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腳步》第7期丨馬立安(Mary Ann):25年,我把青春給了深圳……

2020-12-16 海報新聞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玉升 深圳報導

馬立安(Mary Ann) 簡介

1964年出生於美國加州長島,人類學學者,藝術家,深圳大學《世界建築導報》編輯。

1995年開始在深圳從事文化人類學研究,持續關注深圳的建築、城市規劃及人文變遷。曾開設博客「深圳筆記」對改革開放後深圳的城市化發展進行深入探討;曾在深圳白石洲創辦「握手302」藝術空間,旨在以藝術的形式在深圳不同社區探索文化地理的可能性。

2017年合作主編、出版英文版《向深圳學習》,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深圳改革開放經驗和成果的西方學者調研報告,在歐美引起較大反響;2020年8月中文版《向深圳學習》在深圳首發。

「從我的年齡來看,我已經把我的青春給了深圳,現在捨不得的,是在這邊的經歷和朋友,我所有的青春的記憶,也都在這兒……」

馬立安,8月26日,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環球資訊」連線訪談時如是說。

連線當天,是深圳特區40歲生日;今年,馬立安已在深圳生活了25年。

我第一次見到馬立安,是在今年的6月份,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漸趨穩定,深圳舉辦《袁庚傳奇》新書發布會,其中兩位受邀嘉賓,是馬立安和李津逵,李津逵特意跟我引薦,說要採訪特區四十年,馬立安絕對不可錯過,她可是一個超級「深圳通」。

當場添加微信。我回去上網搜來馬立安的很多文章,研讀後提出約訪邀請,她痛快地答應。再見面,她直言相告,「我是看你訪談過李津逵、吳文媛以及周為民,我才接受的」。

很中國化的一個解釋。

詢問過我的年齡,又很中國化地脫口而出:「我大你一輪,我們都是屬龍的,哈哈……」

馬立安說,來到深圳,為了研究;留在深圳,為了愛情。

於她而言,愛情的力量,足夠偉大;深圳的經歷,刻骨銘心。

在我看來,與其說她嫁給了天津人楊阡,更確切地說,她嫁給了深圳……

1、神仙眷侶:「嫁了一隻回不去的小雞」

訪談馬立安,地點選在其老友吳文媛的規劃設計公司的會議室,因為疫情,兩人已經大半年沒有見面,一見面就來了個大大的擁抱。

馬立安拿出一件毛織衣服送給吳文媛,吳喜出望外,連聲感謝,連稱難得;原來,這件衣服竟然是馬立安一針一線親手編織,花色別致,樣式精美。

「你們看看,一個美國的『富二代』,被中國同化成什麼樣子,疫情幾個月,天天在家裡織毛衣……」

吳文媛大笑著向我們展示馬立安的新技能、新成果,關切地詢問她新換的住處位置,繼續逗她,「我看你們家有一張單人床就夠了,你睡上半夜,楊老師睡下半夜……」

哄堂大笑,實情道出。

原來,馬立安與老公楊阡,近年來的作息生物鐘迥異。馬立安,習慣於每天晚上七八點鐘上床,睡到凌晨三四點鐘,晨起打坐;楊阡呢,一直喜歡晚睡,不到下半夜沒有困意……

神仙眷侶,珠聯璧合。

更讓人驚訝的是,兩個人在深圳二十多年,不買房不買車,不要孩子,養著三隻貓,一直過著極簡的生活……

極簡到什麼程度?兩人租住過很多的城中村,家裡連一張床都不要,直接睡在床墊上,馬立安還不吹空調……

常人難以理解,馬立安享受其中。

她跟我們分享了第一次見到楊阡時的情形。她去深圳大學找一位老師交流一些事情,那位老師是楊阡的高中同班同學,交流臨結束,他問馬立安,「晚上有人請客吃飯,要不要一起去?」

