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發生物混合電池 從電細菌中獲取能量

2020-12-23 環球網

【來源:cnBeta.COM】

據了解,一些細菌可以自己產生電力,這可能使它們在電池和燃料電池中派上用場。但到目前為止,這種嘗試一直是低效的,而且缺乏靈活性。現在,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個圍繞著水凝膠構建的 "生物混合 "系統,該系統可以支撐微生物並有效地收集其能量。

這個系統的核心細菌被稱為 "外電生物"。這類微生物家族可以產生電子,讓電子穿過外膜,然後離開細胞。如果我們能捕捉到這些電子,外電細菌基本上可以幫助建立活的電池,但是需要導電材料來將電子分流到電極上,但這些材料大多不適合細菌生存,而那些讓微生物家族生存更舒適的材料,則不是高效的導體。

對於這項新的研究,研究人員自己開發了一種材料,目的是讓這兩種材料都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它首先是水凝膠,由碳納米管和二氧化矽納米顆粒組成的水凝膠,可以導電。這些都是用DNA的股狀物固定在一起。然後,外電細菌被添加到含有營養物質的培養基中,以保持它們的生命力。

研究小組發現,這些細菌在材料上生長得很好,能夠深入到水凝膠的孔隙中。水凝膠在導電方面也做得很好。研究人員還內置了一種可以關閉電池的方法。當不再需要電力時,可以加入一種酶,從而切斷DNA鏈,使材料崩潰。研究人員表示,可以通過調整配方來改變材料的一些特性,特別是改變DNA股的大小和序列,從而改變材料的一些特性。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大海洋細菌:能從陽光中獲取能量
    研究人員正在收集海水樣本,作為調查海洋單細胞真核生物和與之相關的有機體的一部分。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海水樣本中發現迄今最大的海洋細菌,它能夠從太陽光線中獲取能量。
  • 科學家研製石墨烯超級電池:15秒充滿電|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能量...
    鋰電池的缺點雖然明顯,但是想要替換掉它,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而全球的科學家也都在忙著找相應的替代品。據外媒報導稱,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製作出了突破性的石墨烯超級電池,其能夠在15秒內充滿電。這是一種混合電池組,結合了普通的鋰離子電池和Skeleton(愛沙尼亞的初創公司)自研的超級電容電池,在協同工作下發揮各自優勢。鋰電池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這意味著它們可以儲存大量的能量,但它們的功率密度往往相當低,這意味著它們的充放電速度相對較慢,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超級電容器的加入,靜態存儲電荷就為快速充放電做好了鋪墊。
  • 油電混合動力的汽車需要怎麼保養呢?
    油電混合的汽車需要保養嗎:需要充電?  油電混合雙擎動力技術的「電」不是外部充電設施「充」來的,這一點其實顯而易見,因為豐田的混合動力車型根本就沒有充電裝置。那麼「電」從何而來呢?豐田的混合動力系統在車輛不需要發動機提供很高動力的時候,發動機的一部分動力會被用來發電並存儲到電池當中。
  • 動力電池比能量是什麼_動力電池比能量密度怎麼計算
    電池的能量:指在一定的放電條件下對外做功所輸出的電能; 比能量:單位重量或者單位體積的電池所給出的能量,叫重量比能量或者體積比能量 磷酸鐵鋰的重量比能量和體積比能量分別為: 純電動車用電池:約110Wh/kg;210Wh/L 混合電動車用電池:約65Wh/kg;120Wh/L 電池包通常是指電池芯加保護板部分
  • 易智編譯:那些有趣的生物電池
    生物燃料電池作為能源家族中最特殊的一員,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綠色電池。其以有機物為燃料,直接或間接利用酶作為催化劑,能量轉化率理論上來講相當高。生物燃料電池主要是依靠電極的生物催化反應將化學染料和氧化劑轉化為電能。1911年,英國植物學家Potter用酵母菌和大腸桿菌進行試驗,並且利用微生物產生了電流,從此拉開了生物電池的研究序幕。
  • 日本科學家邁出一大步:創造光合人造細胞,可像植物一樣獲取能量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大自然中,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將吸收的二氧化碳中的化學能轉化為自身能量,如果把葉綠體「移植」到人類細胞中,是否可以實現同樣的過程?近日,日本科學家們通過模擬植物細胞,成功創造了一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產生能量的人造細胞,這是人造仿真細胞技術邁出的一大步。來自日本工業大學的科學家將各種生物結構進行整合,創造的人造細胞中含有兩種關鍵的蛋白質成分,即ATP合成酶和細菌視紫紅質。ATP合成酶可以促進三磷酸腺苷(ATP)的形成,並為人體供能,而細菌視紫紅質的作用是從環境中收集太陽能進行生物催化。
  • 美科學家稱噬菌體未來可為手機和起搏器充電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有望未來成為新型手機電池,當人們行走時也能夠充電,可以有效地替換現有手機的有毒壓電元件。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許多科學家投入大量的精力用於研究如何從細菌中提取能量,實現新型環保能量。目前美國科學家離這一目標更進一步,他們可以從噬菌體中收集能量作為「手機電池」。
  • 科學家用病毒制發電鞋 人們可邊走路邊發電(圖)
    實驗表明,這種發電器所產生的電量相當於一塊7號電池所產生電能的四分之一這款發電器非常輕薄,科學家們認為其未來使用範圍將非常廣泛  據英國《每日郵報》5月14日報導,在能源日益緊缺的當今社會,各種新奇的發電方法層出不窮,類似「發電鞋」這種可隨時產生電能的技術成為各國科研人員競相研究的對象。
