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混合學習行為表現及其作用機制

2021-02-14 MOOC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學習行為;高階目標;相關分析;

一、引言

2018年6月,教育部召開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會議強調要「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本科教育教學改革也要不斷取得新突破,「探索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我管理、主動學習,激發求知慾望、提高學習效率、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成為推動「網際網路+」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促進高等教育質量「變軌超車」的必要途徑。混合式教學,主張課堂面對面教學與在線教學的整合設計、課堂內外學習活動的整合設計、「教為中心」的講授教學與「學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的整合設計,以典型的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為例,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和學生課中的合作探究是兩個關鍵環節[1]。「線上」的學習以「私播課」形式出現,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課前預習或課後拓展,而是必要的自主學習活動;「線下」的課堂教學也不再是傳統的講授式教學,而轉向「學生為中心」的合作探究與師生交互。因此,對學生學習行為的考察不能沿用傳統的預習和複習、單純的在線學習,抑或傳統的課堂師生互動、提問應答等行為分析的思路,而應建構面向混合式教學生態的行為分析框架,在此基礎上考察相應的學習行為是如何影響學習效果的。探查這些學習行為的相互關係及其對學習績效的影響,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洞察、監控、引導和推進學生更為高效的學習進程。

二、混合式教學中的學習行為分析框架

學習行為分析一直是混合式教學中的被關注點之一。相關研究的側重點有三:一是專注混合式教學中的在線學習行為,韓錫斌等從學習平臺自動採集師生行為數據來探索影響翻轉課堂中學習行為的因素[2];郭芳俠等採集BlackBoard上的在線學習行為數據來探索其與學習效果的相關性[3]。二是專注於課堂學習行為,王秋月沿用課堂觀察法記錄學生的主動或被動的語言行為和動作行為,如主動回答問題、主動看黑板、被動回答問題或眼神交流等[4]。三是兼顧在線學習行為和課堂學習行為,王懷波認為高校混合學習情境下的學習行為包括分享、提問、應答、討論以及做練習等8種課堂學習行為,登錄、下載、評論、發表帖子、添加批註、活動參與、發布作品等18種在線學習行為,分享觀點、分析問題、意義協商、達成一致等6種在線認知行為[5]。代相龍調查了學生課前學習行為,包括研讀學習任務單,制定學習計劃,觀看視頻、PPT、文本等媒介,完成作業、檢測、整理提出問題等,以及課堂上的學習行為,包括提問、傾聽、思考回答、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展示、反思等[6]。

顯然,混合式教學情境下的學習行為有兩個維度:課堂內/課堂外,線上/線下。已有的研究在技術路線上,要麼直接應用網絡學習行為分析的框架,來研究在線學習行為,要麼應用一般課堂行為分析的範式來研究課堂行為,或兩者兼有。但是如前所述,混合式教學中線上學習和課堂學習都與一般意義上的學習形式有很大差別:課堂學習對合作探究要求更高,而線上學習又並非完全自主,因其與線下課堂緊密整合在一起而呈現出一定的剛性。因此,有必要依據混合式教學流程再造的特點來整體建構混合學習行為分析的框架。

混合式教學要進行學習流程的再造,背後隱含著對深度學習的追求,以翻轉課堂為例,希望通過「翻轉」讓學生由淺表學習走向深度學習[1],通過課堂上的積極探究和交流互動,達成深層次的知識內化和高級思維技能的獲取。但是,實踐中翻轉課堂的「認知天花板」現象明顯[7],目前學習者更多地在記憶、理解和應用等低階認知方面表現良好,注重淺表學習,而在「分析、評價、創造」等高階認知方面力不從心,很難走向深度學習。因此,在混合式教學中,我們有必要對學習效果作進一步區分,如區分淺表學習和深度學習,或區分低階認知目標和高階認知目標達成等不同層次,從而才能更細緻地揭示不同學習行為的影響機制,更深入地探索教學的有效性並尋求優化和改進。

