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正在促使負債纍纍的公司違約,而且越來越多的違約將以投資者更難發現的方式進行。
評級公司預測,會有更多的公司進行不良債務交換,他們試圖通過交換債務或以高額折扣回購債務來克服流動性問題。在一般投資公眾的眼皮底下發生這樣的行為,看起來卻沒有無法按期償付那麼明顯,但通常會導致債權人蒙受損失,通常被評級公司視作違約。
穆迪預測,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和低油價引起的經濟下滑之際,不良債務交換的總數將會增加。惠譽稱高收益債券市場的價格錯位可能導致不良債務交換激增。今年已經有幾家公司進行了不良債務交換,包括印尼煤炭公司天然煤礦集團和中國商業園區開發商億達中國。
不良債務交換通常只是』繃帶』,公司最終破產,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名譽教授、紐約大學所羅門中心信貸和債務市場研究主管Edward Altman稱。Altman開發了一種被廣泛應用的方法,稱為Z評分模型,用於預測企業破產與否。他估計至多40%的不良債務交換三年內將以破產告終。
誰輸誰贏
新冠疫情爆發和史無前例的封鎖促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大封鎖衰退將是接近一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如果以史為鑑,這意味著不良債務交換將會激增。
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此類做法就曾大增。近年來,由於借款人在十年廉價資金中積累的債務下苦苦掙扎,不良債務交換案例仍居高不下。穆迪3月時表示,不良債務交換佔總違約的比例從2008年之前的10%左右升至之後的約40%。
在實際操作中,借款人向債權人提供新的或重組的債券,以交換他們持有的債券。公司還可以提供現金回購票據,價格較本金存在大幅折讓。總而言之,總金額少於公司最初所欠的金額。
不良債務交換有時會很激烈,中國公司亞洲鋁業就是個例子,2009年該公司債券持有人組成了一個團體反對回購提案,因為他們感覺條件太低了。公司最終取消了債券回購併指定了清盤人。
投資者可能出於各種原因同意不良債務交換:他們可能認為借款人只是需要時間來扭轉局面,或者他們可能感覺如果公司立即被清算,他們將損失更多。
標普企業評級高級總監Xavier Jean稱,在某些情況下,投資者甚至主動發起與公司購回債券的磋商,因為他們急切想要脫手,而又找不到其他買家。
施洛德投資管理亞洲(日本除外)信貸研究負責人Raymond Chia稱,雖然交換價格可能高於目前的市場價格,但對於投資者而言至關重要的是透過短期盯市收益看到本質,因為他們沒有拿回本金。
他說,不良債務交換的贏家永遠是公司,而輸家是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