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中國青年》雜誌2020年第14期
@文/本刊記者 劉善偉
高考之後,如果順利進入高校,人生會向哪裡去?
「我希望孩子經過大學的學習,能夠給未來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有獨立生存發展的能力。」在一個名為「家有高考生」的家長群裡,一位母親接受《中國青年》記者採訪時這樣說。
編程、交際、創意,「短板」在哪?
高校可以給孩子哪些能力?「看著一些理工科孩子能寫軟體能創業,我真的羨慕他們。我的孩子要報考的專業都是計算機方向,我想孩子畢業後,他自己能輕鬆地建個網站或者弄個APP。」考生高飛的父親這樣說。
高飛的母親想得更周全些:「孩子在技術之外,在學校也要全方面發展。咱孩子見到女孩子容易害羞,我希望他以後和女孩子相處能自然些。得給他列個清單:讓他多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
高飛本人對自己的能力清單,也有明確的規劃:「學業是重要的方面,高考之後,我會進入計算機相關專業學習,但我也想增加自己的藝術修養,之前特喜歡的繪畫和雕刻等業餘愛好,因為備考都生疏了,我都要續接上,當然也要像媽媽希望的那樣,有機會參加學校的社團,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王成偉告訴記者:「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一個人的未來發展,不能有短板,如果一個人的能力是個水桶,那麼專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處理自己情緒能力等等,各個方面的能力都是構成這個水桶的一塊木板,一個人的發展固然由各方面能力的水平決定,但如果某一方面能力特別低,其他方面的能力就可能失去發揮的機會。所以高中畢業進入大學後,在重點強化專業能力學習的同時,更要綜合發展,不給自己的『能力清單』留下短板。」
學習,不僅是「刷題」
每年高考,在黑龍江省林甸縣交警隊工作的李豔飛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維護縣城裡考點的交通秩序,保證考點附近車輛路過時不鳴笛,避免影響考生。
李豔飛說,維持交通靜音時,他也會和陪考的家長聊天,一個重要的話題就是高考之後孩子們的「計劃清單」。
「我女兒李雨斯以後還想考研,她說高考後學英語可不再這麼苦做練習題了,可以多看些英文電影來訓練聽力,練習口語。」
李雨斯是個喜歡學習的人,高二的時候就列舉了自己想看的英文影視劇:「我搜索了好多次『不可錯過的N部英文電影』,列出了清單,放入了微信收藏序列。我很羨慕那些英語聽力好、口語好的同學,進入大學後,我可以用更輕鬆的方式學得更好。」
「用更多的輕鬆方式學習,是很多高中生走入大學後的心中所願,希望他們能夠在進入大學後,迅速培養自己應試能力之外的學習能力。這會讓他們受益終生。」心理諮詢師袁麗娜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說。
我的「選課計劃」
我的「選課計劃」
「如果高考順利,我嚮往新聞專業,去認識不同的人,去了解他們不一樣的生活。探尋他們內心深處的所思所想。但我也想選修經濟、法律、金融專業課。我還太小,我不想固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我要列出我的選課清單。」談及未來,一位網名AMY的考生在「高考學習群裡」這樣憧憬。
「進大學,先選個自己喜歡的專業,再列個清單,選上我想讀的專業,那是我們未來的人生方向啊,大二大三或者考研時換個專業,人生的方向就可能發生大的改變啊,馬虎不得!」另一位考生「wawatata」跟著發言。
袁麗娜告訴記者:「我在做心理諮詢時,遇到過很多對專業不稱心的大學生。能夠在進入大學之前給自己喜歡的專業列個清單很必要,既可以做報考專業時的參考,也可以考進大學後做選修專業的依照。進入大學前,給自己多列些人生清單,可以為未來的校園生活減少很多迷茫。」
監製: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責編:小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