彼時的馬立安,初到深圳,很快發現,中國人在飯桌上說的話要有趣很多,和正式採訪時不一樣。

於是當晚赴約,赴來一生之約。

在那個飯局上,兩人首次相識,相談甚歡,馬立安感慨,楊阡是第一個「將我當做一個人而不是外國人」的中國人……

不僅不當外國人,樂善好施的楊阡,帶著她去看大家樂舞臺,帶著她去看城中村,和打工者們一起吃飯,一起聊這座城市的來源和發展……

緣分天註定。

「請問你為什麼來深圳啊?」

很多年以來,馬立安的外國人面孔,經常會招來好奇的詢問,每被問及,她的回答,輕描淡寫:為了做研究。

如此回答,顯然沒有拉直問號,往往讓人更加疑惑。

這個時候的馬立安,立刻流露美國式的幽默:你問我來的原因,並沒有問我留的原因,哈哈……

她告訴我們,來的原因和留的原因,是不一樣的。

「來深圳,是為了做研究;留下來,是因為愛情。」

在馬立安看來,楊阡的主業是劇作家,需要在一個說普通話的地方施展才華,而她的主業是研究,可以在一個非母語的環境發揮所長……

……

順理成章,留在深圳,相伴同行。

對此決定,或許有人會理解為犧牲,馬立安又以中國式的幽默一笑置之:

「說的土一點,我這是典型的嫁雞隨雞,楊阡這隻小雞,是從天津移到深圳來的一隻小雞,只能生活在自己的雞圈裡,還是一隻回不去的小雞,哈哈……」

樂觀天性,處處可見。

2、愛上深圳:「多麼有趣的一個研究對象」

相比小雞,馬立安更願意把楊阡比喻成一棵樹,是從天津移植到深圳來的一棵樹。

此話怎講?

「雖然楊阡一過來就有深圳戶口,但他一直認自己是天津人,他的根是天津的……」

馬立安感慨地問:你覺得他還能回得去嗎?

沒等我回答,她自問自答:回不去了。

「他這棵樹,現在不僅回不去天津,也不會移到別的地方,因為他已經習慣了這邊的水土……」

不僅習慣,還有改變。

馬立安進一步闡述,深圳這邊的水土,已經讓楊阡這棵樹徹底發生了改變,從這棵樹上掉下來的種子,以及新長出來的那些樹,跟原來是不一樣的。

由楊阡到自己,自己何嘗不是從美國移來的一棵樹?何嘗能回得去?

推而廣之,再到千千萬萬「來了就是深圳人」的深圳人,有多少人還能回得去?

深刻之問,直擊人心。

回到上世紀90年代,深圳,日新月異,一天一個變化;深圳人,人來人往,各自懷揣夢想……

「深圳,是讓每個人過來都要改變自己的一個場所,我要看看各種人,怎麼適應這個大環境,怎麼改變自己……」

這正是馬立安的專業所在,人類學研究,「深圳,多麼有趣的一個研究對象!」

馬立安告訴我們,上世紀90年代的深圳,雖然不像現在這樣,有很多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但當時也已經雲集了一大批藝術家,大家都創意無限。

「深圳那個時候的文聯,其實是很龐大的……」

說到這裡,馬立安又分享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年,楊阡創作了一個劇本《不倫不類》,主角原型,就是馬立安,邀她出演,結果等她本色出演後,迎來一個反饋,讓人忍俊不禁:

「他們覺得我演得不像外國人,只好換了一個演員……」

3.研究深圳:城中村關係創業的激情和活力

二十多年來,馬立安一直生活在深圳,一直用自己的視角,觀察深圳,感受深圳。

她不停地行走深圳,到處考察了解深圳,跟本地居民、外來打工者交流,尋訪深圳的老村、圍屋,足跡遍及深圳的大街小巷;

她寫過博客「深圳筆記」,系統地在網上分享自己在深圳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應該是深圳外籍人士裡的第一人;

她還做過深圳一所國際學校的外籍校長,但只幹了一任,就不幹了,原因在於,她跟家長們聊教育,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她分享的學好英文的路數,少有家長能夠理解並接受;

……

馬立安,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深圳的城中村,放在城中村裡生活的人身上。

在她看來,深圳是當代中國農村與城市混雜共生的最典型例子,「深圳的每一個城中村,都有著自己的精彩故事」。

時間拉回到1995年,馬立安剛到深圳,那個時候還沒有「城中村」的說法。

當時的深圳,上海賓館以東,是「市裡」,上海賓館以西,新房剛剛開建;

福田、南頭基本上是工地;深南大道沒有多少車輛,道路兩旁,零散樓盤;

各地村民們都在加急蓋樓,也就是後來的「握手樓」;

