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LinkedIn領英
熱播綜藝中,年輕面試者的簡歷優秀得讓人瞪大了眼!
節目組後期在簡歷背景上製作的對勾已經快溢出屏幕戳進我的眼睛,壓迫性地展示了什麼樣的簡歷和背景可以打動到企業和面試官。
那一瞬間,我有點兒恍惚。
仿佛看到在出生的時候,每個人皺巴巴的小手裡都攥著一張清單,上面密密麻麻地列著各種任務,並且每一項任務後面都有一個空方格,等著我們打個勾上去。
而這一切打上去的勾都會匯總在畢業時第一次找工作的那份簡歷上。
我認可清單的作用,也一直在使用清單幫助我完成工作和更有條理地生活。但有時候也會問問自己:排列窮舉這種「清單思維」,對我真的有用麼?
要不得的「清單思維」
清單是被無數次證明的有效工具,尤其是像醫生和飛機師這樣的職業,照清單工作更極大地增強了安全性。
對於普通職場人,也有很多應用軟體圍繞著「清單辦事法」進行開發和設計。網上還有很多關於清單的清單,比如2020年10大最好用的清單APPs。
事實證明清單可以讓我們避免遺忘、規避錯誤、簡化思考、建立規範。
可放眼職場,如果一直抱著一種「清單思維」去工作,卻有可能束縛自己去創造更大的價值。
因為「清單思維」容易讓人沒有重點,被事務性工作裹挾,最後忘記了目的是什麼。
有一位朋友就曾向我抱怨:
自己每天做了那麼多事情,工作清單上那麼多的工作需要自己處理,為什麼最後領導還覺得自己也沒做什麼,不給予應有的認可?
我好奇問她:「你是怎麼工作的呢?」
她說每天早上她都會整理出今天要做的事情,然後一項項做下去,中間還要處理很多銷售代表和其它相關方打來的電話,幫助TA們解決遇到的問題。
為了完成清單上的任務,自己真的是每天都像打仗一樣的忙碌。
「我多想把我的清單拿給領導看看,讓她看看我每天都忙成什麼樣了!」 她氣憤地說。
「那是什麼阻止了你拿清單給她看的呢?」 我問道。
她支吾了一下,沉思了起來。
進行到這兒,她自己似乎也意識到了什麼,清單上的工作都很瑣碎,很事務性,拿不出手。
雖然耗費自己時間不少,但是都是屬於在寫工作總結時一句話就能概括完的事情。
最重要的,這樣照著清單工作的習慣導致自己沒有辦法拿出專門的一段時間認真地思考領導布置給她的工作,沒有能力和精力去抓重點。
所以好像每次給領導「交功課」的時候,領導都不太滿意,覺得自己沒拿出什麼成果。
她恍然大悟:「我這就是被清單給裹挾了。」
或者說她在完成工作的時候,沒有考慮清楚哪些事情是應該重點關注的,應該優先處理的,只是單純地用「清單思維」去排列窮舉了而已。
這就是妥妥的「職場打勾人」啊!
我們切換場景,在公司會議上:
如果所有人都用「清單思維」來去排列窮舉需要分析和解決問題,就會導致一件事情越分析越散亂,一直在發散沒有在聚合,更不要說直擊要害再得出對策。
清單的安撫,可能有毒
再來說一個我的真實經歷。
自從上了大學之後,我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迷上了列清單,很享受密密麻麻的計劃被列出來後的那種滿足感。
那上面結合了運動,娛樂、學習和興趣愛好,看上去成就感爆棚。那一刻,我十分嚮往成為清單上那個自律又精彩的人,且信心滿滿。
但我又發現,在我沒有辦法堅持完成清單的時候,自我懷疑和挫敗感也是成倍的隨之而來。
於是,我下次就會列一張更忙碌的清單,一是希望彌補,二是用來安撫自己的挫敗感。結果就是,我下次更加無法完成,惡性循環。
我記得有一段時間複習雅思,我參考了很多人的學習方案和每日時間規劃做了很多種清單。
可是我一點兒都沒找到狀態,因為如果當天能夠完成所有的複習任務,我就會十分開心,可如果完不成,就十分喪氣,導致後面幾天都不在狀態。
這種感覺,就像被一張紙扼住了喉嚨,十分難受。
後來,我意識到這樣不行,我需要的不是一張清單,而是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
如何能夠做到能力提升?
我選擇了各個擊破。
我開始從我最喜歡的寫作和閱讀入手,扔掉模擬測試,各種材料和網上那些複習時間分配表,就啃兩樣材料:一樣是寫作例句,一樣是某原版期刊。
由於這是我喜歡做的複習項目,並且只有兩項,故我不需要清單提醒和任何規劃,每天都能做到很投入。
後來我發現,當我把那本寫作例句精讀n遍都快背下來之後,當我把雜誌期刊的複印件看夠了一厚沓之後,我再做模擬試題時,自然分數就提高了。
我終於明白,清單的安撫只會讓我感覺好一會兒,自己對人生和計劃的掌控感才是能讓我持續有動力的辦法。
所以說到底,不是清單錯了,是我在列清單時候的那種貪心和都想要錯了。
或者,也不是貪心和都想要錯了,是我在列清單時的那種需要被計劃安撫的念頭錯了。
這念頭,有毒。
如何具有更能創造價值的思維模式呢?
Design Council(設計委員會)開發的雙鑽石模式可以幫助我們解決複雜的問題。
它是一個雙菱形組成的思維模型:
將解決問題的過程分為做對的事情(定義問題)和做對事情(執行)兩個步驟,每個步驟又分為發散思維和融合思維兩個部分。
於是,當你面對職場複雜問題時,不妨試試:
1)發現問題,這是發散的部分。保持開放的態度,寬泛的思考,列出相關因素和變量,排列窮舉。
2)定義問題,這就是融合部分。聚焦在根源性的問題上,正確定義需要解決的問題。事實證明,明確自己要解決的問題是成功的一半。
3)開發方案,這又是發散的部分。繼續保持開放,列出可能的解決方案並進行測試。
4)交付方案,這又是融合的部分。將開發出的方案縮小範圍,專注在最佳解決方案上面。
最後,想跟大家說的是,清單本身並沒有任何問題。
不論是商家用來變向推薦產品,或是企業拿來篩選人才,還是我們自己用來組織好自己的人生,這都是我們獲取信息或是高效執行的好辦法。
可以說,清單是好的工具,但它只是工具,被用於某一部分問題而已。
只是我們需要審視一下自己是否用對了清單,是否被它裹挾,又是否被它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