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師認為未來可能有更多國有企業違約

2020-12-11 騰訊網

中國的一些國有企業開始出現債務拖欠的情況。根據惠譽國際評級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0月期間,債券市場一共有400億元人民幣的國有企業違約,這大約是過去兩年的總和。這一問題可能會在金融體系中蔓延,威脅中國經濟的復甦。

特別是最近幾周來,違約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包括寶馬在中國的合作夥伴華晨汽車集團、晶片製造商清華紫光集團和永城煤電在內的許多大型國有公司上個月宣布違約,在公開債券市場上帶來了較大的衝擊。債券價格一度暴跌、信用債收益率飆升,緊張情緒甚至蔓延到股票市場,一部分國有企業的股票出現下跌。

這一事件打擊了很多投資者的情緒。首先,國有企業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密切關係通常被認為這些企業存在著「隱性擔保」。如果投資者看到政府不再願意支持這些企業,這些企業債券的風險會大幅上漲。其次,國有企業對中國的金融體系至關重要。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儘管國有企業的貢獻不足GDP的三分之一,但它們卻獲得了銀行貸款的一半,以及90%的債券融資。

榮鼎諮詢中國市場研究總監洛根•賴特表示:「政府擔保的信譽一直是抵禦金融危機的最重要堡壘。現在,我們已經看到這種信譽正在削弱的跡象。」賴特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儘管當局希望對風險較高的公司採取市場紀律,但他們不知道多少信用風險可能會造成更大範圍的傳染。鑑於中國金融體系中尚無先例,因此沒人能清楚地知道這條線。」

凱投宏觀高級中國經濟學家朱利安•埃文斯-普裡查德在周三的研究報告中寫道,控制風險的努力「將拖累非銀信貸的步伐。」

他說:「儘管這不會在短期內影響中國的經濟復甦,但它將會逐漸削弱近期政策刺激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野村證券的分析師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我們認為這些國有企業的違約是不可避免的。」

數據顯示,在今年的前九個月中,國有企業佔發行信用債券的最大份額。據中國評級機構鵬元資信的數據,與民營企業所發行的8570億元相比,國有企業籌集了約8.5萬億元。

同時,違約率急劇上升。野村證券的分析師估計,11月中旬,中國內地市場的債券違約額約為人民幣1780億元,其中大約43%來自國有企業,比此前年份的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

