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50多年,活到104歲,95歲還能指導手術的心臟外科醫生也是沒誰了!

2020-12-12 騰訊網

目標活到120歲~

^-^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活到100歲這件事,根本想都沒有想過。

100歲時依然保持健康,行動靈活,頭腦清醒,似乎更是奢望。

不過,這位Ellsworth Wareham醫生是個例外。

95歲時還站在手術臺前做心臟外科手術,

100歲時依然自己開車帶86歲的妻子出去遊玩,

每天都在花園勞動,

「和三五十歲的時候沒什麼不同」。

100歲生日這天依然在花園裡修草坪

Wareham醫生出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個農夫家庭,在加拿大Alberta長大,是一個基督復臨安息會教徒和二戰海軍老兵。

1942年,他從羅馬琳達大學獲得外科學位之後,作為海軍軍醫去到菲律賓。

有一天,在一艘驅逐艦上,他的隊長受傷了,但由於當時醫療設備和醫學知識有限,最終隊長死於腹腔感染。

「那時,我決定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心臟外科醫生。」

左一為Wareham醫生在海外做手術(1960年代)

1955年,Wareham回到羅馬琳達大學,在那裡進行了職業生涯裡第一次心臟手術,他是美國心臟外科實踐最早的醫生之一。

1960年代,他作為心外科手術的先鋒,帶領羅馬琳達大學的外科醫生團隊,去到許多從來沒有過心外科手術的國家做開心臟手術,包括越南、巴基斯坦、印度、泰國等,挽救了許多生命。

他的團隊因此獲得兩位美國總統和希臘、沙烏地阿拉伯皇室的嘉獎。

Wareham醫生(左六)的團隊與尼克森總統在總統辦公室合影

75歲時,本來可以退休,但是他覺得自己還很健康,可以繼續工作,就退居二線,不再做主刀醫生,而改為協助和指導手術。

直到95歲時,他才決定退休,花更多時間和家人在一起。在98歲接受採訪時,他說,「我原本可能還在工作,現在也還能幹得動。」

他一生因為職業生涯獲得的關注,和他的長壽所獲得的關注同樣多。

CNN、紐約時報、國家地理、美國在線等幾乎所有主流媒體都曾報導過他。他還出現在好幾個關於長壽主題的紀錄片裡。

100歲時接受CNN採訪

說到Wareham醫生健康長壽的秘訣,他歸功於飲食、運動、信仰、好睡眠和良好的心態。

「我吃純素半輩子了,我認為這樣的飲食更加營養健康。對於生活中的問題,我採取平靜的方式對待,不去擔心憂慮。晚上我會睡個好覺,白天有需要的時候會小睡一會兒,儘可能地保護我的能量。」

102歲

Wareham之所以選擇食素,很大程度上跟他的工作相關。每天都要接觸到很多心臟病患者,在分析病情時,他發現很多患者都有一個共同點,愛吃肉,多油。心臟病到底與肉食有什麼關係?

Wareham翻閱了大量資料,證實了動物蛋白會增加膽固醇。而之後醫學界也證實,隨著飲食中「血紅素鐵」(來自肉類)的攝入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明顯增高,血紅素鐵日均攝入量每增加1毫克,心血管疾病風險就增加7%。

剛開始只是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沒想到,食素後的他,狀態一天比一天好!妻子看到他的改變後,也加入了素食的行列。

2年前,CCTV美國採訪了102歲的Wareham醫生,那時的他依然充滿活力,「我的關節沒有任何麻煩,我的手很穩,我的平衡很好,我不需要用拐杖走路。我基本上與50年前沒有什麼不同。」他說他的心臟也很好,就像他100歲身體的其他部分一樣好。

2005年11月,《美國國家地理》發布了長篇封面報導《長壽的秘密》,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一期,作者是旅行探險家Dan Buettner。他探訪了世界各地最健康長壽地區,並且寫了一本暢銷書《藍色地帶》揭示世界各地的百歲老人們長壽的共同原因:植物性飲食和大量運動。

Wareham醫生所居住的加州小城羅馬琳達是美國唯一一個被稱為「藍色地帶」的地區。這裡的居民平均壽命88歲,比美國人均值高了10歲,而且還是活得很健康的10年。心臟病、糖尿病比例是全美國最低,並且肥胖率也非常低。

《藍色地帶》作者Dan Buettner與103歲的Wareham醫生在一起

羅馬琳達大部分居民是基督教復臨安息會的信徒,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是他們信仰的一部分。這裡完全禁菸,酒也只在極少數被批准的商店售賣,最大的超市裡連肉也不賣。2011年,麥當勞試圖在這裡開一家店,還曾遭到當地居民的強烈抵制和阻止。

