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個熱搜話題:為什麼老一輩那時帶孩子那麼輕鬆,對比現在帶娃就像伺候祖宗一樣?
而高贊回答裡講到:
因為時代不同了,老一輩,孩子是剩下的,而現代生活中孩子都是寶,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六個人一起捧在手心上的寶寶。
前些天在媽媽群裡聊天,大家也在討論自家的孩子怎麼怎麼樣,怎麼調皮、怎麼難教等等,也很疑惑自己小的時候父母都沒怎麼管,照樣成長得不錯,可如今為孩子教育付出了大量的時間,甚至辭職在家專門帶孩子,孩子的問題還是一大堆,各種不省心。
孩子為何如此難帶?今天讀到一本書,《高情商養育》就講到了孩子難帶的根本原因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高情商養育》這本書是徐婧英寫的,她是一名記者和心理諮詢師,同樣的她也是一位媽媽。這本書記錄了她遇到的案例、難題和解決方法,也結合了她自己的養育經驗寫出來的。
1,社會發展快速,孩子的成長環境不同
社會的發展,高科技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孩子的成長環境改變也很大。
印象最深的是,「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我吃的粉筆灰比你吃過的飯還要多」。意思是他們的經驗很豐富,都是實踐過的,聽他們的總沒錯。
那時候的我們總是這樣乖乖聽話。
可現在不同了,孩子玩手機玩得比父母還要溜。在網上見過的東西,看到的信息比父母還來得快。當你想教育他好好讀書才能過怎麼樣的生活時,他直接甩個連結給你,某某沒讀過大學也照樣過得很好。
孩子接收信息的途徑變多了,要說服孩子,自然得需要花點力氣,所以覺得孩子也變得更調皮。
2,家庭結構的改變
家庭結構改變最大的是,以前一個家庭都是幾個孩子,現在是只有一個或者兩個。以前都是孩子圍著父母轉,現在都是父母圍著孩子轉,主角都不同,就像做老闆和做員工一樣,對待工作的態度都不一樣。
3,孩子的需求和過去不同,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還停留在過去
現在的孩子基本是衣食無憂,已經由物質的需求上升至精神的追求,假如父母還一味地給予孩子最好吃的,穿最好的,而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家長和孩子都不在一個頻道上,有矛盾更是正常不過的事。
孩子需求不同,有的父母還停留在「」棍棒」教育,對孩子大吼大叫的,最終只會讓孩子覺得可怕、叛逆。
作者在書本裡講到,孩子不可愛,最重要的的原因是父母給予的愛不夠。不了解孩子的生長發育也是不夠愛孩子的表現。
1,要先耐心聽孩子講完話
聽到過這樣的故事:家裡有兩個蘋果,媽媽讓小朋友拿一個蘋果給她吃。孩子把兩個蘋果都咬了,媽媽想,孩子怎麼樣,正在傷心時,孩子把咬過的蘋果遞過來講:剛剛我吃過了,這個蘋果比較甜,媽媽吃這個。
媽媽聽完孩子的話,眼眶溼了,內心是又驚喜又懺愧。
孩子的思維能力並沒有成年人的那麼成熟,有時候表達一樣東西需要想很久,有時候可能又會忘記了,作為家長,需要耐心聽孩子把話講完,才能深入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2,換位思考,才能理解孩子
關於換位思考,講一講我最近經歷的一個事。因為孩子完成了任務,我講好了要獎勵孩子一個汽車玩具,玩具來不及網上購買了,只能去玩具店買了。買過玩具的都知道,在玩具店買玩具,那個價格比自己在網上淘要貴很多。
我帶了我家孩子去玩具店買,孩子看中了一個玩具車,標價115,我立馬網上查了一下,才70多,我立馬不幹了。跟孩子講,玩具回去再給你買好不好?我們網上買,就可以看到快遞叔叔送玩具過來了,還有我們用這個錢能買兩個玩具了呢?......巴拉巴拉講了一大堆,孩子還是不願意,我咬牙買了,可心裡一點都不痛快。
