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十幾年來一直在治理內湖汙染,但水體改善不明顯。一方面是汙水處理設施跟不上城市擴張和人口增長的速度;另一方面,目前的水汙染還未嚴重影響居民健康。工業汙染小,颱風降雨有自然清汙功能,危機看似不夠急迫。
但水體治理缺少總體規劃,城市水體互通受到破壞,專家指出,如果不能把治理規劃放到決策前端,目前還能治理的內湖汙染有可能變成屢治不好的牛皮癬。
夏日炎炎,湖邊本是消暑納涼的好去處。然而,對很多海口市民而言,臨水而居卻要忍受無法驅散的臭味。
在緊鄰白沙河的海口市人民醫院5號樓,打開窗戶後,隨風飄來陣陣腥臭。臭氣來自河裡墨綠色的淤泥。這些淤泥幾乎佔據大半個河道,堆積成一個個小水坑,在烈日暴曬下發出令人作嘔的氣味。美舍河、金牛湖、大同溝……這些從海口中心城區穿行而過的河流水質狀況堪憂,部分河段水體發黑髮臭,或漂著大面積的水浮蓮。
經過十幾年的治汙,海口內湖水質為什麼仍難有實質性的好轉?記者走訪了部分市民、主管部門和環保專家。
居民感受
「湖臭」「河臭」令人作嘔
汙染源頭
不良生活習慣危害日顯
60多歲的曾先生家住海口市美蘭區群上村。每天晨起,他喜歡沿著美舍河跑步。然而,河邊居民跑步時不敢靠河道太近,尤其在天熱時。
「前段日子,為了防颱風洪澇,河水被放幹後,太陽一曬,氣味更加難聞。」曾先生晨練的這一段美舍河,水體呈灰綠色,經橡膠壩攔截後的河水泛起了成片渾濁的黃色泡沫,上面漂著枯葉、塑膠袋、飲料瓶等。看著汙染嚴重的美舍河,從小在河邊長大的曾先生不禁懷念從前下河遊泳摸魚的日子。
在海口市金墾路的一個洗車場內,店主向記者抱怨他每天在金牛嶺公園晨練時不得不忍受「湖臭」。與此同時,混雜著泥沙、清洗劑的洗車廢水正源源不斷地從他的洗車場排入馬路邊的雨水管道,流向內湖。記者問洗車場是否有排汙許可時,店主立即改口說自己只是替朋友看店。
一方面,市民希望享受良好的城市環境。另一方面,不良的生活習慣正危害著日漸脆弱的內湖水生態。近年來,海口市區機動車保有量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長,洗車場遍布海口的大街小巷,但很多都沒有排汙設施,汙水大多直排雨水管道。此外,在夜市大排檔或路邊小餐館裡,汙水橫流的現象也很普遍。不少家庭的生活汙水,也順著陽臺的雨水管道進入內湖。
「流水不腐的道理誰都懂,但很多人為了多佔一分土地連河道也不放過。」曾先生說,河道上一度擠滿了高矮不一的房屋,甚至阻斷了上遊的來水。後來政府拆除這些違章建築,並在部分河段建起了隔離綠化帶。儘管現在美舍河的水看起來好多了,但他們仍不敢吃河裡的魚,更不可能下河遊泳。
「一場颱風過來,海口的河流短,譁啦譁啦全洗了,奔流入海。」在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嶽平看來,這樣的天然優勢讓很多人忽視了海口水環境面臨的風險與壓力。雖然工業汙染的困擾較小,但城市擴張與人口劇增產生了大量的生活汙水,成為內湖汙染的主要來源。
「像龍昆溝、大同溝這樣的排洪溝,不下雨時就是死水一潭。下雨時,泥沙、垃圾等面源汙染物被雨水帶進河溝,再怎麼清洗也乾淨不了。」嶽平說。
政府治理
努力十幾年,水質變化不明顯
管理難點
管網滯後,生活汙水僅80%截流
十幾年來,海口一直在為內湖治汙努力。不過真正在全市範圍內開展治汙,是2009年12月針對中心城區開始的水環境綜合整治。該項目計劃投資約5億元,實施市中心區水網動力工程、美舍河引水乾渠工程、金牛湖淨化工程、水環境面源汙染治理等6項工程。
經過近4年治理,水體的氣味和觀感有了一些改善,但是水質並沒有徹底變好。海口市水務局提供的水質監測數據顯示,美舍河總磷數下降45%,氨氮下降52%,溶解氧提升了16%;東湖、西湖溶解氧數值提升明顯,但水質變化不明顯;大同溝、龍昆溝水質汙染指標明顯下降,但是氨氮、總磷仍處於劣Ⅴ類水質標準。
