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三天的時間,看完了《鞋狗》。
這本書的最後一段話是:我抬頭看了一眼窗外的月亮,多年前,古代禪宗大師也在相同的月光下得到無憂萬物的啟示。在這永恆澄澈的月光下,我開始列清單。
身家百億的奈特(Nike的聯合創始人),在退休之後,在他的大house中,在即將完成這本書時,起身,從桌上抓起一本黃色的便籤紙,走向客廳,坐到可以看到月亮的躺椅上,去寫他的bucket list。
前段時間,我在學習手帳時,瘋狂地想找「趁早」系列bucket list手帳本,未果。但那個時刻,記錄下bucketlist的願望非常非常強烈。於是,找出一本五六年前的讀庫筆記本,在上面記錄下了我的7個bucketlist。今天早晨,我又加了一條:環遊世界---希臘。目前為止,我有了8條bucketlist。
此刻,是夜晚。拉開窗簾,想透過窗戶去看月亮。沒有月亮,只有一路的燈光和萬家燈火,以及三兩輛在紅綠燈下等待指示燈的小汽車。月光,對於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已經成為了奢侈品。上一次看月光,還是去年的國慶節,從阿爾山日行千裡奔馳去滿洲裡的路上。夜晚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上,月亮和星星,美的耀眼。我們將車停在路邊,狠狠地欣賞了一下這難得一見的漂亮夜空。上上一次看月光,是在騰格里的沙漠中,人在帳篷裡,頭伸出帳篷外,滿蒼穹的星星。那一次,我對「蒼穹」這兩個字體驗的格外深。一直對沙漠中的星空念念不忘,月亮,以及滿蒼穹的星星。一直想著要再去一次沙漠,再夜宿一次沙漠,看那滿蒼穹的星星。然後,就好像我年輕的時候可以坐綠皮火車站22個小時到北京,今天的我連16個小時的臥鋪車也坐不了了,只能坐三四個小時的高鐵或者兩個多小時的飛機。今天的我,也再沒有了在沙漠中徒步幾十公裡夜宿沙漠的勇氣了。只是想想,我的勇氣就沒有了。
或許,我老公說得對:什麼樣的年齡,做什麼樣的事情。年輕的時候,做瘋狂的事情,年紀大一點的時候,做些適合這個年齡的事情。
我在從宜家十幾塊錢買來的發著桔黃色燈光的檯燈下,寫著這些文字,也順便思考著我這個年紀的人的bucketlist。我在我的bucketlist上面加了一條:希望能夠有一天,能夠住在可以看得見月亮和星星的房子裡,在月光下發著呆。這個,應該是我這個年紀的人可以用的bucketlist吧。
我的bucketlist,不是遺願清單,是我的美好生活的清單。我的清單上面,有美食,有美景,有美物,還有美好的未來。去成都吃美食,去希臘看愛情海,去日本品味禪意哲學,去劍橋的圖書館讀一個月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