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曾奇峰的心理課》這本書中的一段話,頗有感觸。這段話是:
「我認識一個老太太,我估計她很年輕的時候就學了一個詞,叫作「綁架」,或者叫作「敲詐」,她反覆地使用這個詞,所以她很習慣地把她和別人的關係變成被敲詐與敲詐的關係,她把自己鎖在被預設的關係的牢籠裡面。我們要學會使用那些美好的詞,比如友愛、信任等,這是一個基本的信念。世界上沒有救世主,也沒有神仙。一個成年人應該能夠搞定自己所有的事情,這樣就把像嬰兒般對他人的依賴消除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壞的解釋,會讓事情更壞。我們每個成年人,都應負起讓自己美好的責任,學會使用美好的詞。
深以為然!我們只有用美好的詞解釋世界,才能擁有美好人生。
01 壞的解釋,讓事情更壞
在《別讓愛害者心態害了你》這本書中,有一句話:
從你嘴裡說出來的話,其實就代表了你的人生。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話從嘴裡說出來,本質就是你給了大腦一個暗示,而暗示往往會成為現實。
這個說法來自於一個傳播心理學名詞:預言的自我實現。它用來描述信息環境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是指一個人得到什麼樣的心理暗示,就會把注意力引向那裡,從而讓暗示變成現實。
比如:某考生考大學,如果他處於積極的信息環境中,大腦中聽到的都是正面詞彙,就能拋棄顧慮集中精力備考,考上的概率也會較高;相反,如果處於消極的信息環境中,大腦中聽到的都是負面詞彙,那他就會分散精力、傷心憂慮,結果考上的概率也就會低。
現實中,有很多跟書中老太太一樣的人,他們喜歡用一些不美好的詞彙描述世界。或許他們認為自己說的是事實,說出來可以讓自己得到安慰。熟不知,結果卻正相反,當他們說出」生無可戀「時,卻發現真沒什麼讓自己開心的;當說出」我怎麼這麼倒黴「時,卻發現果然就是」倒黴「;說一個人」渣「的時候,發現他人品的的確不好.
你說壞,就會變得更壞。這就是預言的自我實現。
所以,我們說話時,不管是面對自己還是世界,都要避免使用那些不美好的詞彙,這樣才能避免把事情向壞的方向推進。
02 美好的詞,讓自己美好
什麼是美好呢?《莊子.盜蹠》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美好,指美麗的東西讓人身心舒暢,更好地生活,快樂地生活。
這裡說的美麗的東西,其實,是指你看到的美麗的東西。你看不到的東西,對你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人與人是不同的,而這個不同的本質,不是誰對誰錯,而是看事物的角度有區別。從同樣的事物身上,有的能看到美麗的東西,而有的人卻只能看到醜陋的東西、與美麗的東西無緣。這就好像拍照,同樣的景色,有的人拍到美麗的景觀,有的人卻拍到風景的缺憾;又像是盲人摸象,有的摸到的是腳 ,有的摸到的是腿
那麼,如何才能看到美麗的東西呢?那就是:用美好的詞解釋世界。
很多時候,我們如盲人摸象一樣,堅信自己發現的就是事實。其實,根本不是事物本來的模樣,那只是你眼中事物的樣子而已。每個人眼中的事物都是不同的,它在你眼中的樣子,取決於你的信念。但信念又是大腦多次判斷慢慢進入潛意識(即形成直覺)的結果。而大腦的判斷又是」接受信息--解釋信息--得出結論「的過程。所以,想改變信念,只需要轉換一下看事物的角度,給大腦一個更好的解釋。如此,你眼中的一切也將變得更加美好。
比如,《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一書的作者周嶺,就特別智慧。他發現讀書讓人感覺累,於是,就給了自己一個美好的解釋:每一本書都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智者,讀書就是與這位難得一見的智者聊天,而書架就是他的高級朋友圈。這樣一解釋,他發現,原來讀書如此美好!
好的解釋成就美好自我。所以,從現在開始,說話時要選擇那些美好的詞。
然而,那些美好的詞來自哪裡呢?