綜上,我們提出混合學習行為的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混合學習可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後三個學習階段,學習方式主要採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學習目標可分為低階認知和高階認知兩個層次,參照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低階目標指向「知道、理解」,而高階目標指向「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一般課前自主學習,更多地指向低階目標的達成,如基礎知識與基本原理的接受和理解,而課中的合作探究則通過學生質疑表達、應用遷移和問題解決而更多地指向高階目標的達成。

圖1 混合學習行為分析框架

需要說明的是,目標劃分採用高低階目標而不是「淺層學習/深度學習」,實為避免概念之爭。深度學習是當前熱點,但是概念尚不明確,有泛化趨勢,且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的區分大多數也是基於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體系的,如Biggs認為[8],深度學習包含高水平或者主動的認知加工,而淺層學習則採用低水平認知加工,如簡單記憶或者機械記憶。國內學者也同意,深度學習強調較高的認知目標層次,強調學習過程中的反思與元認知,並且注重學習行為方面的高情感投入和高行為投入[9]。因此,採用高低階目標劃分更直接。

三、研究設計

1.研究問題

基於一學期的翻轉課堂教學實踐,以混合學習行為分析框架,實證分析大學生的混合學習行為是如何作用並最終影響不同層次的學習績效的,如圖1所示。研究意義有二:一是超越已有對混合學習行為的拼盤式分析,而回到混合學習框架下分析每個環節的內在要求和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二是對學習績效進一步區分,探索哪些學習行為是低高階目標達成的重要預測變量,從而更深入地挖掘混合學習的行為機制。研究問題如下:

(1)混合式教學中,大學生混合學習行為整體表現如何?哪些學習行為與學習績效(低階/高階)顯著相關?

(2)課前、課中和課後三個階段,與自主、合作兩種方式,不同階段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習行為如何分別對學習績效(低階/高階)產生影響?哪些行為是重要的預測變量?

2.混合式教學情境

本研究依託的課程是「數據結構」,教學目標在於學生理解線性表、棧、隊列、字符串、樹和圖等典型數據結構的概念、原理和規則,並應用和設計算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兩個層次的目標:低階目標,重在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的理解;高階目標,重在算法設計和問題解決。高階目標一直是學生學習薄弱點所在。教學採用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低階目標的達成前置,要求學生課前自主學習;高階目標達成在課中,通過合作探究和問題解決(主要是算法設計任務)來落實。

課前,提前一周通過「雨課堂」和「嗶哩嗶哩」視頻網站發布教學課件和教學微視頻,發放紙質導學案,要求學生在一周內完成自主學習,並在上課前2天通過「雨課堂」提交「學習中的困惑」,便於教師整理自主學習中的疑問和困惑;課中,每周一次120分鐘,五個環節:課前測試、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整理小結,合作探究圍繞4道算法設計的探究題進行;課後,整理導學案和探究題,定期提交後由教師批閱。時間跨度共15周。

3.研究過程與數據採集

研究對象為所在大學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生,共36人,男生5人,女生31人。研究主要採用了問卷調查方法。課程教學結束周發放問卷開展調查。混合學習行為的問卷,縱向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後三個階段,圍繞學習任務而調查相應的學習行為,如閱讀教材、觀看教學微視頻、完成導學案、記錄學習困惑、課後整理探究題等。橫向涉及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其中,自主學習行為參照了國際通用的LASSI學習策略量表中「意願、技能和自我導向」三個維度的選項[10],合作學習行為參照了夏雪梅基於合作要素的學生合作質量觀察單[11],共計25個項目,李克特量表五級區分行為頻率,從「很頻繁」到「從不」,包括課前行為10項,課中行為9項,課後行為6項。問卷信度檢測Cronbach’sα為0.913。

混合學習行為表現的衡量,一是面向學習過程,通過自陳量表的方式來反映學生在混合學習過程中的行為習慣,透視學生的學習投入程度;二是面向學習結果,充分利用過程性評價的數據,來獲得學生的階段性行為結果,涉及的指標有:(1)課前測試的成績;(2)導學案中「學習中的困惑」質量評分。這些都是重要的過程性評價數據,是學生自主學習階段學習行為表現的集中體現。

