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蘇州工業園區:探路從「零」培育生物醫藥產業
集聚近1700家生物醫藥企業;2020年總產值將突破1000億元,連續多年保持20%以上增幅;創新型龍頭企業數量、創新型人才規模、獲批生物創新藥臨床批件數量、生物大分子藥物總產能、企業融資總額等五項指標均佔全國20%以上;綜合競爭力位列全國第一方陣,產業競爭力、人才競爭力全國第一。
作為改革開放的高產田,蘇州工業園區敏銳把握國際產業發展動向,頂住短期發展誘惑,遵循創新規律、產業規律、市場規律,持之以恆營造優質雙創環境,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雙輪驅動,成功支持生物醫藥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蛻變。
遵循創新規律挺過「至暗時刻」
生物醫藥產業是21世紀創新最活躍、影響最深遠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同時作為一個新產業賽道,也有著「花十年時間,投入十億美元研發一款新藥」的說法,兼具效益和風險。
十餘年前,已經走上製造快車道的蘇州工業園區瞄準創新驅動發展大勢,把眼光投向包括生物醫藥產業在內的一系列新興產業,遵循科技研發規律,加大公共服務力度,持續構建創新生態,全力支持企業渡過「從0到1」這段「至暗時刻」。
「園區從一開始就轉變傳統『招商引資』模式為『招才引智』,選取一批瞄準細分領域前沿技術、具備較強自主創新實力的團隊進駐。」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倪乾說,園區在硬體建設上遵循「生物醫藥產業前期主要依靠人才、資本投入」的規律,傾力打造公共實驗室等服務平臺,減少企業前期投入;又持續推出人才、金融等政策組合拳,全面營造科創「軟環境」。
在科技領軍人才評審中專門設置生物醫藥評比組別,以「人才工程」引領挖掘好項目好團隊;利用生物發展公司等國有企業專業優勢,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企業服務;發揮「親商」服務優勢,打造專業高效公共服務平臺……
如今,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代表的蘇州生物醫藥已經形成新藥研發和產業化特色,高端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及新型療法等領域加速發展;聚集了一批生物醫藥領域的世界一流團隊,包括中外院士團隊20個、各級領軍人才超1000名,頂尖人才數佔全國同類人才的比重達25%以上,並呈現進一步加速集聚態勢。
把準產業規律加速裂變式發展
生物醫藥企業發展周期長,投資門檻高,處於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發展需求不盡相同,需要成熟完備的產業鏈配套服務。蘇州工業園區緊扣這樣的產業發展規律,利用國資平臺強化產業創投,把國資背景的基金交給專業人士,按市場化規律來管理、投資、退出。「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我們選擇蘇州的重要理由。」2009年成立的亞盛醫藥,在上市前共完成4輪融資,累計金額超過16億元。
元禾控股是園區具有國資背景的重要投資平臺,2007年起就不斷投資早期生物醫藥企業,提供研發經營的資本支持。截至今年9月底,元禾直投平臺及管理的基金投資項目超840個,助力基石藥業等一批優質企業成功上市。
同時,為了給不同階段企業提供資金助力,園區更加注重通過產業基金,撬動社會資源集聚,幫助企業熬過初創寒冬。2020年初,園區加大以基金運作吸引項目落地和產業集聚的力度,提出設立20億元規模的天使母基金和100億元規模的政府引導基金。其中,20億元天使母基金旨在帶動設立一批優質子基金,生物醫藥是這些基金的重點布局領域;100億元政府引導基金主要用於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和項目集聚升級。
目前,園區在生物醫藥領域先後培育獨角獸企業4家,累計上市企業13家;在港交所上市的內地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中半數是園區企業,信達生物、康寧傑瑞等一批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不斷成長壯大。
遵循市場規律優化全鏈條創新生態
隨著園區越來越多生物醫藥企業步入量產階段,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加劇,對土地、政策等要素資源的需求愈發明顯。園區自身自然資源相對有限,為了不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掉隊」,園區加快跨區域、跨國別協同聯動,優化全鏈條創新生態,為企業高速發展裝上「助推器」。
近年,園區先後出臺《園區管委會關於蘇州工業園區進一步促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園區關於加快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的科創扶持辦法》等;2019年,蘇州市印發《關於加快推進蘇州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進一步提升園區培育生物醫藥產業的政策支撐力。
園區還抓住長三角一體化帶來的機遇,進一步加快與周邊城市產業協同發展步伐,打造產業集群。今年更是利用蘇州把生物醫藥確定為「一號產業」的契機,在全市範圍內探索統一調配土地資源、分享產業紅利的1+N機制。園區還放眼國際錨定全球產業制高點,利用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機遇帶來的人才、資源互通,加強基礎研發力度。
目前,園區已有9款新藥獲批上市,累計獲得藥物臨床試驗批件超300張,47個項目獲國家重大新藥創製支持。下一步,蘇州工業園區將加大產業扶持力度,打造國際一流的生物醫藥產業高地,力爭到2025年,集聚生物醫藥企業3000家,產業規模突破2500億元,形成2—3個具有國際引領地位與競爭優勢的子領域產業集群。(王夢菲朱程李優)
(文章來源:新華財經)
(責任編輯:DF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