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死亡風險 200% 的手術,拯救了千萬心臟病人

2020-12-20 騰訊網

醫學突破,並非只和醫生有關。

很多病人,也為醫學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卻很少有人記得他們......

噩耗

「咚咚呼......咚咚呼......」

當耳朵貼近孩子的胸口,葛立登夫人聽到了一陣雜音,那聲音就像洩氣的皮球。

看著 1 歲大的小葛,夫婦倆神情不安,他們都知道,這雜音意味著什麼。

小葛有「先天性心臟病」。

1 歲大的小葛

3 年前的一天晚上,小葛的姐姐死於先天性心臟病。誰能想到,命運的不公再次降臨這個家庭,小葛得了和姐姐一樣的病。

葛立登夫婦發誓:無論付出什麼代價,絕不能讓悲劇重演。

但想保住小葛的命,談何容易!

1954 年,外科經過百年發展,各種器官手術逐漸成熟,但唯獨在「心臟手術」面前,人類稚嫩得像個孩子。

早在 19 世紀,外科學之父 —— 比爾羅特就說過一句話:

在心臟上做手術,是對外科藝術的褻瀆。任何一個試圖做心臟手術的人,都將身敗名裂。

via 比爾羅特

打開心臟做手術,實在太難了!

它是個不停跳動的器官,把血液送到全身,一旦打開它,心臟就無法正常送血,2~3 分鐘病人就會死,根本無法做手術。

6 分鐘夠嗎?

好在當時有家醫院,發明了一種降溫的手術方法:

先降低病人體溫,讓他的血液循環變慢,然後趁著變慢的這點時間,趕緊打開心臟做手術。

這種方法,能給醫生爭取 6 分鐘的寶貴時間,足以應付一些簡單的心臟疾病。

點擊播放 GIF 3.7M

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葛立登夫婦來到了這家醫院,在做完心臟檢查後,夫婦倆沉默了。

小葛得的是比較嚴重的心臟病(室間隔缺損),6 分鐘根本不夠!

剛看到希望的夫婦倆,又陷入絕望。

這時,有人給夫婦倆介紹了一位叫李拉海的年輕醫生,說他正在研究一種前沿方法,能夠突破 6 分鐘的時限,只不過......

目前這種方法只在狗身上取得過成功。

臨時心臟

「去不去?」

葛立登夫婦為難了。

如果去,這種只在動物身上取得成功的手術靠譜嗎?孩子會不會成為實驗品?

如果不去,孩子會不會和他姐姐一樣,突然離去?事實上醫生懷疑小葛活不過一年。

最終夫婦倆還是決定試試。因為與其等死,倒不如放手一搏,哪怕只有一點點希望。

於是第二天,葛立登夫婦找到了李拉海醫生。

李拉海醫生

在說明來意後,醫生顯得有些興奮,他開始向夫婦倆介紹手術的方法和進展。

一直在動物身上做實驗,李拉海醫生非常需要這樣的機會作出突破。

而從他口中,夫婦倆也聽到了那個瘋狂的手術方法。

為了突破 6 分鐘的時限,李拉海醫生需要一個人,陪同病人一起做手術,充當病人的「臨時心臟」。

具體做法是:用導管連接兩個人的血液循環,在切斷病人的心臟供血做手術的時,先靠另一個人的心臟,來維持病人的血液循環。

這樣就有時間處理更複雜的心臟疾病了,但缺點是:

陪同人需要承擔風險!

那誰來充當小葛的「臨時心臟」呢?

作為一名父親,葛立登先生想都沒想,立刻答應了這場手術。

葛立登父子

消息一經公布,立馬收到了同行和媒體的質疑,人們嘲諷李拉海醫生說:

「你想創造歷史嗎?想要做外科手術史上第一個死亡率 200% 的手術?」

這場備受爭議的手術,將在一周後開始。

父與子能否再見面?

