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願清單》告訴你什麼是人生的意義

2020-12-14 馬彬故事匯

《遺願清單》是由導演羅伯·萊納打造的一齣喜劇寓言,它用輕鬆的口吻和觀眾暢談著人生的意義。影片中兩位70歲高齡的實力派演員傑克·尼科爾森和摩根·弗裡曼,用他們嫻熟的表演訴說著對人生的理解。死亡是個宏大又神秘的話題,每個人都知道,每個人都見過,每個人都熟悉,但每個人都不了解。

所以究竟什麼是人生的意義?

該影片講述了兩位罹患絕症的病友在生命的餘暉中相識相知,並攜手綻放光輝的友情。

一邊是摩根·弗裡曼飾演的卡特是一名普通的黑人汽修技師,他職業平凡卻睿智博學,家境清貧卻兒孫滿堂。

鏡頭另一端的愛德華是由傑克·尼科爾森扮演的一家醫療機構的CEO,他坐擁萬貫家財,卻因為性格孤僻而少有親情的關懷。

幹了一輩子技工的卡特沒有想到,他熱愛生活、工作兢兢業業,還懷揣當歷史老師的夢想,老婆孩子都愛他;在上班時,一個醫療電話把他「請」進病房;

富翁愛德華沒有想過作為成功人士,他不修邊幅、品著上等咖啡正和代理律師在法庭上與法官侃侃而談,激動處,一口老血噴了出來,也不得不住進病房……

自命不凡的他(愛德華)和一生平凡的他(卡特),因為不得不面對的疾病而住進同一間病房。

「那TMD是誰?」暴慣粗口的愛德華瞅見旁邊病榻上躺著一個滿臉是斑的黑人老頭,首先開了腔。就這樣,兩個平常生活中一竿子打不到一塊的老男人大眼瞪著小眼,就算相識了。卡特和愛德華初次見面就已是劍拔弩張,言語的交鋒,價值觀的背馳。

從剛開始病房裡互相看不慣,到開始化療時互相鼓勵,在孤單時一起看電視節目,一起玩撲克牌。

當愛德華主動幫卡特詢問醫生時,那個舉動可能是愛德華以為能為朋友做的最後一件事了,他真的放下了之前的芥蒂,不再瞧不起,也不再覺得自己多麼高人一等,那一刻的愛德華才真正地從高處落到凡間。

電影的前半部分,卡特和愛德華在「你來我往」之間各自梳理自己的人生,好像病痛只是暫時的,稍作休息便能繼續上路。

病情的公布,讓卡特和愛德華陷入了絕望,又迎來了新生。由於長久的相伴,最初的冤家變成如今的密友,愛德華在無意間打開的紙團,開啟了兩位絕症患者瘋狂的旅程。

揉皺的稿紙上,所謂的「遺願清單」列出了卡特多年來未曾實現的願望,此時的愛德華意外地充滿激情,決定要資助這項遲到的計劃,並填進了自己的「願望」。

兩個人就這樣出發,他們去享受高空跳傘的恐懼和刺激,駕駛夢寐以求的福特模型車進行瘋狂賽車,去看了落日餘暉的埃及金字塔,一同漫步非洲大原野,融入動物族群,還入鄉隨俗騎著中國的摩託車跑上了長城。

隨著任務清單的完成,每項遺願逐一被劃上輕輕的一筆,這是心願的了卻,也是生命的倒計時。卡特和愛德華週遊了大半個世界:登頂金字塔,遊歷泰姬陵,駐足喜馬拉雅雪山。兩人最後的仍有心願還未達成。

行至香港,卡特在愛德華密謀的豔遇中突然醒悟,自己奔赴遠方尋找意義,答案也許就在家的方向。閱盡萬千繁華,重回故居的老人看似沒有脫胎換骨的變化,其實心中早已多了一份生命的感悟。

一路走來,兩人的友誼變得妙不可言,他們不再只關注自己的感受,而是更願意傾聽對方的心聲。

卡特和愛德華固然有社會地位的懸殊,可是當他們一同仰望天空時,是否也曾體會到雲端上的孤獨,以及腳下已經擁有的富足。

在影片的尾聲,圍繞著愛德華的父女矛盾,兩位好友的決裂與複合將劇情推至高潮。卡特試圖修復父女關係的善意,被愛德華看作無謂的嘲弄。經過無果的爭吵,兩人帶著各自的遺憾,分道揚鑣。

