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舉行系列活動 回顧嶺南高校遷址粵北辦學的歷史

2021-01-10 瀟湘晨報

新快報訊 記者黃聞禹 通訊員粵文旅宣 黃蘇哲報導 9月3日「『銘記烽火歷史、傳承紅色基因』 ——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系列活動在廣東韶關、梅州、清遠、雲浮四市舉行。

當天上午,活動率先在韶關大村主會場拉開帷幕。梅州、清遠、雲浮等地分會場同期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展示抗戰時期嶺南高校遷址粵北辦學的歷史,以實際行動致敬先輩,傳承歷史。

抗戰時期嶺南高校遷址粵北辦學的歷史,是塵封已久卻異常珍貴的教育文化遺產。先輩們居住於簡陋的民宅和木板宿舍,授業於烽火鄉野中的「校園」,為教育事業無怨無悔,為文化堅守嘔心瀝血,產生了一批流傳至今的藝術作品和學術成果,鍛造了一批勇於擔當的「文化人」。

在韶關大村主會場,廣東省話劇院、廣州交響樂團和韶關學院演出團隊共同完成了精彩的文藝表演。記者了解到,這些節目大都選自曾在韶關教學、工作先賢的佳作,如《遷韶校中書事十首》出自「嶺南才女」冼玉清,記述作者嶺南大學抗戰期間搬遷到粵北韶關大村艱苦辦學的個人生活和生命體驗。