Dan Buettner發現這裡的大部分人都吃素(有些人偶爾吃肉或魚),零食主要是水果和堅果,連糖也很少吃,並且熱愛鍛鍊。他們最常吃的食物包括牛油果、堅果、豆類、燕麥、全麥麵包和豆奶。

《藍色地帶》一書中揭示了羅馬琳達的百歲老人們一生中的飲食構成,其中動物製品佔比僅15%。

在一個Youtube視頻裡,100歲的Wareham醫生用鏗鏘有力的洪亮聲音說道:「心血管疾病不必存在,如果它存在,它可以不必發展。」他指出,克利夫蘭診所(全美最佳醫院之一)和Caldwell Esselstyn醫生(治好柯林頓總統的醫生)都通過低脂純素飲食逆轉了心臟病。

「如果你的膽固醇在150以下,你得心臟病的機率是非常低的。」Wareham說,「我的膽固醇是117。三分之一的美國人因為心血管疾病死去。如果你可以預防它的話,這是值得的。」

94歲時仍然在手術室工作

96歲退休之後,Wareham每天確保8-9個小時的休息,早上5點起床,一天吃兩頓,早餐永遠是杏仁奶和全穀物麥片,每天鍛鍊身體,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

退休的生活很美好,但也並不是很悠閒。「我會讀很多書,而且我花大量時間弄我的花園景觀,修剪我的灌木和修理我的草坪,這就是我鍛鍊身體的方式。我很享受自己修草坪。」

100歲時,他也沒有用過一次拐杖,從來不坐電梯,每天上下樓梯也是他的鍛鍊。他引用29年前史丹福大學的一個研究,如果每周爬20次樓梯,得心臟病的機率就會降46%。這份研究的剪報,被他貼在家裡的樓梯邊上。

Wareham醫生自己給院子搭柵欄

1984年,因為給一個先天左心發育不全的早產嬰兒移植狒狒的心臟而轟動世界的醫生Leonard Bailey,在1960年代時曾是Wareham醫生的學生。

「如果說在這個行業有誰對我影響最大的話,那就是Wareham醫生了。他指導我走上了我想要的職業生涯。他的教學非常嚴謹,毫不妥協和含糊。如果有一針縫得沒有達到他的標準,我們就要重來——這是從他那裡學到的。我還從他身上學會如何做一名紳士,我從來沒有見過他難過或生氣,他很懂他的情緒。在有壓力的時候他甚至比輕鬆的時候表現更佳。」

Wareham醫生和妻子Barbara在家中花園

Wareham醫生和妻子結婚68年。他們在距離羅馬琳達大學22英裡的一塊40英畝的蘋果園養大了4個孩子。他們教孩子們照看果園,灌溉、收割莊稼賣給商人等各種工作,讓孩子們從小學會勤勞工作和自給自足的重要性。

他們的2個孩子是律師,2個孩子是醫生,有一位服務於美國的紅十字會。他們還有8個孫子和6個曾孫。

Wareham醫生的孫子Jason說祖父是一個身先垂範的人,「如果不是他,我不會成為現在的我。」34歲的Jason是華盛頓海軍的一位少校(major),「他形容一個成功的心臟手術就是一系列做得好的小任務的組合。每當我人生遇到挑戰的時候,總會想起他的這句話。」

2018年12月15日,104歲的Wareham醫生在90歲的妻子Barbara和女兒Dr. Julie Wareham的陪伴中,在家中去世。她們說,離開這個世界前,他依然頭腦清明、意識清晰。

圖片來源:NY Times

感謝他帶來的啟發和榜樣

願他安息

不知道他在天堂

是不是每天還爬樓梯上下呢?

