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蘭因絮果,皆有來因

2020-12-11 情之一二

有時候我會想是不是凡所有經歷皆是命中注定,這一生的得與失,來與去,將遇見的什麼人,要做的何種事,是不是都在冥冥之中早有預見。就好像人生早早就是一段編輯好了的程序,我們的所有不過就是在按照這個程序的既定方式來運行,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被動地承受。如此,忽然一笑,自覺無味,誰會想要一個操控了的人生,哪怕頭頂是高高在上的神明。

這樣的宿命論未免是讓人太過不甘的,就連生死禍福,貧富貴賤都無以改變,可偏偏還要順天應人才能得一個好結果,那我可不會和你玩,各各還不得反了天了。而佛這時候站了出來,他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是來遲與來早」。一個人產生了何種念頭便種下了何種因,那麼將來即會受到何種的果報,一切都在念頭之間。

所謂好心自然會有好報,然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佛雖然一直在勸導我們向善遠惡,可這一切都需要我們的發自內心,而不是為了得到善報福德故意去做一些好事,這樣又何嘗不是虛情假意,欺人欺己,最後看似的好果未必不會黑白顛倒。只要你是懷著一顆善心,哪怕無心做了一件壞事,又能夠及時悔改,坦蕩認錯,是沒人會來責罰的。相反,他還會因為自己的過錯而內疚自責,更加的一心為善,這樣的人難道不應該有一個好報?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蘭因絮果,皆有來因。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皆是定數。這個定數不是命中注定的定數,也沒有什麼命中注定,一切都是因果循環,報應不爽。有人榮華富貴,錦衣玉食;有人艱難困苦,食不果腹;有人住高樓大廈;也有人茅草安家。生活困頓的我們還總是豔羨那些一帆風順的人,我們會覺得為什麼自己不是這樣的人?為什麼這樣的好處是別人的?反過來,我們又會覺得這樣的人奸詐狡猾,唯利是圖,掙得都是不乾不淨昧著良心的黑心錢,要麼腹誹這個人不過是投了個好胎,有什麼了不起的。如此想著的人,不會走上正等正覺之道,更不會持有一顆善心,慈悲心。

人生有兩報,一曰現世報,二曰來世報;一曰善報,二曰惡報。報報相生,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看到別人的好,我們可以懷著善意的想像,而不是惡意的揣測,哪怕這樣本身並沒有損害任何人,壞了的卻是自己一顆清淨無為的心。人在做,天在看,衡量卻在人心。

對於別人所懷有的好,我們要知道是因為這個人得了好報,是因為他曾經發的善心做的善事,靠著得來的功德福報才換來的這一切。如果今生他在榮華富貴裡失了善心,做了壞事,若功德足夠,可能會得享一世自在,來世是必然要重頭再來的。我們也是一樣,不要覺得現在的不好,就是不公平。這個世界是公平的,不會辜負一個好人,也逃不掉一個壞人。我們現在所謂得不好,不過是悔悟自己曾經犯下的過錯,若知錯能改,一心向善,不管今生或是來世,終會有好報到來的那一天;若不知悔改,知錯犯錯,生生世世,也不過是在受苦受難罷了。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世間得失功過,不再天地神靈,只在個人心間,自持善念,自能自在獨行。如《心經》所言:「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相關焦點

