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20日報導 外媒稱,上海市浦東新區第一少年兒童體育學校正在發生改變,這所學校只是中國30多年來製造出奧運冠軍的國家機器中的一個小齒輪。
據路透社5月19日報導,自1980年重返奧運會以來,中國的體育體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站上了金牌榜榜首,4年後的倫敦奧運會也只是僅次於美國排名第二。
報導稱,然而,在裡約熱內盧奧運會還有不到3個月就要舉行的時候,這個體制卻由於一個更繁榮國家的人口統計數據變化而開始瓦解。
這種情況對學校的黨委書記黃勤(音)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在全國有2183所這類學校,奧運冠軍中有95%都是從這些學校走出來的。
現在願意讓孩子從6歲起就到這些學校接受艱苦訓練的父母越來越少,導致學生整體數量下降。一些學校被迫關門,另一些則開始做出改變。政府數據顯示,體育學校的數量在1990年還有3687所。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這樣的學校特別吸引人,」黃說。那個時候家庭普遍不太富裕,高額的體育補貼會更被看重。
像女足國家隊前隊員謝慧琳就是從這所學校走出來的。
「現在假如孩子學習成績還可以,家長們都不願把孩子送到體校……體校學生的生源在減少,因為社會更加重視文化教育。」
報導稱,在2008年奧運會的時候,有關體校體制實用性的討論就開始了,關於退役運動員困境的說法與中國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對教育水平要求的提高開始產生碰撞。
還有一些不利因素包括,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出生率下降,殘酷的教育體制使得中國學生花在家庭作業上的時間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
報導稱,為應對這些問題,政府在2010年出臺了政策(稱為23號文件),要求體校提高文化課教學標準,並給退役運動員更多的幫助。
黃勤(音)說,浦東新區第一少年兒童體育學校已經提高了教師培訓要求。三年前,該校放開了40年來要求全體學生在校學習、訓練並全天住校的規定。
現在,該校700多名學生中超過一半都在其他學校學習。在剩下的300多名全日制學生中,約10%不住校。
像上海市楊浦區青少年業餘體育學校等學校都開始到幼兒園向家長們宣傳把體操作為孩子的課後活動選擇。「我們稱之為快樂體操,」校長朱增祥(音)說。
在北京什剎海體校,副校長張敬(音)說,學校重視全面發展,會教授運動員除體育外的其他生活所需技能。
報導稱,而曾培養出奧運冠軍劉子歌的上海市體育運動學校從2012年開始就拒收沒通過文化課考核的運動員,並告訴家長說學校是把體育訓練作為一種教育手段而不是終極目標,該校校長盛茂武說。
「很多體校都在朝這個方向發展……但這是個痛苦的過程,」他說。
「現在的固有觀念是,教育和訓練是兩條不同的路線……假如想當世界冠軍,就不能學習。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到最後沒幾個人能成為冠軍。」
報導稱,政府並不會公布體校的招生情況,不過有跡象表明,改變已經影響到了中國的體育人才庫。
4月份,《中國體育報》報導說,自1987年以來,中國的桌球運動員人數減少了近四分之一至23266人。
「在這種變化的局面下,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傳統訓練體制和競技體育模式,」國家體育總局桌球羽毛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劉曉農說。
然而,改革的紮根卻很緩慢。
3月份,一項政府調查發現,涉及9省市的一些被調查學校沒有在教育上投入足夠資金,一些地方教育部門不重視落實23號文件的改進要求。
不過曾是山西省武術隊隊員的王林文(音)說,改革的步子不管多小,對那些有意進入體校的人來說仍是關鍵的。
在2009年之前,有5年的時間,她每周的工作日都在訓練,只有周末才會學習,她說。
「因為沒有經歷教育體系,我失去了很多,」她說:「(改革)是好的,這樣體校的學生就不會走出校門而一無所知了。」(編譯/王笛青)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北京什剎海體校是中國最知名的體校之一,培養出多位世界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