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一家衝洗店內,只有一位顧客在衝洗照片。 張毅攝
以柯達、富士、樂凱為代表的膠片生產巨頭曾經是那樣的耀眼奪目。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數位相機的普及,衝洗照片的人越來越少,傳統衝洗行業在數碼時代到來的衝擊下日漸式微——
「咔嚓」一聲,一張照片,定格一個美好瞬間。
曾經,和家人穿戴整齊去照相館拍照,等著照片衝洗出來,回家後小心翼翼地裝進相冊。隨後的日子裡,時不時把照片拿出來翻看,回想一下當時的情景,是很多60後、70後甚至80後人們對過往生活的幸福記憶。
可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數位相機的普及,家中相冊裡剩下的只是那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鮮有新的「成員」加入。黃色小紙盒包裝的柯達、綠色小紙盒包裝的富士,還有紅色小紙盒包裝的樂凱,如今也都消失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用數位相機、手機、電腦和U盤等存儲的海量照片。
現如今,即拍即看的數位相機使得愛拍照的人越來越多,不過衝洗照片的人卻越來越少,傳統衝洗行業在數碼時代到來的衝擊下日漸式微。那麼,進入數碼時代,是什麼樣的人在衝洗照片呢?
數碼時代興起——柯達富士銷聲匿跡
2004年以前,曾經是膠片的時代,也是照片衝洗行業的輝煌時期。那時的人們,常常懷著期待的心情拿著膠捲送到衝洗店衝洗,經過幾天惴惴不安的等待,看到衝洗出來的成片,回想起摁動快門時的小心翼翼,總是讓人心生感慨。
上世紀80年代彩照剛剛走入人們的生活時,一張4寸彩照的成本要花一元多。那時,從照相到最終洗出相片,要經過買膠捲、衝、洗幾道環節,每道環節都需一定的支出。隨之帶動的是膠片衝印及膠捲生產幾大產業的興旺發達。
如今,數碼產品快速普及,越來越多的家庭和個人擁有了手機、數位相機等設備。人們不僅可以自行拍照,還能輕鬆進行視頻錄製。更重要的是,拍照不再受膠捲的限制,想拍多少就拍多少,隨時隨地可以觀看或刪除。同時,數位化儲存、QQ空間、微博相冊等方式也分散了此前人們衝洗照片的需求,自然就不願再為衝洗幾張照片而刻意去一趟衝洗店了。
「以前來洗照片的人特別多。為了讓顧客能及早看到自己的照片,我們經常加班加點在暗房衝洗。」太原數碼影像衝印中心的負責人周先生告訴記者,「但是現在不行了,來我們店裡洗照片的人越來越少了。以前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天能收益四五千元,現在連500元都不到,最差的時候一天都沒有生意。」因此,周先生已經準備把經營了8年多的衝印店賣掉,投身別的行業。
「現在誰還洗照片啊,都已經過時了。更何況照片這麼多,哪能洗得過來?」目前就讀於山西大學的閻晶晶十分熱愛拍照,每天都要拿手機拍十幾張照片紀念自己一天的生活。「現在拍照這麼方便,手機就可以滿足,而且即拍即存,啥時候想看就打開手機看一下,哪還需要洗好照片每天隨身帶著啊!」在被問到什麼時候會選擇洗照片時,閻晶晶表示,只有特別好看或有紀念價值的照片才會想要去洗。但現在已經不去衝洗店了,直接在網上找一家衝洗店發送照片就可以了,便宜實惠,質量還不錯。
曾經膠片相機給人們帶來的感動已慢慢消退,膠捲也已經退出了大眾的視線。2009年底,擁有74年歷史的柯達彩色膠捲全部停產;富士公司將業務重心轉移至其他領域。2012年,曾被視為國內感光行業驕傲的樂凱膠捲也宣布停止彩色膠捲的生產。
在膠捲的停產和數碼技術的雙重衝擊下,照片衝洗行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曾經到處可見的衝洗店現在已經寥寥無幾。記者在百度地圖上搜索「太原衝印店」,搜出來僅有10家,其中一家已經停業不幹了。