野村證券分析師寫道:「未來幾年,我們很可能會看到更多此類違約。」

在最近一次會議中,高層敦促各地地方政府通過加強預警來防範最壞的情況,以預警系統性風險並保持充足的流動性。

在同一次會議上,高層也警告國有企業,對「惡意違約」持「零容忍」態度。這些言論被解讀為政府認為某些國有公司故意逃避了本應能夠履行的債務義務。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債券違約風險如何處置?對商業銀行影響幾何?專家這麼說
    來源:中國證券報作者:歐陽劍環 永煤控股觸發違約、華晨控股宣布破產……近期出現的幾起國有企業信用債違約事件引發市場關注。多位專家認為,應通過多方位監管,嚴防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市場化、法治化進行違約債券處置仍為破局之道。此外,商業銀行作為債券市場最主要的投資群體之一,在近期違約事件中受影響有限。
  • AAA級企業突然違約!千億資產還不上10億債券?最新...
    永煤控股成立於2007年6月,總部位於河南省永城市,為地方國有企業,經營範圍包括對煤炭、鐵路、化工及礦業的投資與管理;發電及輸變電;機械設備製造、銷售等。該公司控股股東是河南省最大國有企業河南能源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96.01%,實控人為河南省國資委。
  • 丹東港一周內又一隻債券面臨違約
    北京商報訊(記者 程維妙)幾天前一隻5億元本金的債券違約還未平息,丹東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丹東港」)又陷入另一隻債券的兌付危機中。
  • 美國失業率飆升帶動信用卡與企業違約潮
    在大量消費者無力償還債務的同時,全球企業違約率也將顯著上升。評級機構穆迪最新預測稱,如果經濟和金融狀況繼續轉弱至與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時類似情形,全球企業違約率將在1年內躍升至 16.1%。如果比上次危機更糟的嚴重衰退情景出現,違約率將上升至20.8%。
  • 武超則:分析師未來需要做好三件事
    以下為部分採訪實錄:主持人:您就是個標杆,我覺得現在您帶領之下的話,分析師們也會引入標杆,然後繼續往前衝。那對比友商,您認為目前中信建投在研究業務上有什麼樣的特色和優勢嗎?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我們分析師要承擔相當多的工作,就是圍繞IPO或者說新股定價的工作,在這個時候才可能會接觸到一流的企業,就是最優秀的企業是我們的客戶,我們會在它整個上市階段就一路陪伴它成長,到未來它發行在去接觸投資者的過程中,分析師實際上是一個更加深入的可以了解這個公司,甚至說跟他去寫投價報告,到這樣一個過程。
  • 違約的本質
    同時考慮到信貸市場與債券市場之間的聯動性應該是比較強的,而常態化違約則可能是我們不得不經歷的,因為這也是提升資本市場風險定價能力的必走路徑。在這種情況下,深入理解違約的本質應該是有一定用處的。(二)只有市場化下的違約成為常態,風險定價才有意義基於利差理論的定價需要有參照基準,即信用債基於利率債、非標資產基於負債。但是,對於更多中小銀行而言,其需要甚至主要以同業為參考基準。中小銀行資產端的定價既需要考慮自身負債成本,亦需要考慮客戶風險、資產的流動性等諸多因素。
  • 分析師:本周美聯儲不大可能會宣布更多刺激措施
    分析師:本周美聯儲不大可能會宣布更多刺激措施; ① 多數分析師預計美聯儲在此次會議上將會是說得多做得少。最近接受路透調查的43位分析師中,僅22%預計美聯儲12月政策會議會宣布更多刺激舉措。 ② 美聯儲決策者料將推出可以讓他們每月購買更多債券或改變其購買組合的規定。
  • 國有企業的雙重特性與混合所有制改革
    可以看出,在國有企業改革之後,國有企業數量大幅下降,但是經營業績卻大幅提高。 從國有企業競爭力角度看,國有企業進步明顯。以最有代表性的中央企業為例,目前我國央企數量為107家,2015年公布的《財富》世界500強中,我國創紀錄地有106家企業上榜,而中央企業有47家入圍,比重高達47%,如果考慮到中國工商銀行等幾家國有控股金融企業,則國有及國有控股比重更高。
  • 淨利滑坡息差收窄 國有行高管怎麼說
    「儘管淨息差有一個逐漸下行的趨勢,並且可能這個壓力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我們認為,總體上下行程度非常可控,銀行能夠通過精細化管理、數位化經營等方面的努力,將淨息差保持在行業比較合理的一個水平上,並且仍然是一個有競爭力的水平。」建設銀行副行長紀志宏在業績發布會上如是說。
  • 債券違約潮下 連農民工都躺槍
    這兩年,「海航系」公司頻頻爆出債務違約。海航集團董事長陳峰更是在日前發表的新年賀詞中承認了,公司在資金短缺、工資遲發等情況。 有違約就有維權。 根據wind查詢,2019年裡共計有3394家發債主體,其中包括2758家國有企業,包括地方國有企業與中央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包括461家發債主體。顯然,從發行主體的所有制性質來看,債券發行主體企業性質向國有企業集中,國有企業依然是非金融企業所發債券最多的企業類型。 慶幸的是,戴陽的抉擇是正確的。
  • 美國11月假日零售需求強勁但分析師認為二次探底可能正在到來
    然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報告稱,儘管收入和收入預期停滯不前,但美國家庭(尤其是那些年收入低於5萬美元的家庭)預計在未來12個月將繼續瘋狂消費。美國銀行是美國最大的信用卡發行商之一,該行公布的最新信用卡和借記卡綜合數據顯示,與悲觀預期相反,消費者需求恢復正常,截至12月5日的7天內,信用卡總支出同比增長5.4%,此前兩周出現大幅波動。
