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玉升 深圳報導
牛子簡介
1962年出生、生長於寧夏銀川。深圳自由導演,攝影師。
1992年來到深圳,參與歷年來深圳市委宣傳部與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拍攝的《閱讀深圳》、《設計之都》、《鋼琴之城》、《歌聲中的深圳》( CCTV2009獻禮片)、2015-2018深圳市外宣片以及深圳大學生運動會宣傳片。曾榮獲深圳市第四屆青年影像節十年十佳導演。
執導、拍攝的抗戰題材長紀錄片《尋找少校》,獲2008-2009年度中國電視紀錄片長片十佳作品獎、第三屆「紀錄·中國」銀牌節目獎、2010年中國·西安國際民間影像節最佳人氣作品獎等,曾在鳳凰衛視、cctv4頻道以及黃河(北美)上海紀實頻道播出,入選中國文化部對外交流影片,被譯成十種文字。
其紀錄片作品還有:《唐卡》《心象》《神貧的人民》等。
2020年12月5日,深圳,紀錄片《尋找少校》觀影會在越眾產業園越讀學園舉行,數十位到場觀眾一起重溫了這部多次獲獎的紀錄片,在觀影后的分享會上,攝影師牛子發言時十分感慨,稱他有七八年沒有看過這部影片了,距離片子的拍攝時間也已經過去了十五六年,「片子裡出現的多位老兵已經歸隊,過去我們努力地尋找歷史,如今我們所做的事情也已經成為歷史……」
我們對牛子的訪談,在觀影會次日進行,他向我們分享了這部片子的拍攝經過,以及通過參與這部紀錄片,策展推出《國家記憶》影像展,讓更多的人關注抗戰歷史,參與關愛抗戰老兵公益行動……
多年來,牛子與眾多志願者一道走訪看望了許多抗戰老兵,憶及去到老兵家裡,看到他們的境遇,以及老兵們被告知「您是國家英雄」而哇哇大哭的情形時,爽朗剛毅的牛子,禁不住潸然淚下……
1、《尋找少校》:流淚盲拍的最後一組鏡頭
「對於我來說,這部片子的每一個鏡頭都是讓我刻骨銘心的。」
說起《尋找少校》的拍攝經過,距今已經過去十五六年的時間,但牛子還是記憶猶新。
《尋找少校》講述的是一個關於遺忘和尋找的故事。從一幅意外發現的美軍葬禮老照片開始,幾位研究中國遠徵軍的中國民間學者耗時三年,沿著當年遠徵軍的反攻路線穿過怒江和高黎貢山,遠赴美國國家檔案館,拜訪老兵家庭,終於找到美軍少校梅姆瑞在中國的埋骨之處,梅姆瑞少校於二戰期間來華與中國軍人攜手抗戰,於1944年5月犧牲於雲南。他們還考證出遠徵軍中一支代號「Y部隊」的美軍顧問團的前世今生……
紀錄片的結尾,是這樣一組鏡頭:
2005年夏天,在梅姆瑞少校犧牲61年後,梅姆瑞少校的兩個女兒以及當年為梅姆瑞少校主持葬禮的斯多德上校的女兒珊,她們三人來到中國,站在父親當年戰鬥過的地方,舉行了一場簡單而隆重的祭奠儀式。一同參加祭奠的,除了攝製組一行人,還有許多當地的居民,每個人手中都捧著一束攝製組帶來的康乃馨。
在祭奠儀式上,珊穿著白T恤,哽咽著輕聲說道:「今天,孩子們來到這裡,紀念埋葬在這裡的父親,他曾為這個美麗的國家和她美麗的人民而戰。請求你從天堂注視我們,讓我們感受到你的愛,並將我們在這裡結成的友誼,持續到永遠。」
把她們三人送回國之後,攝製組一行人又來到騰衝國殤墓園,他們沿著長長的山道,走到山頂的遠徵軍攻克騰衝陣亡將士紀念塔前,拿出自帶的白酒,往塔前倒了半瓶。隨後,每個人都跪下,在塔前恭敬地磕了個頭……
這一組鏡頭,拍攝得特別真實而打動人,觀眾們觀影至此紛紛落淚……
牛子告訴我們,作為一名記錄者,他當時不能參與紀錄片兩位主創人員章東磐和鄧康延兩位大哥的所作所為,他只能在旁邊拿著機器拍攝,拍攝下那些感人的情景,「在拍這組鏡頭的時候,我幾乎在盲拍,我的眼淚也止不住地往下流……」
讓牛子邊流淚邊拍攝的這一組鏡頭,是《尋找少校》拍攝的最後一組鏡頭,最後剪輯時,也被放到了片尾。
除了片尾的這一組鏡頭,牛子還分享了另一組鏡頭幕後的故事。
梅姆瑞少校的女兒芭芭拉,在沒有被《尋找少校》攝製組找到之前,她在美國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裡神奇地出現過一頭東方水牛,有一位老人趕著它緩緩向她走過來……
牛子說,在芭芭拉來到中國以後,走在雲南的土地上,竟然神奇地再現了夢中的那一幕……
2、《國家記憶》:開啟少為人知的一段抗戰歷史
牛子告訴我們,在2010年,他們在民間籌措到一筆資金,發起一個名為「把歷史帶回家」的行動,由他帶領一支小分隊,前往美國國家檔案館,歷時兩個多月,掃描帶回來23000多張珍貴的老照片,以及超過100多個小時的原始影像記錄……
這些老照片,由二戰期間美國通信兵團164照相兵連在中緬印戰區拍攝,這些老照片,打開了一段塵封了六十年的歷史。
以往,凡是提到抗戰歷史上的美國人,人們總會想起陳納德和他的飛虎隊,關於美國陸軍直接參與中國抗戰的歷史,在相關文件中幾乎沒有記載。
其實,在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在滇西戰場上,曾經有一支規模龐大的美國陸軍部隊來華助戰,這支美軍部隊有4000多人,代號為「Y」,由步兵、炮兵、工程技術人員和野戰醫院的醫護人員組成。他們被分配到中國軍隊的營一級編制,協助中國軍隊進行反攻。
滇西反攻一戰,「Y」部隊有14名將士把生命留在了中國的國土上……
在雲南騰衝國殤墓園,這座由雲南省政府在抗戰勝利後,為陣亡的遠徵軍將士修建的國家公墓裡,有一塊複製墓碑如此記載著14名犧牲的美軍將士:「在收復騰衝戰役中,美軍中尉夏伯爾等14名官兵壯烈犧牲,茲特立石以慰英靈」。
14名美軍將士只留下了夏伯爾一個名字,後來,他們的名字無人知曉,被歷史的長河衝刷得乾乾淨淨……
直到《尋找少校》攝製組的出現,由尋找梅姆瑞少校入手,最終引出了這一段在美國也少人問津的歷史。
「存放在美國國家檔案館裡的那個文件夾,已經足足存放了60年,一直沒人動過,二戰時美國的主戰場在太平洋、在歐洲,誰會關心你東方戰場呢?」
牛子感慨地說,歷史畢竟是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軍民傷亡數千萬人,牽制了日本60%以上的兵力,最終打贏了東方主戰場,「這一場戰爭中的若干歷史細節,必須得讓更多的世人知道……」
