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路新開了一家超市,李姐約我去看看。吃過早飯簡單收拾一下,我便拉著小車去李姐家。不巧的是我趕到的時候,李姐一家吵翻了天。見我進來李姐的孫女玲玲一扭頭進了自己的房間,李姐的兒媳還在叫罵個不停:「你自己也不好好想想,你以前是什麼樣子,自從跟她在一起後,你又變成什麼樣子了?難怪我不叫你跟她在一起嗎……」李姐兒媳一邊叫罵一邊氣得臉色發白,我勸說幾句她停下來之後,李姐拉我到她房間。
關上門李姐悄悄對我說:「你不知道玲玲以前多聽話,學習自覺成績也不錯,每天放學就回來寫作業,從來都不讓大人操心。自從跟後排那丫頭在一起之後,經常放學回來的晚,問她她啥都不說。媽媽擔心玲玲學壞,就不想叫玲玲跟那丫頭在一起。本來媽媽是對她好,可是玲玲卻總是不聽,媽媽氣得不準那丫頭來找玲玲,這下可好玲玲知道後就跟媽媽發火,你說孩子學壞多快呀!」
我對李姐說既然玲玲對媽媽有看法,你可以抽時間跟玲玲談談。李姐搖搖頭說:「沒用的。我也不是沒說,我說過幾次玲玲總是默不作聲,見我說久了玲玲就那幾句話,反正你跟我媽是一個鼻孔出氣的,反正你們也不相信我,我什麼也不可能跟你說。唉,這孩子就是一個逆反!」聽李姐這麼一說,我輕輕的搖了搖頭。
現在有許多家長都像李姐一樣,只要是孩子不按照家長的想法去做,就立即給孩子貼上逆反的標籤,後果是孩子關閉心門,家長無法溝通。
像玲玲這樣的孩子真的是逆反嗎?我看未必!
前段時間,我寫了一篇有關孩子「仇親期」的文章,不僅閱讀量一度上升,且評論和轉發都很多。我認真查看了網友的跟帖留言,許多家長紛紛吐槽說孩子逆反、發脾氣、孬好話都聽不進,無法溝通,家長個個都說煩死、愁死、崩潰……
之所以會出現家長與孩子無法溝通的局面,原因就在家長身上。因為家長不了解孩子,明明孩子表達的是對父母的期盼,家長卻誤會孩子,往往把孩子的話放在敵對的位置上,認為是逆反,於是就拿出家長的權威對孩子施行管卡壓,把好端端的一個孩子硬是往逆反的道路上推,久而久之孩子對父母失去信心,自然而然對家長關上心門。
要想解決問題,家長要做到如下三點:
1、用心傾聽孩子話語中的潛臺詞
天下父母都喜歡懂事聽話的好孩子,所謂的懂事就是孩子能為父母想,所謂的聽話就是父母叫幹什麼幹什麼,孩子一切都按照父母的意願做。一旦孩子有了自己的主張,想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父母就說孩子變了,甚至好孩子的形象在父母心中轟然倒塌,對孩子說的話稍不入耳就給孩子貼上逆反的標籤。其實,孩子有些話並不是逆反,而是表達心中的一種期待,家長由於不理解就亂下結論、對孩子動怒、指責、甚至動粗,孩子就以緘口不言進行對抗。
全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薛立新教授,在「掌握和孩子溝通的技巧」一文中說:許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時常會感到「驢唇不對馬嘴」,原本是關心孩子,可是孩子卻不領情;想說點知心話,卻發現孩子心不在焉……其實,孩子在與家長溝通時是有選擇性的,如果你無法開啟他的心扉,自然也就無法正確地與他進行交流,好話未必能起到好作用。
鄰居家的孩子麗麗第二次離家出走,媽媽找了兩天才聽說麗麗躲在趙珊珊家。趙珊珊媽媽知道麗麗是跟媽媽鬧彆扭出來的,就耐心的詢問情況。剛開始麗麗也是低頭不語,在趙媽媽的耐心勸說下終於開口說話了。當趙媽媽勸麗麗有什麼事情要好好跟媽媽溝通時,麗麗說:「反正我說什麼媽媽都不會相信;反正不管什麼事媽媽都認為是我的錯;反正我的話媽媽從來都不會聽!」
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沒有,玲玲和麗麗的話如出一轍,兩個孩子的話語中都一連說了幾個「反正」,這「反正」潛臺詞背後到底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
2、體會孩子潛臺詞所表達的心情
現在我們就以麗麗的話為例認真分析一下「反正」背後的意義所在。
「反正我說什麼媽媽都不會相信;反正不管什麼事媽媽都認為是我的錯;反正我的話媽媽從來都不會聽!」認真分析一下不難看出,麗麗言下之意是:「我說的話希望媽媽能相信;有些事情並不是我的錯,希望媽媽能正確評價我;我說的話媽媽如果能認真聽多好啊!」
這些潛臺詞背後蘊含的:一是孩子不被母親理解的痛苦;二是孩子對母親的一種期待。
3、站在孩子角度與孩子平等對話
仔細想想現實生活中,在孩子的嘴裡」反正」是不是耳熟能詳?可悲的是我們有幾個家長能理解這潛臺詞背後的真正意義呢?「反正」明明是孩子對父母的一種期待,而許多家長卻把它看成是孩子的逆反,理解為是孩子在對抗父母。親子溝通一旦出現這種南轅北轍,接下來只有四個字——此路不通!
其實,對孩子話語中的潛臺詞理解並不難,只是父母沒有用心去體會,所以在親子溝通的對壘中,父母不是拿威嚴壓制孩子,就是被孩子的情緒帶著走,當然容易勾起怒火,於是親子戰爭就爆發了。如果換一種角度替孩子想想,放下架子與孩子平等對話,親子關係便會從緊張轉變為融洽,溝通自然會順暢。
總而言之,如果父母平時對孩子能多用心一點,當親子之間出現矛盾時能再耐心一點,能給孩子留有說話的機會,能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就一定能理解孩子話語中的潛臺詞。當了解孩子真正表達的心意之後,再認真體會一下孩子內心的感受,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與孩子平等對話,孩子還能會刀槍不入閉口不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