學習績效數據:(1)綜合學習績效,即期末筆試成績(100分);(2)低階學習績效,採用了期末筆試中的「選擇題和判斷題」得分(38分);(3)高階學習績效,採用了期末筆試中的「算法設計題」得分(32分)。

四、研究分析與結果

1.大學生混合學習行為的整體表現

計算每個行為的得分率,從高到低排列如表1所示。首先,從高得分率行為來看(得分率>0.9),學生對待課前自主學習是十分認真的,與學習材料尤其是微視頻的認知交互比較充分,課堂上合作展示也能夠仔細傾聽同學的講解。從中等得分率行為來看(0.7~0.9),大學生具備基本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認知策略、自我導向、資源管理等方面表現出良好的認知傾向和行為習慣,如集中注意力、做筆記、反思困惑、課後整理等。同時合作學習的意識也很強,也具備一定的合作溝通技巧。因此,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是適應的,也具備了相應的自主學習能力。

從低得分率行為來看(得分率<0.7),一方面,學生課後的自主學習相對薄弱,疏於補習、複習以及進一步的應用拓展。另一方面,在知識建構與生成表達上也明顯不足,清晰地闡述基本原理和算法思想、將重要的內容講解給別人聽、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等行為的平均值均較低。

表1 學習行為表現從高到低分布

2.高低階目標對應的學習行為差異

哪些行為與學習績效有高度相關性?表2的陰影部分是那些對低高階目標都有積極影響的學習行為,分為兩類:一是合作學習行為,如「重要的內容和原理講給別人聽、勇於表達觀點、對合作問題解決貢獻程度」等;二是課後複習鞏固,如「課後整理探究題,及時複習、查漏補缺」等。對高階目標達成密切相關的行為有:完成導學案上的任務,自主學習時停下來思考或推衍,應用所學編程解決問題,拓展思考更多問題等;對低階目標達成密切相關的行為有:合理安排時間,對重要內容做筆記,主動持續地參與合作,列大綱梳理知識點等。由此可見:(1)合作中的表達分享與複習是決定學習績效的關鍵行為;(2)高階目標達成,依賴於自主學習時的同步練習行為、自主學習時的停頓與反覆行為、合作探究任務的完成以及學生進一步拓展閱讀的行為;(3)低階目標達成,與學生傳統的自主學習策略密切相關,如筆記技術、知識點梳理、時間管理等。

表2 學習行為與學習績效的相關性

3.不同階段的學習行為與學習績效的相關性

對課前、課中和課後的行為進行歸類,面向低階目標和高階目標達成,利用相關性分析,發現不同階段的學習行為與學習績效的相關性,如表3所示。整體上,低階目標與高階目標達成顯著相關(0.666**),低階是高階的基礎,高階是在低階目標基礎上的拓展應用和遷移。

表3 課前、中、後三階段學習行為與學習績效的相關性

具體而言,首先,課前的學習行為與低高階目標的相關性都很高,其中,課前學習困惑質量與兩者的相關性非常顯著;課前測試與低階目標顯著相關,高於與高階目標的相關性;課前自主學習行為,側重於認知技能、自我導向等自主學習策略,對低階目標達成有一定影響,對高階目標達成的影響甚微。這意味著:(1)課前學習困惑質量是非常重要的行為表徵,「提什麼樣的問題,哪些地方不懂」能反映學生自主學習的深度;(2)課前自主學習,側重於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側重於學生通過自學能夠掌握的內容,與低階目標更為一致;(3)大學生的自主學習策略對低階目標有影響明顯。其次,課中行為分為師生交互和同學合作,整體上與目標達成有顯著相關,但是師生交互與目標達成呈現不相關,課中同學合作的相關性更為顯著。最後,課後學習行為與高階目標的相關性高於低階目標,課後的複習整理、提升拓展等行為,與高階目標的達成顯著相關。

