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班級35個孩子,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聰明,成績很差,他也很認真的學習,就是比不過別人,不要求他一定要第一,至少不是墊底的吧。
不少差生的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疑問,孩子明明努力,為何成績還那麼差,難道學不會嗎!不少家長,只能認為這是孩子不聰明的原因。
要理解單個學生的成績水平,其實首先應該能理解,教育是怎麼一回事,它與什麼因素有關。
我國的現代教育,基本是從照搬和抄襲蘇聯模式開始的,而西方教育理論的研究更為成熟,開展得也更早,現代化的學校教育,基本是建立在某種心智成長規律的理論基礎上的。
多數國家和地區,基本都按照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步驟劃分教育階段,並且每個階段的學習,編排不同內容量、不同科目結構、不同難度的學習教材,目的就是為了適應學生整體的身體心智發展水平。
因此,小學的教學內容,不會安排特別難的教育內容。
那麼教育劃分階段,與什麼有關呢,那就是學生的心智。
舉個極端的例子,一個沒有讀過書的大學,和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他們一起學習小學階段的內容,那麼成年人的速度,會非常快,學習起來,難度也不大。
很多家長也親身體驗過,在輔導孩子的作業的時候,家長並不是因為學過才能輔導,而是家長看了作業之後,一經思考,就大概懂得怎麼回事,但是孩子看作業,卻怎麼想都想不明白。
那是因為孩子的心智水平,沒有成年人的成熟,理解事物自然沒有成年人快。
研究人的心智發展,在成長中的各階段情況,心理學上叫做發展心理學,它研究對象從嬰兒到兒童,從青少年到中年,最後還研究老年的各階段心理心智特點和發展規律。
瑞士的讓·皮亞傑,是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之一,他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給我們認識兒童的智力,很有啟發性的意義。
根據讓·皮亞傑的理論,一個人的心智成熟,不是天賦的,更不是後天自然形成的,而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
簡單的俗話說就是,一個見過世面,和經歷過不少活動鍛鍊的孩子,一般心智就比沒見過世面的孩子成熟,因為也更為聰明!
人的成長就是與環境的互動,只有在互動中,人的心智才會越發的思慮周全,懂得從更多的角度看問題,想問題,其思維邏輯能力不斷完善。
因為每個人的成長不同,所以心智發展水平也是不同的。從教育中的現象,我們明顯能夠看到,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其實都是比較善於思考的,學習新東西理解比別人快,也善於建立體系化的學習方式,簡單地說就是,成績好的學生,不僅更聰明,也更「成熟」。
成熟的學生更聰明,我們也可以從益智類節目《最強大腦》的選手身上發現這個特點。
在最近一季的選手中,其中最突出是兩個中學生,一個是16歲的婁雲皓,另一個同樣是16歲的少年黃明睿。這兩個選手都表現出了非凡的思維成熟度,思考問題非常具有策略,而且周全,同時心理素質也比一般的中學生強很多,他們表現出來的心智水平,遠遠高於還很幼稚的同年人。
但是心理學也指出,人的思維能力,並不是與年齡成正比,人的思維能力在青年到中年的時候,達到頂峰,特別是青年時期。
有人會疑問,那農村的孩子早熟,豈不是學習能力就很強了!
心智的成熟,與早熟並不能等同。
心智是包括很強的思維層面的,而農村孩子的早熟,更多指向聽話,能夠幫家人分擔任務等。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不少農村孩子的早熟,其實包含很強的本性壓抑在裡面,也就是環境逼他早熟,他沒有選擇,他的早熟不是自由與環境互動的結果,農村孩子的早熟,壓抑很多本該屬於他的天真成分。
而心智的早熟,更多是由內而生的,與化境互動後主動性的變化。
所以孩子成績差,學習能力不強,接受和理解新事物速度慢,更多原因,是他的心智,比同齡人水平低,他的心智還沒有長大。
未來教育改革的方向,更多地朝著培養健全和成熟的心智方向走,會特別著重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這也啟示家長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多帶孩子經歷世面,鍛鍊社會活動,參與實際生活事物,對孩子的心智發展,確實非常具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