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都怪你」是在推卸責任?情緒宣洩才是潛臺詞

2020-09-05 幼兒園張老師

點擊右上角關注「幼兒園張老師」,分享我的育兒原創,一起感受教育過程的美好!


開車帶小寶周邊遊,車程兩小時。我和小寶坐在後排,百無聊賴的孩子一直在擺弄幾個小小的汽車模型。這孩子坐在座位上一點兒也不老實,扭過來扭過去,隔幾分鐘就要和我說兩句,但是我為單位的事情正在忙著發簡訊,真的顧不上理他。

就這一會兒的功夫,就聽譁啦一聲,我嚇了一跳。

抬頭一看,小寶的小汽車一個也沒有了,原來他東搖西晃的,一個不注意,小汽車從手裡飛出去,全部都掉到座位下面去了。

小寶呆愣了一下,彎腰去找,但是沒有收穫。突然,他呆呆地看著我,氣呼呼地在我身上打了一下:「都怪你!」說完就大哭起來。

在前面開車的小寶爸爸用耳朵聽到了後面發生的一切,他有些生氣地說:你自己不小心掉了,怎麼還打媽媽?再這樣以後就不帶你出來玩了,小小年紀就推卸責任。

爸爸的話音還沒落,這邊小寶哭得更厲害了。

看到小寶的樣子,我示意爸爸不要說話,接著我用非常平靜的聲音說:

小寶不是真的想怪我,是因為把小汽車弄不見了心裡很生氣對不對?

小寶的哭聲開始變小,接著我又說:

如果我是小寶,我也會非常難過,心裡特別不舒服。小寶不是真的想打媽媽的,只是生氣而已。

聽到這句話,小寶又一次委屈的哭了,他把頭埋在我的懷裡抽泣著。

我摟著這孩子,繼續自言自語:

小汽車丟了,打人或者哭都不解決問題啊!也沒見小汽車回來。要是我我就不生氣,不如想想辦法,把小汽車找回來。

一直抽泣的小寶突然嗚咽著問:有什麼......什麼辦法啊?

我:正在開車不好找,不如等車停了,一下子就能找到,如果找不到了,也可以給媽媽好好說,再買。

小寶不哭了,他用非常稚嫩的聲音說:媽媽,你可以幫助我嗎?

前方正好有服務區,我們很快找到了小汽車,旅行繼續。

回來的時候,小寶在車上睡著了。小寶爸爸問我:為什麼孩子都打你了你也不生氣,總是三言兩語搞定他?也怪,你說的他就聽。

我:因為我知道他想要什麼啊!

我見過許多孩子,在爸爸媽媽面前特別不講理,把「都怪你」當做口頭禪。有家長問我:這麼小就推卸責任,不教育的話,長大了可怎麼了得?我不否認有些孩子從小就猴精,但是更多孩子說「都怪你」的時候其實只是需要情緒發洩而已。

孩子為什麼喜歡說「都怪你」?

1.為自己的錯誤而懊惱

明明知道是自己造成的,又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結果,通過這樣的表達來展現自己的內心感受。其實他知道這件事怪自己,他需要的是一個傾聽者而已。

2.對親人的依賴和信任

孩子往往會在最親的人面前展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都怪你」這樣的話,如果是說給親人聽,很大程度上的潛臺詞其實是我傷心、我難過、我需要你的安慰。

孩子說「都怪你」,理智的家長這樣做。

當孩子說「都怪你」,並且伴隨肢體動作時,家長先不要生氣。因為這時候正是引導孩子的絕佳時機。把孩子暴揍一頓,他會以為這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其實孩子和成人一樣,也有不良情緒,他需要的是正確的宣洩方法。

第一步 做好的傾聽者

讓他哭一會兒、鬧一會兒,做一個冷靜的家長,讓孩子有發洩的途徑,耐心地等待他慢慢平靜下來。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注意的是,不能讓孩子的暴力行為升級,比如:頻繁地打父母,可以握住他的雙手,示意停下來。

