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關注「幼兒園張老師」,分享我的育兒原創,一起感受教育過程的美好!
開車帶小寶周邊遊,車程兩小時。我和小寶坐在後排,百無聊賴的孩子一直在擺弄幾個小小的汽車模型。這孩子坐在座位上一點兒也不老實,扭過來扭過去,隔幾分鐘就要和我說兩句,但是我為單位的事情正在忙著發簡訊,真的顧不上理他。
就這一會兒的功夫,就聽譁啦一聲,我嚇了一跳。
抬頭一看,小寶的小汽車一個也沒有了,原來他東搖西晃的,一個不注意,小汽車從手裡飛出去,全部都掉到座位下面去了。
小寶呆愣了一下,彎腰去找,但是沒有收穫。突然,他呆呆地看著我,氣呼呼地在我身上打了一下:「都怪你!」說完就大哭起來。
在前面開車的小寶爸爸用耳朵聽到了後面發生的一切,他有些生氣地說:你自己不小心掉了,怎麼還打媽媽?再這樣以後就不帶你出來玩了,小小年紀就推卸責任。
爸爸的話音還沒落,這邊小寶哭得更厲害了。
看到小寶的樣子,我示意爸爸不要說話,接著我用非常平靜的聲音說:
小寶不是真的想怪我,是因為把小汽車弄不見了心裡很生氣對不對?
小寶的哭聲開始變小,接著我又說:
如果我是小寶,我也會非常難過,心裡特別不舒服。小寶不是真的想打媽媽的,只是生氣而已。
聽到這句話,小寶又一次委屈的哭了,他把頭埋在我的懷裡抽泣著。
我摟著這孩子,繼續自言自語:
小汽車丟了,打人或者哭都不解決問題啊!也沒見小汽車回來。要是我我就不生氣,不如想想辦法,把小汽車找回來。
一直抽泣的小寶突然嗚咽著問:有什麼......什麼辦法啊?
我:正在開車不好找,不如等車停了,一下子就能找到,如果找不到了,也可以給媽媽好好說,再買。
小寶不哭了,他用非常稚嫩的聲音說:媽媽,你可以幫助我嗎?
前方正好有服務區,我們很快找到了小汽車,旅行繼續。
回來的時候,小寶在車上睡著了。小寶爸爸問我:為什麼孩子都打你了你也不生氣,總是三言兩語搞定他?也怪,你說的他就聽。
我:因為我知道他想要什麼啊!
我見過許多孩子,在爸爸媽媽面前特別不講理,把「都怪你」當做口頭禪。有家長問我:這麼小就推卸責任,不教育的話,長大了可怎麼了得?我不否認有些孩子從小就猴精,但是更多孩子說「都怪你」的時候其實只是需要情緒發洩而已。
1.為自己的錯誤而懊惱
明明知道是自己造成的,又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結果,通過這樣的表達來展現自己的內心感受。其實他知道這件事怪自己,他需要的是一個傾聽者而已。
2.對親人的依賴和信任
孩子往往會在最親的人面前展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都怪你」這樣的話,如果是說給親人聽,很大程度上的潛臺詞其實是我傷心、我難過、我需要你的安慰。
當孩子說「都怪你」,並且伴隨肢體動作時,家長先不要生氣。因為這時候正是引導孩子的絕佳時機。把孩子暴揍一頓,他會以為這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其實孩子和成人一樣,也有不良情緒,他需要的是正確的宣洩方法。
第一步 做好的傾聽者
讓他哭一會兒、鬧一會兒,做一個冷靜的家長,讓孩子有發洩的途徑,耐心地等待他慢慢平靜下來。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注意的是,不能讓孩子的暴力行為升級,比如:頻繁地打父母,可以握住他的雙手,示意停下來。
第二步 示範好的方法
告訴孩子,哭鬧和生氣不能解決問題。家長一定要準確的找出孩子的生氣關鍵點,並且告訴孩子,讓他正視問題。比如:玩具壞了,書破了,怎樣能夠解決?這是有效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家長在這個過程中一定不要說教,而是從孩子的角度去描述,這樣孩子會有代入感。
第三步 和孩子去解決
僅僅只有安慰是不夠的,引導孩子去解決問題。當孩子發現自己的困難被克服時,他會有發自內心的安全感和依戀感,會對你所說的方法感到信服,認識到這樣比生氣更有用。
第四步 形成思維模式
這樣的教育方式需要頻繁的鞏固,在一次次的體驗中,孩子會逐步將家長所給予的方法內化為自己的處事方式,在孩子可以獨立解決問題時,家長一定要給予具體的鼓勵:這次你做得很好,沒有隨便發脾氣,還解決了問題,真是太棒了!
1.觀察是了解孩子的利器
不要總是用行為表面來對一個孩子定性。六歲以下的孩子還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發脾氣可能是他們所能完成的宣洩方式之一。所以,更多的和孩子相處,觀察孩子,了解孩子,你會對孩子的性格更加了解,也能更準確地解讀。
2.交流讓孩子學會表達情緒
儘可能地和孩子交流,溝通,交流得多,孩子才能體會到語言的魅力,知道用說的方式來宣洩情緒,而不是暴力動作,情緒得到宣洩,孩子的怒氣自然減少。對於成人來說,我們都明白情緒管理是比智商更重要的事。
結語:教育孩子真的是一門學問,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過程,絕對不是生硬的說教,說教只會讓孩子離你越來越遠。我始終認為:作為父母,我們要教會孩子的不是知識,而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處事方式,一種能讓自己在這個世界裡更好的生活的舒適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