孩子拿到這個玩具後,超級的開心,往後的幾天看起來都特別幸福,幹活做事也特勤快。
這件事後我釋然了,可能買貴了幾十塊,我們心裡不痛快。但是給多了幾十塊,孩子卻感到無比的幸福。站在孩子的角度,一個玩具的滿足感比我們幫他買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要幸福呢。
有時候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事,在對方看來可能是一件天大的事。孩子的思考能力本來就跟我們大人有很大的區別,換位思考顯得特別重要。
3,信任孩子,把擔心變為放心
俗話經常講: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父母對孩子的擔憂,是因為太愛孩子,生怕他出點什麼問題。
可有的父母表現出了過度的擔憂,比如,在我讀小學的時候,父母早上怕我們遲到,催促我們,又擔心我們在學校闖禍,反正放學回家都會喋喋咻咻過不停。
關於擔憂孩子,在孩子讀幼兒園的第一天,我就十分的焦慮,害怕孩子大哭、害怕孩子不吃飯、不睡覺等等,但第一天孩子有點哭鼻子外,其他都還好。
有人講過,信任是一切的基礎,信任孩子,孩子自然也信任家長,這樣雙方才能做到良好溝通,達到教育的目的。
1,多讀書學習,了解孩子的生長發育規律
人類早期害怕打雷閃電,以為是什麼妖魔鬼怪,其實是因為不了解自然現象。
養孩子也是一樣,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出現了狀況就會擔心不已。
比如,在醫院上班的我經常碰到一些家長抱著孩子十萬火急的衝進醫院找醫生護士的,問他孩子怎麼了?家長講,我也不知道,一摸孩子全身都熱就抱過來了。
一看孩子,大人穿的是短袖,孩子裹了毛毯、還有包布,孩子頭髮都溼了,我們給孩子測了體溫,屬於正常,孩子的其他情況也良好,告訴家長天氣那麼熱不用裹那麼厚,家長居然講:你一個護士姑娘懂啥?我們就是要裹住孩子才能讓他發育得更快的,我長這麼高也是因為小時把我裹得好。
不了解孩子的生長發育,把一些缺點、經驗當成養育的秘方,到頭來,孩子不鬧才奇怪呢。
2,提高自我的認知水平,多用成長型思維看待孩子
愛因斯坦說:我們所創造的世界正是我們的思維過程,要想改變它,就需要先改變我們的思維。
認知決定思維,思路決定出路,對待孩子我們也要用成長型思維來對待。
在《終身成長》這本書裡講到成長型思維指的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相信事物是通過努力能夠改變的。
現代心理學認為孩子的狀況是父母內在的,同時也就是說父母內在狀態怎麼樣,孩子的表現就怎麼樣,如果父母不成長,心理成熟度,認知水平和孩子差不多,當然無法解決孩子的問題,只有不斷學習成長,思想認知都上升到一定高度,比孩子高出很多,成為真正成熟趣味的長者,面對孩子的問題才有能力有智慧解決。
3,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培養獨立的孩子
在《正面管教魔法書》這本書裡作者講到一個觀點,孩子大哭大鬧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的安全感、地位感、歸屬感沒有得到滿足。
人類在面對自己無知的事物時,會本能地感到恐懼。
當孩子的安全感、歸屬感得到滿足,會更好奇去探索這個世界,也會更加充滿信心去面對新的事物。
培養孩子的獨立,讓孩子自己對自己的人生和選擇負責任,這樣在長大後,孩子能夠擁有完全獨立的人格,而不只會是一隻寄生蟲。
《高情商養育》這本書,從孩子的生長發育和父母的成長方面進行講述,裡面介紹了原因、方法、技巧等等
父母是孩子的最好學校,正如李玫瑾教授講到的: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互相成就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