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
原標題:火箭軍一級軍士長為何被稱作「飛彈兵王」
本期關注:火箭軍一級軍士長
今年是中國戰略飛彈部隊組建50周年。50年來,一代代官兵把礪劍報國作為使命職責,用忠誠和智慧鍛造共和國倚天長劍。在這個英雄行列裡有個特殊群體:他們佩戴我軍士兵的最高軍銜,在精武強能、精益求精中練就一身過硬武藝。他們就是身懷絕技的「飛彈兵王」——火箭軍一級軍士長。本期《士兵面孔》,我們走近4名不同崗位的一級軍士長,傾聽他們成為大國長劍「金牌馭手」的精彩故事。
(一)精益求精,方能決戰決勝——神 針
潘海亮
火箭軍某旅發控技師,曾獲評全軍首屆「愛軍精武標兵」,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高明俊攝大漠深處,風卷狂沙。
正在執行某新型飛彈發射任務的某旅官兵,因為發控臺漏電流指針擺動異常急躁難安,唯獨發控技師潘海亮像吃了定心丸一樣,平靜如常。
只見他目光如炬,緊緊盯著指針的擺動,嘴角微微露出一絲牙白,轉身向指揮員報告:電纜內部斷線與屏蔽線相碰造成漏電!如他所言,操作號手在電纜接頭處很快找到了故障點。連接斷線,故障排除!
「點火!」隨著一聲驚天巨響,墨綠色飛彈騰空而起,直刺蒼穹。
官兵們知道,在數十根細如髮絲的電線中,能夠如此精準定位故障點,絕非一日之功。
那年,發射任務前,官兵在強化訓練中發現某等效器指示燈不亮。是操作失誤還是設備故障,不少人捏了一把汗。
雖說只是一個燈,但背後聯著百餘開關接口,故障查找難下手。誰知,負責把關的潘海亮手持萬用表這裡量一下、那裡測一下,便果斷定論:該等效器存在潛電路,特定條件下會引起正負母線通路,實裝操作時並不影響任務。
結論一經驗證,官兵懸著的心落了地,潘海亮也被讚譽為發射場上的「定海神針」。
在飛彈專業中,潘海亮所學的控制專業最複雜。當兵的頭幾年,他從沒睡過一個囫圇覺,電子電路書籍、飛彈專業理論不離手,跑電路、背原理,邊學邊問邊動手,系統掌握了所有相關專業。
那時,他所在的發射五營剛剛組建,沒有專業教室,操場、走廊、路燈下都是他學習的場所。
在戰友們「走火入魔」的評價中,潘海亮開始嶄露頭角。2001年底,旅舉辦首屆士官技術尖子控制專業擂臺賽,他一路過關斬將奪得擂主。幾個月後,又與其他9個專業擂主輪番較量,榮膺全旅總擂主。
能力越強,責任越大。那年兄弟單位執行一項特殊發射任務,上級抽調他擔綱技術把關,一次通電操作,電錶顯示升壓超過額定值。
「電路接通時,切換反饋電路的繼電器氧化後,阻值變大形成壓降,反饋電壓小了,供壓就大了。」在場的其他人還沒反應過來,潘海亮就將現象原因脫口而出。是真是假一驗便知。發射場上無小事,幾位專家通過對該繼電器單獨供電100多次,最終驗證了潘海亮的結論。面對戰友們豎起的大拇指,他謙虛地說:「熟能生巧!」
官兵們知道,一句「熟能生巧」的背後是他20多年的鑽研和積累。入伍以來,從沒停止過學習的潘海亮,除了成為「本專業精通、跨專業全通、全系統多能」的專家型士官,撰寫的《平臺歸零技術》被推廣使用,主編的專業資料被火箭軍列為訓練教材,還帶出一批「高徒」成為飛彈發射的骨幹力量。
心聲
成功之巔沒有捷徑
■潘海亮
每一次處危不亂的背後是無數次通宵達旦的苦心鑽研,每一次氣定神閒的背後是無數次精武強能的苦練。我堅信,成功之巔沒有捷徑,勤學苦練才是王道。
(二)千錘百鍊,鑄就戰場硬功——駕 馭
周德強
火箭軍某旅發射車駕駛員,被評為「紅旗車駕駛員」,榮立三等功2次。
劉厚良攝夜色如黛,大雨傾盆。密林深處,火箭軍某飛彈旅受領機動轉進發射任務。
山路狹窄溼滑、彎多坡陡難行,「巨無霸」般的飛彈戰車如何順利抵達指定地域?
