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過去的2020年春季學期,我們都經歷了一場特殊的「大考」。隨著全國秋季開學的部署逐步到位,我們對即將到來的新學期更有了一份期待。在2020年秋季學期的腳步日益臨近之際,特發表長篇通訊《「大考」中的上戲答卷》,共同祝福經過「大考」的上戲迎來收穫的金秋時節。
2020年3月2日,是上海戲劇學院春季學期開學的日子。
這個學期,對於上戲有著許多特殊的意義:迎接建校75周年;去年秋天落成的昌林路新校區全面啟用……然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春天來了,校園裡卻格外安靜,仿佛一切都在為那場正在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作著最真實的註解。
這註定了是一個不同尋常的「開學」。就在「靜悄悄」「寂無聲」中,上戲人行進的腳步並沒有停下,甚至比以往邁得更加堅實而有力。3月2日,《上海戲劇學院2020年黨政工作要點》發布,學校教學工作按照之前預定的時間表通過網絡全面展開,其他各項工作亦根據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有序推進。
一個特殊的學期以特殊的方式拉開了大幕。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考,考驗著上戲人如何在複雜局面和艱難挑戰面前踐行立德樹人,體現「至善至美」。教務處、學工部、研究生部、招生辦公室、後保處、信息化辦公室……這是一場由全校各個部門、各個院系及各附屬學校奮力投入的總體戰,是一張由上戲人傾情書寫的特殊答卷,必將在上戲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上網課!當全國教育工作者接到這個指令時,上戲大多數老師首先感到的是困惑、壓力、茫然。且不說缺少網課的實戰經驗,藝術類專業中相當一部分具有明顯實踐性特徵的課程,如果不能與學生面對面,不能「口傳心授」,那又該怎麼上?這顯然是個現實的問題。
問題導向催生了大規模的實踐探索,面對未知的領域,上戲教師們行動起來了。早在二月初,新學期全體上網課的部署剛剛下達,上戲教師的微信群裡就熱鬧了起來。熟悉網絡技術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老師主動分享了適於網絡教學的軟體,還將操作方法拍攝成視頻發到群裡「現身說法」。之前上過網課的老師也紛紛提供「秘笈」與「寶典」,一時間研討網絡教學的氣氛在教師中間變得空前熱烈。
舞蹈學院的朱美麗老師已經退休,但仍承擔著教學任務。面對網絡授課不得不掌握的各種「新玩意」,她毫無怨言,積極向青年教師請教,在最短時間內熟悉了相關操作,對於一位老教師來說,其間付出的努力難以想像。不少院系的動員還沒正式開始,老師們就已經在自覺地測試網速、添置設備,修改原來的教學方案,交流遇到的新問題,為網課進行著全面準備。儘管這是一個幾乎「宅」在家裡的寒假,但教師們為籌備新學期教學所投入的精力卻遠遠超出了往常的任何一個假期。
與此同時,上戲順勢而為推出了《藝術中國》《中國戲曲劇種鑑賞》《影響力從語言開始——上戲臺詞課》《京韻弦索——京劇器樂合奏》《女紅——中國女性閨房藝術》《戲曲小生行身段表演基本功教程》《遊戲策劃》《表演片段訓練》《中國戲曲史》《外國戲劇史(歐美部分)》《戲劇概論》《劇作策劃與管理》《經典劇目教學(京劇花旦)》《中國戲曲程式》《動畫概念設計》等15門極具上戲專業特色的網絡課程,豐富學生在線學習的菜單。
木偶表演專業的同學手頭沒有學校裡才具備的專用道具,老師就啟發大家就地取材,利用1.5升飲用水瓶、筷子、蔬菜等日常物件代替木偶。這一化腐朽為神奇的做法既保證了基本功訓練,還在不經意中彌補了以往教學中片面注重模仿的短板,使學生的藝術想像力得到放飛。隨著線上教學步入軌道,我們逐漸熟悉了這樣的場景:朝陽初升,同學們伴著線上同步的鋼琴伴奏,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一天的訓練;晚上十點多,老師還會陸續收到學生們發來的視頻作業並及時給出反饋意見;看似「宅」在家裡,教師們卻普遍比在學校裡還忙,時常到了晚上還要參加教研室的網絡會議溝通上課情況。化危為機,利用這樣一個時機引導學生多讀一些劇本和文學名著,多鑽研藝術理論,在這學期的課程設置和考核中加大閱讀和史論的比重,補上之前的短板,既是不少院系的應對之策,或許也是為學生未來長遠發展打開的一扇門。
網絡教學的深入展開,帶來的收穫是多方面的,近年來在上戲推進得有聲有色的課程思政同樣沒有缺席。創意學院的楊青青老師,在自己講授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中設置了一個特別的環節:以「飲水思源」為主題做文創圖案設計。因為疫情的關係,學生們在家的時間比以往多了很多,更可以靜下心來看書學習、思考問題、連接歷史、關注現實,而「飲水思源」就是讓他們以水杯、水壺、水瓶、飲料瓶等為載體,將家國情懷融入包裝設計中,通過自己的創作尋覓並親身感受中國形象與中國精神這個根本之「源」。
還是在這個特殊的學期,上戲師生共同上了一堂在線課程,而主講人正是校黨委書記謝巍。在這堂名為《在疫情大考下蝶變 在奮力拼搏中閃光》的雲端思政大課中,謝書記娓娓道來,生動地繪出了一幅全景式的上戲戰「疫」圖。他以此寄語上戲學子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勉勵上戲教師在堅持立德樹人中鑄就教育之魂;堅信師生們在疫情大考中凝聚起的磅礴力量,必將轉化為推進學校發展的強大動能。
這場網絡教學,還催生了新的教學管理與教學監督模式。不少院系成立了由班子全體成員組成的巡課小組,全覆蓋監督各專業教學工作。他們在超星、企業微信、zoom、騰訊會議、中國大學慕課等各個平臺上來回切換,「走」進課堂的次數與頻率大幅度提升。校級領導也以在線方式「沉」入教學一線直接了解教學狀況,有的還同任課老師就課程中的具體問題進行了討論。
