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材料不能成為職工的「心病」 毫不知情的記載卻能左右前程

2020-12-13 東方網

  據《勞動報》報導,日前,一位不願透露身份的女士走進本報信訪室,述說了她四處求職無果的經歷,後經招人單位提醒,方知檔案被用人單位做了手腳,塞入了「汙點」,致使她求職無門。

  小小一隻檔案袋,誕生於計劃經濟時代,至今仍在延用。它是職工個人歷史見證,對企業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用工「寶典」,但這些材料從未與職工本人見面,裡面究竟裝了什麼,職工無從知曉,由此帶來的勞動爭議近年來並不鮮見。為此,本報呼籲,檔案袋裡的材料,有些裝進去前應該與職工見見面。

  職工自述

  檔案裡的「汙點」令她求職遭拒

  日前,一位戴著墨鏡、不願透露身份的年輕女士來到本報信訪室,敘述了她的遭遇。

  她原在一家民營汽車企業擔任技術主管,對企業的技術機密有所了解。工作多年,她與企業相安無事。半年前,有家企業欲高薪聘用她,她便向用人單位提出辭職。用人單位認為她掌握了機密,不能隨意離職。但她去意已決,而企業對她既沒有實施脫密期規定,也沒有籤訂過競業限制合同,於是她便按《勞動合同法》規定的職工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的程序,履行了必要的手續後,解除了勞動合同。

  接著,她應聘那家打算高薪聘用她的單位。哪知,起初還表示「熱烈歡迎」的對方,對她進行「背景調查」後,竟然表示「投資方向已改,不需要她這樣的人才」。

  當初挖角時,雙方只是口頭上表示了意向,並未籤訂任何協議。她想:作為汽車業的技術「大拿」,此處不用她,自有用她處。她重新尋找工作,接連與幾家用人單位接洽後發現,剛開始,對方都挺有誠意,有的甚至副總經理、總經理都對她進行了第二輪、第三輪面試,但只要進入到「背景調查」這一關,這些招聘單位對她都退避三舍。

  有一次,她被一家招聘單位婉拒後,實在忍不住,便問了一句:「能告訴我,究竟我哪裡出了問題,難道招聘不看真才實學,只注重應聘技巧?」對方見她誤會了,便隨口說了一句:你的條件其實很好,但你的「背景調查」過不了關。

  至此,她如夢初醒,感覺由原單位轉出、由街道相關部門保管的檔案可能出了問題。為了證實她心中的疑問,她委託律師進行調查。律師看過她的檔案後,告訴她:上一家用人單位在檔案裡放入了一張表,說她洩露企業機密,曾被記大過處分。

  聽了律師的一番話,她頓然明白過來:一個掌握核心技術的人,如果洩露企業機密,那是招聘單位最忌諱的事,這樣的人縱然有天大的本事,又有哪家企業敢用她?

  驚怒之下,她找到上一家用人單位,想說清楚這件事,可上一家用人單位高層根本不理睬她。無奈的她決定請律師打官司,要求將檔案袋裡塞進的「黑材料」刪除。同時,希望通過媒體對此事進行曝光。

  類似案例

  費盡周折找回「遺失的工齡」

  事實上,職工碰到檔案袋「惹」的麻煩,在本報信訪室接到的投訴中,又何止這一件。

  杜先生的遭遇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杜先生學校畢業後分配進入上海求新造船廠,當上了電焊工。工作兩三年後,杜先生因工作調動,進入上海船廠仍從事電焊工作。數年後他去了國外打工多年,最後落腳到一家國有企業。52歲時,杜先生有一次在馬路上碰到在上海求新造船廠一起工作的同事,閒聊中,同事告訴他,由於造船廠電焊工可以享受特殊工種提早退休的待遇,55歲時,同事辦理了提早退休手續,在家領取養老金了。

  杜先生收入不高,聽說此事後便動起了提早退休的腦筋。他仔細計算了自己在造船行業的工作經歷,發現將兩個造船廠的電焊工工齡相加,恰好達到符合特殊工種提早退休的政策條件,便向企業提出申請。企業打開他的檔案袋一查,卻發現了問題:杜先生只有進入求新造船廠的初始記錄,卻沒有從事電焊工的經歷。