從自主學習行為與合作學習行為兩個維度,分別探索了與目標達成之間的相關性,如表4所示。其中,自主學習行為根據LASSI量表維度細分為三個方面,其中,「信息加工、獲取新知」屬於認知策略維度,包含了「對重要內容做筆記、停下來思考、及時記錄困惑」等學習行為,與高階目標達成的相關性高於低階目標;「複習鞏固、應用拓展」屬於複習和遷移策略,包含了「整理探究案、編程解決算法問題、拓展思考」等行為,對高階目標的影響更大,而「自我導向、學習組織」維度側重於自我導向策略,包含了「合理安排時間、注意力集中、選擇安靜的環境」等行為,對目標達成影響不顯著。合作學習行為對高低階目標達成的影響均很顯著。總體而言,對於高階目標達成,複習鞏固、應用拓展的作用更大;對於低階目標達成,信息加工、獲取新知和合作學習的作用明顯,而學生的自我導向行為對學習效果沒有產生顯著影響。

表4 兩類學習行為與學習績效的相關性

4.預測低高階目標達成的顯著學習行為

哪些行為對低階目標達成度具有預測作用呢?在上述相關性分析的基礎上,我們選擇與低階目標達成有顯著相關的行為指標,通過逐步多元線性回歸的方法,得到回歸模型,如表5所示。擬合優度修正後R2=0.635,說明所列的因素可以解釋低階目標達成的63.5%的變化,且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的線性關係(P<0.05)。其中,「課前學習困惑質量」和「課前測試」通過顯著性檢測,表明這兩個行為指標與「低階目標達成」在總體上存在顯著的線性關係,是重要的預測低階目標達成的變量,且根據Beta值「課前測試」的影響程度比「課前學習困惑質量」稍大。而其他因素沒有通過檢測,意味著雖然與低階目標達成相關但並不一定構成線性關係。

因此,對於低階目標,可以構建回歸方程如下:

(X1:課前學習困惑質量;X2:課程測試)

表5 低階目標達成的學習行為線性回歸模型

同樣,哪些行為對高階目標達成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呢?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得到表6所示的回歸模型,擬合優度修正後R2=0.629,即所列的因素可以解釋高階目標達成的62.9%的變化(P值為0.000),說明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的線性關係(P<0.05),其中,「課前學習困惑質量」「應用所學編程解決問題」「重要內容和原理講給別人聽」與高階目標呈現顯著線性關係,是重要的預測高階目標達成的變量,且根據Beta值「課前學習困惑質量」對高階目標達成預測程度最大,其次是「應用所學編程解決問題」;其他因素雖與高階目標達成有相關,但未呈現出顯著的線性關係。

表6 高階目標達成的學習行為線性回歸模型

對於高階目標,可構建回歸方程如下:

(X1:課前學習困惑質量;X3:應用所學編程解決問題;X4:重要的內容和原理講給別人聽)

五、研究結論與討論

(1)混合式教學中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較強,也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混合式教學是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可行途徑。本研究認為,大學生趨於接受和適應翻轉課堂這種典型的混合式教學形式,對待課前自主學習的態度是十分認真的,都很重視課前自主學習和課堂上的合作探究,大學生在自主學習策略上處於中等水平,且研究中發現自我導向類行為對目標達成沒有多大影響,這一點與秦超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12],而不是如一些研究所認為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影響翻轉課堂效果[13,14,15]。分析可能的原因,首先,翻轉課堂這一類混合式教學,是正式學習體系下的學習流程再造,其線上學習不是非正式學習裡的自主學習或網絡學習,而是線上與線下深度整合框架下的學習,有非正式學習的彈性,同時又具有正式學習的剛性,同時在教學中設置了良好的的監控機制,如課前測試、學習困惑反饋、導學案檢查等,也能促進學生認真對待自主學習任務。其次,研究對象來自「211」大學,學生整體素質較高,且女生多,表現出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16]。最後,與自主學習能力相比,還有其他一些更重要的因素,如先前認知水平、學習動機等對翻轉課堂效果影響更大。

