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的牛排在全世界都擁有大量的粉絲,對於那些喜歡牛排的吃貨寶寶,了解一些關於牛排的知識是很有必要的。
1、關於不同部位的牛肉
一頭牛身上不同的部位,切割後都有自己獨特的名字。
裡脊:肉質較肋條肉粗一點,但肉味鮮甜,適合作牛排。
外脊:即牛前腰脊肉,肉質嫩滑,亦為牛排之上選。
脖肉、肩肉: 運動部位,肌肉發達,肉質較堅實,適宜燉煮、燜調、炒涮。
肋條肉:稍帶筋,肉味香濃,適宜燉湯、作咖喱、牛肉串燒。腹肉、胸肉:肉質較粗但咬感好,肉味香濃,可用於燒烤、炒肉片、涮火鍋、燉。
腱子肉:運動部位,含膠質多,帶筋,口味香濃,咬感十足,適宜長時間燉滷。
臀肉:運動部位,肌肉發達,脂肪含量少,肉質堅實,適宜長時間燉煮,也可作牛排用。
2、澳洲和牛
澳洲和牛以肉色深淺和脂肪分布劃分成M1至M12級(主要為M4至M12級),越高級的和牛,脂肪和肉的比率越高,而且分布更平均。M12的肉與脂肪比例高達50%,只有少於5%的和牛可達到此級數,市面多數的澳洲和牛都屬M8至10級,脂肪比率約達30-35%。澳洲牛的肉味是比較淡的,M9級也只能到日本的A3級水平。
十多年前,澳洲農民將日本的母牛帶到澳洲來繁殖,並且引入美國的安格斯牛來配種,並以日本的飼養技術來養殖,培養出「澳洲和牛」。其美味遠超M9級牛肉,所以在M9以上又多加了M10、M11和M12級,而M12級牛肉相等於日本的A5級牛肉。
3、澳洲最出名的和牛品牌Blackmore
Blackmore家族在澳大利亞的養牛界赫赫有名,五代養牛,1988年開始從日本引進和牛並對其進行培育。作為一個對質量有要求的農場主,Blackmore挑選的都是日本最著名的三大牛種,先天條件好,加上牧場環境優越、水質清澈、牧草肥潤豐富,使得和牛在這裡的生活生長極其愜意。因此,出品的質量一點兒都不比原產地日本差,澳大利亞的和牛從此發揚光大。
通過多次的研究配種,他們也培養出了屬於自己本土的和牛牛種。更為健康的飼養方式,更為悉心的呵護照料,使得Blackmore和牛的肉質比同類的更為柔軟,肉味更濃,脂肪油花更為細密,油脂中帶著一股甘香的味道。但卻又不像印象中和牛肉會有的肥膩,更符合現今的健康飲食之道。
為了保證優異的質量,Blackmore的產量被嚴格控制,每月最多只屠宰50頭牛,其中一半只提供給當地的星級餐廳。所以,如果有一塊Blackmore牛排放在你面前的時候,請一定要好好珍惜。
4、牛排種類
餐廳常見的牛排種類依部位區分有腓力(FILET),紐約客(NEW YORKER),丁骨(T-BONE),肋眼(RIB-EYE),牛小排(SHORT RIB)。
腓力(Fillet):正式名稱為Tenderloin-去脂腰裡肌肉,位於牛腰背的內側後段肌肉,一條牛隻有兩條。由於較少運動到,因此是肉質最柔嫩的牛排部位,不含肥膘,牛排中的首選。
沙朗牛排(Sirloin):Steak Ready Strip Loin-前腰脊肉,含有些許脂肪,是最適合用於煎烤的牛排部位。在美國俗稱就叫紐約客(NEW YORKER)。在肉的外延帶一圈呈白色的肉筋,總體口感韌度強,肉質硬,有嚼頭,適合那些牙口比較好的人吃。
丁骨(T-Bone):帶骨的前腰脊肉,因為帶T字形肋骨而得其名,在骨頭的兩邊一邊是菲力,一邊是沙朗,由於可以同時吃到兩個部位的肉所以價格也較為昂貴。Porter House-紅屋牛排,就是大丁骨牛排,是指丁骨牛排中肉量面積最大的部份。
肋眼(Rib Eye):Rib Eye Roll是指牛隻第6~第12根肋骨間的肋裡肌肉,富含脂肪紋路,一般所說的霜降牛肉指的就是這塊地方。
肋眼牛排無論用煎的或是碳烤都很適宜,肉間的油脂能讓口感更添滑順。
牛小排:全民Bone-in Short Rib-帶骨牛小排,是取第6~8節肋骨部位橫切下來的帶骨部位。
這個部位的肉有豐富的油花脂肪,肉質柔軟,是最好的碳烤食材。
看了這些牛排的知識,你都了解每次自己吃的是什麼部位了麼?
原創聲明:本文為iTrip愛去原創(微信:ajiongmei),歡迎轉載,但請務必註明出處 及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