文&編 | Hazel

· END ·

相關焦點

  • 吃素50多年,活到104歲,95歲還能指導手術的外科醫生
    吃素50多年的心臟外科醫生,102歲仍舊精神抖擻、神採奕奕.90多歲時仍在一線指導外科手術,他吸引了央視北美分臺CCTV AMERICA的注意,接受了採訪,並引起了觀眾極大的興趣!Wareham教授是一名心臟外科醫生,曾為成百上千例心臟實施過手術,原本在74歲就應該退休的他,拒絕了回家養老的生活,他覺得自己還很健康,還能站在手術室裡挽救更多的生命
  • 吳孟超:95歲仍站在手術臺邊的外科醫生
    吳孟超:95歲仍站在手術臺邊的外科醫生  央視網消息 2016年4月,上海東方肝膽醫院的手術室內,來自內蒙的13歲小女孩王精琳命懸一線。為她做手術的是已經94歲高齡的醫生吳孟超。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努力,女孩的腫瘤被成功切除。王精琳的媽媽在接受採訪時說,如果一旦有了風險,對吳醫生名譽是受損的。
  • 心臟外科手術百年傳奇
    在大量的手術實踐後,醫生提出了外科手術的兩個「金科玉律」:手術刀觸及的器官必須靜止、手術視野清晰無血。而在心臟上動刀子,恰恰是這兩個原則的悖論。心臟與生俱來的跳動,可以說是我們生命的象徵,然而這在當時的外科醫生眼裡,卻是無法逾越的障礙。心外科手術的發展停滯不前,人們對心臟的了解也所知甚少。而無法觸及的「禁區」,自然會讓人們心生敬畏。
  • 16位吃素活到了100歲,活出最美人生,還把長壽的秘密告訴你!
    葉曼(1914-2017),103歲▶ 吃素95多年葉曼先生出生於1914年,是當今世界極少將儒、道、佛文化融會貫通的女國學大師之一
  • 83歲老人第三次開胸補心,手術成功後,主刀醫生和他都落淚了
    但她不知道的是,父親吳西林的這場手術,還在心臟大血管外科醫生之間引發了一場大討論。5月27日,我們在病房看到老人時,老人發自肺腑地說,「我想得很清楚,不手術的話,或許能多活幾個月,但也活得很痛苦,還會拖累家人;手術成功,我就是賺到的;不成功,這輩子也活得很值了!」就這樣,今年4月8日,老人接受了第三次心臟手術。
  • 夏利民 | 心臟外科醫生的自我修養
    王春生教授,現任中山醫院心外科主任,擅長各種複雜先天性心臟病糾治術,瓣膜修復與替換術,冠狀動脈搭橋術,大血管手術,心臟移植和心肺聯合移植等手術。是我國最著名的心臟移植專家,也是我國心臟移植技術規範和準入制度的主要制定人。他也是國內最主要的大血管外科和瓣膜外科專家之一,救治了大量複雜高危患者。 而回到1990年代初,彼時,王春生還只是一名心外科的主治醫師。
  • 世界上第一例心臟外科手術,你一定想不到它是這樣的
    在大量的手術實踐後,醫生提出了外科手術的兩個「金科玉律」:手術刀觸及的器官必須靜止、手術視野清晰無血。而在心臟上動刀子,恰恰是這兩個原則的悖論。心臟與生俱來的跳動,可以說是我們生命的象徵,然而這在當時的外科醫生眼裡,卻是無法逾越的障礙。
  • 心臟外科醫生張金洲:每次手術都是一場生與死的戰鬥
    衝鋒:山登絕頂我為峰,引爆「狼性」渴望2019年10月30日,心臟外科與多個科室合作,成功為一名54歲的罕見法洛四聯症、高血壓病3級患者實施了手術,拼下了一場「高風險高難度」的手術,為這位患者重啟了「生門」。
  • 95歲老人南京開胸手術成功 成我國最高齡接受心臟病手術患者
    在人們的觀念裡,高齡老人是不能接受手術的,因為會面臨著更大的風險。不過,最近一位95歲的老先生卻非常幸運,南京醫生為他成功進行了開胸心臟手術,這也是我國迄今為止,接受心臟病手術年齡最高的患者。今年95歲的劉老先生,已經被心臟病困擾了10年,保守治療沒有效果,就醫之前甚至不能進食。雖然病情高危,但老人和家屬都有著強烈的願望,希望通過手術來挽救生命。患者的兒子說:「手術前希望爸爸衝一衝,有你我們還有一個完整的家,沒有你我們家就不完整了。」
  • 愛跑步的14歲男生 因一次拉肚子竟查出心臟有個洞
    主治醫生說,如果不及時治療,成成在成年後會出現心衰甚至是猝死。近日,成都市五醫院心胸外科為他做了「補心」手術,本周末成成就可以順利出院了。身體無任何異樣表現 意外查出心臟有洞14歲的成成是大邑縣人,目前在崇州讀初二,他像同齡男生一樣,喜歡跑、跳類的運動。
  • 80歲也能做心臟手術 心臟手術突破高齡禁區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高齡患者心臟手術風險很大。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越來越多高齡老人選擇接受手術治療。今天(10月26日)上午,在南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老年病友重聚活動現場,記者見到了不少通過高難度手術重獲新生的老人,他們手術時的年齡平均達到了75歲。