「我來開路!」發射二營一級軍士長周德強振臂一揮,率先登上頭車。
戰友都說,周德強的眼珠子比較活。果不其然,只見他前後左右幾個凝視,機器轟鳴聲響起,他快速切換離合,腳踩油門剎車,駕駛「巨無霸」在山谷中穿梭。
一道道溝壑、一個個急彎,都被他甩在身後,提前到達發射地域。
其實,險中取勝並不是老周的絕活。飛彈發射車「一停準」,才是他千錘百鍊的成果。
2013年,該旅首次千人百車跨區執行紅藍對抗任務。一次鐵路機動中,上級導調組出了一個課目,周德強所駕駛的發射車需在短時間內完成2次上下平板車。
要知道,鐵路機動裝卸載中,發射車屬於超寬超長超限裝備。火車平板比發射車寬不到15釐米,發射車車頭與車尾兩側車輪只有同時與平板邊緣保持7釐米的均衡距離,8橋的軸心與平板末端保持1.2米的距離,才能確保重達百噸的發射車在運輸途中不偏不倚、絕對安全。
別說保持如此精確的框定距離,就算讓駕駛了十幾年的老司機,穩穩地把偌大的飛彈車開上平板就非常不易。然而,周德強做到了誤差不過3釐米,從起步與平板對齊,從上平板到車停準,周德強用極為精準的力道,讓發射車保持不到3公裡的時速,方向盤的打轉範圍以毫米級進行。
最終,平板轉換快速完成,列車編組按點準時發車。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周德強常說,「開的是飛彈發射車,運的卻是戰鬥力。」從當發射車司機第一天起,周德強就這樣告誡自己,寧做十萬的準備,也不出萬一的失誤。
周德強有著解放翻鬥、東風半掛等十幾種車的駕駛經驗。但他深知,要想靈活掌控這個龐然大物,必須對油門、制動和方向盤的運用靈活自如。
為此,他從發射車的原理開始研究,將影響車姿態變動的每一「橋」、每一個部件都摸清吃透。為了精準掌握油門與車速,他著力練習百米測速,力道多大、車速多快、百米用時多少都要心知肚明。
為了練轉彎,他在駕駛室放上水平儀,規定自己百次轉彎不能超過1次偏移。最小轉彎半徑是多少,他在地上劃上基準線,一練就是兩個月,直到車輛在不同速度下過最小彎道不軋線。
如何才能讓發射車準確停車?周德強在車輛的前中後3部分分別吊上3個拳頭大小的鉛垂,在地上劃了上百個矩陣點,用以摸索制動的力道和停車的感覺。
數千次的起步、停車,再起步、再停車,如此反覆訓練,他腳踩制動踩到酸軟無力,好幾次下車時都因失去平衡摔倒在地。
每一次駕駛考核,周德強都名列前茅,戰友評價他練車時達到「物我兩忘」「人車合一」的境界。
戰友所言非虛,數十次紅藍對抗、實彈發射、快速機動轉進、暗夜戰鬥發射演練等大項任務,即使路程最長、幹擾最多、路況最差,與同型號的兄弟單位對比,周德強所在營一直領先,營長李德先點讚:快在發射車,功在周德強,一腳剎車,對點對向一步到位。
一腳剎車、一步到位,這曾是周德強的駕駛追求,如今成了為戰鬥力提速的優勢,對此,周德強說:「駕駛『千金之軀』,只有永遠告誡自己還不夠快、不夠穩、不夠精準,繼而千錘百鍊,駕駛技術才能不斷攀越新峰值。」
