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膠片的時代,照片很少,只記錄下人生的幾個瞬間,在家人的一次次翻開中,它能喚起許多永不褪色的記憶。但照片漸漸泛黃,日益模糊。
數碼照片的時代,照片很多,記錄著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可以隨時上傳到網絡與人分享。它從不泛黃,永不模糊,但在快速瀏覽與頻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點滴』也可能被稀釋。」
高考的主題常常有著一種時代感。以上兩段話是今年廣東語文高考的作文材料,出題人以「照片」的變化,來考量科技與生活的關係。不難發現,這兩段話的背後,是一種反烏託邦的態度,傷今懷古的語調。它似乎在認為,當下數字科技普及的過程中,科技的快捷方便「稀釋」了人們「值得珍惜的點滴」。
工具的流行與普及,會具體影響我們的生活、行為方式。智慧型手機的出現,極大地降低了人們攝影的成本,讓攝影成為我們日常行為的一種。前段時間,網絡上瘋傳著一組對比不同時期教皇登基時,周圍觀眾的行為變化的圖片。其中一張顯示,大家只是在下面安靜地站著,第二張卻顯示所有人都舉起了手機,把當下教皇登基的時刻記錄下來——而與之相類似的照片,還有很多。
難道攝影行為變得普及,所以拍下來的照片就會失去原有的價值?實際上,攝影行為變得普遍,也讓照片除了「回憶」這一種價值外,還多出了表達信息和塑造身份兩種不同的價值。然而,這不意味著照片已經失去回憶的價值。
膠片照片的意義在哪?
膠片時代,拍照往往是為了來日的回憶,拍照的內容又與人們對自己未來的展望以及人們對未來的回憶內容的期望有著緊密的聯繫。也正是如此,人們在拍照前會整理好自己的髮型和著裝,大家喊著「三、二、一、茄子!」來保證快門的瞬間大家面部都是燦爛的笑容。因此,更準確的說,照片所記錄的不只是在某個時間和空間的景象,而且還是人們當時對照片所關聯的人與事的理解。
從快門開始運作的瞬間再到照片最後的衝洗的過程物質化了某個事件以及其所對應的社會關係。而衝印出來的照片的物質性給人一種實實在在的存在感,從而成為了一種很合適的記憶載體。而膠片照片本身也隨著時間的流逝也發著改變,這種」漸漸泛黃,日益模糊「的物質轉變也讓其成為了時間的載體,照片所展示的也就不僅僅是當初的事件,而是一種過去與現在的關係。
依然喜歡記錄日記的人,迷戀著不同品牌的鋼筆、日記本,乃至鋼筆划過紙面的手感,日記本所散發的氣味。如果有懷舊的情緒存在,就表明一個人把舊日的情緒,寄托在不同的意象之上。所以,當時在日記本裡寫下的內容,乃至字跡,都構成了這群懷舊的人理解過往的一部分。
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幫助人們記錄的工具,並不簡單地起著被動中介的作用。這些對記憶有著調節作用的物體,強調、增強、拓展甚至改變我們的記憶。所以說,照片不是記憶的儲存,儘管是用來回憶的。
數碼照片的大量存在並不代表「廉價」
正因為膠片照片時代攝影成本的高昂,照片的稀有程度,讓照片的價值顯得不同尋常。過年必影的合家福,就好像《舌尖上的中國 2》裡對美食的解讀,反映了社會倫常當中家庭的價值。合家福、美食,是一種儀式,價值的寄託。但是,當下攝影行為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儀式感的需求。所以引發了部分人「反烏託邦」的情緒,似乎缺乏一種儀式,就會失去某種價值。
然而,反感數碼照片的人,在批判時往往沒有正視數碼照片在實際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攝影這種行為在行為意義上的轉變。歷史上,有不少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事物、行為,都曾遭到過這種批判。比如說書寫,2000 多年前曾經遭到柏拉圖的極力反對,認為書寫對於記憶的純粹來說是一種退化。但回頭來看,若無書寫,若無記錄,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對知識的運用,恐怕難以達到今日的高度。
所以,回到「數字照片是否失去回憶的價值」這個問題上,數碼相片和膠片照片之間真的有那麼大區別嗎?兩者之間的區別一定會導致背後意義的差異嗎?
沒有實體,往往是反對數碼相片的主要理由。對於某些人來說,似乎不存在物質,就不存在價值。但是,數字人類學的奠基人 Daniel Miller 表示這種對數碼照片以及其他數位化產品的物質性上的錯覺可以歸咎為當今電子產品的高效。
他總結到當電子科技的效率越高時,對數位化產品物質性以及其背後機械化的運作的感知程度越低。日常生活當中偶爾出現的死機等各種異常狀反而是人們對數字科技的物質基礎感受強烈的時候。的確,許多人在電腦宕機的時候會檢查各類埠,清理積塵,甚至拍打機器,而在平常人們多數只會沉浸在系統和軟體當中,因此忽略了背後的機械化運作。而且,當人們用虛擬(Virtual)這個詞去形容數位化產物時,很容易讓人誤解這些新時代的產物不夠真實。
正如二進位代碼需要硬碟來儲存,底片需要相片紙去呈現圖像一樣,數字照片的呈現也有著相應的載體,像數位相機,電腦,手機,平板等。認為數碼照片不具備實體,是一種認知上的錯覺。
拍照不是將某一個是時刻下的場景轉化成為一段代碼,保證人們以一種特定的方式去進行解讀。文化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如此理解攝影:一張照片的理解除了照片的內容本身,還受到包括時間、空間、社會背景、審美觀和價值觀等錯綜複雜的因素影響。這些不同方面的的因素可以籠統地理解為情景。所以,情景的轉變對於照片的理解有著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