了正式運營。從國家大劇院第一次立項到今天正式運營,經歷了49年。
  • 國家大劇院:僅有殿堂是不夠的
    國家大劇院面臨三大困擾   國家大劇院作為「十五」規劃中最大的文化工程,醞釀了近半個世紀、總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總投資達26.88億元,僅這幾個數字就足以標明大劇院的國字號分量。   在藝術界從業人員看來,國家大劇院的建成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 專家舌戰安德魯中國國家大劇院設計方案
    中新網北京8月月12日消息:世人矚目的中國國家大劇院設計方案10日由中國國際工程諮詢總公司主持,進入可行性評估階段。在北京舉行的為期五天的評估會集中了建築、工程、聲學、音樂、舞臺等各方面共四十餘位專家學者。所評估的方案仍為法國設計師保羅.安德魯的設計。
  • 為什麼這樣設計中國國家大劇院
    安德魯說,「我對中國國家大劇院的理解主要有4點:第一,地點決定了它的象徵意義:旁邊的人民大會堂象徵國家的最高權力,而大劇院則應該成為文化的代表;第二,它是一個新的、龐大的重要建築,一個可代表新世紀的建築,一個傾注了人們強烈願望的建築
  • 哈爾濱大劇院方案分析_2020年哈爾濱大劇院方案分析資料下載_築龍...
    摘要:中孚泰為自己設置了「五大工法」,提升了哈爾濱大劇院的聲學效果,並獲得了德國K&F公司專家大衛•魯茲的高度評價。 2015年8月28日,哈爾濱大劇院迎來首演成功,自此,這座有著「亞洲第一座純自然聲劇院」美譽的劇場以迅雷之勢登上世界各大重要權威建築媒體的封面。一位研究文化建築的業內權威人士表示,哈爾濱大劇院項目堪稱哈爾濱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水準最高、功能最完善的標誌性文化設施,其工藝水準堪比勞斯萊斯。
  • 國家大劇院設計者、建築大師保羅·安德魯辭世
    兩本小說,兩個演講,兩場媒體招待會,安德魯的上海行程被排得滿坑滿谷:3月9日中午,他在外灘5號給外國友人念誦《國家大劇院》的篇章;下午,他出現在上海書城,向中國讀者籤售新書《記憶的群島》。3月10日中午,他吃著海鮮蔬菜色拉,向餐桌邊的西方記者講述他的中國見聞;下午,他坐在紹興路老洋房裡,接受中國媒體的轟炸提問;晚上,他在同濟大學還有一場名為「設計的文化與技術意義」的演講。
  • 國家大劇院設計方案進入可行性評估
    本報北京8月10日電世人矚目的中國國家大劇院設計方案今天由中國國際工程諮詢總公司主持,進入可行性評估階段。在北京舉行的為期5天的評估會集中了建築、工程、聲學、音樂、舞臺等各方面共40餘位專家學者。所評估的方案仍為法國設計師保羅·安德魯的設計。
  • 專家:國家大劇院玻璃幕牆安全性有保證
    東北網5月27日電 據新華網援引中國青年報報導,由16個直徑1尺的大吸盤組成巨大「抓手」,牢牢地吸起一塊面積近9平方米、重達約900公斤的玻璃,通過塔吊運送到國家大劇院北部玻璃幕牆的鋼結構框架上。十幾名工人在對準其位置後,熟練地用安裝壓塊固定住玻璃。5月26日15∶30,國家大劇院表面的第一塊玻璃安裝完畢。
  • 國家大劇院設計者保羅·安德羅逝世 享年80歲
    除機場設計外,安德魯因2007年落成於北京的國家大劇院而為中國人所熟知。建築前衛的「玻璃蛋」造型與其所處京城核心地帶的矛盾對比,在落成之初也曾引發許多爭議。如今已經十年過去,國家大劇院的訪客卻依然絡繹不絕。
  • 中國修建的長城真的有用嗎?西方學者一針見血:害慘了歐洲國家
    每當看到這些雄偉的歷史建築,身為中華兒女的我們總是倍感自豪,這不僅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更是歷史的見證,對我們現代人們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眾所周知萬裡長城是在秦始皇時代的時候建立的,耗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在那個科技並不發達的年代,一切全是古代人們用雙手建立的,所以說能夠完成這樣一座雄偉壯觀的萬裡長城,真的是一件偉大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