……

曾幾何時,握手樓,城中村,遍地開花,星羅棋布;

時至今日,拆的拆,改的改,升級改造,緊鑼密鼓。

「在深圳,住過城中村和沒有住過城中村的深圳人是不一樣的。」

在馬立安看來,深圳的城中村,從一開始,就在容納和吸收外來務工者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來自四面八方的深圳人,初來乍到,第一個安身之所,往往都是落腳城中村」。

眾所周知,深圳的城中村,並非位於城市的邊緣地區,而是遍布整座城市,許多城中村佔據黃金地段,這無疑讓深圳成為特別方便的一個城市,在任何一個區,有便宜的房子,有便宜的飲食,有便宜的交通……

「如果你在羅湖打工,在羅湖可以找到房子;如果你在福田打工,福田可以有房子;南山打工,南山有房子……」

追夢的城市,吸引著追夢的人,紛至沓來,數不勝數。

想想看,一個大學畢業的年輕人,來到深圳,假如他想做商業,可以住在蔡屋圍;假如他想做電子,可以去住崗廈……

因為蔡屋圍挨著東門,崗廈不遠處就是華強北。

遺憾的是,那是以前,放在現在,只剩假如。

十多年來,目睹深圳多處城中村的改造和升級,帶來這樣的變化,讓馬立安有些不安:

「繼續這樣下去,會讓深圳更像紐約、更像倫敦、更像東京,就是說市中心是有錢人的天堂,而錢少一點的人,是留不下的……」

話到這裡,馬立安長嘆一口氣。

在她看來,深圳的的創業精神和創業激情,一直在城中村,而不在高樓大廈裡。

「一個城市,如果選擇創新作為目標,那麼最想吸引的人會是誰?」

毫無疑問,一定是年輕人。

「只有年輕人才能創新,才能產生讓人驚嘆的、綿綿不絕的創意和活力」。

4.《向深圳學習》:了解深圳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8月23日,深圳,《向深圳學習》中文版(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舉行新書首發式。

「25年前剛來深圳的時候,我並不了解它的發展潛力,城市多樣化的屬性讓我無法給它下一個定義。這裡有我欣賞的地方,也有我不喜歡的地方。寫書的過程是一種『心理醫療』,反省自己與深圳的關係。通過這本書,我公開了自己對深圳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活動現場,馬立安如是告訴到場的讀者們。

她在現場還表示,深圳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子,是因為不同群體發揮了相應的作用。深圳不但包容,更願意、敢於借鑑別人的優點,這一點很可愛。

更多的話語,更多的觀察,寫進了書裡。

《向深圳學習》由《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先生作序,被評價為「國外主流學者第一次全面、正向和系統地介紹和論述深圳經濟特區的歷史、發展與現狀的大型學術性調查報告,是國外讀者了解深圳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不可多得,不止是針對外國人而言,更多的中國人,也應該讀一讀此書,因為「深圳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艱難困苦,要讓世人有所了解」。

在書籍的第二章,馬立安用很長的篇幅,詳細講述了在深圳早期發展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三位領導,「他們曾經披荊斬棘開展改革但又飽受爭議」。

馬立安分享的這三位深圳領導分別是:

深圳前市委第一書記和市長梁湘(1981年至1986在職);香港招商局原常務副董事長和招商局蛇口工業區總指揮袁庚(1979年至1993年在職);深圳大學前黨委書記、第二任校長羅徵啟(1983年至1989年在職)。

對於梁湘,馬立安在書裡表示:梁湘上任以後很快促成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出臺,以保護從前那些超前的做法以及外商的權益;梁湘的魄力不但表現在創新和吸收先進方法上,他和深圳其他領導為了保護他人甘冒風險。

「1984年鄧小平南方談話肯定了梁湘的改革措施,梁湘的榜樣地位此時達到頂點。鄧小平對於下屬的支持與梁湘在深圳的做法如出一轍」。

對於袁庚,馬立安的評價是,「對於改革,袁庚比梁湘更加大刀闊斧」。

馬立安在書裡寫到:在特區,「蛇口精神」有別於「深圳精神」,正是袁庚對民意表達的態度和對「社會變革」的呼籲,才讓全國人民認識到深圳改革開放的特殊意義。

「深圳與蛇口的模式差異不大,但是對於改革非同小可,因為袁庚關注的不僅是提高打工者的素質,還有提高施政者的素質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服務質量,其目標是培養態度積極、熱衷參與的中產階級。」