  • 科學家研發新型電池材料 據稱可大幅提升容量
    近年來,電動汽車電池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其儲能能力有限,因此許多人仍未放棄使用汽油的汽車。 不過,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改變,因為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陽極材料,據稱可將容量提高四倍之多。電池包含兩個電極-陽極和陰極-離子在電解質之間傳播。除其他事項外,電池的容量受能夠在陽極中累積的電子數量的影響。通常,那些陽極由石墨製成。根據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的科學家的說法,矽的儲能能力是石墨的10倍,但矽作為陽極材料有一個主要缺點-矽在充電/放電過程中會膨脹,導致其表面破裂,其能力因此急劇下降。
  • 插電式混合動力和普通混合動力汽車的區別
    專家表示,儘管泰拉斯汽車在汽車行業的霸主地位不容小覷,但Roadster的銷量可能比不上菲斯科的Karma,因為插電式混合動力車Karma的設計會對那些需要長途駕駛的消費者更具吸引力。 泰斯拉Roadster跑車一次充電能夠行駛390公裡,但重新充滿電需要幾個小時,而Karma則很快就能重新充滿電。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現在市場上混合動力車是有區別的。
  • 在人體裡建一座"發電站" 生物電池研究獲新突破
    中新網11月13日電 據11月12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報導,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已成功研製成一種小型人體生物電池,它能依靠人體內的液體自行發電。研究人員說,該電池可為植入人體的一些微電子設備提供能源。  據科技日報報導,人體中存在著一些化學物質,它們之間發生反應時能產生能量。
  • 我國科學家創新光能利用方法 提升光伏電池發電量
    新華社珠海5月10日電(記者 胥金章)記者10日從國家太陽能光伏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獲悉,珠海新概念航空太空飛行器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李曉陽帶領的創新團隊,首創光能利用新方法,創造出超鏡電工業產品並完成實驗室和戶外自然環境持續應用測試認證,使普通晶矽光伏電池的發電量提升4至5倍,相對大幅減少光伏電池用量,降低光伏發電成本
  • 投入研發無果?寶馬研發「超級電池」受阻
    事實上寶馬並不是沒有做過電動汽車,不然的話,純電版的i3又是什麼?還有之前寶馬的混動王者i8,甚至都計劃推出純電動版本的超級i8車型,四輪電驅的模式讓無數人牽掛和期待……投入了那麼多錢,努力了那麼多年就這麼放棄了?但眼下說放棄就放棄,這是要鬧哪一出?
  • 科學家在死海沉澱物中,發現了另一類細菌的蹤跡
    最近,瑞士日內瓦大學的地質微生物學家卡米爾·託馬斯就和同事在死海的沉積物中發現了一些分子化石(也稱生物標誌物),這些化石表明,早在1.2萬年前就有其他細菌生存。這是科學家首次在死海生態系統中發現古生菌以外的生命形式。新發現或許說明,在其他類似的極端環境中(可以是地球上,火星上或太陽系中其他的地方)也可以存在(或過去曾存在過)生命。
  • 部署未來綠色環保出行,摩比斯研發氫燃料電池技術
    跟燃油車要加汽油一樣,氫燃料電池汽車需要補充氫氣作為燃料。將氫氣儲存在儲氫罐中,跟吸入的氧氣反應生成水,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進而儲存到動力電池中。這時電動機從動力電池中獲取電能,驅動汽車行駛。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出現,給未來移動出行帶來了新的解決方案。
  • 從能量密度競賽中折返:動力電池跨進無鈷時代?
    在過去十年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歷程中,動力電池經歷了磷酸鐵鋰主導和三元材料電池主導的時代,在兩個體系裡,能量密度、充電速度、安全性能等技術革新越來越快。儘管有很多技術指標,但磷酸鐵鋰的發展以安全性為主線,而三元材料電池的發展以能量密度為主線。過去幾年,能量密度高的三元材料電池更加受市場歡迎。
  • 中國首艘油電混合動力遊輪「大灣區一號」投入運營
    9月1日,深圳市招商蛇口郵輪母港,中國首艘油電混合動力海上豪華雙體遊輪「大灣區一號」正式投入運營。
  • 美國科學家發現新型電解質材料 能量密度更高、成本更低
    據外媒消息報導,科學家們正在尋找新的化學物質,從而可以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和性能,使此種電池能夠超越傳統的鋰離子電池。其中一種電池為能量密度更高、成本更低的鋰硫電池,與傳統的石墨/金屬氧化物鋰離子電池相比,此種電池內部發生的寄生反應會損害其性能,阻礙其高效循環。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U.S.
  • 終於知道油電混合為什麼不算新能源車
    Alfred Cheng自從國家針對新能源車實行補貼以來,以豐田係為代表的油電混合動力車,一直被排除在補貼名單之外。很多人對此不甚理解,畢竟豐田油電混合動力在燃油經濟性方面具有不小的優勢。為什麼省油的油電混合動力車不能算新能源車?
  • 日本開發出一種新型納米薄膜材料;鋰離子電池全球市場數據披露
    NEDO和中央大學研究團隊聯合研發出軸向纖維增強人造肌肉3.美國研究出矽與有機碳基分子實現能量轉移的新方法4.日本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納米薄膜材料5.瑞典科學家研發出光學納米天線6.川崎重工開始新型氫液化器商用化的實證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