2011年5月21日,一場以遠徵軍為題材的「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二戰中緬印戰場影像展」,在深圳華僑城創意園開幕。
之所以選擇5月21日,是因為這一天是美軍少校梅姆瑞忌辰67周年,「選擇這一天作為開幕日,既是紀念,也是祭奠」。
牛子是這次大型愛國主義展覽的策展人之一,在他看來,那次展覽頗具歷史意義,那是第一次公開展出國軍正面抗戰。展覽展出了大量的中國遠徵軍及盟軍照片,全部由他們從美國國家檔案館帶回,其中絕大多數圖片為全球首次公開……
展覽帶來空前的轟動,前去觀展的人每天絡繹不絕。
隨後多年,他們還在騰衝、重慶、臺北、杭州、太原、廣州等城市陸續進行了展出。
2014年8月30日,展覽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正式展出。2016年,展覽永久落戶雲南昆明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
3、潸然淚下:老兵得到尊嚴之後的那份榮耀
關注抗戰歷史,關愛抗戰老兵。
牛子表示,由《尋找少校》紀錄片開始,讓抗戰老兵這一群體進入更多國人的視野,繼紀錄片之後,深圳越眾控股又牽頭髮起成立了老兵關愛基金,吸引更多的愛心人士和志願者投身關愛抗戰老兵公益行動……
多年以來,牛子與關愛抗戰老兵基金的眾多志願者,深入國內多個省份的農村,對抗戰老兵們進行走訪和探望,眾多老兵們都已經到了耄耋之年,走到了人生的最後一程……
老兵們大部分生活在偏遠的鄉村,晚年的境遇之難,超乎想像,「他們在村裡低著頭過了大半生,當志願者告訴他們,您是民族英雄的時候,老兵們往往會哇哇大哭,他會拉著志願者的手,站在村口用最大的聲音跟志願者告別……」
牛子特別提到,在今年9月份,他們去走訪老兵時,遇到一位102歲的老兵,老兵如今已經雙目失明,當年曾領受過抗日名將薛嶽親筆籤下的嘉獎狀。
「北方那麼冷的天,他在小屋裡吃一碗不知道幹了幾天的冷飯,他拿著一個空勺在碗裡晃了一下,以為挖到飯了,放到嘴裡,其實勺子裡啥也沒有,他的嘴就這樣來回不停地舔著空勺……」
目睹這一幕,牛子感慨地說,其實在那一刻他已經沒有眼淚,此前他已經見識過太多太多的老兵,由於各種原因,在村裡就這樣艱難地走過了一輩子。
不過,回憶起老兵們被告知「您是民族英雄」,各自顫巍巍地拍著胸口,得到尊嚴之後的那份驕傲和榮耀,牛子還是忍不住潸然淚下……
時間不等人,老兵們,在逐漸凋零。過去十餘年來,已經有數千位老兵陸續歸隊。
牛子說,讓人欣慰的是,通過多年來的整理和走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及志願者沒有忘記他們,正在盡著綿薄之力,繼續關愛著健在的老兵……
(訪談時間:2020年12月6日 訪談地點:深圳)
深圳的腳步,中國的腳步
2020年,是深圳特區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來,深圳做對了什麼?中國做對了什麼?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經驗,值得總結和評說。
大眾網·海報新聞廣州新聞中心在2020年走進深圳,推出大型原創全媒體產品:《深圳的腳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區40年》,訪談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業精英,通過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呈現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從經濟特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在新時代被賦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過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萬億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後,排名全國第三。亮眼數字、輝煌成就的背後,是開放多元、兼容並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是千千萬萬的新深圳人,奔來深圳,融入深圳,紮根深圳,奉獻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離不開黨和國家的英明決策,離不開千千萬萬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奮鬥,深圳的歷史,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揮灑汗水、共同書寫;深圳的輝煌,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區精神,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像胎記一般,蘊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蘊藏在深圳飛速發展的產業和行業中。
……
深圳歷史,個人親歷;深圳經驗,個人評說。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經驗,將透過40期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走向山東,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