記錄時代印記——中老年人情有獨鍾
那麼,真的沒有人洗照片了嗎?周先生說:「常來洗照片的人也有,不過多是老年人。他們年紀大了,看不了手機、電腦,就喜歡拿著紙質照片細細品味。也有一些旅遊回來的年輕人,為了防止U盤出故障,會在拍好的幾百張照片中挑選十來張拿到我們店裡衝洗。」
今年已經73歲的太原市民張永明,喜歡讓家人把拍好的照片洗出來,製成相冊,自己沒事兒的時候就翻翻。他家中的牆上還掛著一個貼滿照片的老舊相框,「這種相框啊,以前家家戶戶都有,都掛在進門最顯眼的地方。你看,這是我和我老伴的合影,這是我年輕的時候帶著兒子去北京玩的照片,還有,這是我們一家十幾口剛剛拍的全家福。」張永明動情地講述著每一張照片背後的故事,眉眼間全是幸福。
45歲的李豔芳十分熱愛旅遊,她從年輕的時候便養成了每到一個旅遊景點必拍照留念的習慣。如今,她和愛人出去旅遊的照片已經放滿整整兩個相冊了。「以前出去旅遊,用的都是膠片相機,照片必須洗出來才能看到。現在有數位相機、手機了,出門拍照特別方便,也隨時可以看到,不過還是習慣把照片洗出來放到相冊。我經常把相冊拿出來給孩子們講旅行中的趣事,他們可以直接把兩張不同城市的照片抽出來對比看。在手機或電腦上看的話,還得不停地翻來翻去,十分麻煩。」
2014年的春晚,一首《時間都去哪兒了》勾起了人們的懷舊情懷。網友們紛紛在微博、微信上曬出自己和父母的老照片,述說著童年那些快樂的回憶。不僅如此,衝洗店也迎來了一批翻洗老照片的顧客,李豔芳便是其中之一,她幾個月前剛剛去翻洗了一批老照片。在被問到為什麼翻洗老照片時,她笑著說:「以前生活條件所限,拍照又是很奢侈的一件事,一家人只有過年過節的時候拍,而且只有一張,沒有多餘的。現在雖然拍照方便了,但是已經回不到從前拍了。好多以前的照片都只有在爸媽家才能看到,我就想把這些照片拿到衝洗店洗幾張,留著自己慢慢看。」
積極尋求轉型——「網際網路+」孕育機遇
數位相機的出現極大地衝擊了膠片相機,傳統的膠捲衝洗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同時,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照片存儲方式更加多元化,傳統衝洗行業陷入了發展困境。
不過,需求減少並不意味著沒有需求。可以看到,現在雖然洗照片的人少了,但是一些群體仍然有需求。準備成立家庭的情侶會洗婚紗照,有了孩子的父母會為新成員洗照片留念……有敏銳直覺的商家在網際網路上嗅到了商機,網上衝洗店開始興起。
在時代輪替的風口浪尖,傳統衝洗店的命運又該何去何從?省社科院專家侯曉斌指出,分眾經營、網絡化經營是衝洗行業未來發展的選擇。要適應數碼時代的特點,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就必須進行經營理念上的創新。不少衝洗店的店主也紛紛表示,轉型是衝洗店能繼續生存的唯一解藥。
一家衝洗店負責人表示,傳統衝洗行業的沒落已成既定事實,「我也只能接受這一現實。」他開始把營利重點放在附加服務上,為一些顧客提供攝影棚和暗房出租業務。此外,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開發出更多的創意衝洗,把照片用檯曆、海報、滑鼠墊、個性T恤、節日賀卡的形式呈現。
侯曉斌表示,低廉的價格、優質的服務和過硬的質量是傳統衝洗行業的生存根本。因此,經營者一定要不斷創新,在留住固定群體顧客的基礎上,拓寬業務範圍,在個性化上下足功夫,發展新的群體客戶,研發出符合他們個性的產品。此外,儘快做好網際網路功課,順應「網際網路+」的大趨勢,在這個無限量的新平臺上去激發並引導用戶的潛在需求,贏取未來發展空間。
本報記者 張毅 實習生 許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