對於羅徵啟,馬立安詳細還原和講述了深圳大學的初建過程。她強調指出,羅是學建築學專業的,他將學生們編入不同的施工隊,負責各個建築的設計,勝出的建設方案由學校組織施工……

可以說,深圳大學是由自己的學生、教職員工和校長共同參與建設起來的,這昭示了特區精神的英雄氣概,並且為全國建設發展樹立了新的榜樣。

「深圳大學的這一知識分子群體形象,同深圳特區和蛇口的建設者一樣,都是在具有魄力的領導帶領之下為實現建設目標付出巨大努力的一群人。」

……

這就是美國人馬立安在深圳的故事。

這就是馬立安與楊阡的浪漫史,馬立安與深圳的浪漫史……

這個句式,相信很多深圳人很熟悉,數年前,楊阡寫了一個戲劇,名字就叫:香檳與蠔的浪漫史……

馬立安告訴我們,她在美國的時候,是個小孩,什麼都不知道,也不懂,她成年的時間都在深圳度過的。

1995年,深圳特區15歲,初到深圳的馬立安31歲;

2020年,深圳特區40歲,安居深圳的馬立安56歲;

正所謂:

我在最好的時光遇見了你,正是遇見了你,我才擁有了這段更美好的時光……

以此,贈予馬立安,也贈予深圳。

深圳的腳步,中國的腳步

2020年,是深圳特區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來,深圳做對了什麼?中國做對了什麼?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經驗,值得總結和評說。

大眾網·海報新聞廣州新聞中心在2020年走進深圳,推出大型原創全媒體產品:《深圳的腳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區40年》,訪談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業精英,通過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呈現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從經濟特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在新時代被賦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過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萬億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後,排名全國第三。亮眼數字、輝煌成就的背後,是開放多元、兼容並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是千千萬萬的新深圳人,奔來深圳,融入深圳,紮根深圳,奉獻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離不開黨和國家的英明決策,離不開千千萬萬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奮鬥,深圳的歷史,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揮灑汗水、共同書寫;深圳的輝煌,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區精神,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像胎記一般,蘊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蘊藏在深圳飛速發展的產業和行業中。

……

深圳歷史,個人親歷;深圳經驗,個人評說。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經驗,將透過40期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走向山東,走向全國。