(2)在翻轉課堂這種典型的混合式教學中,加強了課前的自主學習,但對課後的複習鞏固與應用拓展卻有所忽視。混合式教學中的流程再造是必然的,但是課前、課中、課後環節的任務設計與貫通平衡還需要進一步摸索。學生課前投入了大量的時間來獲取新知,一般學生在課前會花2~3小時甚至更多時間來完成自主學習任務,課後的投入就相對減少了。另外,教師對課前要求較高,且受課前測試約束;對課後的任務要求則較鬆散,不布置新的作業,只要求整理導學案和探究案,也缺少檢查機制。翻轉課堂很重視課前階段,同時將原本發生在課後作業環節的知識內化和應用遷移的任務移到課中合作解決,那麼,「翻轉後的課堂」其課後環節應該如何重新定位?本研究發現,課後的複習整理、拓展思考、編程實踐等學習行為與高階目標達成度顯著相關,因此,雖然通過對傳統課後作業任務的翻轉進一步地促進了理解和應用,但是知識的複習鞏固、應用拓展至劣構問題解決仍然需要學生有持續的投入。翻轉課堂並不能解決所有的課後任務,特別需要關注的是複習鞏固的學習行為引導,學生容易圍繞微視頻的「點」或「片段」進行信息加工與存儲,容易形成碎片化的知識,因此,講授中強化知識體系或者布置一些整理性的學習任務,如通過繪製概念圖的方式讓學生總結課前、課中學到的知識,引導學生整理和建構知識網絡[17],將變得十分必要。

(3)面向低階目標達成,首先,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共同發揮著作用,特別是課前自主學習行為與之相關性更高一些。時間管理、筆記策略、複習策略、知識點梳理等傳統自主學習策略對低階目標的達成有直接的影響;而合作探究中的表達與轉述、持續參與、貢獻觀點等合作行為也與低階目標達成高度相關。雖然學習任務設計上課前側重低階學習任務,課堂上合作探究聚焦高階的學習任務,顯然,這兩者是一致的,具有良好自主學習習慣的學生傾向於能夠更好地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在課中合作探究中也更積極主動;同時,兩者相互促進,低階目標是高階目標達成的基礎,高階任務的完成又促進了對基本概念、原理的進一步理解。其次,從三個階段來看,課前相關性最高,其次是課中、課後。這基本反映了翻轉課堂因「翻轉」而發生的第一次內化(課前)、第二次內化(課中)和第三次內化(課後)的規律,基本實現「翻轉」的意圖。

(4)面向高階目標達成,首先,合作學習行為和課後的自主學習與之相關性更高,特別是合作中的表達與分享、課後的應用遷移、複習、整理、拓展閱讀等行為。合作學習和複習給學生提供了再次加工信息的機會,合作中的複述、表達和質疑均作為精緻化加工策略而激發了其對知識的重組與建構,複習同樣如此,這進一步確認了教學中需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知識建構的空間,好的合作探究能夠促進學生應用遷移行為的發生,促進問題解決等更高階目標的達成。其次,高階目標的達成更依賴於學生信息加工的深度。課前自主學習行為與那些傳統的筆記策略、時間管理等相關性不大,影響較大的是課前自主學習過程中思考的習慣、信息加工的深度和認知的投入,如課前自主學習經常停下來思考或推衍,導學案中任務完成(導學案設計以問題為線索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自主學習行為直接指向了深度學習的一些行為習慣,與Biggs的深度學習量表中所描述的深度策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18],如拓展思考其他問題、投入很多時間反覆鑽研一個問題、確認完全理解所學知識等。因此,我們需要在教學策略設計中,充分引導學生的思考與認知投入,在導學案中設計好的問題、提示和任務,同時建議在教學微視頻中增加必要的互動元素,引導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時停下來思考或推衍。

(5)要關注「課前學習中的困惑」,這是翻轉課堂的一個重要行為指標,它能夠反映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思考的深度,反映學生的學習品質,不僅可以預測低階目標達成,更是高階目標達成的顯著預測變量。混合式教學中有很多過程性評價數據,對學習效果有一定的預測作用,如本研究中發現的與低階目標的達成高度相關的「課前學習困惑質量」「課前測試」這兩個行為表現。課前測的實踐價值已得到充分認可,但是「課前學習中的困惑」這一學習行為背後的價值還未被挖掘。其一,可以據此了解學生認知障礙,答疑解惑,以學定教;其二,圍繞「學習中的困惑」設計相應的活動,如南加州大學的翻轉課堂教學,要求學生把產生的問題發布在YouTube上[19],通過學習共同體的相互解答或者自動答疑系統等,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其三,自主學習深度衡量的指標,是學生過程性評價的重要依據。針對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完成後提交「學習中的困惑」這一行為進行深入分析,有望開發出新的關於深度學習評價的指標。