第二步 示範好的方法

告訴孩子,哭鬧和生氣不能解決問題。家長一定要準確的找出孩子的生氣關鍵點,並且告訴孩子,讓他正視問題。比如:玩具壞了,書破了,怎樣能夠解決?這是有效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家長在這個過程中一定不要說教,而是從孩子的角度去描述,這樣孩子會有代入感。

第三步 和孩子去解決

僅僅只有安慰是不夠的,引導孩子去解決問題。當孩子發現自己的困難被克服時,他會有發自內心的安全感和依戀感,會對你所說的方法感到信服,認識到這樣比生氣更有用。

第四步 形成思維模式

這樣的教育方式需要頻繁的鞏固,在一次次的體驗中,孩子會逐步將家長所給予的方法內化為自己的處事方式,在孩子可以獨立解決問題時,家長一定要給予具體的鼓勵:這次你做得很好,沒有隨便發脾氣,還解決了問題,真是太棒了!

給家長的建議

1.觀察是了解孩子的利器

不要總是用行為表面來對一個孩子定性。六歲以下的孩子還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發脾氣可能是他們所能完成的宣洩方式之一。所以,更多的和孩子相處,觀察孩子,了解孩子,你會對孩子的性格更加了解,也能更準確地解讀。

2.交流讓孩子學會表達情緒

儘可能地和孩子交流,溝通,交流得多,孩子才能體會到語言的魅力,知道用說的方式來宣洩情緒,而不是暴力動作,情緒得到宣洩,孩子的怒氣自然減少。對於成人來說,我們都明白情緒管理是比智商更重要的事。

結語:教育孩子真的是一門學問,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過程,絕對不是生硬的說教,說教只會讓孩子離你越來越遠。我始終認為:作為父母,我們要教會孩子的不是知識,而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處事方式,一種能讓自己在這個世界裡更好的生活的舒適姿態。

