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人類最美好的職業
朱邦芬: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系、高等研究院教授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校領導:
我國歷來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最早辦「私學」的孔子那個年代,沒有紙,極少幾本書由竹簡編成,孔夫子是掌握知識、傳授知識、具有至高無上權威的聖人;我國近代意義上的面向公眾開放的圖書館始於清末民初,在2000多年裡一代一代人主要依靠教師傳道授業解惑來獲得知識;過去一百多年中,我國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教師課堂講授知識、學生課下預習複習做題、通過考試來鑑定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在這過程中起引領作用,正如梅貽琦老校長所言,大師是大學之本,「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前不久結束的清華大學第25次教育工作討論會進一步突出和凝練了「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即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塑造價值觀,而教師是踐行「三位一體」教學理念的關鍵。
清華大學突出貢獻獎是清華大學對在人才培養和學校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者的特別獎勵。過去15年中,我校15位教師獲得這項榮譽,他們中間既有黃克智、吳良鏞、錢易等德高望重、成為清華學生偶像的學術大師,也有金兆熊、趙南明等為清華大學學科發展嘔心瀝血的傑出管理者。拿他們作為標杆,今天我站在這裡,誠惶誠恐,覺得自己很不夠格,只能把這當作學校領導和同事們對我的鞭策和鼓勵,我也只有加倍努力,不辜負大家的厚望。
21世紀的今天,許多事情正在起深刻的變化。網際網路不僅改變了傳統商業模式,改變了人們交流的途徑和方式,也正在重塑學生獲得知識的方式;當前方興未艾的人工智慧將可能改變未來知識傳授的方式,可能深刻影響師生之間的傳統關係模式。
當今,很多學生認為自己可以通過網際網路迅速掌握大量的知識和信息,有的覺得老師只是在自己專業範圍內懂得比較多,有的覺得在專業範圍內教師的知識也非常有限,甚至有誤。更有媒體預言,大量教師未來將失去工作位置。另一方面,由於教師本身的局限性,由於教師壓力太大事情太多,很少有時間與學生談心,以至於教授被普遍稱作「老闆」,只有很少一些教授能成為當今大學生心目中的「人生導師」(mentor)?今天是教師節,這個日子促使我想一想,未來的教師應該怎樣適應新的形勢?
我初步的思考是:人工智慧技術和網際網路再發展也需要教師。
1. 「照本宣科」的教師也許會被取代,人類的計算能力、推理能力可能比不過計算機,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教師通過開創性研究對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人的猜想、直覺、跳躍性思維等,人工智慧很難取代。
2. 學生既需要advisor,更需要mentor。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心理輔導,價值觀的薰陶,計算機很難取代。
3. 雖然學生通過網際網路可以獲得大量知識和信息,但泥沙俱下,更需要教師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我相信,教師是人類最美好的職業。
謝謝大家!
來源:清華大學本科教學 朱邦芬