【來源:新快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系列活動即將啟幕
    近日,記者從市文廣旅局獲悉,在9月3日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我省將以韶關市為主會場,梅州、清遠、雲浮三市為分會場,四市聯動共同舉辦「銘記烽火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系列活動。
  • 「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系列活動即將啟幕,梅州設分會場
    日前,記者從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獲悉,「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系列活動將於9月3日正式啟幕。為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挖掘和整理華南教育歷史,活化利用抗戰時期嶺南高校遷址粵北辦學遺蹟,講好紅色歷史文化故事,傳承愛國主義和艱苦奮鬥的精神,我省將在9月3日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以韶關市為主會場,梅州、清遠、雲浮三市為分會場,四市聯動共同舉辦「銘記烽火歷史、傳承紅色基因
  •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師生來韶參觀嶺南大學舊址
    前日,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師生、廣東省「三師」專業志願者、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一行來到湞江區犁市鎮大村嶺南大學舊址參觀,並開展環境清理、研學交流等活動,實地回顧了抗戰時期在嶺南大學舊址發生的故事。
  • 「銘記烽火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我市舉辦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梅州分會場系列活動
    「銘記烽火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我市舉辦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梅州分會場系列活動 梅州電臺新聞臺 梅州電臺新聞臺微信號 mzdt948 功能介紹 聽眾可以在這裡參與節目、新聞報料、提出意見和建議,也可接收到節目預告信息等內容。
  • 梅州舉行華南教育辦學紀念儀式,中山大學臨時辦事處辦學紀念柱...
    為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傳承愛國主義精神,傳播紅色歷史文化故事,9月3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梅州市人民政府主辦,梅江區人民政府承辦的華南教育辦學紀念儀式在梅江區金山頂原梅縣博物館舉行。此次活動以「銘記烽火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為主題,是廣東省「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梅州分會場系列活動之一。
  • 韶關發現抗戰時期原嶺南大學東吳大學辦學舊址
    近日,省「三師」(建築師、設計師、規劃師)專業志願者、省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員在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韶關市委市政府等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發現並確定了抗戰時期原嶺南大學、東吳大學遷址韶關辦學的舊址。在這些遺址、舊物背後,鐫刻的是嶺大這座華南知名大學鮮為人知的抗日辦學光輝歷程。抗戰時期廣州淪陷後,嶺大在香港借用港大校舍複課。1941年底,香港淪陷。嶺南大學校本部從香港遷校於當時的曲江縣(今韶關)仙人廟大村等地上課。為了教育北遷的師生們不忘根本,繼承和發揚母校的嶺南精神,學校對禮堂仍冠以康樂的名稱——懷士堂,其餘亦分別冠以康樂校區原房屋的名稱,形象地體現「大村之嶺南」亦「康樂的嶺南」。
  • 讓千年粵北古道再現嶺南鄉情
    讓千年粵北古道再現嶺南鄉情 ——訪廣東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朱雪梅 2019年04月19日 11: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永傑 字號
  • 不數不知道,居然有這麼多高校曾經在韶關辦學
    抗戰時期,以國立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培正、培道中學為代表的華南地區中高等院校內遷粵北,堅持烽火中辦學,它們均已成為了如今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培正中學等學校的根脈與傳承所在。
  • 韶關「研學記」②|樂昌坪石中大天文臺:粵北觀星辰,嶺南瞰天下
    八十年前,在湘粵交界重重大山之中,有那麼一群嶺南先師率領著進步學子,在此夜裡觀察星辰天文,日間探尋抗日救亡之路,譜寫了嶺南教育史上一段不容忘卻的記憶。從去年底至今,在韶關樂昌坪石一座名叫天文臺山的小山坡上,總會迎來一些尋古探幽的人們。這座一度被雜草所掩映、名不見經傳的小山丘背後,所深藏的就是一段中山大學天文臺粵北遺址的塵封往事。
  • 「嶺南文史」珍貴文圖再現私立嶺南大學的抗戰
    1938年廣州淪陷,嶺大師生撤退至香港,就是借用香港大學的教學科研設施繼續辦學,兩校師生相互旁聽課程,共用圖書文獻、實驗室,共同參與學術活動。1941年香港淪陷,內地又以中大、嶺大等高校為主,接收港大學生繼續學業。
  • 輾轉香江粵北 激蕩詩史學魂
    這不是當地鄉民,而是在抗戰烽煙中棲身粵北的另一所華南著名高校——私立嶺南大學,全校在行動。自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香港淪陷,他們遷回內地辦學已近兩年了。戰亂下,「米荒」已起,這一車大米關係到全校的生計。於是才有了這所戰時大學空前的一幕。
  • 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路線攻略看這裡
    近日,筆者從韶關市文廣旅體局獲悉,正處於報名階段的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實踐大賽吸引了省市諸多高校、研究機構、研學團隊的高度關注,目前已有逾20支隊伍報名參賽。連日來,詢問各類參賽細節的諮詢電話也絡繹不絕。分別地處樂昌坪石、湞江大村的這些華南教育歷史根脈之所在各有何特點?都留下了哪些百年名校的足跡?發生了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曾記錄了哪些大師及弟子琅琅的書聲?
  • 韶關發現嶺南大學辦學舊址:百年古樟依舊在 銅哨聲聲故人來
    近日,廣東省「三師」專業志願者、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在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韶關市委市政府、韶關市廣文旅體局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發現並確定了抗戰時期原嶺南大學、東吳大學遷址韶關辦學的舊址。,大村所鐫刻的不僅是嶺大辦學的歷史,也是華南教育一段重要歷史。
  • 韶關「研學記」①:中大坪石辦學四年栽下「桃李」滿天下
    、廣東省立文理學院內遷清遠連州東陂,嶺南大學、培正培道中學等一大批當時知名大中學校也紛紛遷抵粵北展開教學。《樂昌縣誌》清晰地記錄了當時在坪石及周邊的師生數字:「民國28年至33年(1939-1944年),中山大學、嶺南大學陸續從雲南、廣州等地遷址坪石及湘南粵北等地。全校學生開始為1736人,1944年增加至4161人。」大量師生中,一位位大師猶如群星閃爍,照亮了抗戰時期粵北山區的夜空。
  • 韶關「研學記」①:中大坪石辦學四年栽下「桃李」滿天下
    抗日戰爭期間,以中山大學為代表的華南地區中高等院校內遷粵北樂昌坪石、廣東省立文理學院內遷清遠連州東陂,嶺南大學、培正培道中學等一大批當時知名大中學校也紛紛遷抵粵北展開教學。它們成為今日中大、華工、華農、華師、惠州學院、仲愷農學院等高校和華附、省實、廣州培正、廣州七中等中學的根脈所在。
  • 「紅色文化」梅州3個旅遊點列入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歷史文化遊徑
    近日,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第二批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名單,共有6條省內跨市主題歷史文化遊逕入選,包含相關歷史文化和旅遊資源點合計72個。其中,我市新增金山頂—望杏坊大覺寺—古洲村守成居等3個旅遊資源點,列入廣東省歷史文化路徑(第二批)之「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歷史文化遊徑」。
  • 活化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辦學舊址,助力梅州鄉村振興
    活化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辦學舊址,助力梅州鄉村振興 梅州電臺新聞臺 梅州電臺新聞臺微信號 mzdt948 功能介紹 聽眾可以在這裡參與節目、新聞報料、提出意見和建議,也可接收到節目預告信息等內容。收錄於話題抗戰時期搬遷至梅州的學校包括中山大學、香港南華學院、私立廣州大學、嶺南大學等8所高校,以及廣東省立仲元中學、華南中學、廣州私立國光中學3所中學,共計18處辦學舊址。
  • 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正式遷址揚州辦學
    我市高等教育又添新生力量——經過幾個月的籌備,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正式遷址揚州辦學。昨日下午,該學院舉行2012級新生開學典禮,市委書記謝正義到場祝賀。他指出,打造教育名城,是世界名城的重要內涵,也是建設世界名城的重要支撐,揚州將通過全力吸引、全方位服務好高等院校來揚辦學,把揚州精心打造成教育名城。
  • 第23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舉行 廣東系列活動來了
    中華經典誦讀、「雲朗誦」致敬抗疫英雄、傳播大灣區文化……第23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定於9月14日至20日舉行,主題為「同講普通話,攜手進小康」。高校學子「雲朗誦」致敬抗疫英雄相關負責人介紹,廣東推普宣傳周將舉辦中華經典誦寫講活動、第十二屆廣東省規範漢字書寫大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