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鋼的退休職工張文(化名)從未料到古稀之年還會遭此一劫。
「每一秒鐘都生不如死,也不曉得我上半輩子造了什麼孽。」72歲的張文是湘鋼職工大學的一位退休教師,一輩子傳課授業,桃李滿天下。2010年6月27日晚上,張文在去給學生補課的途中,意外滑倒,導致左腿粉碎性骨折。隨後,被家人送入湘鋼醫院搶救。沒料到,最後不但骨折沒能痊癒,反而釀成了一個更大的悲劇……
兩次骨折手術 鋼釘全打歪了
陽春三月,萬物甦醒。以往每年的春天,張文都會跟老鄰居們外出踏青,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然而,從今以後這將成為一種奢望。
「感覺世界一下子塌了,人廢了,時刻受煎熬。」據張文介紹,骨折後經過兩次固定手術,他左腿16釐米長的股骨上,留下了15個穿鋼釘留下的大洞;以及一根穿過股骨,刺入髖關節的鋼釘。也正是這根錯位的鋼釘,讓他如今每天生不如死。而早已千瘡百孔的左股骨,也已經脆弱得無法承受任何外力的影響。「現在是拆也不是,不拆也不是,冒險去拆鋼釘的話,這節骨頭就散架了。」
2010年6月27日晚,被返聘的退休教師張文,如期趕往學生家中上課。「當天下了點雨,黑燈瞎火的,走到門口時腳一滑就倒地上了。」年過七旬的張文,疼出一身冷汗後,被家裡人送去了湘鋼醫院。經過醫生檢查,左腿粉碎性骨折,需要馬上進行手術。
「選擇到這家醫院做手術,應該是我這輩子做過的最錯誤的決定。」回憶起當初的選擇,張文依然後悔莫及。復旦大學畢業的張文,早已是湘潭政商圈內有名的經濟權威,膝下子女也事業有成,就算他想在國內任選一家醫院做手術,也沒有任何經濟上的壓力。
最後,張文考慮到子女都在外地,妻子又有病在身,最終接受了醫院的建議,選擇了就近治療。當然,讓張文留在湘鋼醫院做手術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妻子也是這裡的退休職工。「我想著知根知底,醫生也都熟,不會出什麼問題。」
6月30日上午,張文如期躺上了手術臺。像其他的骨折手術一樣,張文的左腿裡被植入了鋼板,並打入了三顆鋼釘用於固定。很快,這臺很常見的手術「順利」結束。
一周以後,張文察覺到了異常。「按道理應該過幾天就不痛了,怎麼痛得越來越厲害?」剛開始幾天,張文咬咬牙還能忍住,隨著疼痛加劇,他知道可能出問題了。很快,CT報告出爐。看到片子裡顯示的影像,張文頓時傻了眼:三口鋼釘竟然全部打偏了,有的鋼釘甚至戳到了關節,難怪每天這麼鑽心裂肺的疼了!
出現這麼嚴重的失誤,也讓醫院驚訝不已。院方除了獻上鮮花上門道歉、安撫情緒,也馬上聯繫長沙的權威專家,給張文進行「返工」。
7月30日,張文再次躺上手術臺。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手術,長沙來的專家宣告手術「成功」。然而,讓張文絕望的是,術後的狀況相比第一次,有過之而無不及。「坐不得躺不得,時刻鑽心似的疼。家裡人怕我疼得咬掉舌頭,只好在我嘴裡塞了個毛巾。」術後第十天,張文遵從醫囑,試著下地走動。當腳尖碰到地面的那一剎那,一股劇痛差點讓他暈厥過去……
看到第二次的CT檢查結果時,張文「想死的心都有了」。按片子顯示,第二次的手術再次穿釘,鋒利的鋼釘穿透左股骨,插入髖關節兩毫米。「本來應該是活動的部位,活生生插了一個鋼栓。」
鋼釘打入張文的左腿後,等於是人為製造了一起「骨質增生」,而質地更是比軟骨硬上數倍的合金,痛苦程度可想而知。張文說,自從手術失敗以後,他就沒有睡過一次安穩覺。家裡的電視機24小時不關,躺在床上看累了,就眯上一會兒,然後很快就會被劇痛驚醒。如今,他每天的實際睡眠時間不超過三小時。經過這大半年的折磨,張文的體重更是下降了40斤。
手術失誤,已構成醫療事故
經歷兩次手術的張文,骨折的裂縫沒有得到任何好轉,反而左股骨備受摧殘,腿裡留下了一根有百害無一利的鋼釘。「好端端一個人,現在治成了殘廢,醫院總要給個說法吧?」然而,第二次手術失敗後,醫院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讓張文不僅身體受損,更是備感心寒。「反正左推右推,既沒有一個好的認錯態度,也沒給我提出什麼補救方案。」
對於兩起手術導致的後果,到底是醫院失職,還是因為張文年事已高引發的手術併發症,醫患雙方各有理解。為了解決這個爭議,張文提出了醫療事故鑑定。