  由於本人無法與自己的檔案袋材料見面,杜先生就一次次跑相關部門,寫了無數的申訴材料,卻無法證明自己的工作經歷。最後杜先生來到本報信訪室求助,希望本報記者能夠幫他找到「遺失的工齡」。

  本報記者想找上海求新造船廠,該廠卻已併入上海江南造船廠;想找上海船廠,上海船廠已更名;杜先生在外國的工作經歷,記者無從下手;找到杜先生最後落腳的企業,企業又相告,杜先生所在的車間已轉制為民營企業。

  好在上海江南造船廠這家擁有百年歷史的國企工會幹部十分熱情,他們花了三天時間,把閣樓上保存的上海求新造船廠職工檔案一一找出來,總算翻到了杜先生的原始檔案記錄。可打開一看,裡面確實只有杜先生進廠記錄,沒有從事具體工種的痕跡。鑑於早期檔案記錄職工履歷不夠規範,大家都可以理解。這家企業工會幹部還是提醒,杜先生如果還保留當年特殊工種享受的物件,哪怕是「含鹽菜湯」飯菜票、工作服也行。但時隔數十年,杜先生手頭哪裡還保存有這樣的物品?

  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這家企業在杜先生四處奔波之時,客觀地反映了當初的情況。

  本報勞權周刊報導這一事實後,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杜先生的當年同事看到這一消息,紛紛願意為他作證,並出具了大量的書證。屢經波折,杜先生總算在55歲時,享受到特殊工種提早退休的待遇。

  說起當年的事,杜先生仍然感慨。他說,這件事是各方合力的結果,也體現了各方實事求是的精神,他將銘記終身。

  履崗經歷「檔案裡沒有記錄」

  如果說,杜先生是時代進步的「幸運兒」,那麼,盛女士就不那麼走運。

  盛女士多年前在浦東一家化工廠實驗室工作,屬於有毒有害崗位。後來,她多次跳槽,來到新單位。不久前,她偶遇老同事,相談甚歡之際,老同事告訴她,化工廠正在給從事有毒有害工種的人員辦理提早退休手續,眼見再過幾年,她也要退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盛女士一算自己曾從事的有毒有害崗位年限,恰好符合政策規定,可以申請提早退休,便趕到化工廠要求出具證明。化工廠告訴她,她反映的情況不假,但檔案中沒有記載,此事辦不了。於是,盛女士多次輾轉在化工廠與有關部門之間,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奔波。

  看起來,盛女士與杜先生的遭遇類似,但由於盛女士缺乏相關的證據,檔案袋裡從未謀面的材料成了「謀殺」她工齡的「兇手」。

  盛女士不禁感慨:檔案袋啊檔案袋,你幾十年陪著我,我卻不知道你裡面裝的到底是什麼?想想也是「傷心」。

  入職誤差一個月退休金少5%

  同樣感到「傷心」的,還有早年前來投訴,令記者至今難忘的楊女士。

  楊女士原在一家研究所工作,退休多年。她偶爾聽說事業單位工作年限達29年7個月,可視為工齡30年。依此計算,她可以多拿5%退休金/月。她記得自己是1977年4月參加工作的,恰好趕上29年7個月這個坎,便興衝衝地趕到社保中心要求「加工資」。社保中心的工作人員看了她的記錄後說,她是1977年5月參加工作的,正好「軋出」。

  她不甘心,趕到原單位要說法。原單位查了她的原始檔案,告訴她,檔案中的進廠報到證顯示,她是1977年5月參加工作的。可她認為,一直以來,她就是按實際進廠時間——1977年4月填寫履歷表等各種表格的,這些表格也裝進了檔案袋,近三十年從來沒有人說她填錯了,什麼時候出來一張進廠報到證,她根本不知道。於是,她一次次交涉,但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楊女士苦惱地說,所謂報到證,是組織填寫的,也是組織放入檔案袋的,她本人毫不知情。她填了那麼多的表格,如果寫錯了,組織應該履行糾錯之職吧,但從來沒有人告訴她錯了。現在要「加工資」,卻說她錯了,教她如何接受?