(6)合作學習鼓勵學生轉述和表達自己所學,這對高階目標達成有重要影響。但是,教學中發現小組中只有少部分學生可以「將重要的內容與原理講給別人聽」,大多數學生在知識建構與表達生成方面比較薄弱。合作探究環節面向高階目標,任務本身對學生有較大挑戰,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在認知上真正參與進來,如何針對高階目標來設計合作學習過程,讓合作真正在小組每個成員之間發生,讓每個人都能在合作學習中受益,這是教師所面臨的教學法的巨大挑戰[20]。我們要探索新的合作機制來解決因成員認知不平衡帶來的參與不平衡問題;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唯其如此才能推進學習共同體走向有深度的交互與協作。

參考文獻:

[1]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嫻.翻轉課堂國內應用實踐與反思[J].電化教育研究,2015(6):66-72.

[2]韓錫斌,馬婧,程建鋼.高校混合教學推動策略下師生群體行為關係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7(12):37-43.

[3]郭芳俠,劉琦.在線學習行為與學習效果的相關性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8(1):8-13.

[4]王秋月.翻轉課堂教學中的學生學習行為分析研究[D].內蒙古師範大學,2017.

[5]王懷波.高校混合式教學中深淺層學習者行為差異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7(11):44-50.

[6]代相龍.翻轉課堂中大學生的學習行為研究[D].雲南師範大學,2016.

[7]祝智庭.智慧教育新發展:從翻轉課堂到智慧課堂及智慧學習空間[J].開放教育研究,2016(1):18-26,49.

[8]Biggs J B.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study process and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outcomes[J].Higher Education,1979(8):381-394.

[9]段金菊,餘勝泉.學習科學視域下的e-Learning深度學習研究[J].遠程教育雜誌,2013(4):43-51.

[10]Claire E W,David R P,Taylor W A.LASSI User’s Manual[EB/OL].[2018-12-07].http://www.hhpublishing.com/_assessments/LASSI/scales.html.

[11]夏雪梅.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觀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133.

[12]秦超,謝非,高潔.影響翻轉課堂學習適應性的關鍵因素[J].現代教育技術,2018(5):54-60.

[13]張莉.中美翻轉課堂比較及其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7):67-70.

[14]馬秀麟,趙國慶,鄔彤.翻轉課堂促進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實證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7):99-106,136.

[15]趙俊芳,崔瑩.翻轉課堂的內在意蘊及高校教學改革的未來走向[J].中國高教研究,2016(6):105-110.

[16]武君妍.網絡環境下江蘇大學生學習方式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8:42-43.

[17]李志河,劉丹,李寧,等.翻轉課堂模式下的深度學習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8(12):55-61.

[18]Biggs J,Kember D,Leung D Y P.The revised two-factor Study Process Questionnaire:R-SPQ-2F[J].Britsh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2001,71(1):133-149.

[19]錢研,陳曉慧.南加州大學翻轉課堂設計原則及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15(6):99-103.

[20]曹梅.打開課堂合作學習的黑箱:來自CSCL的經驗[J].教育發展研究,2018(20):68-74.

作者簡介:曹梅,博士,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國家一般課題「面向課堂深度合作學習的交互會話改進研究」(編號:BCA170083)。