相關焦點

  • 孩子遇事推卸責任就一定是沒有擔當嗎?未必…
    媽媽扭頭一看,明白了,孩子把她好多東西亂七八糟的擺放在沙發邊上,媽媽坐下去後瓶子就順勢滾到媽媽屁股後頭,等媽媽起來後就跟著咕嚕下來了。媽媽明白過來後就生氣的說:難道你自己沒有責任嗎,你如果不亂放東西,它至於滾下來嗎?孩子聽了哭的更豪橫了:「就怪了你,你討厭!」那傷心勁兒頭比自己親媽死了還要深沉呀!
  • 孩子喜歡推卸責任,和家長有立即關聯,搞好3點讓孩子責任感強大
    每一位家長都期待孩子是這樣的人,不期待孩子一直推卸責任,假如孩子喜歡推卸責任,和家長擁有立即的關聯,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出現了難題。一、孩子跌倒,姥姥就說是「桌椅」的錯我剛生閨女以後,便辭退了工作中,在家裡專心致志照料孩子,儘管照料孩子很艱辛,可是見到閨女一點點長大了,我覺得非常的幸福快樂。
  • "這事都怪你",孩子遇事喜歡抱怨,家長要了解背後的暗示
    第一個原因:通過抱怨推卸責任。小孩子對自己的行為缺乏分辨對錯的能力,難免會犯錯誤。但為了逃避父母的責罰,以及維護自己&34;的形象,他們會選擇推卸責任。但過於被動地推卸責任,容易引起父母質疑,最好的方法便是先入為主,將責任甩給他人。
  • 「不是我的錯」,孩子喜歡推卸責任,多半是父母這些行為慣壞的
    文丨小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最近小天的媽媽一直來找我聊天,看到我家孩子正在認真地做作業,就開始說你家孩子被你教育得很好,十分負責任,不像我家那個搗蛋鬼十分喜歡推卸責任,抓到他還不承認。
  • 孩子喜歡推卸責任,和家長有直接關係,做好3點讓孩子責任心變強
    一個優秀的人,責任心會非常強,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是自己的責任,絕對不會推卸,這樣的人會十分受歡迎。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孩子是這樣的人,不希望孩子總是推卸責任,如果孩子喜歡推卸責任,和家長有著直接的關係,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
  • 孩子一出問題就找藉口,是推卸責任嗎?他可能只是在進行自我保護
    朋友白了我一眼,說:「我怎麼沒教育?我都說了不下800回了,根本沒有用。到了下一回,人家依然是理由藉口一大堆!」聽了朋友的話,我陷入了深深思考:對於這種習慣亂甩鍋,而又屢教不改的孩子,要怎麼教育才有效呢?
  • 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宣洩不良情緒
    當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除了接納、共情,更要積極地想一些方法來引導孩子正確地宣洩。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要特別留意這類孩子的神情舉止,並可以經常問孩子:「今天有什麼高興事告訴媽媽?」「有點掃興,是嗎?」「看起來你有點不開心?」如果孩子不願意說,我們也不要強迫他,畢竟他已經習慣了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我們除了讓孩子明白:人有負面情緒是正常的,還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教給孩子一些正確的宣洩不良情緒的方法。1.
  • 孩子愛說謊推卸責任?美國行為治療專家:這是受害者心理在作祟
    」,考試沒考好,「都怪老師偏愛其他同學」。」「誰叫你」「你為什麼不」諸如此類的藉口說多了就會信手拈來,想盡辦法將所有過錯都怪到別人身上。「案發現場」,她會理直氣壯地說如果問媽媽,肯定會遭到拒絕,「我又沒天天偷吃,都怪你平時對我太嚴格了。」
  • 道歉再道歉 高雄市長陳菊哽咽改口稱不推卸責任
    中新網9月23日電 綜合臺灣《聯合報》報導,一向給人女強人印象的高雄市長陳菊,昨天為風災責任問題一度哽咽,淚水幾度在眼眶打轉。  陳菊前天態度強硬,指高雄水患「治水問題八成『中央』應負責」,昨天她的態度明顯軟化,語帶哽咽說:「我從來沒有、也絕不推卸責任,只是要表達整體流域、區域的治水才會有效!」
  • 淺憶控制情緒與宣洩情緒的必要關聯性
    在我開始講述我遇到的事情之前,我首先問大家這樣的一個問題,當你因為某事在排隊的時候,有一個人二話不說,插隊插到了你的前一個位置,你會作何反應,ok,相信大家有了一個答案,那麼繼續,如果說他插入的位置是你的很前方呢?你的反應會和剛才的會是一樣的嗎?
  • 如何引導孩子正確地宣洩情緒?