心聲
百鍊成鋼須淬火
■周德強
精準駕馭飛彈戰車,需要過硬的技術,也需要非凡的膽識。我堅信,過硬的技術來自千錘百鍊的自信,非凡的膽識來自兵頭將尾的擔當。
(三)持之以恆,才能終有所成——把 脈
王司恆
火箭軍某旅平臺測試技師,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李忠攝入伍時只有小學文化,如今卻撰寫出數十篇科技論文;「兵之初」是一名炊事員,卻成為「玩轉」上千臺高精密儀器的「平臺專家」;當初的飛彈「門外漢」,卻探索出十餘種戰法訓法……
在某飛彈旅,一級軍士長王司恆「破繭成蝶」的軍旅生涯,成為官兵身邊最美的勵志故事。
明明懷揣著一個飛彈發射夢,卻因為長得壯讀書少,王司恆新兵下連被分到了炊事班,專司養豬種菜。種菜最肥、餵豬最壯,當兵第二年就立功入黨,但王司恆不滿足。一天,他敲開連長的房門:我要當飛彈操作號手!
看他那股認真勁兒,連長拿出幾本初中課本:「你先把它們學會。」從那以後,王司恆一頭扎進書本裡,順利考取士官學校,學到了心儀已久的飛彈專業。
那年該旅執行實彈發射任務,王司恆因上學沒能參加,回來聽著老班長講發射場上的故事,他如痴如醉。「只有專業過硬,才能為飛彈『把脈』。」營長的話讓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當最棒的「把脈人」。
學原理、背參數、畫「三路」,他一年學通本專業,兩年學完飛彈測試全專業,成為全旅比武競賽的冠軍霸主,當上了測試專業組組長。
新「官」上任三把火,王司恆將這把火「燒」到了優化測試流程上。他發現,測試中某項操作只為了核對兩個數據,卻要啟停一次平臺,進行兩個多小時的測試。
「時間就是戰鬥力。」王司恆琢磨:能不能對測試流程進行優化,把這兩小時去掉。通過對測試原理和流程反覆推敲,他發現該項測試可以與另一項測試合併進行。經過反覆驗證比對,他的這一建言被採納,此舉使測試時間縮短了數小時。
收穫源於豐厚的積累。官兵們評價他,平臺已經「裝」進他的腦袋,他就是飛彈測試的「活平臺」,無需上手就能精準測試,猶如「隔空把脈」。
那年,上級機關立項研究某型飛彈「在最短時間完成多套平臺測試」課題,王司恆成為課題組唯一一名士兵。圖紙上,他一遍遍描繪著測試流程。經過研究發現,除兩個項目受設備限制,只能單線運行外,其他測試項目都可以並行實施。找準了突破口,難題順利被他攻克:增配一套設備,調整項目測試順序,就能夠同時進行2套平臺的測試,大大縮短飛彈測試時間。
閒不住的王司恆「越戰越勇」。如何最大限度提高戰鬥力?他又把目光瞄向了操作號手。在一次次測試中,他逐分逐秒比對操作動作和所需時間,探索出「減員操作法」,將測試所需號位縮減了一半。
如今,在該旅,王司恆成了大家公認的最牛「把脈人」。武器生產廠家的專家評價他:操作最熟練、最正規、最讓人放心!