  楊女士自行填寫的表格與進廠報到證,兩者之間肯定有一個日期是錯的,但錯的是哪一方?記者無從知曉,楊女士的苦惱卻揭示了一個問題:由於檔案袋裝入的內容不與本人見面,萬一是組織疏忽或其他原因,填錯了,究竟應該由誰買單?

  虛假材料入檔想撤銷遇難題

  如果說,杜先生、盛女士和楊女士等人的遭遇,尚屬歷史原因或「無心之過」,那麼,許先生的遭遇就令人憤慨,匪夷所思了。

  多年前,許先生在某物業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後離職,後在多次求職遭拒後,方了解到該物業公司將一份無中生有的處分材料放入他的檔案,這份材料「揭露」許先生「長期在外四處招搖撞騙」「坑蒙拐騙」,「其態度及手段之惡劣,令人髮指」,「他的一切犯罪違法行為……公安部門已立案查處」等。許先生通過訴訟,在法院的調解下與物業公司達成和解,即許先生撤訴,公司補償他4萬元,並撤回放入檔案中的材料。

  可是,「撤檔」到了管理檔案的區就業促進中心又卡了殼。該中心工作人員稱,只有拿到法律判決書原件,並且判決書說需取出檔案裡的東西,他們才能把相關東西拿出,把判決書放進去。許先生萬般無奈,只好再次訴訟,在此期間,這份黑材料在許先生的檔案裡又躺了整整兩年。

  一起本來可以和解的訴訟,因為「許進不許出」的檔案保管制度,變成了非打不可的官司。討「清白」遇到制度障礙,許先生連連說他想不通。

  而一位外地戶籍醫生,因為檔案袋,竟然還付出3000元罰金。

  本市一家醫院招聘了一名醫生,該醫生經過努力,考上博士生,本來舉家歡慶,準備辭職讀書。哪知醫院扣著她的檔案袋遲遲不放。

  記者前往了解情況時,醫院方蠻橫地認為,要轉移檔案袋容易,讓她繳3000元罰金,如果不繳罰金,就讓她走法律途徑。醫院方還表示,打官司即便醫院輸了,醫院還會堅持上訴,走完所有的程序。

  由於學校辦理學籍的日子近在眼前,記者與學校聯繫,說明特殊情況。校方表示,可以延長一個月,但一個月後等不到檔案袋,學校只能「退人」。最後醫生熬不下去,只能繳罰金認栽。

  專家觀點

  歷史產物應隨時代而變

  上海林峰律師事務所主任林峰律師認為,檔案袋是延續至今的歷史產物,我們要客觀地理解和分析。

  檔案袋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曾經走紅一時。上山下鄉年代,伴隨著好兒女走四方的,就是檔案袋;好兒女進了工廠,檔案袋也就進了企業的檔案室。

  在某種意義上,檔案袋成了第二戶口簿、身份證和介紹信,沒有檔案的,就是「黑人」。但是,用牛皮紙包裹的檔案內容,與職工本人「老死不相往來」,檔案裡到底記載了什麼,只有檔案所有人的企業領導才能獲知。這使得檔案袋有幾分神秘,給人敬畏的感覺。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檔案不與本人「見面」的情況依然沒變,這一鐵律給一些勞動者帶來諸多煩惱。

  從計劃經濟讓位於市場經濟的數十年裡,職工的身份從企業人變成了社會人,但職工檔案袋依然由企業或「人事代管」部門管理。冷靜地看,由企業或有關部門管理檔案袋是一種選擇,因為檔案內容需要「高保真」,個人保管,既容易遺失,也難保內容的真實性。

  可是,誰來監管職工檔案袋裡的內容呢?讓保管者監管,萬一保管者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使檔案袋裡的內容與職工真實情況不相符,這板子該打在誰的屁股上?對於職工來說,因為不知情,可能喪失了追究保管者責任的時機,極有可能成為無辜的「受害人」。

