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衰退緊逼企業隱性違約勢將激增

2020-12-25 金融界

來源:金融界網站

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正在促使負債纍纍的公司違約,而且越來越多的違約將以投資者更難發現的方式進行。

評級公司預測,會有更多的公司進行不良債務交換,他們試圖通過交換債務或以高額折扣回購債務來克服流動性問題。在一般投資公眾的眼皮底下發生這樣的行為,看起來卻沒有無法按期償付那麼明顯,但通常會導致債權人蒙受損失,通常被評級公司視作違約。

穆迪預測,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和低油價引起的經濟下滑之際,不良債務交換的總數將會增加。惠譽稱高收益債券市場的價格錯位可能導致不良債務交換激增。今年已經有幾家公司進行了不良債務交換,包括印尼煤炭公司天然煤礦集團和中國商業園區開發商億達中國。

不良債務交換通常只是』繃帶』,公司最終破產,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名譽教授、紐約大學所羅門中心信貸和債務市場研究主管Edward Altman稱。Altman開發了一種被廣泛應用的方法,稱為Z評分模型,用於預測企業破產與否。他估計至多40%的不良債務交換三年內將以破產告終。

誰輸誰贏

新冠疫情爆發和史無前例的封鎖促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大封鎖衰退將是接近一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如果以史為鑑,這意味著不良債務交換將會激增。

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此類做法就曾大增。近年來,由於借款人在十年廉價資金中積累的債務下苦苦掙扎,不良債務交換案例仍居高不下。穆迪3月時表示,不良債務交換佔總違約的比例從2008年之前的10%左右升至之後的約40%。

在實際操作中,借款人向債權人提供新的或重組的債券,以交換他們持有的債券。公司還可以提供現金回購票據,價格較本金存在大幅折讓。總而言之,總金額少於公司最初所欠的金額。

不良債務交換有時會很激烈,中國公司亞洲鋁業就是個例子,2009年該公司債券持有人組成了一個團體反對回購提案,因為他們感覺條件太低了。公司最終取消了債券回購併指定了清盤人。

投資者可能出於各種原因同意不良債務交換:他們可能認為借款人只是需要時間來扭轉局面,或者他們可能感覺如果公司立即被清算,他們將損失更多。

標普企業評級高級總監Xavier Jean稱,在某些情況下,投資者甚至主動發起與公司購回債券的磋商,因為他們急切想要脫手,而又找不到其他買家。

施洛德投資管理亞洲(日本除外)信貸研究負責人Raymond Chia稱,雖然交換價格可能高於目前的市場價格,但對於投資者而言至關重要的是透過短期盯市收益看到本質,因為他們沒有拿回本金。