03 重新認識世界
最近一件事,讓我對自己和他人有了顛覆性的認識。
受《用七個關鍵詞描述自己》這本書的啟發,我突發奇想:用七個關鍵詞描述一下老公。於是,我按照印象深淺的順序,寫下了一些關鍵詞。為了客觀起見,我又針對每個關鍵詞找事例,如果沒有兩個以上事例支撐,就劃掉。於是,最終確定下這七個關鍵詞:大局、理性、韌性、責任、正直、博學、自律。
接著我就思考這些關鍵詞,心裡想著,原來老公優點居然這麼多!可又轉念一想:他有哪些缺點呢?這一想,把我自己都嚇了一跳,原來,他的缺點,正是他的優點:曾經我總說他對我照顧不周,這正是他的大局思維,習慣注重大局,當然會忽視局部;我也常說他不夠浪漫,又正是他的理性;我還常說他挑剔,原來是他的自律,因為他把我也當成自己;我還說他不懂讚美,其實是他的博學,我懂的一點東西,在他看來還要繼續努力.
我又想到自己,自己那些引以為傲的優點,又何嘗不是給別人造成困擾的缺點呢。
原來,人的任何一個特質,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因為習慣了這些特質,人往往忘記在某些特定情形下調整一下度,所以,才表現出了它的反面。
由此可見,人的任何一個優點,都對應著一個缺點。明白這一點,我們也就不會再因為自己的優點而恃才傲物。
同樣,人的任何一缺點,也對應著一個優點。明白這一點,我們也就不該因為缺點而否定自己或他人。
一般情況下,人表現出缺點,並非惡意,其根本原因往往是習慣了對應優點所致。明白這一點,我們就應肯定他的優點,必要時只須提醒他調整一下度。
比如,一個人勸你喝酒,你感覺他很煩、很難纏。這時你就要想到對立面--熱情。他這樣做其實是因為他習慣熱情待人,而非與你過不去。所以,你只需友好地肯定他:謝謝你的熱情。然後,提醒他調整一下度:別勸我了,我確實不能喝酒。要不我以茶代酒吧!
對人如此,對事也一樣。任何事也都有兩面性。我們要善於調整角度,看到它積極的一面。
比如,羅斯福就是多角度看問題的高手。1934年,時任總統的羅斯福家中失竊。朋友聞訊寫信安慰,勸他別太在意。他回信說:「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安慰我,我現在很平安,感謝生活。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去我的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
同樣的事,或許,在常人看起來很難接受。然而,羅斯福看它,卻不失美好。
在《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這本書中,有一句話:
只要我們能夠找到合適的詮釋方式,任何消極的經歷都可以呈現出積極的意義。
的確如此。世界原本美好,但我們要調整好「拍攝」的角度。
04 開啟美好人生
用美好的詞解釋自己和世界,我們就會變得美好。那麼,我們要如何開始呢?
可以分為兩步:
首先,找出你常用的負面詞彙。
1. 分別用3~7個關鍵詞描述自己、自己遇到的事。
2. 分別用3~7個關鍵詞描述與你最親密的三個人
3. 分別用3~7個關鍵詞描述你接觸的其他親人、朋友和同事。
看看這些關鍵詞是美好的,還是不美好的,把不美好的詞彙拿出來,好好回想一下它們的來歷。
其次,把負面詞彙換成美好的詞
世界是多維的,人和事也是多維的。針對上一步所得關鍵詞中的負面詞彙,多換幾個視角去觀察解釋,直到找出美好的詞彙替換掉負面的詞彙。
比如,你對某位親戚的評價是「嘴臭」,說話讓人煩,哪壺不開提哪壺。那你就要想到對立面是熱心,只所以「嘴臭」,是因為她習慣了熱心腸、想幫你,而不是故意羞辱你。所以,你要發自內心地告訴自己她是一個熱心的人,而不是嘴臭的人。如果再遇到這種事,你還可以對她說:謝謝你的熱心。不過我不喜歡聊這件事,咱們說說另一件事吧!
這樣,是不是你已經感覺到自己,在慢慢變得美好起來?
當然,你也可以隨時覺察自己,發現負面的東西,就用上面的方法,找出美好的詞來代替。只要堅持這樣做,你的世界終將美好。
改變世界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美好的詞解釋世界。你用美好的詞彙解釋世界,世界必將回饋你美好人生。
美好人生,從美好的詞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