相關焦點

  • 內隱理論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
    實體論與漸變論對個體的情緒、行為和生理反應具有不同的影響。實體論與漸變論不僅直接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還通過成就目標定向、自我概念、歸因方式、控制信念等的中介作用影響心理健康;個體因素和情景因素在二者關係中具有調節作用。建構的內隱理論影響心理健康的整合機制模型提示, 內隱理論影響心理健康的機制具有一定複雜性, 未來應從不同內容、不同視角來拓展二者關係的研究, 以進一步驗證與完善整合的作用機制模型。
  • 緩衝與催化:希望在大學生自殺行為中的調節作用
    上海 200062  內容提要:研究大學生自殺行為機制及其保護性因素,對於大學生自殺行為的預防和臨床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研究採用結構方程建模方法,以自殺的人際關係理論為依據,考察希望在大學生自殺行為中的作用機制。研究發現,自殺人際關係理論的潛變量模型能較好擬合我國大學生自殺行為數據。
  • 【研精覃思】農村女大學生學習投入與學習收穫的特點及影響機制研究
    因此,關注並改善農村女大學生的教育情況是實現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徑之一。文章以農村女大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學習投入和學習收穫及二者之間的關係為切入點,通過分析農村女大學生的在學表現和影響因素,為更好地處理高等教育中的性別公平問題提供可以借鑑的視角和思路。
  • 研究分享 | 組織行為·柔性人力資源管理對組織技術創新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研究
    基於此,本研究重點關注了柔性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結合動態能力理論,探索資源柔性人力資源管理和協調柔性人力資源管理對組織技術創新的影響及其具體的作用機制。不僅如此,動態能力本質上是與市場環境機制密切相關的概念,它致力於探索組織應如何調整或整合基礎資源與常規能力,進而做出與外部環境最為匹配的應對行為,這也是動態能力的兩大關鍵要素之一。因此,動態能力的潛在價值和功效發揮必然會受到市場環境的權變影響。
  • 大學生需要誠信機制,可是如何才能實現呢?
    誠信主義的關鍵是誠信機制。沒有誠信機制,誠信主義就只是一種設想而已。我們知道,就大學生來說,很多大學生內心深處存在著對誠信的渴望,他們同樣對社會中的誠信的行為持讚賞的態度。但是現實中的大學生往往又會因為各種原因而無法保持著誠信品質。
  • 基於計劃行為理論的大學生網絡行為調查
    關鍵詞:計劃行為理論;大學生網絡行為;網絡使用意向;網絡自我效能感一、引言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2012)的數據表明,大學生是網際網路使用的重要用戶。伴隨網絡發展成長起來的90後陸續走進大學校園,他們的網絡行為日益受到廣泛的關注。網絡使用已經是信息社會下E時代個體生存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
  • 現代文閱讀——表現手法及其作用
    在語文學習中,我們經常會碰見許多專有名詞,比如說:修辭手法、描寫方法、表現手法等等。這些名詞就能把許多學生繞暈了。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現代文閱讀中,關於表現手法的作用的答題技巧。常見的題目問法1、作者寫xx,顯然不是在寫xx,作者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2、試指出本文運用的一種表現手法,並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
  • 《大學生社團管理機制創新與實踐探索》書摘
    《大學生社團管理機制創新與實踐探索》在系統總結國內外關於大學生社團的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基礎上,對山東省大學生社團進行了調查分析。根據調查結果,大學生社團整體發展形勢基本呈良好態勢,在實踐育人與文化育人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其工作中也存在著很多影響建設發展及其作用發揮的困難和問題。針對這一現狀,作者結合系統理論,對大學生社團分類進行了管理機制創新與實踐探索。
  • 文章表現手法及其作用
    《文章表現手法及作用》 大家好,進入到初中,很多同學發現閱讀成績總是在原地徘徊,為了更好地幫助同學能夠系統而有針對性的了解閱讀理解知識點,今天,老師就安排了有關表現手法及其作用的專題內容。什麼是表現手法?表現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形式,它有助於表現作者的寫作意圖,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要注意在初中語文的實踐中,表現手法和寫作手法這兩者並沒有進行嚴格的區分。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第一個知識點:表達手法的類型。
  • 李建華:大學生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十大機制
    二要組織大學生集體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要定期組織學生集中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典文本,以院、系或者專業班級為單位開展小組討論、交流學習心得體會,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三要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校園宣傳活動,通過建立校園宣傳欄、組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徵文、評優活動,拉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 二、課堂教育機制。