心聲
追求無止境
■王司恆
作為大國長劍「把脈人」,面對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的飛彈儀器,決不能固步自封,而應不斷探求前沿新知,關鍵時刻才能做到精確無誤、萬無一失。
(四)愛到痴迷,方入至高境界——排 障
陳少國
火箭軍某旅空調技師,獲評陣管專業技術尖子、陣地紅旗操作手。
程凱飛攝洪水肆虐,天災無情,人民子弟兵救災的鏡頭牽動陳少國的心弦。
最近一段時間,他格外關注天氣預報。數千公裡外的老家湖北,暴雨如注,洪水肆虐。年近80歲的老母親,身在家鄉可安好?想起母親,陳少國很是慚愧。自從2005年,他轉了高級士官,妻子帶著女兒陳可隨了軍,他回家的次數同樣屈指可數。
陳少國重情,絕非「娶了媳婦忘了娘」。而是,轉了高級士官後,他總感覺虧欠組織,一心撲在了事業上。
陳少國是一名飛彈陣管兵,事業在大山深處。陣管兵,就是為大國重器管「家」的兵,常年與風、水、電打交道。
1989年,陳少國一入伍就走進了莽莽大山,與大國長劍朝夕相伴。那裡,到鎮上20公裡,距離最近的縣城有50多公裡。與寂寞相伴,「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對年輕的陳少國來說,增添了一分責任和堅毅。2年後,他考入士官學校學習陣管專業。
畢業後,他又回到那座大山,再也沒有離開過。為練就「看家」本領,除精通本職專業外,他還先後自學《電工學》《防護通風與空氣調節》《陣地技術防範》等書籍,熟練掌握配電、給排水、柴油機等多種專業,成為一專多能型人才,入選了基地尖子人才庫。
飛彈能不能打得出去,貯存是一個重要環節。陳少國的工作,就是為飛彈提供一個舒適的「家」,溫溼度絕不能超標。
控制溫溼度,主要靠空調。一座陣地,數十臺空調的運轉,就是陳少國和戰友們的戰位。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陣地內必須24小時值班,不容許一絲一毫的差錯。
為了心愛的事業,陳少國情願犧牲自己的時間。家屬孩子隨軍後,部隊在市區為他們分了一套公寓房。按照規定,每個周末,他可以回家與妻女團聚。然而,這樣的團聚也是少之又少。因為一旦離開陣地,他的心裡就不踏實,生怕設備出差錯。
陳少國對陣地的愛到了痴迷的程度,難怪妻子說他:「我嫁給了你,你嫁給了陣地。咱這家,啥時候能團圓?」每當這時,陳少國總是慚愧地一笑。
那年,上級為陳少國所在陣地更新一批空調設備。當時,沒有專業技術人員現場指導,他主動請纓,根據新設備的安裝技術要求,制訂出一套周密施工方案。
經過20多天連續奮戰,空調機組全部安裝到位,一次調試成功。經上級驗收,完全符合技術標準。
去年年底,陣地設備實現了自動化監控。照理說,值班需要的兵力少了,陳少國可以鬆口氣了。他卻說:「自動化程度越高,人工化越不能丟棄。」
於是,設備維護保養成了他的「主業」。今年年初,陣地除溼設備溫溼度探頭突然出現故障,如果按程序報修更換元器件,至少需要1天時間。
陳少國焦急地說:「飛彈健康容不得半點疏忽,修復設備一分鐘不能耽誤。」經過一番望聞問切,他建議人工修正參數,手動啟動設備。經批准後,他打開設備操作面板,一邊快速進行調試,一邊觀察參數變化。數分鐘後,設備恢復正常運行。
執行任務數十次,排除故障上百起,陳少國卻從來沒有立過功。每當連隊為他請功,他總是婉言謝絕。他說:「立功的指標,應該給演訓場上的戰鬥員。作為保障人員,提供合格的飛彈是我的本職。」
心聲
打贏踐誓言
■陳少國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國不會忘記,不會忘記我……」正如這首歌的歌詞,陣管兵的崗位,雖與寂寞相伴,但飛彈騰飛的壯美弧線裡,也留下我們青春的色彩。這色彩,無需軍功章的映襯,卻銘刻著士兵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