對於海口內湖汙染久治不愈的現狀,海口市水務局副局長程守學認為,海口治水起步較晚是無法迴避的事實。「城市要治水,首先要完善汙水處理設施。海口1999年才建成第一座汙水處理廠,直到2009年全市汙水處理的基本框架才完成」。
嶽平表示,相比全國其他「水城」,海口的內湖汙染並不算嚴重,對居民的健康尚不構成危害,主要是影響城市景觀和生活品質。「但作為建設國際旅遊島的中心城市,海口的水質標準不應該這麼低。」
據了解,海口市區的生活汙水僅實現80%截流,老城區基本上雨汙合流。排水管網滯後,雨、汙管道不分,管徑偏小無法滿足排水需求,導致很多生活汙水流進城市內湖。目前,海口市政排水設施總長度約940公裡,其中雨水管道約為511公裡,汙水管道約為338公裡,合流管道約91公裡。這對於一個擁有200多萬常住人口的旅遊城市而言,遠遠不夠。
「海口內湖治汙主要是截流、清淤和補水,其中難度最大就是截流。」程守學介紹,除了排汙管道和雨水管道,城市的地底下還鋪有供電、燃氣、自來水等管線,錯綜複雜。改造排水管網協調起來有諸多困難。
如果說老城區因人口、建築密集難以撬開地面進行排水管網改造的話,那麼新城區排水管網鋪設不到位則令人費解。以海口的南渡江以東地區為例,近年來住宅小區、企事業單位辦公樓等陸續拔地而起,可令人驚訝的是這片區域還沒有鋪設排汙管網。嶽平認為,基礎設施建設是百年大計,必須和城市發展同步,甚至要優先於城市發展。「排水管網的建設投入通常是汙水處理廠的10倍以上。如果沒有管網,汙水處理廠只能成為曬太陽工程」。
深層原因
未把環境保護納入決策的前端
專家支招
須完善設施,讓城市水系互通
「規劃規劃,牆上掛掛。」一位資深環保專家指出,海口內湖治汙之難,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城市發展缺乏科學規劃,沒有真正把環境保護納入綜合決策的前端,只是把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作為行政審批需要的程序化工作。
嶽平也認同科學規劃對城市發展的重要作用。「沒有來水不可能形成河溝,千百年來形成的海岸線、地貌有其內在的自然規律。記得我1988年剛到海口時還能看到這座城市的地形起伏,河溝是相通的。後來很多地方都被人為整平了,河流成了排洪溝,城市水系互通越來越差。」嶽平說,很多城市都遭遇內湖汙染、內澇等日益嚴重的水問題,究其根本在於「不尊重自然規律、地面過度硬化、不注重基礎設施建設」。
「今天填這塊沒問題,明天填那塊沒問題,但是加起來就是問題。不是不能填海造地,但必須經過全面規劃、對整片區域的改造進行科學論證後才能實施。」嶽平說。
幾位環保專家一致表示,海口內湖治汙的關鍵是想辦法讓死水活起來。除了從沙坡水庫、南渡江等引活水入河溝,不斷完善汙水處理設施外,程守學建議,還要通過人工方式恢復水生態。「目前龍昆溝、大同溝等內河的河道變窄且處於封閉狀態,兩邊都是溝牆,動植物難以繁衍生長,已喪失自淨能力。因此,要對水生態體系進行研究,適當放入一些能降低氨氮、磷含量的水生植物及魚類」。
此外,海口目前正著手進行城市水體的規劃控制,劃定水生態保護區域的藍線,縮小面源汙染範圍。
嶽平提醒,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新型城市建設應以此為戒,儘可能保持城市原有的地形風貌,保持城市景觀水體的聯通狀態。他認為改善城市水生態更要從細節入手。比如,海口的很多綠地修得比馬路高,雨水不但無法被綠地的植被和土壤吸附、淨化,反而帶著泥沙流出路面並進入雨水管道,成為內湖淤泥的主要來源。
編輯:李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