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一些國有企業開始出現債務拖欠的情況。根據惠譽國際評級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0月期間,債券市場一共有400億元人民幣的國有企業違約,這大約是過去兩年的總和。這一問題可能會在金融體系中蔓延,威脅中國經濟的復甦。
特別是最近幾周來,違約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包括寶馬在中國的合作夥伴華晨汽車集團、晶片製造商清華紫光集團和永城煤電在內的許多大型國有公司上個月宣布違約,在公開債券市場上帶來了較大的衝擊。債券價格一度暴跌、信用債收益率飆升,緊張情緒甚至蔓延到股票市場,一部分國有企業的股票出現下跌。
這一事件打擊了很多投資者的情緒。首先,國有企業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密切關係通常被認為這些企業存在著「隱性擔保」。如果投資者看到政府不再願意支持這些企業,這些企業債券的風險會大幅上漲。其次,國有企業對中國的金融體系至關重要。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儘管國有企業的貢獻不足GDP的三分之一,但它們卻獲得了銀行貸款的一半,以及90%的債券融資。
榮鼎諮詢中國市場研究總監洛根•賴特表示:「政府擔保的信譽一直是抵禦金融危機的最重要堡壘。現在,我們已經看到這種信譽正在削弱的跡象。」賴特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儘管當局希望對風險較高的公司採取市場紀律,但他們不知道多少信用風險可能會造成更大範圍的傳染。鑑於中國金融體系中尚無先例,因此沒人能清楚地知道這條線。」
凱投宏觀高級中國經濟學家朱利安•埃文斯-普裡查德在周三的研究報告中寫道,控制風險的努力「將拖累非銀信貸的步伐。」
他說:「儘管這不會在短期內影響中國的經濟復甦,但它將會逐漸削弱近期政策刺激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野村證券的分析師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我們認為這些國有企業的違約是不可避免的。」
數據顯示,在今年的前九個月中,國有企業佔發行信用債券的最大份額。據中國評級機構鵬元資信的數據,與民營企業所發行的8570億元相比,國有企業籌集了約8.5萬億元。
同時,違約率急劇上升。野村證券的分析師估計,11月中旬,中國內地市場的債券違約額約為人民幣1780億元,其中大約43%來自國有企業,比此前年份的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
野村證券分析師寫道:「未來幾年,我們很可能會看到更多此類違約。」
在最近一次會議中,高層敦促各地地方政府通過加強預警來防範最壞的情況,以預警系統性風險並保持充足的流動性。
在同一次會議上,高層也警告國有企業,對「惡意違約」持「零容忍」態度。這些言論被解讀為政府認為某些國有公司故意逃避了本應能夠履行的債務義務。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