  • 現實版「外科風雲」 老人心臟三個破洞醫生連夜補好
    「當時沒有外傷,我們還以為他驚嚇過度暈厥了,沒想到傷勢這麼嚴重。如果沒有及時送醫,可能就沒命了。」昨天中午,王老伯的妻子心有餘悸地說。4月2日晚6時許,73歲的王老伯和老伴過馬路時遭遇車禍。被車子拖行了數米的王老伯胸部受到嚴重擠壓,當即失去了意識。王老伯被送到永嘉縣人民醫院,經急診CT檢查發現,左側胸腔內有大量積液,隨後被轉到附二醫。
  • 做完心臟支架手術後,還能活多久?心臟血管再次堵塞該怎麼辦
    很多患者由於不了解這種手術,因此對於做心臟支架手術存在牴觸情緒,擔心會影響壽命或再次堵塞的問題,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認識這個手術,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相關的知識。很多人都想知道做完手術還能活多久?其實能活多久取決於患者自己。
  • 這個外科醫生自創40項「秘密武器」,還能給自己做手術
    對外科醫生而言,手中的器械便是真正的性命所系。「柳葉刀」「倚天劍」「圓月彎刀」……刀剪鉗鑷勾,有了利器,才能讓醫生的十八般武藝盡情施展,無往不勝。還據說,外科醫生手術刀的種類型號,怕是比女生口紅的常用色號還要多……但你有見過,還能給自己打造裝備的醫生嗎?
  • 權威醫生說她活不過50歲,幾十年後,醫生早已去世,她活到93歲
    葉聖陶曾說,張家的4個才女,誰娶到了都會幸福一輩子。這個張家指的是哪個老張家?這四個才女真的那麼優秀嗎?張武齡,字繩進,民初時期的教育家。老祖母不相信,讓人用噴煙的偏方搶救,允和這才鼻子嘴巴動了動,活過來了!小時候,她是家裡最愛哭鼻子的,一哭起來就沒完沒了。說起張允和的愛情故事也頗為有趣。在她十六歲那年,允和到周有光家去玩,兩人從那時起相識。張允和正讀初中三年級,而周有光則在大學就讀。在給張允和的第一封情書中,周有光擔心地寫道:「我很窮,怕不能給你幸福。」
  • 7歲女孩心臟遭細菌啃噬,武漢醫生修復「心門」
    7歲女孩晴晴(化名)自幼患有先天性心臟缺損,因一直未治療引來細菌盤踞並「啃噬」心臟,來勢洶洶的感染性心內膜炎讓年輕的生命岌岌可危。武漢兒童醫院心胸外科專家手術修復被細菌「啃」壞的「心門」,挽回孩子一命。7月13日,逃過一劫的晴晴出院回家。心臟遭細菌「啃噬」病情兇險7歲女孩晴晴來自荊州,一雙眼睛格外靈氣動人,平時總愛咧著嘴露出兩顆小虎牙。
  • 77歲大爺剛做完胰腺癌手術,又查出心臟收縮無力 怎麼辦?
    「真沒想到恢復這麼快,實在太感謝了!」吳女士陪父親在浙江省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病區走廊裡散步,碰到崔勇主任時一個勁地道謝。術後第三天,看到父親神清氣閒不停微笑著和醫護人員打招呼,吳女土總算放下心中一塊大石頭,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 心臟手術可以不開胸 最快當天就能出院
    溫都訊 心臟瓣膜手術可以不開胸,患者最快當天就可以出院。昨天,中加聯合心臟微創及瓣膜修復技術培訓基地在溫醫大附一院成立,加拿大皇家外科學院院士、溫哥華聖保羅總醫院心臟外科葉箭教授來溫開展技術培訓並親自操刀手術,預計明年我市醫療機構就能獨立開展這項手術。  心臟主動脈瓣病變是僅次於高血壓、冠心病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
  • 一場死亡風險 200% 的手術,拯救了千萬心臟病人
    看著 1 歲大的小葛,夫婦倆神情不安,他們都知道,這雜音意味著什麼。小葛有「先天性心臟病」。1 歲大的小葛3 年前的一天晚上,小葛的姐姐死於先天性心臟病。誰能想到,命運的不公再次降臨這個家庭,小葛得了和姐姐一樣的病。葛立登夫婦發誓:無論付出什麼代價,絕不能讓悲劇重演。
  • 記者揭秘海口外科醫生: 1年做兩三百臺手術[圖]
    其間,醫生除了偶爾活動一下腳踝,將身體的重心從一隻腳轉到另一隻腳上外,根本無法離開手術臺一步。身體前傾,雙腿微微分開,低頭目不轉睛地直視,雙臂前伸,肩膀端起……這樣的姿勢,需要從開始堅持到手術結束。外科醫生也是人,站久了也會累,往往手術結束後,他們才發現雙腿已經站麻了。因此,外科醫生幾乎都有下肢靜脈曲張的毛病,這也是他們的職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