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數學系教授惲之瑋和MIT和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教授張偉,圖片來源:breakthroughprize.org
撰文 邸利會
責編 李曉明
「就像打開了第一扇天窗,有一些光線透了進來。」 許晨陽說。
他談論的是頗熟悉的兩位數學家,事實上同為北大校友的惲之瑋和張偉的最近工作。十幾年前,他們都是北大的本科生,因為對數學的共同愛好而相識。惲之瑋和張偉是2000級,許晨陽是1999級。
矽谷當地時間12月3日傳來消息,包括惲之瑋(耶魯大學數學系教授)和張偉(MIT和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教授)在內的四位數學家獲得今年的「數學新地平線獎」(The New Horizons in Mathematics Prize)。去年的8月6日,他們還獲得晨興數學獎。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 (右)、哈佛大學教授丘成桐 (左) 為晨興數學金獎獲得者張偉頒獎。圖片:陸琦
惲之瑋和張偉的這項工作處在數論和算術幾何的交匯處。具體來說,在數論中有一個核心的L函數。1986年,美國數學家Don Zagier和Benedict Gross對L函數的泰勒展開的零階和一階的項做了清楚的解釋;而惲之瑋和張偉的工作是對高階的項也給出了幾何解釋。
「不過,他們的工作是在函數域不是數域,大家最關心的還是數域,如何從函數域到數域,還不是很清楚。」 許晨陽說。也許,數學就是這樣,不可能從一開始就看清楚一切。從歷史上看,通過對函數域和數域的比較,對函數域有了一些了解後再回到數域,儘管偶然間也會對數域有了一些了解之後再回歸函數域。
「以前大家完全是迷茫的。」 許晨陽說。
在他的印象中,無論是在大學時代還是出國後,惲之瑋是那種「很厲害」的數學家,一直都很優秀;而張偉的優點是有很好的眼光,這一點在學生時代並未完全體現出來,直到後來才越來越明顯。「我們私下認為他是為數很少的有』Deligne style』的中國的數字家。」許晨陽說。Pierre Deligne是一位比利時數學家,被認為是當今在世的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
除了兩位數學家本身的「強強」聯合,此次在L函數方面取得突破,許晨陽猜測,也和研究的題材以及二人恰好的知識互補有關。在數學界,小規模的兩三個人的合作並不少見,數學家除了在自己的研究方向發展之外,也希望能找到連通彼此的橋梁。「L函數就像一個橋梁,把他倆各自學的東西連在了一起。」許晨陽說。
「他們的工作使得數學家對L函數,這一數學中最重要的對象之一,有了新的認識,是非常難得的工作」,劉若川說。「數學上的重大突破,往往來自於在之前覺得沒什麼關係的數學對象之間建立起聯繫。例如經典的Gross-Zagier公式將橢圓曲線L函數的一階導數與稱之為Neron-Tate高度的幾何量聯繫在了一起,這個公式導致了千禧年七大問題之一的BSD猜想的重大突破。惲之瑋和張偉的工作也是如此,他們之前分別在表示論和數論方向工作,如今將各自領域的想法和技術結合在一起,在函數域的情形將Gross和Zagier的公式擴展到了高階導數,應該說是一個激動人心的重大進展。」
劉若川從2012年起一直在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擔任教職,而且他和許晨陽都是北大數院1999級,又同在數學家田剛指導下攻讀碩士學位,此後二人分別在麻省理工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大學時代交流比較多,我記得許晨陽和我,還有惲之瑋、朱歆文,曾經一起學習Hodge theory和代數幾何的內容」,劉若川回憶道。「當時我們都覺得惲之瑋數學上才華過人,思維敏銳,功底深厚。而到美國讀書後才和張偉逐漸熟悉起來,感覺他的思維比較跳躍,對數學有自己獨到的感覺。」
如惲之瑋,張偉,同為2000級的袁新意(目前任教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數學系助理教授)、朱歆文(加州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以及比他們年長一級的許晨陽,劉若川。從北大本科走出的這些年輕人已經獲得多個獎項,作出了令國際數學界矚目的工作——可謂北大數學的「黃金一代」。
左起分別為劉若川、惲之瑋、袁新意、宋詩暢、肖梁、許晨陽
談起這一現象,現為北京國際數學中心主任的著名數學家田剛告訴《知識分子》,這些傑出數學家的出現「可能受當時國際數學大會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真正是因為興趣在做數學,非常有熱情」。
田剛還記得2001年,自己為本科四年級開設研討班,主講國際著名數學家B.Lawson等編寫的Spin Geometry研究生教材,當時惲之瑋、朱歆文還在讀本科二年級,申請參加研討,兩個人十分投入,講起數學問題來非常清楚。「當時數院的學術氛圍很好,不僅北大的老師非常在意鼓勵學生,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學生之間也常常自發討論數學問題,相互激發。」他說。
「北大數院集中了全國數學方面最優秀的學生,他們在國際數學界嶄露頭角也只是時間問題。」劉若川就此解釋道。
自發的對數學的熱情促使當年的這些「天賦小孩」主動湊在一起,讀書,開討論班,和「志同道合」的同學間的交流促使了他們的快速成長。「我個人覺得,在北大讀書的時候,和國外同等水平比的話,我們最好的是本科生。」許晨陽說,當時的北大教育主動提供了多少東西,還不一定。
「當然現在論培養博士的能力,和最頂尖的學校比的話,北大還是不如的。所以,最好的本科生我還是建議他們出國,將來再回來,可能比留在北大做博士達到的高度要高。真的是等到老師的水平和國外名校的水平差不多了,有更多的博士願意留下來,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現在比較好做的就是提高老師的水平。」許晨陽說。
如今在美國一流大學擔任教職的惲之瑋、張偉、朱歆文等人,還是會回到北大,進行學術交流,提高學生們的眼界。「包括今年夏天在數學中心組織的會議,他們都來做了報告。」劉若川說。
如何吸引一流的師資,除了薪資之外,還有很多需要考慮的因素,而在這一點上,北大還有一段路需要走。不過,北大畢業的「黃金一代」的湧現,也許正如一縷陽光,正透著窗照進來,終將點亮整個學術殿堂。
製版編輯: 飲水食糧|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