2020年全國乃至全球超大規模的網絡教學,掀起了一場新的教育革命。上戲擁抱了這場革命,也日益贏得了主動權。戲曲學院的朱玉峰老師的觀點頗有代表性。他認為線上教學活動的展開,使其獲得了一次「強迫」自己學習新領域的契機,傳統教學模式雖固有但不能固化,現代信息技術引入戲劇教育,重塑了師生關係,這是時代賦予未來的一種教學形態,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成為這場教育變革的先行者、開拓者。
6月13日,一個平凡的日子,但上戲人的心中卻有著一份按捺不住的喜悅。因疫情防控而關閉145天的上戲實驗劇院,終於在這一天宣告「歸來」!大家為上戲實驗劇院的重啟而欣慰,也格外關注其重新開放後的首部公演劇目——大型原創抗「疫」題材話劇《護士日記》。
由戲文系陸軍老師、研究生袁荷香編劇,舞美系主任伊天夫老師執導並任舞美設計,表演系、導演系師生演出的《護士日記》,於三月初宣布「雲」建組,開始投入線上創作與排練,而當時我國疫情防控形勢尚不明朗,因此這也是一部不知何時才能「分娩」的作品,格外考驗著主創者們的定力。三個多月後,這部以戰「疫」為背景,觀照社會眾生相的現實主義作品從線上走到了線下。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上海醫務工作者代表成為它的首批觀眾,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觀劇後感言:「獲益良多,非常好!向演員們致敬」!
《護士日記》的創作演出,實際上也是上戲自一月底以來便如火如荼展開的藝術戰「疫」的一道縮影。面對這場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上戲人無法到前線救死扶傷,但文藝工作者歷來會在危難中高揚起人類精神與信念的旗幟。2月1日,上戲微信公眾號首發王蘇等四位教師隔空錄製的原創詩朗誦《2020,這一個春節》,正式拉開上戲藝術戰「疫」的大幕,接著一發而不可收,構成了非常時期的一道風景線。
藝術戰「疫」是上戲師生及校友參與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一種重要方式,充分展現了藝術院校的專業特色,彰顯了社會主義文藝的使命擔當,通過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在艱難時刻起到了聚人心、樹正氣、鼓士氣、強信心的積極作用,講求人民立場、真情實感、藝術品位。200餘件戰「疫」主題作品,涵蓋話劇、朗誦、廣播劇、戲曲、木偶、美術、動畫、音樂、文創等各個藝術領域,堪稱上戲這所以演藝為核心的綜合性藝術院校,展開的一次大規模全方位多領域的專業與思政高度融合的總動員、大練兵。參與廣播劇《目標!武漢》製作的電影電視學院師生表示,十年之後再回首這段日子,感受必定會更加真切深厚,疫情終將被時間超越,而我們在前進的路上一步也不會停息。
因為遲到而更被關注的,還有本應在春天同觀眾見面的2020上戲藝術季。從7月6日開始,上戲藝術季以2020特別版的形式,通過線上平臺連續推出16臺展演和展覽,其中包含了表演系(含音樂劇中心)、導演系、舞美系、舞蹈學院、戲曲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創意學院的2016級本科班畢業作品。最講求現場感的戲劇能夠雲端建組、線上排練,這種「悖論」恰恰是上戲人一種狀態的體現,其背後的實質就是奮發有為、只爭朝夕。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之後,上戲迅速重啟了若干具有風向標意義的領域,這其中除了演出之外,最受關注的便是學術研討和國際交流。
5月30日、31日,由上海市教育人才交流服務中心、上海市高校人才工作聯盟主辦,上海戲劇學院承辦的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戲劇影視專場,以在上海戲劇學院新實驗空間設置主會場,一百多名來自世界各國的與會者在線研討的方式成功舉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劇協總幹事託比亞斯·比安科尼,通過網絡全程參加論壇並發表致辭。《文匯報》《中國文化報》分別以整版篇幅報導了中外嘉賓的主要論點。這是上戲首次線上線下融合併用的大型國際會議,將表演藝術的「在場」與網絡時代的「在線」有機地融於一體,人們不禁感嘆:久違的國際學術交流又回來了!「面向未來的戲劇影視教育」,是本次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戲劇影視專場的主題。它既凸顯了後疫情時代全球戲劇影視教育理念和方式的變化,也是作為東道主的上戲致力於「守正創新、融通中西」,實現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宣示。國際性專業學術活動的重啟,彰顯的正是這種決心和態度。
變,是當今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中唯一的不變。當「後疫情時代」這個詞語逐漸浮出水面,上戲各個學科和專業都開始積極思考與探索後疫情時代將帶來怎樣的影響,自身如何面對這種影響等重大命題。自五月以來,上戲已通過網絡平臺主辦或參與主辦了多場圍繞後疫情時代展開的學科及專業研討活動,如:「後疫情時代藝術及藝術管理發展高層論壇」「後疫情時代戲劇影視學科專業建設研討會」等,廣邀全國各相關高校及藝術機構的專家學者進行思想的碰撞。疫情擋不住上戲人對於未來的思考,面對一個充滿變數的時代,上戲人是有擔當、有準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