  因此,在當前,規範職工檔案袋的保管制度應該是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題中之義,進入職工檔案袋的內容,比如獲得榮譽或處分等,這些事關職工前程的材料,應該與職工本人「見面」,並明確做出書面記載,必要時還得要求職工本人籤字。如果保管方保管不力或發生瀆職行為,應該通過立法規定,追究當事人責任。

  只有高透明度地保管職工檔案袋,才能使職工放心滿意,才能減少或避免爭議的發生,才能構建起和諧的勞動關係。

  材料進「袋」有規定

  上海昭華勞動保障諮詢服務有限公司董兆華諮詢師認為,職工檔案制度目前有存在的合理性,但也有不少缺陷。

  根據勞動部、國家檔案局於1992年發布的《企業職工檔案管理工作規定》(勞力字[1992]33號)第九條規定,人事檔案內容共分10類,包括履歷材料;自傳材料;鑑定、考核、考察材料;評定崗位技能和學歷材料(包括學歷、學位、學績、培訓結業成績表和評定技能的考績、審批等材料);政審材料;參加中國共產黨、共青團及民主黨派的材料;獎勵材料;處分材料等;招用、勞動合同,調動、聘用、復員退伍、轉業、工資、保險福利待遇、出國、退休、退職等材料;其他可供組織參考的材料。

  《企業職工檔案管理工作規定》第十條規定:職工所在企業的勞動(組織人事)職能機構對職工進行考察、考核、培訓、獎懲等所形成的材料要及時收集,整理立卷,保持檔案的完整。第十一條規定:立卷歸檔的材料必須認真鑑別,保證材料的真實、文字清楚、手續齊備。材料須經組織審查蓋章或本人籤字的,應在蓋章、籤字後歸檔。第十五條規定:嚴禁任何人私自保存他人檔案或利用檔案材料營私舞弊。對違反規定者,應視情節輕重,嚴肅處理。

  用人單位不按照規定執行怎麼辦?就目前來說,比較棘手。拿那位戴墨鏡投訴的女職工來說,即便她打贏官司,前用人單位要刪除「黑材料」,可檔案袋已轉移出去,企業無法改動。接受方收到的是「原材料」,也無法改動,一般情況下,法院也沒有辦法下「命令」去改動,可能拿著判決書放入是唯一的辦法,但這種辦法不僅造成訟累,職工權益受損也是實實在在的。

  除了少數違法企業在職工檔案袋裡做手腳,目前扣留職工檔案袋的事時有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才流動。這種事雖然通過法律途徑可以解決,但耗時費力。還有一種現象值得關注,有些求賢若渴的企業承諾會為跳槽過來的人才重新建檔,可誰來保證新建檔案的準確性?這就將傳統的人事檔案制度置於更加尷尬的境地。

  因此,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事檔案制度應及時改革,使其不再成為職工的「心病」,而是職工真實履歷的反映。