他說,不良債務交換的贏家永遠是公司,而輸家是投資者。

相關焦點

  • PIMCO:引發下一次經濟衰退的導火索是什麼?
    財聯社(上海,編輯 黃君芝)訊,誠然,經濟學家們在預測經濟衰退方面做得並不好,更不用說他們預測衰退導火索的能力了。但我們仍有必要探討一下,是什麼可能扼殺美國當前創紀錄的長達第11年的經濟擴張周期?他們假設,美國經濟在2020年陷入衰退,並對衰退發生的原因以及為什麼會發生等問題提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該團隊將重點放在了企業信用債市場風險較高領域的弱點上,這些弱點可能會加劇經濟增長放緩,並將其轉變為衰退。
  • 美國失業率飆升帶動信用卡與企業違約潮
    在大量消費者無力償還債務的同時,全球企業違約率也將顯著上升。評級機構穆迪最新預測稱,如果經濟和金融狀況繼續轉弱至與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時類似情形,全球企業違約率將在1年內躍升至 16.1%。如果比上次危機更糟的嚴重衰退情景出現,違約率將上升至20.8%。
  • 張明:企業債違約主要受兩方面影響
    截至到今年三季度,中國國民槓桿率也就是國民債務佔GDP的比例大概是270%,這其中大頭是企業債,非金融企業部門的債務佔GDP的比例是160%。對於近期發生的一系列違約事件,張明認為主要受到兩方面衝擊。第一個衝擊是疫情,疫情不僅令宏觀經濟減速,而且對中小企業產生一定衝擊。第二個衝擊來自經濟潛在增速下降。
  • 分析師認為未來可能有更多國有企業違約
    中國的一些國有企業開始出現債務拖欠的情況。根據惠譽國際評級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0月期間,債券市場一共有400億元人民幣的國有企業違約,這大約是過去兩年的總和。這一問題可能會在金融體系中蔓延,威脅中國經濟的復甦。特別是最近幾周來,違約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 美國經濟近期陷入衰退機率陡增
    可見自共和黨上臺後,美國經濟隨著債務擴大,政治經濟風險急速累積,金價急劇上揚就是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到來的發令號。第二,長短期利率頻繁倒掛是美國經濟衰退加速到來的重要指標。歷史上美國10年期國債與3月期國債利率出現倒掛後,都不同程度發生股市下跌、非金融企業槓桿率下降和經濟衰退,美聯儲從加息轉為降息,且通常在兩年內大概率發生經濟衰退。主要特點:一是從出現利率倒掛到進入衰退間隔7~23個月。1953年以來美國發生了13次利率倒掛,其中9次伴隨衰退發生。
  • 英媒:新加坡「士氣」低落 經濟呈現衰退跡象
    報導說,自從建國到現在在全球舞臺上擁有較大話語權的51年時間裡,新加坡這個東南亞小國一直在努力著,而如今,新加坡的經濟陷入低谷,其國家影響力也引發質疑。報導稱,新加坡的經濟依賴貿易,今年第三季度該國經濟下降了2%,新加坡即將迎來經濟衰退或者說連續兩個季度的經濟萎縮。就今年總體而言,新加坡政府認為經濟增長速度不會超過1.5%。
  • 清研智庫:疫情下的美國經濟迷局|美國經濟|智庫|失業率|經濟衰退
    新冠大流行,導致美國經濟衰退,但也出現了很多讓人不理解的經濟現象,當要理解涉及房價、銀行存款、利率和失業之間的關係時,就會出現許多脫節。高失業率和房價您可能會認為,隨著美國的失業率在衰退期間飆升,這將給房價帶來壓力,迫使一些業主拖欠還款,令購房者洩氣。到目前為止,還不明顯。
  • 利率下降侵蝕銀行盈利能力,美國經濟即將陷入衰退
    穆迪將美國6.6萬億美元企業債降「負」 北京時間31日消息,穆迪周一將美國規模達6.6萬億美元的非金融企業債務的評級展望由「穩定」降至「負面
  • 美聯儲將發布新的經濟預測 雙底衰退還是黎明時分?
    原標題:美聯儲將發布新的經濟預測 雙底衰退還是黎明時分?美國家庭預留的現金規模創紀錄高位,大企業會議時,決策者們需要調和那些矛盾的說法,屆時將發布新的預測,表明他們是認為經濟將經歷雙底衰退
  • 歷數近50年的全球經濟衰退與危機,當下發展到哪個階段?
    2000年4月以微軟被判違反《反壟斷法》[3]為標誌性事件,網際網路企業開始進入泡沫破滅期,環球通訊公司等網際網路企業相繼破產倒閉。與1999年相比,截至2002年美股總市值蒸發掉34%。由於美國以直接融資為主,因此科網泡沫破滅導致美國企業盈利受損嚴重,對經濟形成巨大拖累。
  • 中信建投證券:新興經濟體違約風險提升 阿根廷之後下一個是誰?
    繼發布《主權債務風險:從黑天鵝到灰犀牛》深度報告提示主權債務灰犀牛風險加劇後,我們進一步單獨分析了新興經濟體外債違約概率提升的原因,比較了主要新興經濟體外債違約風險的大小,並探討了其發生外債違約或違約概率大幅上升後可能帶來的影響。
  • 債券增信、政府隱性擔保對融資成本作用到底有多大?
    非專業擔保公司擔保主要以發行人的關聯公司為主,與發行人面臨著類似的行業環境、宏觀政策等風險,與發行人的聯合違約概率較大,投資者往往會要求更高的風險溢價。  2、地方融資平臺和國有企業具有隱性擔保,且行政級別越高,隱性擔保效果越好。
  • 警惕這個預示經濟衰退的指標
    文 | MarketWatch撰稿人馬克·赫爾伯特(Mark Hulbert)  編輯 | 郭力群  有一個不太為人所知的領先指標最近發出美國經濟衰退即將到來的信號,過去四十年這一指標曾成功預言了經濟衰退
  • 【圖解】美國衰退機率有多大?
    曠日持久的貿易戰和全球經濟增長前景的惡化,使投資者擔心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經濟擴張有可能走向終結。  今年早些時候,收益率曲線呈現倒掛引發衰退擔憂。收益率曲線倒掛是預示經濟即將下滑的關鍵指標。
  • 應對疫情,企業要防範哪些法律風險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開來,國際範圍內股市暴跌、油價下跌等諸多經濟問題也愈演愈烈。身處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之中,我國難以置身事外。這就給我國的疫情防控提出新的要求,即在疫情防控的同時,確保推進企業有序復工復產,進而實現經濟復甦。經濟的復甦,在於企業。企業復甦的關鍵,在於疫情下企業的法律風險防範。
  • 巴西經濟開始走出技術性衰退
    原標題:巴西經濟開始走出技術性衰退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給巴西經濟帶來巨大影響。目前疫情仍在蔓延,但是巴西各地已經復工復產,更因為聖誕節和新年將至,零售業持續火爆。數字顯示,巴西經濟運行近期出現回升態勢,甚至已經出現V字形復甦,預計明年將會實現較快增長。
  • 【華泰固收張繼強團隊】美國經濟的後周期:衰退與防禦衰退
    ,經濟增速放慢卻尚未顯現失速風險,主要擔憂來自預期和企業投資層面。  美國經濟現狀:韌性猶存,預期悲觀  當前美國經濟韌性較好,三季度GDP仍然保持在2.9%的高位,更大的擔憂反而來自經濟的悲觀預期(主要受貿易摩擦等海外因素影響),預期的自我實現機制可能會帶來經濟的加速下滑甚至衰退。美國經濟硬數據方面,消費和投資對GDP的環比拉動率出現了巨大分歧。
  • 日本第二季度經濟衰退規模創紀錄 已連續三個季度衰退
    來源:環球時報原標題:日本第二季度經濟衰退規模創紀錄,已連續三個季度衰退據路透社報導,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讓企業和消費者的支出萎縮,日本第二季度遭受了有記錄以來規模最大的經濟衰退,這使得決策者不得不承受巨大壓力
  • 居龍:經濟衰退中的「回歸」
    居龍:經濟衰退中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