卡特回到了熟悉的家中,同兒女們一同在餐桌上獻飯禱告,他偷偷的觀察著每一個人,不僅僅感受到家的溫暖,也更深體會到上帝恩典的珍貴。

卡特的病危再次成為友情回歸的契機,不過這一次的溫情總藏不住背後的殘酷。卡特的病床前,重歸於好的舊友因為極品咖啡的秘密大笑不止,以此了卻了卡特臨終前的遺願。在兩位老人最後的狂歡中,我們再也無法坦然歡笑——愛德華鍾情一生的魯瓦克咖啡,像極了眾人的一生,被華美包裹的卻終究是毫無意義,一片虛空。

卡特去世後,愛德華為他舉辦並主持了葬禮。他在葬禮上說:「和卡特認識的這幾個月,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我永遠都會記得,卡特是我的朋友。」卡特給了愛德華生命裡最好的一段記憶,讓愛德華真正感受到快樂的滋味,這對愛德華而言,彌足珍貴。

影片最後回到蒼雪巍山的鏡頭,愛德華去世後,他的助手馬修小心地安放了兩人的骨灰,划去兩人共同的第一個遺願——Witness something truly majestic (親眼目睹神跡)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也許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結論。《聖經》中最有智慧的所羅門王終其一生探索人生的奧秘,他得到這樣的結論:

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時當快樂。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歡暢,行你心所願行的,看你眼所愛看的,卻要知道,為這一切的事,神必審問你。

每個人都應該有個遺願清單,在你期待成為美好自己的時候就開始行動,而不是最後的6個月。歡笑有時,痛苦有時,遺憾難免,也許我們都只能尋求人生的一份「小團圓」。

我們能夠達成的最圓滿的事情莫過於,等到真正需要列下遺願清單的那天,那張清單上的內容能少一點,再少一點。

願你們都能想你所想做你所做,拼一個無悔而有意義的人生!