    11月,不少學校迎來期中考試,心理聊吧的一則傾訴中,一位母親在為孩子亂發脾氣而痛苦時,通過溝通發現孩子情緒不穩的背後是學習壓力。作為家長,如何從孩子的日常表現看出他需要宣洩呢?又如何合理地引導孩子宣洩呢?聽心理老師聊一聊。傾訴:孩子亂發脾氣,我氣急敗壞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我對孩子,經歷了狂怒到心痛的過程。
  • 合理宣洩負面情緒
    人們總是習慣看表象,而事實上,作為一國統帥,面對強敵壓境,自己的國家遭受他人的欺凌,內心的憤怒自不必說,其所承受 的壓力也可想而知。而邱吉爾坐在沙發上織毛衣,不過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宣洩內心強大的 負面情緒罷了。心理學研究認為,當一個人被負面情緒控制時,很難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判 斷,這一點邱吉爾是明白的,所以他要讓自己冷靜下來,並在冷靜的狀態下思考如何對付 德軍的大舉進攻。
  • 孩子遇事愛推卸責任,可能是「受害者心理」作祟,家長要及時糾正
    導讀:孩子遇事愛推卸責任,可能是「受害者心理」作祟,家長要及時糾正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遇事愛推卸責任,可能是「受害者心理」作祟,家長要及時糾正!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奇葩說》董婧就打罵事件道歉:後悔選擇最糟糕的方式宣洩情緒
    董婧道歉董婧傅首爾9月26日晚,《奇葩說》官微就董婧傅首爾打罵事件發聲明並致歉,稱起因是兩位選手因化妝師安排的問題產生誤會,加上備賽壓力大沒能控制住情緒發生口角,面對「炒作」質疑,聲明中強調並非有人刻意為之,節目組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望大眾能停止對選手及家人的網絡暴力。隨後董婧髮長文道歉,稱在20日發布的內容中有情緒化的失實的表達,讓傅首爾擔任了施暴者的形象,對此很抱歉,很後悔選擇了最糟糕的方式來宣洩情緒,因此事件讓大眾對節目產生負面認知表示很愧疚,感謝粉絲在自己衝動後給予的愛和支持,希望對雙方的傷害不再發生。
  • 為什麼總推卸責任的人,才是好老闆?
    文 | 宋新宇編輯 | 敦夢楠   美編 | 李秋傑很多老闆把自己的公司當作「孩子」一樣對待,事事操心,幾乎工作中的每項工作都要親自去管。看似是負責,實際上卻是嚴重的阻礙了公司的發展,還把自己累的夠嗆。
  • 孩子總愛推卸責任?了解其中原因,3個原因培養他們責任意識
    她說孩子慢慢長大了越來越有自己的意見了,可是她的孩子遇到事情特別愛推卸責任,自己做錯了事首先就是先責怪別人,能往別人頭上推就把責任全都歸咎於別人。讓她特別著急,說孩子沒有責任感,以後可怎麼辦。愛推卸責任的情況在很多孩子身上都會發生,家長們常常會發現孩子遇到做錯事之後「是她讓我這樣做的」、「都是她害的」之類的話語屢見不鮮,甚至撒謊,明明是自己一個人的想法,編造一個人出來把責任推到他的頭上。歸根究底就是孩子害怕承擔責任,而孩子會這樣,可能是好幾種原因導致的。第一種原因:父母對孩子特別兇。
  • 我們應該鼓勵情緒宣洩嗎?||渡過
    ——這成為了情緒宣洩的口號,隨著各大情緒宣洩室的建立而廣為人知,並且帶動了許多減壓產品的銷售。先來看看心理諮詢機構配備的情緒宣洩室,隔音的密閉房間,人形沙包是是標註配置,有時還會有大型海洋球等柔軟可揉捏的器材。值得注意的是人形沙包不僅形狀擬人化,有的還可以貼上頭像模擬成現實生活中的人。沙包,拳擊,砸東西等很明顯帶有攻擊性質的設施,使用過的人都說「用起來很爽」。
  • 3歲孩子高樓墜樓後,家屬卻忙著索賠,這責任推卸得真徹底
    在8樓攀爬窗臺失足掉下去,小女孩一家都非常傷心,準備狀告物業說其不負責任。據了解窗臺總共0.92米,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窗臺必須超過0.9米,所以這次物業和城建公司都不需要承擔責任,可是小女孩的父母卻依然覺得是物業的責任,才讓自己的孩子失足掉下。
  • 孩子過分懂事,對性格養成很不利,父母要讓孩子合理宣洩情緒
    很長時間以來,閨蜜以為孩子就是傳說中的「天使寶寶」,這輩子是來報恩的,所以才這麼讓父母省心。可是時間長了,閨蜜卻發覺有點不對味。閨蜜發現孩子和夥伴相處的時候,也表現出了過於「懂事」的一面。夥伴們把孩子手裡的玩具搶走了,但是孩子卻不懂得搶回來。被問到為什麼不搶回來時,孩子會說「他們想玩就給他們玩吧。」雖然孩子說得輕鬆,但是孩子的眼神裡明明夾雜著委屈。
  • 提醒:別動不動就說孩子逆反,是你不理解孩子話語中的潛臺詞
    自從跟後排那丫頭在一起之後,經常放學回來的晚,問她她啥都不說。媽媽擔心玲玲學壞,就不想叫玲玲跟那丫頭在一起。本來媽媽是對她好,可是玲玲卻總是不聽,媽媽氣得不準那丫頭來找玲玲,這下可好玲玲知道後就跟媽媽發火,你說孩子學壞多快呀!」我對李姐說既然玲玲對媽媽有看法,你可以抽時間跟玲玲談談。李姐搖搖頭說:「沒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