1954 年 3 月 26 日的上午,李拉海醫生檢查完手術用的導管,看了眼時間,9 點整。

兩張手術臺已經擺好 ,麻醉師團隊也準備就緒,護士們為可能發生的大量輸血備好了血庫。

此時的葛立登一家正聚在手術室門前,看著父子倆,葛立登夫人心中萬分糾結,她不知道,手術之後,自己是否還能擁有一個完整的家。

在進手術室之前,李拉海醫生再次確認了葛立登先生的想法,他並沒有改變主意。

「很好,一切都準備好了。」李拉海醫生說道。

葛立登先生最後深情的看了孩子一眼,就躺下了。

上午 9:30

手術開始,在麻醉的作用下,父子倆很快進入了「睡眠」。

導管經過流量泵,從患兒的心臟連接到父親的大腿血管上,在確保父子的交叉循環無誤後,李拉海醫生阻斷了患兒自身的心臟供血,並切開了心臟。

上午 10:10

經探查,患兒左右心室間有個洞,確實是室間隔缺損,術前診斷無誤。

[兄弟們,我要開始縫合了!」

李拉海醫生的語氣平靜,他拿起針迅速開始縫合缺口,一針、兩針、三針......助手抬頭看了眼時間,他們已經在突破 6 分鐘的極限了。

上午 10:23

最終,李拉海醫生用十二針精準縫合了缺口,人類首次徵服了室間隔缺損,用時 13 分鐘。

當醫生切斷父子間的血液循環,小葛的心臟已經脫胎換骨,手術過程異常順利,父子平安。

李拉海醫生掩飾不住喜悅,醫生們相互握手祝賀:「我們贏了!」

小葛恢復得不錯,術後第一天就能喝水喝奶了。

看著小傢伙狀態一天比一天好,葛立登夫婦高興壞了,小葛成了醫院裡的明星患者。

然而,這種狀況只維持了 6 天。

從第 6 天開始,孩子的狀況逐漸變壞,開始出現呼吸急促,缺氧等情況,李拉海醫生認為是呼吸系統感染,開始採取措施。

但生活不是電影,小葛的病情還是一天天惡化,攔都攔不住,在 4 月 6 日的上午,小葛的心臟跳動......停止了。

李拉海醫生不甘就此認輸,他們立刻展開搶救,但終沒能起死回生。

李拉海醫生只能無奈宣布:搶救無效,病人臨床死亡。

葛立登的抉擇

「對不起,我們已經盡力了。」

李拉海醫生誠懇地道歉,卻迴避父母的眼神。

「是的,我知道你們盡力了。」

葛立登夫人傷心欲絕,她強忍著哽咽,幽幽的問李拉海醫生:

「但你不是說手術很成功嘛?」

「為什麼小葛還是離開了我們?」

李拉海醫生被問住了,他小心翼翼地說道:

「只有一個辦法,能讓我們知道小葛的死因。」

「你們能允許我......解剖孩子的屍體嗎?」

葛立登夫婦一臉驚愕,看著小葛蒼白而安詳的臉,想起可憐的孩子將再一次被解剖得血肉模糊,他們心如刀絞。

沒等夫婦作答,李拉海醫生又補充說道:

「相信我,只有這樣才能讓小葛死的有價值!通過解剖,我們能發現重要的問題,而他的死也將換來其他孩子的生命。」

聽到這裡,葛立登夫婦的眼神慢慢柔軟下來,他們答應了李拉海醫生的請求。

經歷了兩次喪子之痛,他們不想讓更多的家庭經歷這種痛苦,他們希望李拉海醫生能獲得成功。

解剖室裡,李拉海醫生再次打開小葛的身體。

他發現:小葛的心臟已經完全癒合了!這說明小葛的直接死因是肺部感染,而非手術。

這讓李拉海醫生有信心繼續向前探索。

在接下來的 1 年裡,李拉海醫生繼續奮戰,先後給 45 名像小葛一樣,存在嚴重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做了手術。

這 45 個已經被病魔宣判死刑的孩子,居然就被李拉海醫生拯救了 28 名。

很多嚴重的先天心臟畸形已經可以根治了,李拉海醫生的創舉,讓整個心臟外科走出低迷,並開始迅速發展。

今天,人工心肺機、心臟移植、人工心臟等技術陸續被發明,先天性心臟病已不再是困擾我們的難題。

但我們要記住的不僅是李拉海的醫生,還有葛立登這個偉大的家庭。

他們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卻用孩子的遺體換來了醫學的進步,因為葛立登夫婦善良的選擇,讓無數像小葛一樣的孩子和家庭,免於遭受苦痛。

小葛與姐姐的墓碑

小葛最終和姐姐葬在了一起,墓碑上寫著:「他小小的心臟改變了世界」

本文經由哈爾濱市兒童醫院外科醫生 李清晨審核

首發 丁香醫生

策劃 丁香四少楊大風

作者 李清晨

責編 巨人

封面圖來源 站酷海洛創意

參考文獻

[1] 李清晨.心外傳奇[M].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2012.6:55-71.

[2] Miller, G. Wayne.King of Hearts: The True Story of the Maverick Who Pioneered Open Heart Surgery[M].Random House Inc:,2000.2:4-9.