相關焦點

  • 《遺願清單》: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生活將給勇敢堅持的人答案
    如果有一天被告知你的生命就只剩下一個月的時間,你會做些什麼?是整天自怨自艾,混沌的過日子。還是振作自己,積極的面對。或許你會像電影中的主角一樣,列一張遺願清單,去做那些自己曾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每個人的人生旅途是不同的,不管你是光鮮亮麗的過完這一生,還是普普通通的過完一生。在人生的每個階段,總會有不如意的時候出現,也有自己所力不能及的事情。或許人生就是有一個一個的遺憾疊加而成的。生命的意義有很多,一個人在出生之前,沒有人會告訴他這一生該做什麼,該怎樣活才有意義。所以人生在世,終其一生,都是在尋找人生的意義。
  • 豆瓣8.6《遺願清單》:生命的意義在於你是什麼
    如果我問你,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你怎麼回答我?你可能會說,賺錢;也可能會說,生活是你生命的意義,答案不同,沒有真正確定的人。胡適先生曾經說過:「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我們怎樣看人生。」再看看《遺願清單》,感覺這句話正是他想要表達的主題。
  • 《遺願清單》告訴你,如何給自己的人生,一場「盡歡」的擁抱!
    如果你的人生還剩下不到100天的時間,你會選擇做些什麼?面對死亡你又有著什麼樣的看法?你會如何面對?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於是卡特按照上大學時,老師布置給學生們的作業,寫完了一張「遺願清單」,這是一張即將面對死亡的人,為自己一生中從未做出的事情列出的最後清單。但是假如換做我們這些普通人,讓你去寫一張這樣的「遺願清單」或許一個字也寫不出吧!
  • 《遺願清單》: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答案眾說紛紜,有人說要看他留下了什麼,有人認為要看他的信仰,有人說要用愛來評判,還有人說人生根本毫無意義。我?我覺得可以從那些以你為鏡的人身上,看到你人生的意義。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活著的方式有很多,怎麼活著,為誰活著。故事開場,白雪茫茫風雪呼嘯,看到這我以為這是講爬山的勵志故事,然而畫面一轉,到了另一場景。
  • 深度解析《遺願清單》:從生命的盡頭,看家庭的意義
    通過本文,你將可以收穫到:1、 "遺願清單"告訴我們的家庭人生哲理2、 家庭的意義是什麼?3、 如何讓家庭情感永存?這是他們去世前最後的生活,足可以寫成一捆捆遺願清單,只不過,他們都在盡力地實現而已。一、"遺願清單"告訴我們的家庭人生哲理1、沒有一種人生是完美的故事裡的兩位男主人公,來自美國社會的不同階層,擁有著不同的社會地位,以及生活軌跡,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富裕的主人公並不會比貧窮的主人公開心。
  • 人生的意義|《遺願清單》:每個人都應為自己的價值觀活一次
    《遺願清單》一開始,就是兩個老頭子先後被醫生告知,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了。一個貧窮、一個富有。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這種階層的距離又神奇的消失了一般。他們最後相邀一起,完成一份兩人一起手寫的「遺願清單」。電影中,貧窮的老頭子是一名普通的汽車修理工人,養育有多名子女。
  • 《遺願清單》▏好作品從不對你的人生指指點點,惟願帶來一絲光亮
    人生意義何在?答案眾說紛紜;有人說要看他留下了什麼,有人相信可以通過信仰來衡量,有人認為要用愛來評判,也有人說人生本來就毫無意義。兩位老人在醫院的重症病房相遇了。在等來死亡通知的不幸中,萬幸的是事業成功的科爾看到了這份遺願清單——他擁有巨大的財富,而有限的生命卻讓他再也無福消受,最重要的是,對於這份清單他也是心動的,於是他「慫恿」卡特:既然你想完成你的人生遺願,那麼不如由我來出資,我們一起去完成這份遺願清單!
  • 遺願清單:如果生命只有一個月你有什麼願望呢?
    影片《遺願清單》就是描述兩位被診斷為癌症患者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是怎樣度過的。雖然一直有科爾的狂妄搞笑,但是《遺願清單》還是讓我在最後的十幾分鐘裡哭了出來。你看,多麼美好。可是《遺願清單》在我臉上狠狠地抽了一個耳光,然後柔婉地告訴我:「孩子,請你活在當下」當我含著眼淚看到最終Tomas將裝著Edward骨灰的咖啡館頭與Carter的一起放在喜馬拉雅山上是,我心裡唯一的情緒是:啊,這樣死掉也不錯呢!我想到了他們一起坐在埃及的金字塔上聊天,看著彼此在化療後的挫樣,忽然覺得這才是人生該有的樣子。
  • 《遺願清單》:你的人生值得體驗更多
    一天,愛德華無意間發現了卡特寫下的一份清單,便產生了巨大的好奇。卡特解釋說這是自己大學時期的哲學老師曾布置過的任務,現如今只能將其塗塗改改更新一下,只想留下容易實現的願望。愛德華看完這張皺皺的紙張上手寫的內容,像是被激活一般頓時來了興致,馬上鼓動「保守」的卡特與自己攜手去完成更多更刺激的願望,去體驗前所未有的人生。