2010年12月3日,張文拿到了鑑定報告。根據湘潭市醫學會的鑑定結論,院方手術的時機、方式得到了肯定,但是院方兩次手術時,均存在骨折復位欠佳、內置螺釘位置偏移並穿出關節面的失誤,且與患者目前狀況之間存在直接因果關係。最後,湘潭市醫學會給出了結論:構成醫療事故,院方負主要責任。
如今的張文,每天拄著雙拐一瘸一瘸往返於家裡與醫院。手術失敗後,醫院給出的答覆是:「繼續治療,具體診治由科室主任根據病情隨時調整。」實際上就是給張文留了一張病床,護士小姐間或過來量量體溫,然後開了幾盒促進骨頭癒合的藥丸。每天上午,張文出去自費理療,試圖減緩左腿的持續萎縮,下午則回病房裡躺一躺,讓護士小姐檢查一下病情。
然而這種保守治療,根本阻擋不了病情的惡化。鋼釘一日不取,痛苦就一日不會消除。72歲高齡的張文,原本就脆弱的骨頭,豈能經得起如此折騰?如今張文的左腿已經縮短了兩釐米,被認定為三級傷殘;他還面臨著骨頭缺血性壞死、肌肉萎縮,甚至骨髓炎的風險……
「我只希望院方能正視失誤,趕緊給我提供一個科學的治療方案。」對於湘鋼醫院的「不溫不火」,張文顯然已經忍受到了極限。「還拖下去,我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高位截肢。」
救命靠自己
在了解到張文的情況後,湘潭晚報記者也第一時間撥打了醫院負責人電話。對方以需要公司領導授權為由,婉拒了記者的採訪。不過,記者從一份2011年2月11日最新出具的、由湘鋼醫院上交給湘鋼集團的材料中,了解到院方對這起醫療事故的態度。
院方在這份書面材料中承認了兩次手術所出現的失誤,並將繼續免費為他提供藥物與治療。待骨折內固定物取出後,再行等級鑑定,鑑定後按照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賠償。
不過對張文在術後配合治療方面,院方似乎「頗有抱怨」。院方在材料中說,術後患者出現白細胞減少,但患者拒絕骨髓細胞學檢查;院方也曾多次請省級醫院相關專業教授會診;院方也建議考慮全顴置換術,但是遭到了患者拒絕。
院方的這些「抱怨」,將飽受摧殘的張文徹底激怒了。「目前只有全顴置換術有可能救我這條腿,我怎麼可能拒絕呢?我巴不得他現在就安排我去治療。」對於院方列舉的多次請專家會診,張文表示這完全是「子虛烏有」。
為了討個說法,這半年間張文拄著雙拐,跑遍了全市的各個職能部門。張文說,他的奔走雖然贏來了各方關注,但依然沒有得到醫院的積極回應。「醫院永遠是一種聲音,要我走法律程序,法院判多少他們賠多少。」而張文目前急缺的,並非經濟上的賠償,而是積極的補救治療方案。
無奈之下,張文決定轉變思路,維權的動作先緩一緩,優先治病。3月14日,張文告訴晚報記者,他準備近日動身,去廣東省的一家知名骨科醫院試試。「腿是我自己的,總不能為了爭口氣,最後丟了命。」
探討
醫患糾紛何以化解?
張文的悲劇,只是眾多醫患糾紛中的一個縮影。相比社會上經常上演的拳腳相加的「醫鬧」事件,知識分子出身的張文,更多的是選擇跟醫院「文鬥」。根據市衛生局某負責人透露的數據,我市醫院因醫患糾紛僅「私了」部分掏出的費用,每年就達到了200萬元以上。
「這是一個很敏感的社會問題。成因很複雜,處理起來也複雜。」市衛生局醫政科負責人在接受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一個全國性難題,衛生局也一直在探討、借鑑新的處理機制,比如,第三方調解制度。
據市衛生局醫政科負責人介紹,目前解決醫患糾紛主要有三種途徑:醫患雙方自行協商、衛生部門行政調解和民事訴訟。但現實中,醫患雙方自行協商的成功率很低;而患者一方又多不願採用費時、費錢、費精力的訴訟渠道;至於衛生部門行政調解,在患者一方看來,由醫療主管部門來確定醫院是否有責任無異於老子調查兒子,缺乏公正性,不足以贏得信任。
縱觀歐美各國,法律規定醫院必須參加醫療責任保險,保險公司客觀上成為解決醫患糾紛的另一個「第三方」。而在我國,目前不僅個人醫療保險覆蓋面低,而且也缺少強制性醫療保險的相關法律規定。
因此,建立一個雙方信任的,包含保險公司、公安、司法、醫學會等部門聯合組成的第三方,就顯得尤為重要。三方在現有法律框架下理智商談,政府也逐步有意識地增加第三方的權威性,由此形成有序合理的鑑定、索賠過程,就能達到在不影響醫患雙方利益的情況下,解決醫患糾紛。
「我們目前一般是利用司法系統的資源,如司法所、人民調解委員會,來充當醫療糾紛中的裁判。」市衛生局醫政科的負責人表示,我市目前已經試用這個全新機制一段時間,調解成功率很高,效果很好。這也是國內正在大力提倡的一種新型調節機制。
