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練好毛筆書法?書法在歷代的階梯傳承與發揮下,到今天已經形成了一個體系。很多既有的字體與風格更是深入人心。這些作品之所以打動人,就像一棵棵自然生長的巨樹,自然地生發,枝葉的本性、水和光的營養、生長中的避讓、環境的修蝕等一切任其自然。古人學書首先就是應用,在這麼自然的發展中養成的習慣,發揮的自我,最後,具備足夠才能、功力、眼界、學養、品格的人,再把書法推上人們仰視的藝術高度。
初學者練習毛筆字首先的是文房四寶:筆,一定要用軟的、便宜的。紙,用貴的。爛筆、軟筆,可以放大你筆力上的毛病,讓你看到自己的問題。如果什麼時候,用鑷子夾一團棉花,也能在玻璃板上寫出有力的筆畫來,那你的筆力就真的不錯了。好的筆,加上和紙張間的摩擦力,會讓手上反饋到力學的信息,這種信息是運筆的重要引導。如果筆太好,寫的時候感覺會很順,殊不知很多微妙的地方,其實並沒有傳到到你的手中心中。平時練習時,要讓自己寫得越難看,越能發現問題。試試用長鋒羊和極硬的狼分別寫草書尺牘,可以感受一下區別。有條件,儘量用貴的紙練。很簡單的道理,平時寫貴的多了,想創作時,想寫點什麼時,不會因為紙貴了心中發慌。儘量用宣紙吧,半生半熟的。全熟的太藏拙了,不容易發現問題,同上面說的筆。太生了,一開始駕馭不住墨。有時間磨一下墨。墨汁兌水了再墨也可以。可以墨一點寫一點,這樣對用墨的體會會比較深。墨和硯可以好一點的,墨的時候手上有細微的研磨感是很養心的一件事。
然後學習時需要臨帖,但臨只是學習的一部分。當代的書法學習,沒有了實用的功能,臨就容易產生形的模擬。臨帖是以像為標準,但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掌握用筆和結構原理。勾描得再像也沒有用,要以用筆的起始行走方法去寫,寫後墨跡的邊緣剛好與原帖筆畫的外廓相近,而不是用筆去覆蓋勾描出帖中的筆劃。也就是說,要按筆法要求去寫,以寫出的效果如何去調整用筆寫時的輕重和分寸,而不是用筆去覆蓋原帖筆畫的外廓。
「寫」注意的是用筆法去寫,意在重複使筆的要領,「描」意在覆蓋筆畫的邊緣,以達到更像帖中的筆畫,卻無法形成完整的行筆。寫時筆的軌跡不同於描的軌跡,寫是內心篤定主動地做,而描是隨形被動去變。寫是我們將來去做的事情,寫的逆入頓回形成了筆意,筆意會在結字原理的指導下寫出勢態,勢態將要決定個人字型的架構,也就是字的風格。描可能會更容易接近原跡,背熟的字型也更有成就感,但發展下去就會走到碑帖所設定的「殼」裡,不能隨性變化,當然也寫不快。
學會欣賞書法重要還是勤學苦練重要?書法的訓練過程中,應該清晰地分成幾個階段,埋頭苦練,不適應學書法,應該多看,臨帖你不一定從頭臨到尾,但是你要讀帖,你就要從頭讀到尾,而且還要讀進去,不僅僅讀一個貼,還要涉獵很多種貼,你才吸取更多的營養,在你書寫的過程中,在可以發揮的更加充分,但是你練,訓練那你要有重點,和側重,選擇偏旁部首,結構,筆畫多,筆畫少不一樣的,這個在很短的時間,就可以迅速掌握。
還有建議從篆書學起 篆書是基礎, 最練線條, 線條有了再練字型。如果說一上來就是楷書, 或許說對鋼筆字有幫助, 但是對於書法來說 ,寫出來的字沒有任何內容.學習書法沒有捷徑,指的是早先下過的筆墨功夫。這包括大量的有法度的書寫,這些書寫又包括了臨寫與自主的書寫,此外,還需經過時間的淘洗而使得書寫者在審美上、在經歷和閱歷上、在人生的練達上充分積累。到了一個飛躍點,人的觀念會有質變,質變後人們因為生理上的不逮與主觀上的放棄,使得原有的「豐富」突然間貧瘠起來,好像只夠自己使用一樣可憐,這就是最終屬於自己的那一點,也就是人們推崇的個人風格。
最後這是個堅持的事情,你哪怕有多好的教程,多好的技術理論,都沒卵用的,每天堅持寫點,我用十二格的元書紙,每天寫五張也就六十個字,有時間了背面也寫,沒時間就算了,一定要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