  • 生命、信仰、愛與死亡,電影《遺願清單》隱含的人生終極奧義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答案眾說紛紜,有人說要看他留下了什麼,有人認為要看他的信仰,有人說要用愛來評判,還有人說人生根本毫無意義。而我覺得可以從那些以你為鏡的人身上,看到你自己人生的意義。我能肯定的是,不管按什麼標準,愛德華·科爾在人世間最後的時光,比大部分人畢生的光陰都要充實。他在最終離世的時候合上了雙眼,卻敞開了心靈。
  • 高分電影《遺願清單》,每個人的人生,都需要有目標地活著
    當生命只剩下半年或者一年的時候將最想完成的事情記在便利貼上逐一完成,這就是遺願清單,除了能夠讓人生了無遺憾,還能時刻提醒每個人自己這一生有沒有真正且認真地活過。遺願清單在很多電影中都曾經出現過,高分電影《遺願清單》堪稱其中的佳作。
  • 如何度過《遺願清單》的兩個女人,生命的最後一刻你選擇?
    01年當如果你得了絕症,只有幾個月的生命時,你想過你將如何度過剩下的時光?放棄還是享受?電影《遺願清單》是關於講述如何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時光中度過兩個人。2007年,由傑克尼科爾森和摩根主演的電影獲得了巨大的票房。十二年後,日本重拍了由吉永小百合和天海佑希主演的電影。由吉永小百合扮演的家庭主婦幸枝患有胃癌。
  • 電影「遺願清單」的經典片段
    跟Bella老師一起學習電影「遺願清單」的經典片段。【參考譯文】其實很難去弄明白,一個人的人生意義是什麼。有人說要靠你留下了什麼來衡量。有的人認為要靠信仰。有些人說要用愛來評判。還有人說人生根本就是沒有意義的。我?我認為你可以通過那些以你為鏡來衡量自身的人來衡量你自己的人生意義。
  • 《遺願清單》:從三個階段淺析兩位主人公的心路歷程及其現實意義
    科爾無意間發現了卡特的「遺願清單」,於是他決定幫助卡特實現這些看似瘋狂的願望,發現生命的意義。本片劇情並不複雜,但極易引發觀影者的共鳴,思考關於人生的意義。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答案眾說紛紜,有人說要看他留下了什麼、有人說要看他創造了多少財富、有人說要看他得到了多少人的尊重,還有人說人生毫無意義,一切都是徒勞。
  • 《遺願清單》的6個啟示,早看早成長,人生更遼闊
    《遺願清單》,豆瓣評分9.1分,看完覺得這個分數配得起。這部於2007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由導演羅伯·雷恩組織拍攝,主要講述兩個癌症晚期病人愛德華和卡特如何面對癌症帶給他們的「死刑」、回顧他們以前的生活與思索以及餘下的日子兩人一起彌補一直以來想幹的事情的故事。
  • 音樂劇《我的遺願清單》:一切都來得及實現
    《遺願清單》這部劇的劇情很簡單:一個是叛逆的少管所常客、因為家庭種種問題而妄圖輕生的問題少年楊曉宇,一個是身患絕症卻依然陽光、溫暖積極而不願向命運屈服的可愛暖男劉寶,兩個十幾歲的少年在人生低谷時相遇。
  • 你會為自己列一份遺願清單嗎?網友說的這些人生願望扎心了
    第三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死去,那麼這個人就是真正得死亡了,因為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人知道曾經那個人的存在了。這樣說來,其實死亡不是一瞬間的事情,是比一個人的一生還要漫長的事情。當死亡來臨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想要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什麼?你會寫下一封怎樣的遺願清單呢?
  • 《遺願清單》——活出夢想中的自己,才能無懼死神來襲
    」 ……3《遺願清單|The Bucket List》(電影)——在死神面前,你我生而平等!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答案眾說紛紜。有人說要看他留下了什麼。有人認為要看他的信仰。有人說用愛來評價。還有人說人生根本沒有意義。我覺得可以從那些以你為鏡的人身上看到你自己人生的意義。而我所肯定的就是,無論你如何度量,愛德華在這世上活的最後日子,比大部分人窮取一生的日子還充實。我知道當他去世時,他的雙眼是閉上的,而他的心靈卻是敞開的。
  • 《我的遺願清單》首次登陸「主場」,華語音樂劇市場「造血能力...
    《我的遺願清單》聚焦當下戲劇內核凸顯共情 音樂劇《我的遺願清單》講述患病少年劉寶和厭世少年楊曉宇一同完成「遺願清單」的故事。他們在啼笑皆非的過程中經歷了彼此救贖和成長,最後終於領悟生命的真諦:每天都不留遺憾,才是活著的意義。 自2016年上海文化廣場劇院管理有限公司開啟整劇製作以來,《我的遺願清單》在四年裡演出逾百場,足跡遍布全國22座城市。作品以溫暖與堅定的戲劇內核爆發出一種持久而繾綣的力量,鼓舞著走進劇場的觀眾。
  • 「遺願清單」,人生總是需要那麼幾個目標需要自己去實現,親情
    《遺願清單》是由羅伯·萊納執導,傑克·尼科爾森、摩根·弗裡曼、西恩·海耶斯、比弗莉·託德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07年12月25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兩位身患癌症的病人,機緣巧合之下相識結為好友。二人決定在餘下的日子裡,完成他們內心所想的「遺願清單」的故事。如何看待生活,如何體會人生是很多學者一直在爭論不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