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長春的於璨伊小朋友,現在4歲零7個月了,她在幼兒園裡很有名氣,因為在全國跳繩比賽中,她取得了7連冠的好成績。
大部分4歲的小朋友,每天放學回家,都會在家看電視、玩玩具,但於璨伊不一樣,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換上運動服,進行跳繩訓練。
陪著於璨伊一起訓練的,還有她的爸爸和媽媽。每天下午,一家三口在於璨伊爸爸開辦的運動俱樂部中,一起練習跳繩。於璨伊的爸爸說,孩子從小就在健身館裡玩,因此對跳繩很感興趣,不過,她能在全國性的比賽中取得這麼好的成績,主要還是靠孩子自己的刻苦訓練。
2019年11月,剛滿4歲的於璨伊小試牛刀,參加了吉林省的跳繩比賽,通過這次比賽,對跳繩的興趣也更加濃厚。隨後,爸爸媽媽針對她的情況,給她逐漸增加訓練。現在,小璨伊跳繩的速度更快了,她也學會了花樣跳繩的各種方法。
於璨伊的跳繩成績單
有人說,於璨伊之所以能奪得7連冠,是因為她爸爸本身就是跳繩教練,但我想說,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即使家長是世界冠軍,也無濟於事。
那麼,於璨伊的父母,到底用了什麼樣的引導方式呢?
於璨伊的父親是跳繩國家隊的隊員兼教練,在沒有訓練的日子裡,他就在自己開辦的運動俱樂部裡教一教學員。於璨伊從小就在俱樂部裡玩,看爸爸給學員們上課,耳濡目染下,她對跳繩的興趣比較強烈。長大一點以後,爸爸沒有特意教小璨伊學跳繩,反而是小璨伊自己拿起跳繩玩了起來,等到小璨伊要求爸爸教自己跳繩時,爸爸才開始對女兒進行系統的教學。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環境影響人的成長,但它實在不排擠意志的自由表現。」於璨伊雖然從小在俱樂部裡泡大,但她對跳繩的熱愛,卻是發自內心的,而如果她的父母從小就逼迫孩子練習跳繩,則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作為家長,我們要向於璨伊的父親學習,不急不躁,讓孩子自由探索、培養興趣。
自從於璨伊開始練習跳繩的那一天,她的父母就一直陪伴著她。於璨伊練習高抬腿,爸爸媽媽就在兩邊幫她扯著繩子,監督她的抬腿高度;爸爸帶著於璨伊練習親子一帶一單跳時,媽媽就在一旁專心地幫父女倆數次數……
所以,與其說是小璨伊在訓練,不如說是他們一家三口都在練習。
俗話說,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給孩子起到榜樣作用。不愛運動的家長,必然養不出愛運動的孩子,只喜歡玩手機的家長,孩子也熱衷於網遊。想讓孩子變得優秀,我們自己首先就得謹言慎行。
於璨伊的父親說,是他建議孩子去參加競賽,但是競賽的目的並不是拿第一名,而是通過競賽的過程,讓孩子學會努力、學會堅持、學會拼搏。璨伊的爸爸還表示,體育鍛鍊能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對孩子的成長也是很有好處的,他希望用體育鍛鍊和體育競賽讓孩子學會成長,並讓體育成為陪伴孩子一生的特長。
反觀很多家長,給孩子報名很多特長班,逼著孩子學習和比賽,如果孩子取得的成績不理想,還會打罵孩子。其實,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每個孩子對世界都很好奇,他們最開始對學習也是有一定興趣的,但是在家長的逼迫和施壓下,孩子們的自信心被磨滅,興趣也逐漸消失殆盡,等到那時,他們不僅不會主動學習,反而可能會出現逃避學習、逃避生活的現象,很多中學生沉迷網路遊戲,就跟這個原因有關。
在記者的採訪中,小璨伊說她很喜歡跳繩,記者問她為什麼,她說,因為跳繩的時候她很開心。我想,讓小璨伊開心的,應該不只是跳繩這件事,還有訓練過程中父母對她的高質量陪伴吧。
對待孩子,讓我們少一些焦慮、多一些陪伴吧!
我是,專注兒童教養與自我提升。關注我,讓我們在育兒之路上攜手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