相關焦點

  • 最高法裁決:職工出生時間以本人檔案最先記載為準
    勞社部發[1999]8號文中對退休起算時間的規定,是為規範確定職工退休時間,在本人身份證和檔案記載的出生時間不一致的特殊情況下,以本人檔案中最先記載的出生時間來確定退休時間,並不是確認上訴人的身份情況,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並不牴觸。
  • 職工檔案出生年齡不對怎麼辦?是按照參加工作檔案還是學生檔案?
    職工的退休年齡以檔案為準可能現在很多年輕人並不理解,為什麼職工退休年齡要以檔案記載為準呢?身份證號出現的時間較短。最早的身份證號出現是按照《身份證條例》在1985年9月公布並實施。現在退休的職工中有很多人,是在此之前參加工作的。
  • 檔案錯誤如何更改?官方:以個人檔案最先記載時間為準
    近期,網友發帖向壽寧縣委書記問詢:網友父親由於個人資料中爐前工與爐前電工混淆記載,且檔案所記載出生年月未到正常的退休年齡,導致退休申請審核未通過。現諮詢檔案更改和提前退休事宜。
  • 職工退休年齡計算按檔案最先記載出生日期算
    一些參保職工在計算自己哪年退休時,會出現檔案記載年齡與身份證不一致的情況,省人社廳解答,遇到這種情況,需要按照檔案最先記載的出生日期計算。養老保險參保範圍涵蓋那些人員?答:我省城鎮各類企業職工,實行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職工,民辦非企業單位從業人員,社會團體、基金會聘用專職人員,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與機關、事業單位形成勞動關係的非在編人員,均需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
  • 職工檔案自己可以查 事業單位人員暫不"解禁"
    記者採訪時從有關部門了解到,9月23日,市檔案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聯合下發了《青島市企業職工檔案管理暫行辦法》,規定除政審類的材料對職工保密外,檔案中的其他材料都可以讓職工查看,這意味著個人不能查閱本人檔案的歷史結束。據悉,該辦法中所指的職工,包括本市的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職工,不包含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公務員。
  • 為什麼退休時還要審核職工檔案,退休後的檔案可以自己保管嗎?
    按照《幹部人事檔案工作條例》管理規定的要求,個人不可以管理、查閱、轉遞本人幹部人事檔案的。即使是檔案管理機構的檔案管理員,其職工檔案依然應當有其他檔案管理員進行管理。按照相應的規定,幹部人事檔案主要包括10大類材料:(一)履歷類材料。(二)自傳和思想類材料。
  • 退休時為什麼還要審核職工檔案?丟失了一段時間工資表,怎麼辦?
    依據1999年《關於制止和糾正違反國家規定辦理企業職工提前退休有關問題的通知》,當本人身份證和檔案記載的出生時間不一致時,以本人檔案最先記載的出生時間為準。當然,這一部分職工檔案指的是老國有企業檔案。畢竟我們國家1985年9月6日才實施身份證制度,因此較早的時候人們識別身份,確定出生時間按照檔案是沒有問題的,這也是過去的老傳統。
  • 出生日期登記不一致 以檔案最先記載為準
    年齡相差一年,意味著吳先生不僅要推遲一年拿職工養老保險金,還要繼續繳納一年的養老保險費。 晚報訊(記者張寶訓實習生陳雲霞)身份證、戶口簿、就業證上均顯示自己的出生年月為1950年4月,而社保局卻按照檔案所記載的1951年4月核算,州城市民吳大明覺得不應該。
  • 以案說法:身份證與檔案記載的出生時間不一致,退休時該如何認定
    如果檔案最早記載與其他輔助證明材料(本人出生證、結婚證、子女出生證等)不一致的,應本著實事求是精神,會同職工本人戶籍所在地戶籍登記機關,全面分析其檔案材料,查證核實,合理認定」的規定,對職工出生時間的認定,根據不同的情形規定了兩種不同的認定標準,其一是身份證與檔案記載出生時間不一致的以檔案最早記載的出生時間為準;其二是出生證、結婚證
  • 職工檔案出生日期較早,可以提前按檔案辦理退休領養老金嗎?
    現在的退休年齡政策,按照1999年勞動部《關於制止和糾正違反國家規定辦理企業職工提前退休有關問題的通知》,對職工出生時間的認定,實行居民身份證與職工檔案相結合的辦法。當身份證與檔案記載出生時間不一致時,以本人檔案最先記載的出生時間為準。國家的身份證,最初源自於1985年9月6日頒布並實施的《身份證條例》。
  • 原始檔案中工資表丟失,退休不認可工齡,該怎麼辦?
