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孩子閱讀這個事,有些家長的苦惱是,自己的孩子不愛看書,儘管家裡買了很多的書籍,但是都是嶄新的堆在家裡某個角落。而有些家長的苦惱是,孩子書看得不少,但是似乎對閱讀和寫作文都沒什麼提升,讀書破萬卷了,但下筆還是難,看了和沒看好像一樣。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怎麼讓孩子愛上閱讀,以及怎麼有效閱讀。
閱讀的氛圍非常重要,如果家裡人都在玩手機看電視,孩子會喜歡閱讀嗎?建議家裡給孩子建立一個讀書角,有書櫃,有安靜的空間,讓孩子可以靜靜的享受閱讀的過程。平時多帶孩子去圖書館或者書店,讓孩子自己挑選書本,讓他自己分類放置書本在書架上,讓他成為小書屋的主人。
人是視覺動物,我們更容易接受圖片類的信息。建議孩子6個月就可以開始看洞洞書了,從小開始培養看書的習慣。大一點的孩子,如果不喜歡看書,可以先從繪本,或者有插畫的書本開始讀起,書本不要太厚,儘量薄一些,這樣孩子不會感到看一本書很難。尤其很多家長剛開始就讓孩子看四大名著,書本厚,內容深,孩子自然抗拒。
家長是最好的榜樣,愛閱讀的家長,孩子肯定也是愛看書的。建議家長在孩子6年級之前,多陪伴孩子一起閱讀,小一點可以坐在一起看同一本,大一點的時候,可以大家坐在一起,彼此看自己喜歡的書本,形成閱讀的氛圍。
讓閱讀成為習慣,最好的就是每天有固定的閱讀時間。比如每天睡前半小時,或者早上起來半小時,具體的時間安排看個人的情況。閱讀是很有意思的,當一個人建立起閱讀的習慣後,他就會越來越愛閱讀。
和前面一樣,定好了固定的讀書時間,也可以定好每天看多少內容的書。比如半小時,比如一天看一章節,比如一天記憶一個優美的句子。目標儘量簡單可執行,千萬不要要求孩子每天寫讀後感,這樣孩子只會覺得讀書是負擔,反而更加抗拒閱讀。
很多孩子閱讀完一本書,你問他這本書好看嗎?他會回答你好看,但你問他為什麼好看,他就答不上來了。這是因為孩子在看的過程缺少總結。最好的方式是,看完一本書或者一篇作文,讓孩子複述一遍(如果能寫出讀後感最好,但是一般的孩子堅持不了每本書都寫讀後感)。複述的過程中,讓孩子表達清楚這個文章講了什麼人,什麼時候,發生的什麼故事(起因,發展,高潮,結尾)。在複述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學會用首先,其次,最後,或者第一,第二,第三這樣的邏輯表達方式。複述的過程,就是孩子理解和吸收的過程,同時還能鍛鍊孩子的邏輯表達和演講能力,一舉多得。
這個步驟和前面有些不同,前面更多的是讓孩子複述文章的故事梗概,而提煉精彩內容,是類似積累素材的過程。比如可以問孩子,這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情節是哪個?為什麼?你覺得寫得特別棒的句子是哪句?為什麼?提煉文章精彩的內容,孩子加深印象,這些內容就能成為孩子的素材庫了。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是一個咀嚼知識的過程,它需要經過理解,領悟和吸收的過程。很多孩子都是走馬觀花,或者把書當成故事來讀,這樣只是把電視的劇情變成了文字,對孩子來講沒有吸收到養分。所以,不要對孩子在量上過於高要求,可以給孩子充足的時間,讓孩子慢慢閱讀和理解透文中的內容。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你陪孩子一起讀書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