  • 領導風格影響前瞻行為的作用機制
    因此,有必要對前瞻行為進行研究,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前因變量、作用機制和邊界條件。  不同領導風格影響員工前瞻行為  員工的工作資源和其在企業中的命運大多與領導密切相關,所以員工前瞻行為的發生和發展會受到領導因素的影響。
  • 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的構建與實踐
    摘 要:當前大學生思政工作面臨著複雜的內部和外部環境,高校出現的相關問題也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網絡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也為大學生思政工作帶來嚴峻挑戰。要從加強隊伍協同、工作內容統合、方式方法融合出發;以實踐平臺為支撐,注重深度融入,加強學生行為實踐養成,著力培養信念堅定、人格健全、德學雙馨的青年人才。
  • 行為主義理論及其人物總結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行為主義是教育心理學中較難理解,並且學生難以區分的知識,雖然經常以單選、多選題的方式考察出來,但是學生的錯誤率還是比較高的,現在就行為主義理論及其代表人物進行總結。一、觀點行為主義都認為學習是刺激和反應的聯結,強調外在的刺激。二、代表人物1.桑代克-貓開籠取食實驗-試誤說規律:準備律:學習前,老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不能搞突襲。練習律:學習中,要讓學生做大量的習題,即題海戰術。效果律:學習後,要給學生充分的反饋,例如:獎勵。
  • BigBang混合共識機制的優勢
    從POW到混合共識區塊鏈從2009年發展至今,已經演變出多種共識機制。DPoS共識機制的出現,將通過實施區塊鏈上的「民主」來對抗「中心化」所產生的負面效應,用被公選的「弱中心化」的方式來提高全網運維的效率。四,PoW + DPoS混合共識機制PoW+DPoS的混合共識機制,DPoS能夠將受眾群體最大化。參考EOS的超級節點,首先在真金白銀的收益上。
  • 2015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狀況調查分析
    問卷根據2014年度實際應用的情況,作了進一步修訂完善,聚焦「大學生的觀念與行為」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成效」。「觀念與行為」反映的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中的思想觀念與行為選擇狀況,考察指標主要涉及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文化觀及其行為選擇。「教育與成效」反映的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狀況及其成效,同時關注主渠道和主陣地兩個方面,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 對大學生英語學習APP的個性化適應研究
    移動APP的大量出現,無疑順應了這一趨勢,為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提供了新平臺。為了解學生利用英語學習類APP進行自主學習的現狀及其適應情況,研究英語學習APP的使用功效。通過調研,為增強大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探索英語學習APP在大學英語輔助教學中的應用潛力提出了可行性建議,並為英語學習APP的設計提供了可借鑑的思路。
  • 尹弘飈 史練 楊柳 | 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研究(2015—2019):主題、方法與評論
    高校第二課堂對大學生學習方式的影響研究——以「985高校」學術科技創新活動為例. 高教探索, (01), 11-15+87. DOI:10.3969/j.issn.1673-9760.2018.01.002段朝輝, 洪建中. (2019). 網絡視頻課程中師生交互與大學生網絡學習績效的關係: 學習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動機的序列中介作用. 心理發展與教育, 35(02), 184-191.
  • 隋巖、唐忠敏:網絡敘事的生成機制及其群體傳播的互文性
    網絡敘事的複雜性及其對社會事件、社會態度、社會情緒等的重要影響,雖是學術界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但在談論諸多網絡文本個案及其對於理解網絡時代社會敘事、社會轉型等方面的重要意義時,卻忽略了網絡敘事的本源性,即網絡敘事生成機制才是理解網絡敘事內在邏輯的起點。網絡敘事以事件相關體、文本集合體和具體文本三個層次累加構成。
  • 大學生曠課多被退學 專家:高校淘汰機制必不可少
    文章稱,學生曠課不尊重學校,「現在去上訴學校,並沒有任何作用,只會浪費自己的時間、金錢和精力」。此事持續發酵,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值得注意的是,連日來,部分高校對於少數違反學校規定的學生均採取了類似措施。
  • 開放性、盡責性對大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的預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摘 要:以457名大學生為被試,採用開放性、盡責性人格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創造性問題解決測驗考察了開放性、盡責性與大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之間的關係及其作用機制。結果發現:大學生在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流暢性和適宜性上存在性別差異,均表現為女生高於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