  • 《如懿傳》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蘭因絮果,必有來因
    甚至做夢都沒有想到有一天她會成為他的皇后,並且有了他們的孩子。她仍然深愛著他。直到寒香見的出現,如懿失去了曾經那個少年郎,而弘曆的一巴掌徹底傷了如懿的心,最後她選擇了斷髮,她再也不願這樣辛苦地去做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后了。
  • 佛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福報來得太快,並非好事
    佛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福報來得太快,並非好事。01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佛教有句話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就是凡事必有因果,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小至吃飯喝水,大至人生的成敗,都是由因緣決定的。因緣是什麼?一棵樹苗想要長成參天大樹,陽光、土壤、水分就是它的因緣,這棵樹能不能長好,這些因緣已經決定了。而人生的因緣就是每個人造業的不同,佛說:「福禍無門,惟人自召。」
  • 蘭因絮果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蘭因絮果,蘭因:比喻美好的結合;絮果:比喻離散的結局。比喻男女婚事初時美滿,最終離異。出自:清 龔自珍《醜奴兒令》:「蘭因絮果從頭問,吟也悽迷,掐也悽迷,夢向樓心燈火歸。」蘭因絮果是中性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賓語;比喻男女婚事初時美滿,最終離異。
  • 蘭因絮果:從戲裡到戲外,周迅的愛情皆是以悲劇收場
    蘭因:比喻美好的結合;絮果:比喻離散的結局。比喻男女婚姻初時美好,最終離異。筆者也是從電視劇《如懿傳》裡了解到了「蘭因絮果」這一詞,蘭因絮果,花開花落自有時。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 你聽說過「蘭因絮果」嗎?
    看過《如懿傳》的人應該對如懿跟乾隆帝的那段對話印象非常深刻,如懿問皇上聽說過「蘭因絮果」這句話嗎?少時讀只覺悲涼,而今才明白,花開花落自有時……而乾隆一臉的冷淡而已。曾記得太后給她賜名如懿前,問她一生最在意什麼?如懿的回答是情,她對皇后寶座和榮寵那些身外華物從不看重,只一心記得年少時的情義。整部劇,如懿時常感念的總是乾隆對她說過的那三個字「你放心」。
  • 釋淨空:種善因,一定會得善果嗎?
    於是就教他,你到天上去,少到人間來,沒有必要就不要回來,到天上去受天供養。天人有神通,知道他是阿羅漢,尊敬他,不會笑話他;在人間就會引起很多人的誤會,這是講到因緣果報。明白這個道理了,逆來順受、甘心的受,為什麼?你造的這個因。人在這個世間,佛給我們講四種因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
  • 蘭因絮果:詩文中最美,也是最傷的一個詞 讀懂的人,情已老去
    懂得蘭因絮果,大概是因為初時美好,最後離散,所感的那些患得患失和求不得罷了。佛教講究因果輪迴,將就參禪業報,在人間世無盡苦恨中,當心存善念已得來世善果。蘭空谷幽蘭,夢裡一點信念。蘭因,比喻像蘭花一樣美好的前因。然而,最終還是如柳絮離枝,隨風而散。
  • 如懿對乾隆說「蘭因絮果」是什麼意思?
    蘭因:比喻美好的結合。春秋時鄭文公侍妾燕姞夢見天女贈給她一朵清幽的蘭花,不久她就與鄭文公結成了夫妻的。所以「蘭因」經常被用來比喻像蘭花一樣美好。與蘭因相對的是絮果,比喻離散的結局。乾隆開始沉醉於享樂,通過南巡時與美人廝混,後來因令妃暗中搗鬼,使乾隆與一幫妓女廝混在一起,這使得如懿拼死勸諫,惹得乾隆大怒,掌摑了皇后!如懿因此憤而斷髮,但是在大清,女子斷髮只能因國喪,夫喪!如懿公然斷髮就是在挑戰權威!但此時的如懿恐怕只是認為曾經的那個弘曆已經不在了吧。乾隆也因此開始冷落皇后,以至後來拿回了皇后的冊寶。
  • 如懿說的「蘭因絮果」是什麼意思?內涵令人心碎
    故事沒明說,她只對乾隆講:蘭因絮果。回到養心殿,乾隆將這四個大字寫下,默默發呆,不知是想起了少年的青櫻和弘曆,還是想到了四個字背後的故事?蘭因絮果,最早見於《周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 如懿「蘭因絮果」是什麼意思 乾隆還留著如懿斷髮
    蘭因絮果。這個兩人間的戲劇段落引無數人爭相截屏,「蘭因絮果」也迅速傳開,成為了一個流行詞。  斷髮之時,如懿說:「不用皇上廢了臣妾,臣妾早已厭煩疲倦,不想再忍了。我們曾經結髮為夫妻,如今臣妾斷髮為祭,給去了的青櫻和弘曆。」一句辯解也無,更無任何爭吵,令皇上詫異萬分。
  • 蘭因絮果,你的深愛不過是一場毒癮
    抖音上看到杭州那邊的突發的失蹤案件,本以為可以有一個奇蹟發生,卻沒想到,短短幾天,情節如過山車一般,鬥轉直下,令人觸目發指。雖然是再婚,雖然各自都有孩子,但是來女士的口中卻是對丈夫的崇拜與滿足。想來,她是十分深愛自己的丈夫的。
  • 佛教知識:人倒黴,有3種原因,很多忽略了第3種
    任何事情的發生,總離不開因果的使然,《華嚴經》有云:「一切諸果,皆從因起」,而且在佛教中講,因果通三世。所以說,人生在世,造化不同,因果不同,命運不同,由此可知,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確有福報大小之別,福報就是自己的因果。茫茫人海,芸芸眾生,有的人好運連連,有的人坎坷困難,這些種種結果的出現,背後都是有原因的。
  • 因為《如懿傳》才真正了解了「蘭因絮果」是什麼意思
    "蘭因絮果"這個詞也是出自該劇,也是因為這部劇讓我了解了這個詞的意思。"比喻男女婚事初時美好,最終離異"只能說中國文字博大精深,"蘭因絮果"這四個字把婚姻描繪得淋漓盡致,實乃感慨萬千……其實本人並不喜歡看宮庭劇,一大群女人嘰嘰喳喳,為了上位而明爭暗鬥、不擇手段、使盡各種手段只為得到九五至尊的青睞。後宮才是真正的江湖,人心叵測、爾虞我詐……一個不小心小命就沒了。可憐、可惜、可嘆、身為皇帝後宮的女人也著實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