如今的張文,每天拄著雙拐一瘸一瘸往返於家裡與醫院。手術失敗後,醫院給出的答覆是:「繼續治療,具體診治由科室主任根據病情隨時調整。」實際上就是給張文留了一張病床,護士小姐間或過來量量體溫,然後開了幾盒促進骨頭癒合的藥丸。每天上午,張文出去自費理療,試圖減緩左腿的持續萎縮,下午則回病房裡躺一躺,讓護士小姐檢查一下病情。
然而這種保守治療,根本阻擋不了病情的惡化。鋼釘一日不取,痛苦就一日不會消除。72歲高齡的張文,原本就脆弱的骨頭,豈能經得起如此折騰?如今張文的左腿已經縮短了兩釐米,被認定為三級傷殘;他還面臨著骨頭缺血性壞死、肌肉萎縮,甚至骨髓炎的風險……
「我只希望院方能正視失誤,趕緊給我提供一個科學的治療方案。」對於湘鋼醫院的「不溫不火」,張文顯然已經忍受到了極限。「還拖下去,我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高位截肢。」
救命靠自己
在了解到張文的情況後,湘潭晚報記者也第一時間撥打了醫院負責人電話。對方以需要公司領導授權為由,婉拒了記者的採訪。不過,記者從一份2011年2月11日最新出具的、由湘鋼醫院上交給湘鋼集團的材料中,了解到院方對這起醫療事故的態度。
院方在這份書面材料中承認了兩次手術所出現的失誤,並將繼續免費為他提供藥物與治療。待骨折內固定物取出後,再行等級鑑定,鑑定後按照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賠償。
不過對張文在術後配合治療方面,院方似乎「頗有抱怨」。院方在材料中說,術後患者出現白細胞減少,但患者拒絕骨髓細胞學檢查;院方也曾多次請省級醫院相關專業教授會診;院方也建議考慮全顴置換術,但是遭到了患者拒絕。
院方的這些「抱怨」,將飽受摧殘的張文徹底激怒了。「目前只有全顴置換術有可能救我這條腿,我怎麼可能拒絕呢?我巴不得他現在就安排我去治療。」對於院方列舉的多次請專家會診,張文表示這完全是「子虛烏有」。
為了討個說法,這半年間張文拄著雙拐,跑遍了全市的各個職能部門。張文說,他的奔走雖然贏來了各方關注,但依然沒有得到醫院的積極回應。「醫院永遠是一種聲音,要我走法律程序,法院判多少他們賠多少。」而張文目前急缺的,並非經濟上的賠償,而是積極的補救治療方案。
無奈之下,張文決定轉變思路,維權的動作先緩一緩,優先治病。3月14日,張文告訴晚報記者,他準備近日動身,去廣東省的一家知名骨科醫院試試。「腿是我自己的,總不能為了爭口氣,最後丟了命。」
探討
醫患糾紛何以化解?
張文的悲劇,只是眾多醫患糾紛中的一個縮影。相比社會上經常上演的拳腳相加的「醫鬧」事件,知識分子出身的張文,更多的是選擇跟醫院「文鬥」。根據市衛生局某負責人透露的數據,我市醫院因醫患糾紛僅「私了」部分掏出的費用,每年就達到了200萬元以上。
「這是一個很敏感的社會問題。成因很複雜,處理起來也複雜。」市衛生局醫政科負責人在接受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一個全國性難題,衛生局也一直在探討、借鑑新的處理機制,比如,第三方調解制度。
據市衛生局醫政科負責人介紹,目前解決醫患糾紛主要有三種途徑:醫患雙方自行協商、衛生部門行政調解和民事訴訟。但現實中,醫患雙方自行協商的成功率很低;而患者一方又多不願採用費時、費錢、費精力的訴訟渠道;至於衛生部門行政調解,在患者一方看來,由醫療主管部門來確定醫院是否有責任無異於老子調查兒子,缺乏公正性,不足以贏得信任。
縱觀歐美各國,法律規定醫院必須參加醫療責任保險,保險公司客觀上成為解決醫患糾紛的另一個「第三方」。而在我國,目前不僅個人醫療保險覆蓋面低,而且也缺少強制性醫療保險的相關法律規定。
因此,建立一個雙方信任的,包含保險公司、公安、司法、醫學會等部門聯合組成的第三方,就顯得尤為重要。三方在現有法律框架下理智商談,政府也逐步有意識地增加第三方的權威性,由此形成有序合理的鑑定、索賠過程,就能達到在不影響醫患雙方利益的情況下,解決醫患糾紛。
「我們目前一般是利用司法系統的資源,如司法所、人民調解委員會,來充當醫療糾紛中的裁判。」市衛生局醫政科的負責人表示,我市目前已經試用這個全新機制一段時間,調解成功率很高,效果很好。這也是國內正在大力提倡的一種新型調節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