相關焦點

  • 《深圳的腳步》第15期丨劉天華:「黑暗中對話」讓我體會「施助者更...
    深圳正青春,深圳人也正青春。深圳的東西南北、四面八方、都裝進了他的腦子裡,他腦中有一個特別清楚的深圳地圖……天華一臉嚴肅、認真地說:「我對深圳是特別有感情的,我的青春都是在深圳度過的;這座城市正在越來越好,它還可以更好……」墨鏡,擋住了他的眼睛,我仿佛看到,他的眼睛裡,閃爍著光芒……
  • 《深圳的腳步》第31期丨徐景安:未來四十年,建言深圳做幸福城市示範
    2009年創辦深圳市市民情感護理中心,開通熱線電話,提供電話諮詢。同年被評為「第二屆鵬城慈善楷模」。先後指導創建幸福城市、幸福企業、幸福養老。首創幸福人格培訓。2019年獲「百位深圳改革人物」稱號。  「你看我今年七十九歲了,身體很健康,血壓也不高,心情很愉悅,為什麼?
  • 《深圳的腳步》第26期丨馬樹華:捐出上萬張深圳老照片,他的鏡頭裡...
    我第一次見到馬樹華的深圳新老照片,是在越眾產業園裡的「越讀學園」,當時我在那裡訪談羅亞君(詳見「深圳的腳步」第19期),旁邊擺放著十幾組放大的新老對比照片,全是在同一個地點同一個角度拍攝的,引起了我的興趣,一問,出自馬樹華之手,於是當場敲定要採訪他,請羅幫忙聯繫。
  • 《深圳的腳步》第29期丨方宏:保護民營企業家,深圳探路大有可為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方宏滯留香港已接近一整年,他處理日常工作包括與深圳律所同事們的聯繫,也都是通過視頻進行。這一期是我們製作《深圳的腳步》專題以來最具有2020年印記的一期。1、做檢察官:兩起投機倒把案皆不定罪先將時間拉回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方宏大學畢業後的第一個角色,是上海市檢察院的一名檢察官,一幹就是四年——「在那四年裡,我經手處理了從1984年到1988年之間,上海幾乎所有的經濟大案。」
  • 《深圳的腳步》第34期丨範軍:深圳人緣何不仇富?深圳民間為何那麼有活力?
    1992年來到深圳。長期從事參與式城市規劃、第三方公共政策評價和社會治理跨界研究,2014年獲深港生活大獎年度公民獎。現為深圳先行示範區(社會組)專家、深圳社會組織研究院副院長、深圳經濟特區社工學院理事、公眾力公益發展中心理事長。範軍,是深圳在社會創新領域的知名從業者。
  • 《深圳的腳步》第36期丨徐建:老律師領受新任務,牽頭成立法律服務...
    1985年任深圳司法局副局長。1989年由司法部派駐香港中國法律服務有限公司任董事副經理。2003年7月19日當選為深圳市第四屆律師協會會長。現為廣東融關律師事務所主任合伙人,深圳市律師協會榮譽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律師學院首任院長。「你們應該去採訪徐建律師,他做深圳律師協會會長時推行的那一套制度,還是很不錯的。」《深圳的腳步》第31期受訪嘉賓徐景安接受訪談時如是建議。
  • 《深圳的腳步》第28期丨朱榮遠:深圳再領新任務,繼續做聯通世界的...
    從1991年至今,朱榮遠在深圳工作和生活了近三十年,他首先跟我感嘆:「很幸運,從年輕時大學畢業到現在,在我職業生涯的最重要的時間,包括我人生的最重要的時間,一直跟深圳這座城市和珠三角這個地區發生著緊密的關係。」
  • 《深圳的腳步》第22期丨童雪松:創投最喜歡什麼樣的創業者?深圳為何很難學?
    童雪松說,現在的他,很願意幫助有緣的年輕人,尤其是那些處於創業起步期的年輕人,儘量多指點一些,儘量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我同意這句話,不以失敗論英雄,那應該以什麼呢?我覺得應該以經歷論英雄。」深圳的腳步,中國的腳步2020年,是深圳特區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 《深圳的腳步》第33期丨蘇拉:做了三十年老師,寫了三百多首歌,教書...
    每一個人的成長裡,都包含著開放包容的深圳氣質;深圳的每一步變化裡,又有著每一個人的無悔付出……「所以我特別喜歡你們這個專題的主題——深圳的腳步,每一個人的腳步,就是這座城市的腳步。」有時歡笑有時哭泣面朝大海你的每個表情融進我的悲歡我把青春付給你換美好未來深深愛上深圳生命的遷徙如此動人總有一扇窗為我點亮一盞燈
  • 《深圳的腳步》第30期丨範志明:小切口做公益,用一片雲推動另一片...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玉升 深圳報導範志明 簡介1973年出生,山西人。1996年來到深圳,曾任過職業經理人、合伙人以及合資公司總經理,2007年全職從事公益至今,曾當選深圳十大慈善人物。「範志明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人物,他所做的所有事情都不是大規模高檔次,他是一個一個、幾個幾個地影響著人,改變著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他是一片雲推動一片雲……」《深圳的腳步》第一期受訪嘉賓李津逵教授在推薦訪談範志明時,跟我如是說。
  • 《深圳的腳步》第28期丨朱榮遠:深圳再領新任務,繼續做聯通世界的多制式插線板
