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醫療行為市場化是主因
採用肌肉注射針劑,藥廠醫院難見利潤 打十個「小夾板」,費用不抵一臺手術
過去,病人感冒發燒,醫生一般會開幾針「屁股針」,現在,肌肉注射幾乎已經完全被「吊瓶」取代;
過去,病人如果胳膊骨折,醫生會用「小夾板」固定手臂,現在,多是手術打鋼釘、上鋼板來完成骨頭復位,手術內固定已成主流手段。
為何過去常見的「屁股針」、「小夾板」、手法復位離人們越來越遠,是醫療技術的進步還是另有隱情?5月12日,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偌大輸液室 滿眼盡「吊瓶」
在沈城一家醫院的注射室內,滿眼儘是「打吊瓶」的患者,與此呈鮮明對比的是,記者沒有看到一個患者採用臀部肌肉注射的方式治療。
30多歲的李先生因感冒正在靜脈注射頭孢。提起 「屁股針」,他笑著說:以前感冒發燒都打 「屁股針」,「那時候護士拿著注射器,用酒精棉球消毒時,心已經砰砰地跳了……我也很納悶,以前一般都採取"肌注",萬不得已才"打吊瓶",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全"打吊瓶"了。」
忘卻「屁股針」 輸液成習慣
肌肉注射為何離人們越來越遠?現在的使用情況如何?帶著疑問,記者走訪了多家醫院。
「肌肉注射已經退到了次要地位,但它並不會消失。」多家醫院表示,仍設有肌肉注射給藥方式,但一般用於注射退燒藥、維生素、鎮痛劑或產婦調節給藥等特殊藥品方面。
談起「肌注」被「靜注」逐漸取代的原因,一名護士解釋,患者的要求也是原因之一。現在門診輸液患者中,近一半是向醫生主動提出輸液的。「輸液見效要快些,患者不就是要快點兒治病好嗎。」此外,肌肉注射不方便,有痛感,也是人們很少去選擇它的重要原因。醫生介紹:「長期"肌注"還易引起皮下硬結以及淤血症狀,有的針劑甚至會引起肌肉萎縮。」
記者了解到,一般情況下的治療原則是,能口服的就不要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靜脈注射。在一些情況下,醫生也會勸患者服藥、肌肉注射,但一些患者有從眾心理,看見別人「打吊瓶」好得快,也要求「打吊瓶」。久而久之,大家的習慣慢慢被改變。
骨折打夾板 漸漸「退二線」
與「屁股針」相似,骨折夾板、手法復位等傳統的骨折治療手段也在漸漸「退居二線」。
一名骨科醫生說,近幾年來,可以選擇「小夾板」、手法復位治療的患者大部分選擇了手術治療。患者圖的就是手術治療復位精準,一次性解決,住院時間短。但手術治療也有缺點,它破壞了局部血運,癒合時間比起傳統手法至少要長1/3,而且費用較高。
其實,「小夾板」、手法復位還是有一定優越性的。手法復位不破壞骨折周圍結構,創傷小,不破壞骨膜,沒有疤痕,後遺症少,費用遠遠低於手術;缺點是固定不太牢。
為什麼患者多放棄傳統的手法復位呢?醫生介紹,手法復位有個局限:疼痛。在治療時,常常需要親屬按住病人,醫生才能實施復位。而且,手法復位存在一個成功率的問題,如果一次復位的效果不好,可能需要兩次、三次,結果,大多數患者閒麻煩、怕疼,放棄手法復位、夾板治療,點名要手術治療。本報記者 尚志文
[科學治療小提示]
能吃口服藥,就不要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要靜脈注射。
[新聞延伸]
醫療行為市場化才是主因
「不管是"小夾板"還是"屁股針",患者的需求只是一方面,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醫療行為市場化。」業內人士介紹。
拿肌肉注射來說,很多藥廠已經不生產供肌肉注射的劑型,尤其是抗菌消炎藥,輸液用的抗生素價格比其它劑型高出數倍。沒有來源,醫院就無法提供「屁股針」給患者選擇。另一方面,肌肉注射產生的耗材和服務費也無法和採用靜脈滴注方式相比,便宜的注射方式就被市場化的醫療行為淘汰了。
而手法復位、上夾板固定的費用,與手術費用相差懸殊,給十個病人打「小夾板」的費用,加起來還不如一臺手術高。而且上夾板給醫生帶來的風險更大,因固定不夠牢固,在康復期一旦發生移位,患者就會遷怒於醫生,還不如直接手術解決,醫生少了麻煩,醫院也能增加收入。(尚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