  • 深圳IT領袖峰會行業分析師:產業網際網路或許是未來十年最大機會
    分析師們認為,未來十年最大機會在產業網際網路深圳新聞網2019年3月30日訊(記者 張玲)發現趨勢、預見未來,每年在深圳舉辦的IT領袖峰會上,我們都可以摸一摸行業的脈搏,對下一年的科技新風向作出預測2019年的熱詞可能是「產業網際網路」。3月30日下午,出席2019深圳ITl領袖峰會青年領袖論壇的行業分析師提出:未來十年最大的機會是產業網際網路。來自賽迪、IDC、易觀和艾瑞四家機構的分析師分享行業報告時,提到最近特別熱門的一個詞,「產業網際網路」。2018年,「BAT」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巨頭紛紛進入這個領域,馬化騰在3月31日峰會開幕大會上的演講主題也將圍繞產業網際網路談5G和AI。
  • 最高法院:國有企業的利益不屬於國家利益,不需要特別保護|法客帝國
    最高檢通知:嚴禁將民事糾紛當刑事案件辦,確保企業家人身財富安全提振信心(詳解)👉突發好消息!二、協議籤訂後,中學生報社向中報公司交付了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2011年全年的理化周刊報紙的膠片,中報公司根據中學生報社提供的膠片,發行了該年度的報紙。三、2011年10月24日,中學生報社向中報公司發出《解除合作協議通知書》。
  • 關於債務違約相關的英語詞彙
    無論是私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債務違約事件不斷飆升,債務危機捲土重來特徵明顯,小編摘錄了2019年12月17日主流媒體關於中國債務違約的相關報導,供大家參考。(一)彭博社:私營企業2019年前10個月違約率達到4.5%,國有企業由於有政府和銀行貸款支持,違約率僅為0.2%。
  • 「馬後炮」遭嚴查 債券違約戳破評級泡沫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原標題:「馬後炮」遭嚴查債券違約戳破評級泡沫近期接連發生的高評級國企債券違約事件,在引發對企業信用風險再評估的同時,也再一次牽出信用評級泡沫化、「馬後炮」等問題。監管部門近日紛紛表態、屢屢出手,對部分評級機構進行調查、約談,有評級機構已遭到懲處。
  • 華晨集團破產,或惡意違約?
    日前,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發布信息,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被申請破產重整。而在距離此次破產事件前不久,華晨集團就因為未能按期兌付私募債券「17華汽05」,被曝違約未兌付的金額達10億元。事實上,華晨集團作為一家市值千億的上市公司,10億於它而言並非難以償還。而就此次前後一系列行為來看,更疑似惡意違約。
  • 毛振華談國企違約:「國企信仰」會被進一步打破
    在活動的主題論壇「尋找高質量發展的密碼」環節,中誠信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毛振華則針對高質量發展的定義,以及近來多家國企集中爆發的債務違約事件等進行了觀點分享。在毛振華看來,現在不僅僅是民營企業違約,地方國有企業也有違約情況出現,以前所謂的「國企信仰」在逐步被打破。
  • 司法保障之下AMC迎違約債處置機遇 設立證券業AMC呼聲再起
    對於該類債券違約案件中發現存在虛假陳述問題而一併要求中介機構承擔責任的案件,在《紀要》出臺後法院有更明確的審理依據,也給了債券持有人更多的救濟途徑。上述人士均表示,毋庸置疑,就債券整體而言,違約處置效率會有一定的提升,但由於目前《紀要》剛剛開始落地執行,具體效果還有待觀察。
  • 債券違約呈現新特徵 風險評估需關注三點
    2014年以來,債市違約主要分為三個階段:2014年前後的周期性行業下行、2016年開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2020年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同的外部事件,對企業的收入和融資情況造成不同影響。與此同時,隨著風險的暴露,投資者的策略也在轉變,從產能過剩行業轉至非產能過剩行業,從民營企業轉至國有企業,從低級別企業轉至高級別企業。
  • A股併購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提供動力活力
    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已明確指出,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劉興國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有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關鍵組成部分,「國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國有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而實現國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前提,就是持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