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是平凡的,沒有「歷大苦惱,嘗大歡喜,發大慈悲」的佛的那種經歷和悟性,但每個平凡的人都有一定的力量,其體現或者在現在,或者在未來,而未來的力量往往在年輕人,往往蘊藏在象牙塔之中,所以青年便是我們的希望,便是我們的未來,儘管這樣的力量也許暫時還沒有爆發出來,但是如果能夠將這樣的力量匯聚起來,凝聚起來,就會創造出一個新的未來。
於是魯迅給青年必讀書中加了那麼幾句「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少看中國書,其結果不過不能作文而已。但現在的青年要緊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麼大不了的事。」魯迅對於讀書,給予青年的忠告讓很多人不滿,覺得他是崇洋媚外,是洋奴,但是縱觀魯迅的觀點,中國古代糟粕的、讓人僵化的思想實在太多,中國的古書讀得越多,思想就越僵化,將來也就越頑固,越保守。我們的國家需要改革,需要創新,如果能夠讓年輕人的思想開放一些,思路開拓一些,象牙塔裡所蘊含的力量就會更強大一些,我們的將來就不至於太死板、太灰暗。
在向青年介紹了讀書的方法之後,魯迅還給青年們一條道路:「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苟有阻礙這前途者,無論古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在這條道路上,現在又加了一個「小康」,但這個道路就是到現在也是沒有錯的,那麼阻礙這條道路的所有障礙就都需要「踏倒」,也就是說,年輕人為了自己和國家的發展,就應該卸下包袱,踏平荊棘和障礙,勇敢地前行,這樣的勇氣,這樣的力量,匯聚起來,中國得救便指日可待。
在後來的一封信中,魯迅進一步解釋:「我之所謂生存,並不是苟活;所謂溫飽,並不是奢侈;所謂發展,也不是放縱。」應當說,在這條路上,一切還都應該是理性的,漸進的,客觀的。
在激勵年輕人的同時,他對象牙塔中的老學究、老古董並沒有客氣,在論述了《導師》們的可笑和古怪之後,魯迅再次給青年人說:「青年又何須尋那些掛著金子招牌的導師呢?不如尋朋友,聯合起來,同向著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闢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問什麼荊棘塞途的老路,尋什麼烏煙瘴氣的鳥導師。」說得很過癮,也很中肯,有了路,要自己走,要「聯合起來」,而且不走老路,要創出屬於年輕人的新的道路,更不需要那些老學究的「鳥導師」指點,只管自己衝、撞、創,新路就有了。
在這個集子裡,魯迅先生除了給青年指路、鼓勁之外,還對付了那麼幾個向他開炮的敵手,像章士釗,像陳西瑩(陳源),像楊蔭榆,等等,因為他們不光攻擊魯迅,也攻擊和打擊年輕人,自然不能手軟,自然要把他們也打落水中。
魯迅的作品讀起來,由於年代和很多背景的原因,有時候會覺得有點艱澀,或者找不到頭尾,但是總體而言,讀著很過癮,他的愛憎分明,他的積極向上,他的同仇敵愾,以及他犀利而尖銳的文筆,都給人一種鼓舞,一種向前的力量。
在開掘象牙塔裡的力量,在激勵年輕一代,在反對學究和糟粕文化方面,魯迅確實是一員很強的幹將。
寫於2011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