    很多人年輕人時候選擇打拼,並沒有關注自己的檔案。再加上過去檔案管理制度要求,個人不可以查看本人檔案,因此很多人對檔案材料全不全,並不知情。可是,現在很多老職工在辦理退休時遇到了檔案材料缺失的問題。檔案缺失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 檔案年齡小三歲咋退休 以最先記載出生時間為準
    本報12月24日訊 (記者 柳斌) 按照身份證和戶口本出生日期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但是按檔案上的年齡還不能退休,遇到這樣的情況咋辦?近期不少市民向本報記者反映身份證年齡和檔案年齡不相符的問題,煙臺市人社部門回復稱,按照規定,出生時間以個人檔案最先記載的出生時間為準。
  • 【案例】最高法院:身份證和檔案記載的出生時間不一致,如何確定退休時間?丨勞動法同學會
    吳某應徵入伍前的戶籍檔案材料及出生證材料均未查尋到。 2014年4月22日,吳某所在單位江西省廣播電視網絡傳輸有限公司九江市分公司以參保單位名義,向江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所屬的江西省社會保險管理中心遞交了吳某的《江西省參保人員養老金待遇審批表》。
  • 以什麼材料為準?身份證還是檔案?
    問題:退休年齡會以什麼材料為準?我身份證和職工養老保險手冊上都是年齡77年9月,而我在社保局電腦檔案是75年10月,社保局工作人員說電腦檔案登記的都是招工時的年齡,將來退休是以養老手冊為準還是檔案年齡為準?
  • 以案釋法·退休年齡以本人檔案最先記載的出生時間為準
    經審查,甲居民身份證出生日期雖為1960年9月16日,但其職工檔案中1990年10月的《留轉人員審批表》有塗改,認定甲的檔案出生年為1963年。2、《關於制止和糾正違反國家規定辦理企業職工提前退休有關問題的通知》(勞社部發〔1999〕8號)第二條第二款「對職工出生時間的認定,實行居民身份證與職工檔案相結合的辦法。當本人身份證與檔案記載的出生時間不一致時,以本人檔案最先記載的出生時間為準。要加強對居民身份證和職工檔案的管理,嚴禁隨意更改職工出生時間和編造檔案。」
  • 法治天下 | 成為數百家公司財務負責人卻毫不知情?
    涉嫌違法自己卻根本不知情?為什麼沈女士會成為這麼多家企業的財務負責人呢?報案未果,準備起訴維權的時候,只知道幾百家企業盜用她的姓名身份,卻不了解這些企業的詳情信息,沈女士又該如何是好呢?聲稱雖然是企業委託它們代辦註冊手續,但是,當時它們主要負責的是產業園區招商平臺,註冊事宜則由另一家投資公司進行對接,向其遞交相關材料,所以真正幫助企業完成註冊的是那家投資公司。事實是否像他說的那樣呢?他們又是如何操作盜用沈女士姓名信息的呢?
  • 辦理退休時,為什麼需要人事檔案呢?沒有人事檔案能不能退休?
    最近在網上有一篇文章受到大家的熱議,文章主要講的是辦理退休時,為什麼要人事檔案呢?很多網友表示不知道自己的人事檔案在哪裡,沒有人事檔案自己能不能退休?大家有所不知,在辦理退休時人事檔案真的非常重要。之前遇到一位企業職工,人事檔案有資料不全,在辦理退休手續時,有12年工齡不能認定,這位企業退休人員因為檔案缺少資料,每個月能少領五六百元養老金,大家說一說這種情況是不是就吃虧了。在辦理退休手續時,社保局的工作人員會審核退休人員的人事檔案。
  • 退休檔案與身份證不符,如何證明出生日期?中學畢業證可以嗎?
    王大叔很鬱悶,臨近退休了,發現檔案與身份證不符?那怎麼證明自己的出生年月呢?他能找到初中畢業證,這個可以證明嗎? 一般來說,畢業證不行,學籍卡可以。
  • 辦理退休為什麼需要檔案?審查哪些內容?檔案不見了怎麼辦?
    沒想到社保中心的工作人員卻說劉阿姨不能退休!查找了一圈原因才發現,自己的檔案所記載的出生年月是1970年11月!劉阿姨想了很久才想起來,年輕時候紡織廠招工的時候,她為了滿足年齡條件,就把年齡改小了6歲。劉阿姨問社保工作人員:「我的身份證年齡已經到了法定退休年齡,檔案上確實當初改小了,那我今年還能不能退休啊?」
  • 檔案上退休年齡到了,身份證上年齡還沒到,能辦理退休嗎?
    以前人們為了早日上班,減輕家裡負擔,經常會對出生年齡進行暗箱操作,導致真正出生年月和檔案記載不符。但是,我們審核職工辦理退休的年齡,就是使用的職工檔案材料。一直持續了三四十年,想改變也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國家建立了身份證號制度以後,而且不斷提升身份證號的重要性。那麼現在職工辦理退休,還使不使用職工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