    1、深圳新使命:由經濟特區到社會特區從1991年至今,朱榮遠在深圳工作和生活了近三十年,他首先跟我感嘆:「很幸運,從年輕時大學畢業到現在,在我職業生涯的最重要的時間,包括我人生的最重要的時間,一直跟深圳這座城市和珠三角這個地區發生著緊密的關係。」
  • 逝者|傅高義:47年前首訪內地第一站就是深圳
    在近7個月的時間內,傅高義走訪廣東全省14個地級市和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全省100個縣中的70多個。兩年後,《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一書出版。2013年1月18日,鄧小平南方談話21周年紀念日當天,傅高義積10年心力完成的巨著《鄧小平時代》中文簡體版在北京、深圳、成都三地聯合首發。隨後,他在中國內地開啟了多場有關鄧小平、有關改革開放、有關那個時代的知識分享,他把第一場演講定在了深圳舉行。
  • 深網觀察 第33期丨深圳再下「跳棋」,深河特別合作區如何乘勢而上?
    上周,深圳市交通局發布《深圳建設交通強國城市範例行動方案(2019-2035年)》公眾諮詢稿,提出在東部方向,加快建設深圳至深汕特別合作區高鐵,同時新增規劃深圳至河源高鐵,銜接杭州至廣州高鐵,形成深圳與長三角地區聯繫的東向新通道。幾天前,據《河源日報》報導,河源市正式啟動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實施方案編制工作。此前,深圳市統計局發布2019年前三季度深圳經濟運行數據。
  • 《深圳的腳步》第6期丨郭曉冰:一個好的公益團隊,要像一個「燜燒鍋」
    ,各人都有了公益路上的一個新「益名」:小一、不二、木三、利四、初五、順六、瑞七、洪八、長九、美十、鈴鐺……好玩又好記的「益名」,越叫越開,越叫越響,多年以來,伴隨著「益加益」團隊的發展和壯大,又被異地的夥伴們玩出新花樣……郭曉冰,在路上;「益加益」,在路上……(訪談時間:2020年7
  • 2021年深圳展覽會排期時間表
    為了讓大家有一個清晰直觀的了解,創圖展覽整理了2021深圳展覽會的排期供各位參考。-3-26至2021-3-28地點:深圳會展中心2021年CCH深圳國際餐飲連鎖加盟展覽會開展時間:2021-3-26至2021-3-28地點:深圳會展中心2021第22屆深圳國際機械製造工業展覽會SIMM
  • 2020深圳設計周圓滿收官 書寫深圳設計四十年青春華章
    設計盛宴綻放鵬城。作為向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的獻禮,本屆深圳設計周特別策劃「深圳設計40年:時代的力量」展,圍繞輝煌成就(展覽)、卌年徵程(訪談)和深圳價值(文獻)三大板塊,論述「時代賦予深圳以使命,深圳賦予設計以力量」。「卌年徵程」訪談中收錄50位設計師的深度訪談,訪談對象有年逾70的第一批深圳拓荒者,也有90後嶄露頭角的新生力量,50個視頻合在一起,匯集成一部生動的深圳設計演進史。
  • 第781期深圳地鐵集團
    事實上,2019年深圳地鐵所轄7條線路列車運行正點率為99.96%、運行圖兌現率為99.99%。,這一水平在全國都是處於較高水準。針對設備故障這一情況,深圳地鐵一方面不斷推進設備升級改造,不斷優化檢修作業流程,加強檢修作業管理。
  • 《深圳的腳步》第35期|牛子:抗戰老兵逐漸凋零,關愛行動正在持續……
    ,這部片子的每一個鏡頭都是讓我刻骨銘心的。」深圳的腳步,中國的腳步2020年,是深圳特區正式成立四十周年。四十年來,深圳做對了什麼?中國做對了什麼?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經驗,值得總結和評說。大眾網·海報新聞廣州新聞中心在2020年走進深圳,推出大型原創全媒體產品:《深圳的腳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區40年》,訪談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業精英,通過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呈現深圳的四十年。
  • 《我們都是深圳人》系列之:美國人馬立安
    本期主角:  馬立安,女,美國社會和人類學者,《向深圳學習》作者之一。1995年開始在深圳從事文化人類學研究,關注深圳的建築、城市規劃及人文變遷,對城中村的歷史變遷頗有見解。  《向深圳學習——中國改革開放時期從經濟特區到模範城市的試驗》(簡稱《向深圳學習》),是引進版書籍,原著為英文版,於2017年由美國芝加哥出版社出版。這本書以西方學者獨特的視角審視中國的改革開放,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深圳改革開放經驗和成果的西方學術調查報告。
  • 2020年深圳第49期全市各街道治安安全指數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要求,借鑑國內其他城市的成功做法,於2016年4月5日開始,每周通過市公安局門戶網站、公安微信、微博,向社會發布一次深圳公共安全指數,保障市民群眾知情權、監督權,引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 「平安深圳」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