相關焦點

  • 心臟外科手術百年傳奇
    我們完全有理由懷疑,這位病人成為了當時報紙上的頭版人物之一。在以後的十幾年中,雷恩共進行了124例心臟外科手術,手術成功率是40%,而在此之前,心臟受傷者的死亡率幾乎是100%。1940年10月6日,我國的張超昧醫生成功救治了一位右心室刀刺傷的軍人,這是西醫傳入中國以來,首次有人做心臟手術。這位在當年只有27歲的醫生,為我國的心外科開啟了嶄新的篇章。
  • 心臟外科醫生張金洲:每次手術都是一場生與死的戰鬥
    也就是說,每一個小時就有1%的患者死亡,救治患者就是與時間賽跑,就是拆除定時炸彈。張金洲就是一位拆除「人體炸彈」的心臟外科專家。一次,他帶領的團隊連夜為患者實施手術,但手術過程卻險象環生。一般情況下,動脈夾層患者都是血壓升高,但該患者卻偏偏出現血壓降低、血氧飽和度降低的情況。麻醉師為患者實施麻醉,並且確保其血壓、心率和血氧飽和度等指標在正常範圍。
  • 世界上第一例心臟外科手術,你一定想不到它是這樣的
    在那個沒有心臟外科專業醫生的時代裡,心臟受傷居然不死,這堪稱是一種奇蹟。我們完全有理由懷疑,這位病人成為了當時報紙上的頭版人物之一。在以後的十幾年中,雷恩共進行了124例心臟外科手術,手術成功率是40%,而在此之前,心臟受傷者的死亡率幾乎是100%。
  • 【用「心」聆聽】如何拯救我們心臟的「發電機」
    【用「心」聆聽】如何拯救我們心臟的「發電機」 2021-01-14 16: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致敬|吳鍾凱:敢於挑戰最困難的心臟手術
    、精、尖學科,手術複雜,風險大,需要雄厚的理論基礎及多學科配合。他在手術技巧方面的天賦,使導師開了特例,放手由他主刀為病人做心臟手術,還協助他申請了十多項科研基金,並對他做出這樣的評價:「吳的好學和優秀值得同行的尊重和信任。」
  • 醫生說出了實情:心臟做了「支架」手術後,還能活多久?
    事實上,許多朋友擔心心臟支架手術是否會影響人們的預期壽命。如果我們不放支架,就會有更多人死亡。支架置入術後死亡的病人即使沒有支架也可能死亡。死亡原因不是支架,而是急性心肌梗死本身!今天我們將討論心臟支架與預期壽命之間的關係。事實上,心臟支架的壽命和壽命並不一定與支架的釋放和壽命有關,相反,心臟支架會在一定程度上延緩壽命。我們通常放置支架有兩個原因,一是急性心肌梗死,通過血管、支架來挽救生命。
  • 安裝起搏器手術有何風險 起搏器手術後注意事項
    原標題:安裝起搏器手術有何風險 起搏器手術後注意事項   不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心跳過慢,都可因此導致腦缺血和機體各個器官供血不足,使病人出現心慌、四肢無力、體力下降、頭暈、眼前發黑、暈厥等症狀,甚至會出現快速性心律失常,導致病人猝死。
  • 29周胎兒在媽媽腹中成功接受心臟手術,術時心臟僅杏仁大小
    第二種方案是採用宮內介入手術,給媽媽肚子裡的寶寶動手術,即在宮內就給胎兒實施肺動脈瓣球囊擴張術,以促進發育不良的右心室繼續發育,增加雙心室修復的可能性,但風險在於胎兒宮內介入手術帶來的胎兒死亡的風險。對這個家庭來說,沒有「完美」的選擇方案。
  • 一場手術幾萬塊,心臟支架的壽命能有多少年?醫生不再隱瞞
    心臟支架植入手術一直都被看作是治療心臟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最近有言論稱,進行心臟支架植入其實對患者沒啥作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其實這些言論來自最近的兩項研究,我們來看一下具體是怎麼回事。研究一:第92屆美國心臟學會科學年會(AHA 2019)上,學會研究人員公布了心血管領域一個很受關注的研究ISCHEMIA的研究結果。研究結果發現,對於大部分心臟病患者,使用支架,並不能降低死亡風險,降低心臟病發作風險,與改變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相比,心臟支架並沒有什麼優勢。
  • 男子減肥縮胃手術死亡,減肥手術是小手術嗎?還能不能做?
    2019年8月23日,大連男子在醫院進行縮胃手術——腹腔鏡下袖狀胃切除術,術後5天,因繼發胃漏,化膿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最終多臟器衰竭而死亡。實際上,減重手術並非像闌尾切除術或疝氣修補、膽囊切除術這樣的傳統意義上的小手術。減重手術要更為複雜的多,因此,其在理論上的風險也更大。減重手術的風險與胃大部切除術的相關風險相當。據報導,在法國,這類手術的手術死亡率大約為1/1000,比闌尾切除術或膽囊切除術略高些。
  • 心臟標誌物檢測 圍術期的風險「捕手」
    術前風險主要與患者年齡、性別、病史等有關;術中主要與外科手術本身及麻醉引起的交感神經興奮、心律失常、低血壓等有關;術後風險來自上述情況引發的併發症,或最終導致急性心衰、心臟驟停和心梗等嚴重不良事件。 2014年,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會及歐洲心臟病學會(ESC)/歐洲麻醉學會(ESA)發布的指南均強調,非心臟手術圍術期心血管併發症風險評估的重要性,建議從手術緊急程度、心臟穩定性、手術風險評價、心臟功能貯備等方面對心臟功能進行逐項評估。
  • 病人成小白鼠?這款人命關天的心臟起搏器,被曝安全風險
    這些植入人體的醫療器械包括心臟起搏器、脊柱矯正器、人工膝蓋和人工屁股等。  調查還發現,就連醫生都可能被蒙在鼓裡,不清楚自己向病人推薦的治療器械存在什麼風險。  一款無引線心臟起搏器出問題  因為心跳不規則,82歲的莫林·麥克裡夫成了英國第一個安裝Nanostim心臟起搏器的人。
  • 心臟手術不開胸,微創手術1釐米傷口為心臟換「門」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尹曉清教授介紹:由於心臟有較強的代償功能,主動脈瓣狹窄早期可以沒有很多不適,患者一旦出現症狀,病情將迅速進展,有猝死的可能,2年內超過一半的患者會死亡(死亡率50%),並且主動脈瓣狹窄往往沒有有效的藥物治療,唯一的辦法就是進行手術置換瓣膜。
  • 新生兒心臟動脈錯位 被縫200多針調轉大血管理順
    本報記者 楚燕 通訊員 劉雲芳帶著錯位的心臟動脈來到人世的小辰(化名),一出生便在生死線上掙扎。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心外科團隊為其連夜施行頂尖心臟「糾錯」手術,在小心臟上縫合200多針調轉兩根大血管,成功為小辰理順了心臟動脈的「正常交通」。
  • 中山醫院心臟團隊高齡瀕危患者成功實施ECMO支持下TAVR手術
    1日前,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臟團隊在體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成功完成一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TAVR)手術,挽救了徘徊在死亡邊緣的毛老伯的生命。  毛老伯反覆出現胸悶氣促症狀已經2年多,2017年8月,症狀加重的他終於下定決心來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就診,最終明確為重度主動脈瓣狹窄。
  • 專訪丨約書亞·梅茲裡希:死亡是我們的另一個起點
    作為一名外科醫生,梅茲裡希完成了多例移植手術;作為一名寫作者,他也將對於器官移植的思考、病人的故事記錄下來,希望更多人能夠正確了解器官捐獻,思考如何將死亡化作生命。 但一次腎移植手術改變了他的想法:「當我第一天在外科輪崗時,我參加了一場腎移植手術。半夜,我站在那裡,古典音樂正播放著,夾子鬆開,腎臟變成粉紅色,幾分鐘後,尿液開始從先前毫無生機的組織中噴濺出來,我被徹底迷住了,再也沒感到過後悔。從那一天起,我決定從事器官移植。」
  • 26歲博士做慢性鼻炎手術,評定為「零風險」卻術後死亡
    事件經過8月20日18時許,剛剛考取西北大學2019級博士研究生的楊超宇,在山西晉中市第二人民醫院做了鼻中隔偏曲手術,術前風險評估NNIS分級為0,手術用時約28分鐘。但術後8小時的21日凌晨4時許,楊超宇因「低鉀血症、心臟驟停搶救無效死亡」。既然是「零風險」為什麼會手術後死亡?根據其父親描述,17日帶兒子楊超宇上醫院檢查,診斷患有鼻中隔偏離、慢性鼻炎,需要通過手術治療。
  • 在外科醫師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患者死亡風險增加
    在外科醫師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患者死亡風險增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2:50:50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Yusuke Tsugawa團隊研究了在外科醫師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患者的死亡率。
  • 華西給112歲老人安心臟起搏器 打破心臟手術「禁區」
    檢查確診,張政元同時存在心動過速和心動過緩的症狀,沒有任何一種藥物可以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安裝心臟起搏器,成了唯一的選擇。超高齡的心臟起搏器手術,可謂心臟手術的「禁區」,從目前公開可查詢資料看,112歲的張政元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年齡最大的心臟起搏器安置者,超過100高齡接受起搏器手術的,在國際上也很少見。
  • 醫療糾紛:手術治療出現腦出血併發症致病人死亡,賠償約150萬元
    第三次手術後,患者就一直被安排在醫院的重症監護室,3個月後轉入普通病房。四.醫療過錯分析醫方對右側聽力障礙11年,右側面部疼痛7月病人收入院進一步治療,醫方無過錯;經MRI證實右側橋小腦角佔位、聽神經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